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大立科技
- 企业英文名: ZHE JIANG DALI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庞惠民
- 上市代码: 002214.SZ
- 注册资本: 59923.7935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8-02-18
- 大股东: 庞惠民
- 持股比例: 26.73%
- 董秘: 范奇
- 董秘电话: 0571-86695638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李江东、王延勇
-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杭州)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39号
- 概念板块: 电子元件 浙江板块 专精特新 富时罗素 深股通 预亏预减 ST股 融资融券 机器人概念 传感器 军民融合 国产芯片 无人驾驶 壳资源 人工智能 无人机 国家安防 长江三角 智能机器 物联网 军工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2001-07-19
-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0007308931541
- 法定代表人: 庞惠民
- 董事长: 庞惠民
- 电话: 0571-86695638,0571-86695649
- 传真: 0571-86695649
- 企业官网: www.dali-tech.com
- 企业邮箱: dali5625@dali-tech.com
- 办公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39号
- 邮编: 310053
- 主营业务: 红外及光电类产品和巡检机器人类产品两大领域
- 经营范围: 机电设备、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工程、电子产品、集成电路、测试技术的投资开发及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机电设备(不含汽车)、电子产品、集成电路、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品)、计算机及软件的生产、销售(凭环保审批意见生产);计算机网络工程安装;机器人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租赁及技术服务;物业服务;经营进出口业务。
- 企业简介: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2001年完成改制,2008年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214)。大立科技是专业从事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热成像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惯性导航光电产品研制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少数技术自主可控、完全知识产权、独立研发;从生产热成像核心器件、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制造,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制造商之一。公司先后承担了“核高基”、“重大科学仪器”等多项国家级科研专项。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石化、民用消费等领域,设有杭州、上海和北京三个技术研发中心,是国内唯一实现量产双技术路线(非晶硅与氧化钒)非制冷焦平面红外探测器的红外企业。大立科技基于“努力成为全球著名光电产品供应商”的发展愿景,赓续成熟的研发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售后服务体系,以“技术让用户放心,服务让用户满意”为核心的品牌价值观,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结合自身对光电应用技术的不断探索,为全球客户提供具有显著实效的行业解决方案。
-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涵盖红外及光电类产品和巡检机器人类产品两大领域。1、红外及光电类产品领域(1)红外热成像芯片公司具有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的能力,是国内唯一实现“非晶硅”和“氧化钒”双技术路线量产的公司,已实现量产像元间距17um/15um/12um等型谱系列产品,封装类别涵盖金属封装、陶瓷封装和晶圆封装。在前两期“核高基”及“十四五”新专项的支持下,公司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大幅提升,前期发布的业内首款3072×2048分辨率600万像素级产品引领红外探测器高分辨率发展方向,不断巩固国内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领域领导者的地位。(2)红外热像仪及光电系统产品公司是红外热成像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型号装备、工业测温监测和民用消费等领域。在民品领域,公司利用在红外测温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断巩固电力、石化等行业的优势,还积极开拓在个人消费、辅助驾驶、安防监控等领域的应用,努力实现低成本应用;在装备领域,公司不断拓宽红外应用场景,紧贴用户需求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了侦察监视、探测跟踪、火控制导等多场景应用,近年还成功开拓了光电惯性导航和光电系统产品领域。2、巡检机器人类产品公司整合在红外测温、光电惯导、AI图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投入,成功研发多型巡检机器人,前期已多次中标国家电网机器人招标采购。公司还围绕“新基建”需求,深挖巡检机器人在特高压、轨道交通和特种行业等新兴建设领域的市场潜力,在电力行业的基础上,现已成功开拓巡检机器人在轨道交通和特种行业等领域的应用,拓宽产品赛道。1、概述在国家鼓励“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在业务收入不及预期的压力下,坚定加大研发投入、全力加快创新步伐和团队建设,有力推动产品转型升级,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为迎接市场复苏做好准备。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紧密围绕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严格执行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各项决议,积极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2024年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减少,主要原因是,装备类产品采购计划延期、部分销售收入暂不满足会计确认条件等因素影响,导致公司业务收入不及预期;同时,公司运营成本上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加大和持续高比例研发投入等因素影响,导致公司利润下降。报告期内,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7,482.69万元,同比上升7.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857.40万元,同比下降28.70%。公司具体落实工作如下:(1)持续技术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投入15,036.63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54.71%;拥有研发人员41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48.99%。研发项目的持续投入,将为公司未来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民用、装备等市场都具备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在民用领域,相对高昂的价格限制了民品的普及和应用,在需求和技术推动的双重牵引下,主要围绕提高产品性价比、降低最终用户使用成本等方向发展;在装备领域,对高分辨率红外产品的需求持续提升,主要围绕提升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智能化等方向发展。(2)持续巩固芯片优势2020年12月,公司中标电子元器件领域工程研制项目,为非制冷红外科研领域高分辨率技术方向。本次独立中标项目课题,是公司继“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独立承担“核高基”专项任务后,第三次独立承担电子元器件领域科研重大专项。截至2024年12月,公司已累计收到中央财政下达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工程研制”项目资金1,814.00万元,标志着专项实施顺利已如期通过相关考核节点。项目现正按计划开展鉴定相关工作。2021年6月,公司承担的某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改造类项目获得政府补助资金5,000.00万元。该项目技术来源于公司前期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科研成果,通过新增半导体工艺类设备和测试封装类设备进行工艺升级和产能提升,计划提升公司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工艺水平和产能规模。该项目也标志着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对公司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技术先进性和现有产业化基础的认可。项目现正按计划开展验收相关工作。公司在多年非晶硅技术路线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优化、工艺创新,自主研制成功氧化钒探测器并实现量产,氧化钒探测器现已大批量应用在公司观察类热像仪产品上投放市场。公司实现了国内唯一“非晶硅”和“氧化钒”双技术路线均量产,实现了在非制冷红外探测器产品定位上的高-低搭配。2023年1月,公司收到中央财政下达的“某部2022年电子元器件研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启动资金320.00万元,该项目是公司继连续多年承担非晶硅技术路线重大专项后,首次承担氧化钒技术路线相关研制任务,标志着公司在氧化钒技术路线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认可。项目现正按计划开展鉴定相关工作。公司晶圆级封装探测器取得新进展,产品合格率持续提升,封装成本不断降低。公司持续推进晶圆级封装产品产业化,推出了手机红外热像测温仪等千元级产品,实现了市场拓展,努力推进红外产品进入家庭应用。(3)民用产品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巩固电力和工业监控等传统领域的优势地位,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集成度,继续重点开发电网全息感知平台和巡检机器人等产品;同时,利用新量产的氧化钒技术路线产品,深挖市场需求不断加大新行业的应用拓展,重点投入个人消费、辅助驾驶等新兴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电力测温领域,公司不断优化红外监控系统产品,为各类电站监控场景提供解决方案。电力行业是公司民品的传统优势市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能源的号召,针对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特点,整合在红外监控、光电惯导、AI图像识别及AI热分析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投入,开发了“智能电网设备状态全息感知平台”可实时、准确监测电站各类安全状态,实现构建智能电站。并积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智能电网运维监测相关产品。巡检机器人领域,产品不断拓展新应用。公司研发的多型巡检机器人前期已多次中标国家电网机器人招标采购。公司还利用在电力巡检领域积累的相关经验,又成功开拓巡检机器人在轨道交通、矿用安全等行业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打造以巡检机器人为平台的新的业务增长点。近年来还结合机器狗等新型智能平台应用需求,开发了应用于机器狗的测温型双光监控类产品,用于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巡检应用。个人消费领域,公司结合户外狩猎、旅游消费时尚,积极推出多款户外红外望远镜,可广泛用于户外狩猎、探险旅游、搜索救援等场景,为户外旅游提供新乐趣;面向家庭应用,推出了千元级的手机红外热像测温仪,可用于居家检测、暖通检修、隐私安全等场景,推进红外产品家用工具化。辅助驾驶领域,公司推出多型宽视场、多光融合的车载辅助驾驶新品,已成功进入多品牌车型前装、特种车辆改装等市场;同时利用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多年积累,为智能驾驶技术提供低成本视觉感知方案,为“端到端”的智能驾驶规模化应用提供可能。近年重点开拓红外民品海外市场,建立了专门的海外子品牌,积极参加相关海外展会,扩大品牌国际知名度,通过多种业务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出海”新突破。(4)型号装备领域公司积极投身协同创新的国家战略,坚持立足于光电领域拓展业务,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紧密跟踪国际先进光电技术发展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已有型号装备订单任务的合同履约,实现了订单的高质量交付。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参与装备科研项目竞标,并在多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在研项目保持稳定增长,产品不断拓展在各类装备中的应用,为公司在装备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12月,公司与某一客户签订装备订购合同,合同总金额2,341.71万元。本次合同的签订验证了公司在光电装备领域产品升级换代的新突破。项目已于报告期内完成交付。2024年7月,公司收到中电商务(北京)有限公司发来的《中标通知书》,确认公司为“某型光电系统研制项目”中标人。2024年12月,继收到中标通知书后公司完成了“某型光电系统研制合同”的签订,合同金额为7,100.00万元人民币。本次合同的签订验证了公司在光电系统装备领域产业升级的成功突破,将有效提升公司装备业务的发展空间。项目现正按计划开展工作。报告期内,公司以光电系统产品为技术基础,还研发了多款光电转塔系列产品,设计面向无人机、直升机、船艇等装备平台的任务需求,可应用于昼夜侦察、巡查监视、搜索救援、环境保护等场景。(5)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进展公司于2021年3月发行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顺利结项。本次非公开发行将有利于公司提高在红外产品上的规模效应并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进而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本次募集资金投建的“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扩建项目”将有效扩充公司测温类产品的产能,该项目投入金额5,444.62万元,投资进度达100%;“年产30万只红外温度成像传感器产业化建设项目”将大幅提升核心器件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产能,该项目投入金额14,786.96万元,投资进度达65.28%,实际投入金额比承诺投资总额少的系收到相关政府补助资金支持和原设备清单优化调整后大幅增加了国产化设备采购比例;“研发及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将加快新一代光电系统系列产品技术升级的效率,该项目投入金额9,815.72万元,投资进度达100%;“光电吊舱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公司装备业务发展空间,该项目投入金额33,624.13万元,投资进度达100.92%,项目基本完成建设,正处于工程竣工验收阶段。(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同时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有效推动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2020年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实际回购股份数量为3,364,548股,此次回购的股份已全部用于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2022年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实际回购股份数量为3,605,700股,其中1,515,452股已用于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2022年7月25日,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出具的《证券过户登记确认书》,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持有的488.00万股股票已于2022年7月22日非交易过户至“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过户股份数量占公司当前总股本0.81%,过户价格为6.65元/股。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感,增强公司竞争力,并通过制度机制的牵引,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提升和巩固公司法制化的治理水平,促进公司长期、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5月26日,公司启动了新一期的回购公司股份方案,拟在前次回购基础上,继续使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公司部分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含),不超过人民币10,000万元(含)。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20.00元/股(含)。本次回购的股份也将用于对公司核心骨干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截至2024年5月25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累计回购股份数量4,208,5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70%,最高成交价为13.82元/股,最低成交价为9.74元/股,成交总额50,092,666.99元(不含交易费用)。公司持续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有效性,提升薪酬福利竞争力,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加大管理人员和员工培训的投入;公司还将依托杭州、上海和北京三地研发中心,加强与当地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间的合作,建立密切、长久、融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公司人才储备力量,保证公司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能够得以保障。同时大力招聘行业优秀人才加盟,为公司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匹配的人才储备,确保公司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