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贝特瑞
- 企业英文名: BTR New Material Group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无
- 上市代码: 835185.BJ
- 注册资本: 112733.864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0-07-27
- 大股东: 中国宝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2.55%
- 董秘: 张晓峰
- 董秘电话: 0755-26735393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罗明国、王勉
- 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方达(深圳)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西田社区高新技术工业园第1、2、3、4、5、6栋、7栋A、7栋B、8栋
- 概念板块: 电池 广东板块 融资融券 石墨烯 锂电池 固态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2000-08-0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7230429091
- 法定代表人: 贺雪琴
- 董事长: 贺雪琴
- 电话: 0755-26514655,0755-26735393
- 传真: 0755-29892816
- 企业官网: www.btrchina.com
- 企业邮箱: ir@btrchina.com
- 办公地址: 深圳市光明区凤凰街道东坑社区光源四路8号贝特瑞新能源科技大厦
- 邮编: 518107
- 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生产经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经营进出口业务,普通货运,非居住房地产租赁,物业管理。
- 企业简介: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隶属于上市企业——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贝特瑞在新三板挂牌交易,2021年11月于北交所上市,证券代码:835185。贝特瑞是一家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技术领先、产品及产业链布局完善、国际与国内主流客户并重为特色,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新型材料为核心产品,行业地位突出的全球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领导者。
- 商业规划: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和储能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下,全球锂电产业链进入高速发展期。作为锂电池四大主材之一,负极材料需求同步增长,据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销售量208.73万吨。同时,行业短期内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供给侧过剩及价格低位运行等挑战。2024年,公司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优化产能布局及原料采购,加大技术与工艺革新,多举措推行降本增效,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积极扩展海外供应链布局,完善全球供应链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37亿元,同比下降43.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0亿元,同比下降43.76%;公司负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突破43万吨,正极材料销量同比下滑至约2万吨。业绩变动主要是因公司负极材料受到价格下降影响,正极材料受到终端客户价量齐跌的影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57.5万吨/年,已投产正极材料产能为6.3万吨/年。1、挖潜提质强内功,降本增效显成效2024年度,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聚焦客户需求,优化品质管理。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原料采购策略调整、精益项目推进及工序效率提升等举措,实现产品综合成本同比下降,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5.36个百分点。未来,负极材料方面将通过改进工艺,改造设备,优化原料供给和选用,提升石墨化自供率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负极材料成本,提升整体盈利能力。正极材料方面,将会坚持质量和技术领先的经营思路,重点聚焦在材料的设计、新合成工艺,持续优化产品,为客户量身定制高质量、低成本的正极材料产品,并实现全球化供应保障,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海外基地加速布局,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公司以印尼、摩洛哥项目为战略支点,强化新能源材料全球供应链韧性,构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成功推进印尼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投产,并启动印尼二期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建设,同时,公司也在摩洛哥启动了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后续将根据行业发展、海外客户需求,规划其他海外市场产能布局。3、积极布局新技术方向,助力产品竞争力提升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三大技术路径上全面布局,率先建立了干法与湿法工艺并行的固态电解质产线,年产能突破百吨级,服务于动力、3C等领域客户,并已实现出货;同时,公司开发出多款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其中低成本、高离子电导率的磷酸钛铝锂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已实现吨级出货。在硅基负极材料领域,公司硅碳负极材料已开发第六代产品,比容量达到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1,500mAh/g以上。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开发高压实、低膨胀快充型新硅碳负极,并顺利通过头部电池厂商测试;新一代硅基负极产品打入国际头部客户供应链,实现了在国内外“46”系列大圆柱项目中的全面突破;CVD硅碳产品获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认可,预计2025年批量供应。当前固态电池主流搭配硅碳负极材料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快充负极材料领域,公司创新推出T石墨负极产品,兼具6C快充能力、超长循环寿命及高低温性能优势,已向客户送样并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在氢能与钠离子电池材料领域,公司凭借自主研发能力,推出了燃料电池扩散层、催化层多款关键材料,并已成功实现在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上的商业化应用;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正负极领域均有布局,具备了量产供货条件,目前新推出的BNS-O3B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可达150mAh/g,压实密度大于3.4g/cc,材料性能与稳定性显著提升。4、多维引领树典范,打造“绿色制造”标杆公司以专利攻坚突破技术边界,标准制定引领行业规范,ESG实践树立责任标杆,全方位驱动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获得授权的国内、国际专利692项,其中发明专利442项,主导及参与制定了包括5项国际标准、17项国家标准及4项行业标准在内的多项标准。报告期内,公司主导制定的国内首个炭复合氧化亚硅产品行业标准YS/T6260-2024《炭复合氧化亚硅》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此外,公司坚持以“创新引领新能源产业进步,构建绿色美好世界”为愿景和使命,打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生产体系,先后荣获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称号,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获得“2024年ESG典范企业奖”,旗下四个生产基地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同时,公司主导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绿色工厂评价要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足迹评价导则》等团体标准,为行业树立了“绿色制造”标杆。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