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达意隆
- 企业英文名: Guangzhou Tech-Long Packaging Machiner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张颂明
- 上市代码: 002209.SZ
- 注册资本: 19902.905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8-01-30
- 大股东: 张颂明
- 持股比例: 25.71%
- 董秘: 王燕囡
- 董秘电话: 020-62956877
- 所属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华兴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郑镇涛、吴为生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君合(广州)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广州市黄埔区云埔一路23号
- 概念板块: 专用设备 预盈预增 微盘股 QFII重仓 机器人概念 娃哈哈概念 机构重仓 消毒剂 智能机器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98-12-1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1017142188882
- 法定代表人: 张颂明
- 董事长: 张颂明
- 电话: 020-62956877,020-62956848
- 传真: 020-62956877
- 企业官网: www.tech-long.cn
- 企业邮箱: dylpublic@tech-long.com
- 办公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云埔一路23号
- 邮编: 510530
- 主营业务: 作为国内液态产品包装全面解决方案的综合提供商,秉承“为你而转”的企业精神,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液态产品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主营业务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
- 经营范围: 食品、酒、饮料及茶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包装专用设备制造;日用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模具制造;电器辅件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机械设备销售;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电气设备销售;电气机械设备销售;塑料制品销售;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通用设备修理;专用设备修理;机械设备租赁;融资咨询服务;社会经济咨询服务;创业投资(限投资未上市企业);土地使用权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国内贸易代理;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仅限分支机构经营);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软件销售;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工业机器人制造;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安装、维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建设工程设计;食品生产(仅限分支机构经营);饮料生产(仅限分支机构经营)
- 企业简介: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液态包装行业领先的设备供应商,达意隆为全球客户提供水处理、饮料前处理系统、PET吹瓶系列、灌装系列、桶装水系列、吹灌旋系列、吹贴灌旋系列、贴标系列、输送系列、二次包装设备系列等液态产品整线及包装技术、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顶层规划设计,满足客户产品研发、采购、制造、包装、仓储、物流、分销、消费的全价值链服务需求。
- 商业规划: 1、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公司作为国内液态产品包装全面解决方案的综合提供商,秉承“为你而转”的企业精神,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液态产品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主营业务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产品包括水处理/前处理设备、全自动旋转式PET瓶吹瓶机、灌装生产线、全自动PET瓶吹灌旋一体机、全自动PET瓶吹贴灌旋一体机以及纸箱包装机、薄膜包装机、贴标机、码垛机等后段智能包装设备,并为客户提供液态产品智能工厂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人员培训、优化改造、备件供应等设备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公司也具备为下游饮料、日化等行业内品牌企业提供代加工和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公司研制生产的水处理/前处理设备、全自动旋转式PET瓶吹瓶机、灌装生产线、全自动PET瓶吹灌旋一体机、全自动PET瓶吹贴灌旋一体机以及后段智能包装设备,主要用于饮料、调味品、食用油脂、日化等产品的生产。工业自动化方面,自主研制和集成应用的机器人理瓶机、机器人装箱机、机器人码垛机、机器人贴标系统、机器人压盖系统等产品主要用于食品、饮料、日化等行业,有效实现了人工替代,提升了下游行业的自动化水平。主要产品介绍:2、公司的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电气元器件、塑料密封件、泵阀管件类产品、机械加工件和配套设备等。采购工作主要根据订单需求情况进行规划和调整。采购方式分为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直接采购主要针对部分电气元器件、零部件、机械加工件和配套设备等向厂商直接订购;间接采购主要针对钢材、部分电气元器件、塑料密封件等通过贸易商或代理商进行采购。采购部门会根据供货质量、按时交货率、物料价格、服务等维度对供应商进行周期考核,确定供应商目录,同时保证每种主要原材料一般都有2-4家备选供应商。采购价格方面,由相关部门对采购价格、采购行为进行监督。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原材料,每次采购均采用比价的方式进行;对于价格波动不大的通用物料则采取年度采购的方式锁定半年或一年的供应价格。(2)生产模式液态产品包装装备多数属于非标产品,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研发与制造。因此,公司的生产采用“以销定产、订单拉动”的模式,根据生产订单配合适度预测来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采用批量议价和滚动订货的方式,能有效控制原材料的库存量和采购价格,减少资金占用以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生产制造方面,公司通过引入多种信息化系统不断强化和提升管理效率。公司现有的厂房、设备和人员可基本满足产品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加工生产;同时公司也将部分部件和工序交由专门的外协供应商完成,在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运营效益。零部件加工完成后,将在车间完成总装、调试等工作。公司拥有强大的售后服务技术团队,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现场安装、调试以及客户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等工作。公司研发团队创新能力突出,经验丰富,在保证技术领先的同时,也能快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研制服务。公司建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严格把控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在零部件与原材料质量控制方面,公司建有零部件检测中心,配置了三坐标测量仪、三维扫描成像仪、圆度仪、光谱分析仪、安规综合测试仪、内窥镜、超声波探伤、真空测试仪、尺寸厚度检测仪等检测设备,对零部件及原材料进行严格质量检测与控制。公司在成品发货前对产品性能参数及各项控制指标进行测试。此外,公司建有PET瓶检测中心,对PET瓶的各类尺寸、耐压、跌落、顶压、分段、热稳定性、容量等项目进行测试,及时为产品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3)销售模式公司主要业务整体上采用“直接销售为主、代理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通过参加展会、研讨会、拜访客户、运用公司网站及其他网络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和获得订单信息,并通过招投标或直接洽谈等销售方式达成合作目标并签订销售合同。销售网络由公司内设的销售部门和代理商组成,并在营销总部下设项目服务部,配合全球售后服务中心对销售客户进行跟踪调查并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①销售策略依托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和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饮料、粮油、调味品、日化等市场领域提供全面整线解决方案,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国际一流品牌。②销售渠道对于国内市场,公司产品以直接销售为主;对于国际市场,采用代理销售为主,直接销售为辅的模式进行销售,在部分区域自主开发市场。3、公司业绩驱动因素公司业绩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于下游饮料行业、粮油调味品行业、日化行业的稳健增长。(1)国内饮料行业长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国内饮料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国内饮料类商品累计零售额为3,200.30亿元,累计增长2.1%;饮料累计产量为18,816.9万吨,累计增长6.3%,健康化、功能化与个性化已然成为国内饮料行业发展的主基调,消费者对健康、天然、低糖及低卡路里饮料的需求持续高涨,植物基饮料、无糖茶饮、功能性饮料等细分品类市场表现突出,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2024年包装饮用水占饮料行业总产量的48.5%,而以茶饮料、蛋白饮料、特殊用途饮料为代表的“其他品类”饮料占比为30.7%,增长显著。同时,2024年国内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18%,下游行业的资本性开支也在增加。据21世纪产业研究院联合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1水饮创新趋势报告》预测,到2025年,国内饮料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208.3亿元,2020-2025年期间年复合增速2.8%;其中,包装水将占据最大市场份额,达到2,158.9亿元,占比32%。此外,消费者对饮料成分和健康效益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糖茶饮、养生茶饮和功能饮料需求持续增加。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预计,2028年国内养生茶饮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级、无糖饮料市场规模有望达815.6亿元。下游饮料市场的稳健增长和新的发展趋势为公司发展带来广阔机遇。(2)国内食用油行业具备一定市场增长潜力食用油作为居民日常必需的消费品,依然具备一定的市场增长潜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12月,精制食用植物油累计产量为5,157万吨,累计增长4.7%。2025年3月11日,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2025年3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预测2024/25年度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预测值为3,665万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率的上升,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高品质的食用油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来食用油将在包装化、品牌化、高端化方面形成合力,推动行业整体升级和盈利空间的提升。目前,食用油行业竞争高度集中,品牌和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头部企业在设备选择上更倾向于高效、智能、柔性、可靠的单机设备和生产线。公司在黏流体灌装生产线上进行了长期的技术储备,拥有丰富的项目案例,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3)调味品行业发展稳健且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调味品作为刚需民生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5年国内调味品市场规模达7,881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10,028亿元。其中,酱油、食醋等传统调味品市场规模大,消费频次高。酱油作为调味品的最大品类,近年来头部企业产能持续扩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制造工艺的进步,酱油品牌不断丰富,零添加、低盐、有机等高端酱油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增速快于酱油行业整体水平,将成为推动酱油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除酱油外,蚝油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随着企业对消费者的不断培育和渠道的持续下沉,蚝油的消费场景逐渐扩大,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针对酱油和蚝油等调味品行业,公司持续进行洗瓶-灌装-旋/压盖一体机的研制,并已经在东古、加加、千禾等品牌企业实现了应用,市场需求的增长将助推公司进一步提升该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4)家庭清洁护理市场增长潜力大随着国内消费者健康及卫生意识的不断增强,家庭清洁护理产品需求逐年攀升。以洗衣液为例,据中研网数据,国内洗衣液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7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58.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1%。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515亿元,预计2025年将保持7.9%的增速,向600亿元迈进。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消费升级和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洗衣液代替传统的洗衣粉,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增长。公司在洗衣液、个人清洁护理产品的灌装及后段包装方面具备显著的行业竞争优势,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1、概述2024年,面对诸多挑战和考验,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团队保持战略定力,紧紧围绕年度经营目标进行工作部署,锐意进取,推动公司业绩稳健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5.21亿元,较去年增长18.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79.17万元,较去年增长49.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077.52万元,较去年增长165.37%。报告期内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把握行业发展机遇持续巩固市场份额报告期内,下游行业投资增速持续提振,资本性支出同比大幅增长。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下游行业格局进入整合期,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头部企业凭借品牌、规模和数字化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多元的消费偏好驱动饮料品类不断变革,2024年包装饮用水占饮料行业总产量的48.5%,以茶饮料、蛋白饮料、特殊用途饮料为代表的“其他品类”饮料占比为30.7%,增长显著。公司敏锐洞察市场变化,积极把握下游行业发展机遇,通过优化产品性能、提升品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方式,持续拓展市场,提升市场渗透率,顺利完成全年订单任务。在国内市场,公司深挖需求,继续巩固全自动PET瓶吹瓶机、无菌灌装生产线、全自动PET瓶吹灌旋一体机等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聚焦大客户和老客户,实现了高速饮料生产线、无菌生产线等产品的海外突破,订单质量持续提升,海外市场占比创新高。在售后服务方面,公司持续提高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实力报告期内,公司围绕高速、柔性、智能等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全年共计投入研发经费6,723.42万元,同比增长18.87%。1200瓶/小时PET瓶(五加仑)吹瓶机、72000瓶/小时PET瓶吹贴灌旋一体机研制成功并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超高速PET瓶吹贴灌旋智能化一体机于2024年7月顺利通过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其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持续开展标准化、模块化相关工作,减少技术变更,推动降本增效。2024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26件,同比增长68%,其中发明专利66件,同比增长144%;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主导/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发布)3项。报告期内,公司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第一批)企业名单;吹瓶机高压气回收节能技术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4年版)”;2025年1月,公司研制的全自动旋转式吹贴灌旋一体机、节能型含气饮料生产线、纸箱包装机被评选为“2024年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3、持续推行精益管理稳步提升生产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在手订单量大幅增长,启动扩建项目后,在内部场地不足及机加设备产能饱和的双重压力下,公司持续通过精益管理,优化设计流程,缩短设计周期,提升设备稼动率和库存周转率,显著提高了装配综合效率。同时,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公司积极拓展外部资源,扩大装配场地,有效满足了装配和仓储需求。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优化管理举措,显著提升供应能力、效率和质量;在确保零部件质量和交期可控的情况下,适度拓宽外协加工采购渠道。得益于上述一系列有力举措,公司制造系统关键指标显著优化,产能瓶颈得以突破,顺利达成全年交付目标。4、持续加强质量管控助力产品品质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质量管控,制定了质量管理关键目标和行动路径,通过内外协同,提升了外部供应商和内部供应链部门的交检合格率;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自检流程,巩固并持续优化改善成果,使关键零部件的交检合格率明显提升。公司对质量问题实施严格的闭环管理,构建了从问题发现、原因追查、分析解决到纠正预防的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从设计、生产、装配到安装调试等各环节对质量问题的响应速度,有效降低了质量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稳定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强化成本管理持续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行预算管理,不断增强全员成本意识,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引导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向更加合理、高效的方向持续改进,提升内部管理效益,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进一步完善供应链评价体系,强化准入管理和过程管控,有效降低了核心零部件的不合格率,显著节省了相关费用的支出。同时,公司持续通过设计标准化、工艺改进、国产替代、集中采购等举措,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在生产环节方面,公司通过优化流程、精益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持续降本增效,提升生产效率。6、完善内部管理加强规范运作报告期内,公司以制度化、规范化为原则,积极对标证监会、深交所等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最新要求,不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公司治理水平,推动管理效能稳步提升。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同时,公司加强对关联交易、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等重要事项的管控力度,完善相关决策程序与监督机制,进一步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