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三一重工
- 企业英文名: Sany Heavy Industr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梁稳根
- 上市代码: 600031.SH
- 注册资本: 847497.803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03-07-03
- 大股东: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29.26%
- 董秘: 秦致妤
- 董秘电话: 010-60737888,0731-84031555
- 所属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尹卫华、邝新亮
- 律师事务所: 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8号6幢5楼
- 概念板块: 工程机械 北京板块 茅指数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证金持股 沪股通 上证180_ 上证50_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基金重仓 HS300_ 工程机械概念 工业互联 军民融合 新能源车 一带一路 工业4.0 参股银行 军工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94-11-22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616800612P
- 法定代表人: 向文波
- 董事长: 向文波
- 电话: 0731-84031555,010-60737888
- 传真: 0731-84031555
- 企业官网: www.sany.com.cn
- 企业邮箱: sanyir@sany.com.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8号
- 邮编: 102206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
- 经营范围: 生产建筑工程机械、起重机械、停车库、通用设备及机电设备(其中特种设备制造须凭本企业行政许可)、金属制品、橡胶制品、电子产品、钢丝增强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客车(不含小轿车)和改装车;建筑工程机械、起重机械、停车库、通用设备及机电设备的销售与维修;金属制品、橡胶制品及电子产品、钢丝增强液压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的销售;客车(不含小轿车)和改装车的销售(凭审批机关许可文件经营);五金及法律法规允许的矿产品、金属材料的销售;农业机械销售;提供建筑工程机械租赁服务;经营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和限制的除外);农业机械制造(限外埠生产)。(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31.SH)于2003年7月3日上市,是中国股权分置改革首家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企业。2011年7月,三一重工首次入围FT全球市值500强,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2012年,三一重工跨国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持股“全球随车起重机械巨头”奥地利帕尔菲格。2021年5月13日,三一重工入围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排名第468位,首次跻身全球企业500强,是榜单中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主业是装备制造业,主导产品为: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等全系列产品。三一混凝土机械稳居世界第一品牌;挖掘机械在2020年首夺全球销量冠军;此外,大吨位起重机械、履带起重机械、桩工机械、成套路面机械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的使命,三一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左右用于研发,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凭借技术创新实力,三一先后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成为建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获得的国家级最高荣誉。2020年,三一荣获中国工业领域“奥斯卡”奖——中国工业大奖。截至2021年,公司申请专利13140项,授权专利9124项,申请及授权数居国内行业第一。目前,三一重工6S中心已遍布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全球拥有近200家销售分公司、2000多个服务中心、近万名名技术服务工程师。近年,三一重工相继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投资建设研发和制造基地。自营的机制、完善的网络、独特的理念,将星级和超值服务贯穿于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
- 商业规划: 2024年,中国经济稳中提质,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增长潜力。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周期拐点确立,呈现企稳回升态势,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城中村改造、矿山投资等新兴需求占比提升。海外市场稳中有进,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整体受益于基建地产开发、工业及矿山投资加速,保持较高增长。产品结构方面,高端、绿色、智能化产品占比明显增加,行业迈入“量质双升”阶段。展望未来,工程机械行业迎来长期的技术上行周期,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能源革命叠加,世界正处在一个超级技术窗口期,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全行业共识,工程机械行业前景广阔。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83.83亿元,同比增长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75亿元,同比上升31.98%;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48.14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59.53%。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风险控制和经营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主要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等主导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战略取得积极成果:全球化方面,国际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实现海外主营业务收入485.13亿元,同比增长12.15%;数智化方面,印尼二期灯塔工厂完成扩产,借助数字孪生、工艺仿真等系统,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低碳化方面,各类新能源产品均取得市场领先地位,2024年实现新能源产品收入40.2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521.4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19.53亿元。(一)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挖掘机械:销售收入303.74亿元,国内市场上连续14年蝉联销量冠军。混凝土机械:销售收入143.68亿元,连续14年蝉联全球第一品牌。电动搅拌车连续四年保持国内市占率第一,销售额首次超过燃油搅拌车。起重机械:销售收入131.15亿元,全球市占率大幅上升。路面机械:销售收入30.01亿元。海外增速超过35%。桩工机械:销售收入20.76亿元,旋挖钻机国内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二)高质量发展卓有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经营质量进一步改善。现金流大幅改善: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8.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9.53%。盈利能力大幅回升:由于国内外市场结构与产品结构的改善、降本增效措施的推进,公司报告期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9.75亿元,同比增长31.98%。经营风险有效控制:公司高度注重经营质量与风险管控。存货、在外货款的规模及质量总体保持较好水平。(三)全球化提质加速公司推行“集团主导、本土经营、服务先行”的海外经营策略,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国际市场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国际主营业务收入485.13亿元,同比增长12.15%;国际主营业务收入占比63.98%,同比上升3.49个百分点。1、总体战略:“集团主导、本土经营、服务先行”“集团主导”:集团制定整体的海外经营战略并积极推广公司特有渠道模式,大力发展海外自营渠道。截止目前,公司已建立覆盖400多家海外子公司、合资公司及优秀经销商的海外市场渠道体系。“本土经营”:经营团队本土化是本土经营的基石。公司将持续推进经营团队、产品、文化、流程与制度的本土化。“服务先行”: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服务人员、服务车辆、服务网点等资源部署,完善海外各区域配件中心,提升海外配件供应能力,打造服务第一品牌。公司在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上线统一客户互动界面MySANY,实现客户一键沟通、线上可视、服务网点实时查看等便捷功能,大幅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2、海外组织变革取得积极成果为建立可持续的全球经营能力,支撑公司海外业务战略与目标的实现,公司海外业务实行“平台赋能+精兵作战”的组织形式,设立海外大区和国区作为区域层面的整体战略规划和赋能平台,以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为一线作战组织提供服务、赋能和监督。平台、作战单位的“双第一”策略互相支撑、促进,大幅提升海外经营效率。3、加快全球化产品研发公司全面加强全球化研发能力,推动全球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全球产品开发。2024年,上市海外产品超过40款。4、全球主要市场实现高速增长截止2024年底,海外产品销售已覆盖15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亚洲、欧洲等地区实现规模收入,在非洲地区实现跨越式增长。各区域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如下:亚澳区域205.7亿元,增长15.47%;欧洲区域123.2亿元,增长1.86%;美洲区域102.8亿元,增长6.64%;非洲区域53.5亿元,增长44.02%。5、海外市场盈利稳步提升受益于海外销售规模增大、产品结构改善,公司海外主营业务毛利率稳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国际业务毛利率29.72%,上升0.26个百分点。6、主导产品市场地位稳固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公司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产品海外出口量均保持行业第一,市场地位稳固。(四)积极推进数智化转型公司紧随新时代发展机遇,将数智化建设融入制造、产品、服务、运营等场景,积极推进数智化转型。1、智能制造灯塔工厂建设: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已有37座灯塔工厂建成达产。公司是唯一一家获得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认证的重工行业企业,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和“长沙18号工厂”2座工厂获得“灯塔工厂”认证,为全球制造业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数智化发展方向。2024年,印尼二期灯塔工厂完成扩产,借助数字孪生、工艺仿真等系统,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三一重工长沙5G全连接工厂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5G工厂名录》,成为行业领先的数智化5G工厂之一。硬件技术突破:通过自主研发的42项高精尖技术集群(涵盖AI套料、高强度钢加工、机器人激光复合焊等),开创“人机协同4.0”新范式。关键工序无人化率达66%,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13%,创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新标杆。软件技术突破:以新一代制造运营管理平台(iMOM)为决策核心,集成智能物流调度系统(iWMS)、多目标优化排程系统(APS3.0)、虚实互馈数字孪生系统,并结合AI算法进行制造过程实时仿真优化,使生产计划响应速度提升6.7%,年度综合能耗降低14.5%。2、智能产品公司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致力打造卓越的智能化产品与技术,树立行业智能化建设的典范。2024年,公司推出远程遥控挖掘机等新一代智能工程产品,提升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3、智能运营公司持续推动全量全要素数据采集,挖掘数据价值,提升精细化运营效率,进一步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平台IOT广泛连接各类设备与系统,集成采集、汇聚、分析海量数据,以建模实现数字孪生,推动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公司实现1.9万台设备、3.3万台仪表以及6.1万个摄像头的实时在线接入,通过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系统优化降低成本及能耗。2024年,公司在作业过程中开展的节能降耗项目累计节约能源费用超过0.32亿元。(五)引领行业低碳化低碳化是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公司全面推进主机产品电动化及相关核心零部件与技术开发,致力于打造高品质、低能耗、高体验的新能源产品,引领行业低碳化趋势。1、组织与人才建设。自2021年开始,公司成立新能源技术委员会,管理新能源技术发展规划、专利布局、前瞻技术研究以及新技术产业孵化等工作,各产品事业部成立电动化经营与科研团队。公司重视培育与引进专业电动化人才,众多领军人才加入公司,覆盖电芯、电控、电驱、电子电气、控制算法和热管理等领域。2、主机产品开发。公司全面推进工程车辆、挖掘机械、装载机械、起重机械等产品的电动化,聚焦纯电、混动和氢燃料三大技术路线,持续迭代电动化产品。2024年,公司上市电动产品40余款,电动挖机、电动搅拌车、电动泵车、电动起重机等主营产品市占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3、核心零部件与技术研究。公司电动化技术逐步向高集成、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为产品进一步向智能化转型提供良好基础。通过自主开发、对外战略合作等方式针对电芯、电驱桥技术、VCU集控平台、充换电站、控制技术等方向布局,重点突破集成电驱桥、电子电气架构等核心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2024年,公司获得低碳化专利70项。发布SY215E中型挖掘机,作为行业首次使用双变技术、电回转技术、集成热管理等电动化专用技术的挖掘机,能耗较行业降低10%;电动起重机行业首搭自研电驱桥,转弯半径及行驶效率大幅提升;电动装载机搭载自三电及液压系统,实现能耗下降20%。4、新能源产品高速增长。2024年实现新能源产品收入40.25亿元,同比增长23%。在当前可商业化落地的新能源工程设备领域,公司均取得行业领先地位。例如,公司电动搅拌车、电动挖掘机、电动起重机、电动泵车销售市占率均居行业第一。(六)研发创新成果显著研发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公司认为投研发就是投未来。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53.81亿元,主要投向全球化研发布局、数智化技术及低碳化产品。1、专利发明:2024年专利申请1047件,其中发明专利623件。2、研发人才: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多渠道合作吸引并留住人才,确保研发引领创新。截至2024年底,公司研发人员5867名,其中42.29%拥有研究生或以上学历。3、试验试制:建成4大野外试验场,8大试制中心,实现90%试验场景覆盖,试验周期大幅缩短。4、研发数智化:自主开发RPM(研发规划管理)、RD(研发项目管理)、RDPM(研发绩效管理)等研发管理系统,保障研发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和高质量完成;完成TPM(试制管理系统)、TOS(试验在线系统)等研发业务系统开发,试制周期平均降低36%,试验周期平均降低27.6%;目前研发数智化从以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的研发结果管理,转变为以RD(研发项目管理)为中心的研发过程、研发结果和研发管理全面在线。5、产品研发:2024年,公司下线首台400吨正铲液压挖掘机、全球首台九桥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行业最大吨位的汽车底盘轮式起重机STC3000C8等各类新品:SY4000H正铲液压挖掘机:搭载25项核心专利技术,首创数字化样机联合半物理仿真调试技术及双动力液压交叉控制系统,系统压力、挖掘力、作业速度等13项关键性能指标达行业最优。SAC40000T全地面起重机:作为全球首款满足185米高10兆瓦风电机组安装需求的轮式起重机,整车高度达203米,在保持9轴行业最紧凑底盘设计(转弯半径同比缩减15%)的同时,实现同吨级最大起重量与最少轴数的突破性平衡。通过首创主动旁弯补偿、双卷扬协同吊载及低温液压预热等7项核心技术,攻克了高空吊装挠度控制与极寒工况稳定性的双重难题,其桅杆空中联动系统更将吊装效率提升30%,以"超强性能+极致灵活"的组合重塑超高空作业安全标准,成为重型装备领域技术创新的标杆之作。S系列71米泵车:荣获中国工程机械“应用贡献金奖”,全新智能泵车以“技术集群创新”重塑工程机械价值标杆。以“合规承载、高效施工、智能操控、超低能耗”四位一体优势,助力客户年收益提升超20%。iSEE电动搅拌车:荣获中国工程机械“2024年度产品Top50”奖项。通过自研动力链实现1.4kWh/km超低能耗(行业均值2.1kWh/km),独创三级能量回收系统提升续航15%;搅拌筒装载量提升12%且残余率下降至0.8%(国标≤1.5%)。SW956E电动轮式装载机:独创的三级能量回收系统实现作业能耗降低38%,配合多模式智能工况(自动驻坡/蠕行控制/两级制动)使综合效率提升25%;通过远程OTA升级与电子驻车系统构建数字化维保生态,标配集成式智能座舱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标准;更以1.9kWh/吨的超低电耗、充电空调持续作业能力,打造“每班次多装30车料/年省18万电费”的硬核经济账,成为钢铁物流等高强度场景的首选电动化解决方案。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