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浙商中拓
- 企业英文名: Zheshang Development Group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000906.SZ
- 注册资本: 70856.1679 万元
- 上市日期: 1999-07-07
- 大股东: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3.98%
- 董秘: 雷邦景
- 董秘电话: 0571-86850618
- 所属行业: 商务服务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翁伟、陈瑛瑛、姜沛钰
- 律师事务所: 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博奥路1658号拓中大厦1幢27层-28层
- 概念板块: 商业百货 物流行业 浙江板块 破净股 内贸流通 深股通 养老金 预亏预减 股权激励 ERP概念 储能 央国企改革 阿里概念 电商概念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1999-04-12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30000712108626U
- 法定代表人: 袁仁军
- 董事长: 袁仁军
- 电话: 0571-86850678,0571-86850618
- 传真: 0571-86850639
- 企业官网: www.zmd.com.cn
- 企业邮箱: zmd000906@zmd.com.cn
- 办公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博奥路1658号拓中大厦1幢27层-28层
- 邮编: 311203
- 主营业务: 生产资料供应链管理集成服务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金属矿石销售;非金属矿及制品销售;金属材料销售;金银制品销售;建筑材料销售;建筑用钢筋产品销售;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建筑用金属配件销售;机械电气设备销售;五金产品批发;仪器仪表销售;石油制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软件开发;供应链管理服务;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国内货物运输代理;合同能源管理;汽车销售;汽车零配件零售;再生资源销售;再生资源回收(除生产性废旧金属);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再生资源加工;钢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合金销售;有色金属压延加工;金属制品销售;机械设备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物业管理;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货物进出口;国内贸易代理;贸易经纪;销售代理;进出口代理;饲料原料销售;农副产品销售;豆及薯类销售;谷物销售;畜牧渔业饲料销售;非食用植物油销售;非食用植物油加工;食用农产品零售;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食品进出口;粮食收购;粮油仓储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国营贸易管理货物的进出口;食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 企业简介: 浙商中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浙江省交通集团旗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是由原湖南物产集团下属4家公司剥离优质资产组建南方建材集团,通过募集方式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代码:000906)。2008年6月,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浙江物产国际,正式进入浙江省国资系统;2016年1月,浙江省交通集团成为公司控股股东;2018年8月,公司注册地正式由湖南长沙迁至浙江杭州。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屡创历史新高,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030.65亿元,同比增长4.89%;利润总额15.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11亿元,高质量发展再创新佳绩。公司连续14年入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榜单,2023年位列第69位;连续第5年获得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最高评级“A”级;连续3年入围“中国物流企业50强”,2023年位列第24位。先后被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家单位联合授予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授予“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入围中国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排行榜,位列前30强;在第19届和第21届中国上市公司金牛奖评选中分别荣获“金牛投资价值150强”和“金牛最具投资价值奖”奖项。入围浙江省综合百强企业,位列第10位;入围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位列第3位;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雄鹰企业、浙江省服务业旗舰企业;获评“浙江省模范集体”。公司定位于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即紧盯成为一家创新引领、科技赋能、行业领先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一个目标”;服务基本建设和生产制造“两类客户”;打造集成服务、风险管控、资本运作“三大能力”;聚焦产业金融、基差贸易、增值服务、产业投资“四种盈利模式”;强化党建文化、数字天网、物流地网、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五大支撑保障”。公司下属业务单位分布于中西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全国大部分区域,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尼、泰国设有5家平台公司,充分融入国家“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进产融一体、贸工一体、内外一体发展,加速数字“天网”与物流“地网”融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集咨询、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产成品销售、剪切加工、物流配送、金融监管、信息化管理、风险对冲、资产管理及各个环节中的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公司秉承“创业、创新、创效”的企业精神,以“争做世界一流企业”为指引,以“让产业链更集约、更绿色、更智能”为使命,积极推进全球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向着“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链组织者和供应链管理者”的愿景目标稳步迈进,在持续为全球产业链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
- 商业规划: 公司所属行业为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主业为面向产业客户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公司聚焦于各类基建和制造业客户的供应链需求痛点,融合公司全国线下网络和数智化运营平台,协同整合社会仓储、运输及加工等资源,为供应链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产销衔接、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生产加工、产业金融、价格管理、生产管理和咨询、数字化等全链条集成化和一站式服务,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链组织者和供应链管理者”。公司已连续五年获深交所信息披露最高评级“A”级,主体长期信用评级为AA+;入选“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中企联“AAA级信用企业”、“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国家5A级物流企业”、“中国物流企业50强”、“2024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先进产业供应链平台”、“浙江省重点进口平台”、“浙江省“雄鹰行动”企业”、“浙江省服务业旗舰企业”。(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模式公司以“让产业链更集约、更绿色、更智能”为使命,根据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形态,聚焦客户在采销、仓储、运输、加工、产业金融、价格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痛点,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集成服务,帮助客户降本增效,优化产业链整体资源配置。目前,公司经营品类已涵盖黑色、有色、能源化工、新能源等产业链上几十个细分品种,经营网络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全国主要区域,共设立58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并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尼、泰国拥有5家国际化平台子公司,业务覆盖东盟、南美、非洲等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国家58个,东盟国家9个。公司主要业务模式如下:1、配供配送模式公司依托自身资源渠道优势,发挥采销衔接、仓储、运输、加工等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一站式集成服务,该模式分为工程配供配送和工业配供配送两种类型。工程配供配送模式主要服务于基本建设客户,围绕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存在的物资采购难、项目资金量大、配送时效性高、保供保质保量要求高等特点,发挥自身在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方面的资源优势,为行业客户提供成熟完备的工程物资配送集成服务解决方案。图1:中拓工程配供配送模式工业配供配送主要服务于制造业客户,针对客户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以及行业沉淀的上游资源网络提供供应链服务,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满足制造企业多样性个性化的供应链管理需求。2、库供分销模式充分利用上游资源和资金实力,自行购置批量库存后向下游分销,助力客户降低供应链成本,包括两种模式:一是收集客户采购意向,集中采购后定向销售给下游客户;二是基于自身仓储网点开展库存分销,严格管理头寸,通过衍生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防范价格风险,以获取稳定收益。图2:中拓库供分销服务模式3、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模式以满足产业核心客户需求的供应链服务为基础,持续向客户的上下游环节企业延伸,在此过程中通过股权合作强化与产业链企业黏性,依托业务和投资的双轮驱动获得稳定的供应链服务收益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司的新能源业务,已在光伏、储能产业链为多家头部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并以此为中心往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以光伏产业链为例,公司已完成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支架到光伏电站自上而下的业务布局。为产业链上的生产型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加工服务、产业金融、行情信息等供应链服务,且为客户提供光伏EPC及运维服务。图3:中拓新能源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模式4、“贸易+基地+平台”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再生资源产业链,在交易业务平稳推进的同时,充分整合上游资源,深度绑定终端客户,投资实体基地汇聚流量,构建集收购、金融、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模式。公司已在再生钢铁原料、再生不锈钢等品种开展布局。图4:中拓再生资源“贸易+基地+平台”模式5、物流金融模式物流金融是公司基于供应链集成服务和风险管控能力,发挥公司数字天网和物流地网优势,通过提供货物质押监管、价格盯市、市场渠道等服务,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制造类企业间的风控中介,为制造类企业盘活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价值,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普惠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问题。图5:中拓物流金融模式6、虚拟工厂模式虚拟工厂是公司“贸工一体”的升级版,公司凭借品牌、资金、渠道等优势,锁定制造企业所有或部分产能,掌握原材料及产成品货权,实现供应链服务与生产制造的融合发展,增强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该模式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以相对较低成本满足客户加工需求,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在此模式下,公司通过与制造企业合作,强化客户合作粘性,同时获取加工利润。目前虚拟工厂已应用于黑色、化工、新能源领域。图6:中拓虚拟工厂模式(二)主要盈利来源基于行业特性以及自身资源和优势,在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过程中,公司盈利来源主要为四种:基差贸易、产业金融、增值服务、产业投资。基差贸易:依托集研究、风控、情报、交易为一体的系统化能力,发挥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通过期现结合平抑价格风险;风险可控前提下,深入挖掘时间差、区域差、品种差和期现差,获取价格管理收益。产业金融:一是发挥公司“风控中介”作用,以供应链服务及风控能力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为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服务,获取中介服务收益;二是基于信用环境及行业资金密集特性,依托公司品牌及平台优势,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获取收益。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仓储、运输、加工、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管理咨询等服务,获取增值服务收益。产业投资: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服务过程中,挖掘有价值的投资机会,通过股权强化商权,实现“股权”和“商权”的良性互动,并获取适当的投资收益。图7:中拓商业模式一览图1、概述2024年,公司积极克服行业下行影响,全力拓市场、促改革、抓管理、化风险、强能力,推动企业稳健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9.01亿元,利润总额8.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69亿元。全年经营实物量1.1亿吨,同比增长13%。图9:中拓2024年实物量统计(单位:万吨)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亮点如下:1、能源化工业务增长迅速作为公司重点拓展的板块,能源化工业务在报告期内取得较好成绩,经营品类已涵盖煤炭、橡胶、原油、燃料油、成品油、PTA、LPG等30余种大宗商品,成功培育出3个营收超百亿的业务团队。报告期内,煤炭实物量达2,643万吨,同比增长91%;油品实物量达362万吨,同比增长285%;化工品实物量290万吨,同比增长108%;橡胶实物量69万吨,同比增长47%。2、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光伏、锂电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围绕上游矿产资源保供、中游新质生产力、下游应用场景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光伏领域,报告期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190.4MW,实现并网发电923.4MW,业务辐射江苏、山东、广东等20个省份;中拓光伏组件产品通过TUV、CQC、CE等国际国内权威认证,210R系列产品成功获得市场准入,累计出货量0.62GW。锂电领域,碳酸锂贸易月均实物量超6,000吨,位于行业头部位置;大力推进的“两轮换电”业务已在全国23个城市落地实施。再生资源业务方面,依托“贸易+基地+平台”模式,继续做专做精废钢业务,全年实物量550万吨,同比下降0.33%。3、黑色有色相对稳健公司持续深化金属及矿产品类拓展,在黑色及有色产业链中持续夯实客户基础,依托价格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大宗商品市场波动,行业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公司经营实物量保持相对稳健。报告期内,钢材业务实物量2,587万吨,同比下降8.7%;铁矿业务实物量3,189万吨,同比下降3.4%;镍矿业务实物量44万吨,同比增长133%。4、内外一体加速深化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全球化战略顶层设计,确立“4+X”全球化产业布局及“2+10+150全球化区域布局,国际业务快速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国际业务收入达621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公司营收比重突破30%,业务网络覆盖全球六大洲83个国家和地区,并顺利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资质审核。图10:2020年-2024年浙商中拓国际业务营收占比5、贸工一体扎实推进报告期内,中拓新材料工厂成功入选2024年度嘉兴市首批绿色工厂示范单位,精线成品产量达25.6万吨,同比增长12%。丰南工业服务体完成货物吞吐量449万吨,同比增长200%,加工量28万吨,同比增长270%。公司参股子公司青岛邦拓完成选矿502万吨、球团加工339万吨,长协业务已辐射山东、山西、河南等省份30余家重点客户。6、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夯实“天网”建设方面,重点构建数字化平台生态系统,成功搭建供应链运营平台、创新个性化服务平台和数据运营平台三大核心载体,为业务发展提供智能化支撑;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索,与多家头部科技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完成高价值场景识别并制定推广应用方案,智能翻译等创新应用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持续推进ERP、HR、CRM等管理系统迭代升级,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提升集成服务能力和风控水平。“地网”建设方面,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优化网点布局,报告期内,仓储网络覆盖154个节点,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9亿吨;打造的TMS物流平台已整合车船运力资源近4万辆;交割库方面,已获得铝、锌、螺纹钢、热轧卷板、工业硅等交割库资质。7、风险管控体系不断强化报告期内,公司系统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建设,重点强化几个方面工作举措。一是健全战略决策支撑体系,组织宏观与行业研究团队累计开展外部调研超100次,组织条线专题会议270余场,为公司战略规划及业务发展提供前瞻性决策依据。二是加强客户准入把关,持续完善上下游客户准入标准和评价维度,优先选择经营水平高、抗周期能力强的优质客户,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三是强化客户授信和用信管理,制定更加精细化的授信标准,完善“客户总额授信+合同用信+项目用信”的模式。四是加强全球风控体系建设,梳理优化全球化风险清单,守牢关务合规底线,建立和完善与公司全球化发展相适配的关务合规管理制度体系。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