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新希望
- 企业英文名: New Hope Liuhe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
- 上市代码: 000876.SZ
- 注册资本: 452594.0237 万元
- 上市日期: 1998-03-11
- 大股东: 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29.36%
- 董秘: 赵亮
- 董秘电话: 010-53299899-7666
- 所属行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李敏、周丕平、古力
- 律师事务所: 北京中伦(成都)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四川省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概念板块: 农牧饲渔 四川板块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深证100R MSCI中国 深股通 证金持股 融资融券 预盈预增 深成500 机构重仓 转债标的 HS300_ 鸡肉概念 猪肉概念 电商概念 西部大开发 成渝特区 参股银行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四川
- 成立日期: 1998-03-04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510000709151981F
- 法定代表人: 刘畅
- 董事长: 刘畅
- 电话: 028-82000876,010-53299899-7666,028-85950011
- 传真: 028-85950022
- 企业官网: www.newhopeagri.com
- 企业邮箱: 000876@newhope.cn
- 办公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工业园区金石路376号
- 邮编: 610063
- 主营业务: 目前从事的主要业务为饲料、生猪养殖与屠宰
- 经营范围: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的生产、加工(限分支机构经营)(以上项目及期限以许可证为准)。(以下范围不含前置许可项目,后置许可项目凭许可证或审批文件经营)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牲畜的饲养;猪的饲养;家禽的饲养;商品批发与零售;进出口业;项目投资与管理(不得从事非法集资、吸收公众资金等金融活动);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由“改革先锋”刘永好先生始创于1982年,是一家以现代农牧与食品产业为主营业务的现代民营企业集团。在40年的创业历程中,始终立足农牧行业并不断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之一。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63位。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SZ.000876)是新希望集团旗下最大的实体产业板块,于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立足农牧产业、注重稳健发展,业务聚焦于饲料、生猪养殖与屠宰两大行业,业务遍布全国及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埃及等15个国家。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放心企业、中国畜牧饲料行业十大时代企业、全国十大领军饲料企业、中国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项目企业,主体信用AAA级;旗下分公司先后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猪肉指定供应商、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禽肉指定供应商、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供应保障单位。公司还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CNAS认可,60多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6项创新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旗下部分子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将继续以“农牧食品行业领导者”为愿景,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使命,着重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致力于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安全健康的大食品产业价值链,继续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为满足消费者对安全肉食品的需求,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不断做出更大贡献。
- 商业规划: (一)饲料业务公司的饲料业务中,根据营养成分的分类,既有预混料与浓缩料,也有配合料。其中,预混料与浓缩料既对内部的配合料工厂供应,也对外部市场销售。外部客户包含其他饲料企业,或具备一定原料采购、配方及生产能力的经销商,由它们在公司预混料基础上生产出配合料,再以其自有品牌或无品牌转卖给其他养殖户;也包括具备上述能力,但生产配合料自用的大型养殖场。而根据饲喂动物分类,公司产品也覆盖了禽料、猪料、水产料与反刍料等几乎所有料种。由于公司下游还有生猪养殖业务,所以公司生产的猪料,除向外部市场销售外,也供下游的合同养殖户、内部养殖场使用。公司生产的禽料、水产料、反刍料主要是向外部市场销售。在下游的销售中,公司抓住近年来养殖环节规模化程度提高的契机,增大面向规模场、养殖企业的直供销售,但同时对经销商环节仍然给予高度重视,以保持对广大中小养殖户的充分覆盖。公司的饲料业务在国内饲料行业多年保持规模前列。2024年公司国内外饲料总销量合计达2,596万吨,总销量相当于全国总产量的8.2%,受国内养殖周期养殖量下滑影响总量比2023年略有下滑;其中禽料1,496万吨,猪料867万吨,水产料169万吨,反刍料44万吨。主要料种销量均处于行业前列。除了在国内饲料行业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公司也在1999年代表中国饲料企业率先“出海”,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海外饲料公司,至今已经在海外市场深耕四分之一个世纪,在15个国家和地区经营着60多家分子公司。通过长期在海外的经营,公司深入理解和融入海外文化,把国内先进的配方采购能力复制到海外市场,同时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利用当地人员提高人效,降低人力成本。尤其在东南亚的饲料市场,公司成为一支重要的中国力量。在公司重点布局的海外核心国家,如印尼、越南、埃及等国,公司饲料销量都已进入其本国的前四名。(二)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公司从2016年开始大力发展养猪业务。2019-2020年,为了抓住重大生猪疫病爆发之后的机遇期,响应国家稳产保供号召,公司大幅增加养猪投入,使养猪产能和生猪出栏快速增长。进入2021年后,公司养猪业务转入稳健运营阶段。2024年提升至1,652万头,位居国内上市公司第三。1、公司在生猪养殖环节的模式在种猪繁育环节上,公司现已建立起以海波尔外三元杂交为主、PIC五元配套系为辅的双系“金字塔”育种体系,根据国内南北方市场的差异,选择适合区域市场的猪种。同时,在近年来生猪疫病高发的背景下,公司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还进一步建立了回交育种体系,增加生产种猪的供给和调节能力,提升公司在应对生猪疫病和极端行情时的经营稳定性与快速响应能力。经过2021年以来的稳定运营,公司逐步扭转前些年规模快速扩张之后的阶段性退步局面,各方面生产指标持续改善提升。在2024年末,公司母猪生产的平均PSY继续保持在25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商品代育肥环节上,公司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具体条件逐步配套建设育肥场。现阶段,公司仍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为主,一体化自养为辅,2024年末公司一体化自养与合作放养的存栏量比例约为35:65,自养占比相比2023年末有所提高。随着公司自育肥管理能力、人才培养的提升,今后一体化自养的占比将逐步提升,未来将实现“公司+农户”和一体化自养两种模式更加均衡发展的布局。2、合作放养育肥的职责分工在合作放养育肥中,公司与农户各自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承担不同的职责分工,也分担不同的收益与风险。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公司负责仔猪、饲料、兽药、疫苗等方面的投入,农户提供猪舍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另外需要支付养殖押金,并负担育肥场的自雇人工、水、电、燃料费用;在职责分工方面,公司负责仔猪供应、饲料供应、疫病治疗、养殖技术指导、回收销售等环节,养殖户负责日常的饲喂、清洁及生物安全防控;在收益与风险方面,公司承担市场价格风险和享受机会利润,养户不承担市场风险也不享受机会利润,收益相对稳定,与市场行情关联度较小,但与其养殖成绩紧密相关。此外,从公司角度,也会存在农户不遵守合同或公司指导,私自卖猪或私自用药的风险,但随着近年来合作放养规模越来越大,合作年限越来越长,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农户将承担巨大的失信风险,且公司也要没收养殖押金,并可将违约行为诉诸法律,因此这类违约行为在现实中发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少。3、合作放养育肥的定价与结算当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放养育肥合同时,首先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形成一个基础单价,该基础单价会在回收结算时根据市场最新变化适当浮动。当育肥猪达到可出栏的体重时,对其进行称重,由基础单价乘以均重形成基础价格,再根据具体猪只的重量是否超出或不达理想体重区间、上市率(即成活率)、正品率、喂养天数、总增重、全程料肉比、日均增重、超标耗用饲料等生产指标,对结算价格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代养费。4、合作农户的数量、结构及其变化截至2024年12月末,公司在养肥猪投放存栏的合作放养农户为1439户,较2023年12月末减少21%。养户平均规模与2023年12月末基本持平。从养殖存栏规模的结构看,1000头以下的农户数占比8%,较同期降低0.9个百分点;1001-3000头之间的农户数约占比58%,较同期降低了1.1个百分点;3001-5000头之间的农户约占23%,较同期提升了2.2个百分点;5001头以上的农户约占11%,较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从农户区域分布的结构看,根据农业部重大生猪疫病防控的五大区划分,北部区农户数约占10%,较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东部区农户数约占22%,较同期增加3.4个百分点;西北区农户数约占11%,较同期降低1.0个百分点;西南区农户数约占13%,较同期降低4.4个百分点;中南区农户数约占44%,较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5、公司在生猪屠宰环节的模式在生猪屠宰环节,公司根据上游养殖环节在不同区域的布局规模情况,在北京、辽宁、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做了部分的屠宰产能配套。从养殖环节看,在有屠宰配套的区域,公司出栏肥猪都会优先向内部屠宰厂送宰,在无屠宰配套的区域则都向外部销售。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养殖与外部屠宰企业的直销对接力度,但在当前行业发展情况下,仍有很多区域需要向猪贩子进行销售。从屠宰环节看,公司每年所屠宰生猪的约70%都来自于自己养殖场的出栏肥猪,其余部分来自于市场上收购的其他养殖场的肥猪。2024年国内农牧行业从低谷逐步走出,迎来一个温和的回暖期。虽然在消费端形势总体稳定,但在供给侧,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去年开始持续减少,也逐步传导到生猪出栏量的持续减少,推动生猪价格在进入2季度之后出现了明显上涨。尽管猪价在8月份就从高位开始回落,但年末降幅较为有限,使全年均价明显好于2023年,为公司所处行业的盈利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饲料、生猪养殖与屠宰两大核心板块,抓住行业回暖机遇,对饲料业务,在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重点市场份额;对养猪业务,借助场线防疫改造,持续狠抓成本优化,提升盈利能力。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战略合作,盘活存量资产,多渠道灵活融资,做好资金管控,持续优化组织体系。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公司2024年整体经营表现优于去年,在后三个季度都实现了单季度盈利,全年盈利大幅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0.63亿元,同比减少386.40亿元,降幅为27.27%,营收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司在2023年底转让了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的控股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4亿元,同比增长2.24亿元,增幅为90.05%。(一)饲料业务2024年,随着前期生猪产能及存栏量持续去化,给国内猪料销售带来一定压力。但原料市场价格下行有助于饲料生产成本改善。同时,猪价回暖上涨使养殖环节盈利改善,也有助于饲料环节盈利能力的恢复。公司针对饲料业务做出战略升级,并继续在原料采购、配方研发、营销转型等方面改善提升,保障饲料业务在行业低谷的反转期稳住阵脚,为后续再度增长打下坚实基础。1、响应市场变化,及时升级战略:2024年上半年,生猪行情及公司盈利情况都出现了自2021年以来的明显反转,基于行业变化及市场需求,公司将饲料业务战略进一步明确为有效规模提升下的专业化,以规模增长为基础,以经营效率提升为导向,在有效规模提升的前提下,逐步走向追求专业化发展;同时,通过进一步夯实基础能力,以规模效率驱动,降低公司费用,让利市场,帮助养户实现成本最优。2、强化大区,激活一线:公司在国内饲料业务上进一步打强饲料BU之下的六个大区,强化其管理权限,提升决策效率;此外,在各个层级全面实施总经理负责制,授权“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并结合每季度的红黄牌考核,激活一线干部员工,确保以市场驱动经营。3、成立产品委员会,打强产品力:成立上下贯穿的,对饲料产品整体品质与成本负责的产品委员会,保障产品稳定性;加强技采联动,基于原料行情变化,精准调整营养方案,精细化控制产品成本,帮助养殖户降低造肉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产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配方数字化的能力,推动各大区拳头产品向其它区域复制,促进一线单元之间配方能力拉齐,确保产品面市场的统一表现。4、数字化赋能,增强采购优势:公司持续优化在饲料BU、大区、片区及分子公司之间的三级采购机制;通过数字化工具,促进销量预测、采购计划管理、采购过程管理的无缝链接,提升整体采购效率及原料周转效率;通过数字化供应商分级管理,充分发挥战略供应商和潜力供应商各自优势,全面支持公司经营;强化采购过程管理,实行采购流程线上化,全面推广线上寻源比价,拉通各个物料、各个经营单元间供应商资源,科学调度分配饲料原料,进一步提高原料周转效率。5、加大资源倾斜,加速海外饲料发展:公司依托在海外布局早、业务广的业务基础,充分融入当地文化,持续加强本地化经营,逐步构建海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24年,随着公司整体资金与盈利情况好转,公司开始加大对海外的资源倾斜,将国内领先的产品、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能力输送到海外,帮助海外养殖端客户提升技术,同时在年底对未来几年的海外饲料新产能投入做出清晰规划,为今后海外业务的进一步增长打下基础。公司还依托新加坡平台,充分发挥全球联动的采购优势、资金管理优势,持续打强全球经营能力。报告期内,公司饲料销量合计达2,596万吨,其中外销料销量2,121万吨。其中,禽料销量为1,496万吨;猪料销量为867万吨,其中外销猪料销量为422万吨;水产料销量为169万吨;反刍料销量为44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86.98亿元。(二)生猪养殖与屠宰业务2024年生猪价格呈现“倒V型”走势,一季度猪价延续此前低迷趋势,二季度开始逐渐上行,三季度达到年内高位,四季度逐步回落但又略高于一季度水平,全年均价较2023年提高10%左右。尽管猪价先上后下,但公司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生产指标,特别是在2024年冬季防控重大生猪疾病的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提升,从而使生产成本得到了持续稳定的下降,也使猪产业在后三个季度都实现了盈利。1、场线改造与防疫升级:在2023年底和2024年初,针对近年来重大生猪疾病每年冬天在北方常态化发生,给公司北方部分场线多次造成影响的问题,公司果断启动在疾病高发区域的场线改造工作,并重点关注正压通风改造。除了自营场线的改造外,公司还同时推动放养合作户育肥场的正压通风改造,整体改造项目在下半年全部如期完成。通过硬件改造升级,并结合环节监测、生物安全、应急处理等其他防疫措施的流程优化升级,公司今年冬季的防疫工作取得了明显提升,发病率同比降低70%以上,大幅减少死淘损失,有力保障了养殖成本的持续稳定下降。2、强化一线生产管理:2024年,公司在种猪环节重点关注优化后备猪配种管理与妊娠母猪饲喂管理,前者使后备猪转固日龄持续降低,在2024年平均转固日龄逼近220天,较去年底降低近30天,并助力后备转固成本的降低;后者使妊娠母猪的饲喂更加精准,减少饲料浪费,助力仔猪断奶成本的降低。在育肥猪环节,公司进一步加强放养户风险管控,加强内控部门核查,使代养费异常结算比例明显降低。同时,随着自育肥能力的提升,逐步提高自育肥比例,年末自育肥猪与放养肥猪存栏量比例约为35:65,自养占比相比2023年末有所提高。通过多方面努力,多项生产指标和成本数据持续优化。2024年,公司养猪全年平均窝均断奶数达到10.8头,较上年增加0.3头;全年平均PSY达到24.7,较上年增加1.7;全年平均断奶成本290元/头,较上年下降90元/头;全年平均育肥成活率达到92%,较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料肉比达到2.67,较上年降低0.12。3、优化种猪体系:公司于2023年年中启动的回交猪生产和管理体系建设,在2024年上半年已基本完成,由猪产业事业群统一管理调度的回交池后备池已经稳定在合理规模,公司的“金字塔+回交”双种猪体系日趋完善。在此基础上,公司持续做好优质纯种母猪与优质二元母猪的更替,为后续扩繁群生产指标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公司重点关注公猪管理体系的提升,2024年重点完成优质公猪替换工作,预计会进一步提升2025的产仔能力。公司同时还通过高效利用与优化管理,使2024年公猪站数量相比去年底减少了近50%,亦帮助降低了公猪成本。4、灵活销售提升盈利:2024年,公司进一步加强产品规划,丰富产品线,视市场变化及自身经营情况,适时出售一部分种仔猪,加快周转效率,帮助提升公司盈利。在下半年肥猪价格明显下行但仔猪价格相对坚挺的时期,及时加大仔猪出售力度,同时高度关注产品质量,完善仔猪分级出售,提升产品透明度及客户满意度,实现销售价值最大化。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仔猪300.20万头,肥猪1,352.29万头,合计1,652.49万头,实现营业收入235.43亿元(因涉及向内部屠宰厂销售产生抵减,与每月生猪销售情况简报中的累计销售收入相比较小);共屠宰生猪278万头,实现营业收入68.55亿元。猪产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303.98亿元。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