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石墨及碳素制品销售;纸浆销售;纸制品制造;纸制品销售;油墨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金属材料销售;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生态环境材料销售;再生资源销售;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供应链管理服务;新材料技术服务、新材料技术开发、新材料技术咨询、非居住房地产租赁;企业管理咨询;劳务服务(不含劳务派遣);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货物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文件、资料等其他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装订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滨海能源”)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的上市公司,证券代码000695,公司坐落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一大街27号。
公司前身为天津灯塔油漆涂料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整体置出上市公司涂料类资产,置入具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天津开发区优质热电类资产。
目前公司主营业务范围为:生产、销售热力、电力、发电、燃气、自来水及上述系统设备及零配件;上述系统的工程维修服务及其技术咨询服务。
自有房屋租赁、机械设备租赁、利用灰渣制作灰砖。
企业管理服务、为企业提供劳务服务。
包装装潢印刷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影摄制、发行;演出经营;广告发布;文化经纪代理;版权、剧本、艺术品销售;教育信息咨询、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研发和销售;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制作、复制、发行;展览展示;艺术品鉴定、评估、拍卖;艺术品销售。
截止2016年12月31日,公司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亿元,利润总额817.1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8.33万元;总资产11.3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3.28亿元。
截止2016年末,蒸汽年供应量近400万蒸吨,最大供热能力约为1470蒸吨/小时,满足了天津开发区(东区)约34平方公里范围内企业动力蒸汽的需求,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热力能源保障,同时公司还保证了开发区冬季约1100余万平方米的居民采暖负荷供应。
司多年来一直秉承“尽责为本、协同致远”的企业精神,坚持“创新、量化处理、精致安排”的工作方针,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区域供热需求。
同时,公司注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的先进模式,持续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减排工作,为开发区低碳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产业链上下游资产整合为抓手、资本运作和战略联盟为主要手段,同时通过资产重组、并购等手段,进入国家政策鼓励扶持的其他产业,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战略发展方向,逐步实现公司做大、做强,努力实现股东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一)所属行业发展情况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
报告期内,锂电产业链整体受下游国内外需求推动,保持了较快幅度的增长;同时,出口贸易政策、国际经贸环境的复杂变化也为下半年的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4.3%;出口方面,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达到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储能领域,2025年上半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全球新兴市场超大型储能项目交付加速,根据CNESA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海外订单规模达163GWh,同比增长246%,从区域分布看,中东、澳大利亚、欧洲是三个最火热的海外市场。
此外,由低空经济、清洁重卡运输、海洋经济、人型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发展,将为锂电产业链带来新的增长韧性与后劲。
终端应用带动电池环节实现持续高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销量分别达到697.3GWh和65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60.4%、63.3%;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73.7%,同比增长51.6%;其他电池销量为173.5GWh,占总销量26.3%,同比增长108.5%。
出口方面,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出口达127.3GWh,同比增长56.8%,占累计销量的19.3%。
其中,动力电池累计出口为81.6GWh,占总出口量64.1%,同比增长26.5%;其他电池累计出口量为45.6GWh,占总出口量35.9%,同比增长174.6%。
下游的高景气度支撑了负极材料实现产销双增。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5上半年全球锂电负极材料产量130.25万吨,同比增长34.7%,其中,国内负极产量128.1万吨,同比增长34.56%,中国负极材料占比达到98.35%,维持绝对地位。
根据百川盈孚统计,2025上半年国内人造负极材料渗透率达到90.8%,较2024年的89.8%进一步提升。
产能方面,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2025上半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产能达到492.5万吨,增速同比大幅放缓。
原料焦方面,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5上半年国内可用于负极生产的1#~3#焦累计产量610万吨,同比增长8.2%,2025上半年进口量830万吨,同比增长11.9%,因中美关税窗口期石油焦开始累库,最新石油焦港口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较年初增库133.6万吨,今年2月大部分焦源价格创了新高,之后回调到6月中旬又开始了500-800元/吨的反弹,负极成本端稍有缓解后继续承压。
报告期以来,锂电行业“反内卷”加速推进。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的产能控制,到治理产品低价无序竞争,再到整治各环节下游延长账期、拖欠结款,可以感受到行业经过前期的快速增长,在市场和宏观政策调控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1、主要业务和产品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原材料主要为针状焦、石油焦、沥青、碳材料、天然石墨等,其中人造石墨负极上游主要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基础化工产业,为大宗交易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波动相对较大,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负极材料成本存在一定影响。
锂电池负极材料加工过程需要耗用大量的电能,特别是石墨化工序,电价的波动对于负极材料成本的影响较大。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下游为锂电池行业,根据应用领域不同,主要包括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时,储能电池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下游需求的增加带动负极材料市场需求量的增加。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对锂电池安全性、充放电性、循环寿命等要求的提高,锂电池负极材料循环寿命、压实密度、电解液兼容性等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2、主要产品工艺流程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流程如下:报告期内,公司前端工序主要采用委外加工的方式,石墨化工序部分采用委外加工的方式,成品线工序由公司自主完成。
(三)主要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营销部门负责采购石油焦、针状焦、煅后石油焦、炭黑、石墨坩埚等原材料。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依据生产计划,技术研发部提出原材料需求,营销部门在综合考虑原材料市场价格、供应商交货周期等因素后,进行原材料采购。
2、销售模式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销售主要采用代加工模式和直销模式。
代加工模式:公司与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后,从客户获取原材料,并按要求的技术指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最后将成品返回客户并收取加工费。
直销模式:公司与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后,经过小试、中试、试生产等严格的测试筛选程序,通过客户的认证后,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体系,实现批量供货,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在综合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供需状况、竞争状况等因素后,与客户协商确定交易价格。
3、生产模式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销售部门收到客户的采购订单后,生产管理部依据采购订单及交货周期组织营销部门、生产车间进行材料采购及生产。
(四)报告期内经营情况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在报告期内稳步发展,具体体现为:1、负极材料出货量稳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负极材料产销量分别达到2.57万吨、2.34万吨,分别同比增长58%、35%,拉动负极材料业务收入达到2.33亿元,同比增长17.77%。
2、客户开拓取得跨越式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稳定的供货能力、过硬的质量管控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电池客户开拓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顺利通过了若干头部电池客户的现场审核并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预计将有部分订单在下半年实现转化。
3、新增产能建设按计划落地。
报告期内,为了提高公司保障供货能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同时为了提高一体化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绿色属性,公司重点推进了20万吨一体化项目中的5万吨前端产能建设和源网荷储一期项目建设。
截至目前,前端产线所涉及的破碎、造粒、预碳化车间已逐步完工,部分产线完成点火烘炉,预计下半年逐步达产。
4、创新研发、校企合作持续发力。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市场需求和未来主流技术发展方向,持续完善现有石墨产品性能;针对固态电池、钠电池等高潜力下游领域,积极开发硅碳、硬碳等新型负极材料,借助控股股东在煤沥青产业链深厚的研发优势,公司沥青基硅碳负极产品已完成小试并展开客户送样。
同时公司还凭借电化学分析中心的全电池制备、检测、失效分析能力,与多所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对产业前沿技术进行研发交流。
5、质量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质量体系的建设,子公司翔福新能源在满足基本的IATF16949、VDA6.3的质量体系要求基础上,同步开始进行SA8000的认证工作,以满足国际化电池客户的需求。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及管理层对公司未来战略发展规划作出了重要部署,拟发行股份购买化工新材料业务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
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新增包括己内酰胺、尼龙6(PA6)、尼龙弹性体等产品在内的尼龙新材料业务,形成“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双主业并行发展的业务格局,有利于公司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提升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水平,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有效维护中小股东利益,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该重组项目仍在稳步推进中。
公司成立于1992年10月,原名天津灯塔涂料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天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津体改委字(1992)44号"文批准,由原天津油漆厂作为发起人改组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原主要从事涂料及颜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1997年2月18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字(1997)40号"文审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深证发(1997)第52号"文审核批准,本公司内部职工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注册资本222,147,539.00元。
2004年1月16日,公司名称变更为: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谢鹏 | 2024-02-08 | 1300 | 7.09 元 | 1300 | 高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