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盟固利
  • 企业英文名: Tianjin Guoan Mengguli New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崔根良,崔巍
  • 上市代码: 301487.SZ
  • 注册资本: 45961.6438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3-08-09
  • 大股东: 亨通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33.79%
  • 董秘: 胡杰
  • 董秘电话: 022-60288597
  • 所属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朱晶、李凤娇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德恒(济南)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天津市宝坻区九园工业园9号路
  • 概念板块: 电池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深股通 融资融券 深成500 注册制次新股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固态电池 QFII重仓 次新股 锂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天津
  • 成立日期: 2009-11-1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20224697408654F
  • 法定代表人: 朱武
  • 董事长: 钱建林
  • 电话: 022-60288597
  • 传真:
  • 企业官网: www.htmgl.com.cn
  • 企业邮箱: mglinvestor@htmgl.com.cn
  • 办公地址: 天津市宝坻区九园工业园9号路
  • 邮编: 301802
  • 主营业务: 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新型电池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电池生产、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坐落于天津市宝坻区九园工业园区。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较早实现钴酸锂产业化的企业之一,打破了在此领域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公司控股股东为亨通集团(中国企业500强)。2023年8月9日,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盟固利”,股票代码“301487”。未来,公司将继续立足于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创新与资本驱动,深入推进产业链整合,持续做大做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始终践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第一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绿色、低碳、持续发展为方向,立志为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贡献力量。
  • 发展进程: 天津华夏泓源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18日。经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宝坻)登记内名预核字[2009]第215652号)核准,韩永斌、王登国、乌云高娃、李郁为、宋维贤、陈军、王衔云7名自然人认缴出资5,000.00万元设立华夏泓源,其中首期缴付出资1,000.00万元,该次出资经天津津海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于2009年11月18日出具《验资报告》(津津海验字(2009)第6600104号)审验。 经华夏泓源2015年12月22日股东会决议通过,并经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12月23日核发《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宝坻)登记内名变核字[2015]第008289号)核准,华夏泓源名称变更为“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各股东签署了《章程修正案》。2015年12月30日,盟固利有限完成本次更名的工商变更登记并取得天津市宝坻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2016年1月29日,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审计报告》(致同审字(2016)第110ZB0949号),截至2015年12月31日,盟固利有限的净资产为316,793,630.23元。2016年1月29日,北京天健兴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评估报告》(天兴评报字(2016)第0072号),以2015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盟固利有限经评估的净资产为35,700.89万元。2016年1月30日,盟固利有限召开股东会,同意盟固利有限以其全体股东为发起人,以经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的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有限公司的账面净资产316,793,630.23元折股为22,640.27万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扣除折合股本后的余额90,390,930.23元计入资本公积。各发起人按其所持盟固利有限股权比例对应的经审计的净资产作为出资、认购盟固利新材料的股份,认购后所占总股本比例保持不变。同日,盟固利有限全体股东签署《发起人协议》,同意以其拥有的盟固利有限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经审计净资产作为出资,共同发起设立盟固利新材料。2016年2月19日,盟固利有限取得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发《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市局)登记内名变核字[2016]第001108号),经核准的公司名称为“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2月25日,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验资报告》(致同验字(2016)第110ZB0108号),经审验,截至2016年2月25日,盟固利有限已将截至2015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净资产折股投入,净资产大于股本部分计入资本公积。2016年3月28日,发行人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设立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工作报告》等议案,并选举产生了发行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和第一届监事会股东代表监事。全体发起人签署了《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2016年4月29日,盟固利新材料取得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发的《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120224697408654F),盟固利有限整体变更为盟固利新材料。 2018年1月19日,韩振库与吉林瑞恒签订《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韩振库将其所持盟固利新材料的全部373.00万股股份以2,797.5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吉林瑞恒。2018年4月,盟固利新材料办理完毕载有变更后股东名称的公司章程的工商备案手续。2020年7月,韩永斌与亨通新能源签订《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韩永斌将所持盟固利新材料57.00万股股份以282.1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亨通新能源。2020年8月1日,天津盟源与王斌签订《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天津盟源将所持盟固利新材料200.00万股股份以96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王斌。2020年9月,盟固利新材料办理完毕载有变更后股东名称的工商备案手续。2021年8月,黄兵、张亚春签订《股份代持还原协议》,将黄兵代持的9.00万股股份还原由实际股东张亚春持有及行使相关股东权利义务。2021年8月,钱新华与亨通新能源签订《股份转让协议》,钱新华将所持有的盟固利新材料153.9431万股股份,以11,468,090.00元的价格转让给亨通新能源。2021年8月,国开创投与亨通新能源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国开创投将其持有的盟固利新材料461.8293万股股份,以38,975,342.47元的价格转让给亨通新能源。2021年8月,台州瑞致与亨通新能源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台州瑞致将其持有的盟固利新材料3,078.8620万股中的615.7724万股股份,以49,652,602.74元的价格转让给亨通新能源。
  • 商业规划: (一)新能源正极材料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为研发、生产及销售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同时积极布局、储备相关的前瞻材料。其中公司钴酸锂产品已覆盖4.2V至4.53V全电压平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消费电池需求;三元正极材料方面,公司专注于中镍、高镍和超高镍系列、NCMA、NCA等多晶或单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积极研发用于固态电池、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用电池等领域的新型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前瞻材料方面,公司主要推进包括富锂锰基、固态电解质、钠电正极材料、复合补锂剂、高熵复合材料等在内的先进材料,积极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1、研发模式公司以“创新驱动为核,技术引领前行”为研发理念,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产业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三代叠加”科技创新战略,搭建了“领先产品、先进技术、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平台。同时,公司紧密围绕目标客户的核心需求,灵活调整产品技术策略,构建起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组织,推行“市场牵引、全员研发”的IPD产品开发机制,高效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个体和组织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公司经营目标完成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2、采购模式公司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采购策略和供应商管理两个环节。在采购策略方面,对于镍、钴、锰、锂等主要原材料及其加工品,公司采取与主要供应商签署长期协议、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以保障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稳定,同时通过期货市场适时开展套期保值工作,以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在对现有供应商进行逐月考核的同时,不断引入具有竞争力的新供应商,形成了相对稳定、适当竞争、动态调整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确保了原辅料供应的持续稳定、质量优良及价格合理。公司日常以按需采购为主要方式,根据产销需求或阶段性预判,完成相关材料的采购。同时,公司定期对原材料未来价格走势进行专项分析,如预判当前原材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时,适当进行战略备货。3、生产模式生产制造上,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实施精益化生产、柔性生产模式。主要根据客户需求情况确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此外公司制定严格的库存管理制度,严格遵循产、供、销联动机制,优化、调整排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4、销售模式公司采取直销模式,直接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销售定价为行业通行的“主要原材料成本+加工价格”定价模式。其中“主要原材料成本”由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及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比率确定,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计价基础为相关金属盐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加工价格”则由公司根据具体产品的加工成本、目标利润构成,其中加工成本主要由产品工序及工艺复杂程度,以及公司在产品创新、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价值所决定。1、概述2024年,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整个正极材料产业正在经历剧烈震荡,为确保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韧性,公司从产品创新、差异竞争、降本增效、质量管控、合规治理等多个维度开展2024年的各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94亿元,同比下降23.98%,净利润-7,352.75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66.5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8,584.30万元。公司产品实现产量、销量双突破,合计完成正极材料产量15,931.67吨,较2023年同比增长60.96%;销售量14,250.78吨,较2023年同比增长43.39%。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情况如下:(1)推动核心产品迭代,实现前瞻材料突破2024年,公司对现有产品、前瞻材料加大了研发投入,通过对研发管理体系的升级,研发人员的扩增,深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策略,加快产品性能的提升与迭代。①钴酸锂钴酸锂产品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的循环特性,终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低空飞行器等众多消费电子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续航时间和综合性能的更高要求,钴酸锂的应用范围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4.48V高电压钴酸锂产品在去年量产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放量,4.50V和4.53V以上高电压钴酸锂产品完成多家重点客户的小试或中试认证,即将实现批量供货。4.45V&4.48V钴酸锂作为公司技术成熟、性能优异的现有产品。在研发工艺上,采用增加元素包覆的技术,抑制钴酸锂脱嵌锂的相变,提升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长循环性能,产品均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4.50V&4.53V钴酸锂是公司已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验证阶段的产品。在研发工艺上,采用机械粉碎的技术,在保证了颗粒充分解离的同时也能避免颗粒过粉,改善了材料的存储、产气、高温循环等性能,目前产品均已完成多家重点客户的小试或中试认证,即将实现批量供货。O2相(新型4.55V+高电压钴酸锂材料)钴酸锂产品作为公司储备迭代的重要前瞻材料,采用定向掺杂金属元素技术,在能量密度、倍率、循环等主要性能上显著优于传统的钴酸锂,在相同电压平台下可有效提升能量密度,公司目前已与头部终端客户开展实质性联合开发工作,相信未来将有希望突破现有钴酸锂产品的理论性能极限。②三元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及良好的安全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低空飞行器、机器人等多个终端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三元正极材料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公司的三元正极材料产品在努力推动大动力领域落地的同时,主要实施产品的高端化及差异化竞争策略。具体如下:公司三元5系产品,采用大小掺混、一次烧结等技术,具备高压实的性能特点,产品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6系高电压产品,采用钴梯度结构细化、浅表层固氧及提容掺杂等技术,具备高能量密度、优异循环性等性能特点,产品在头部客户处验证顺利;9系超高镍产品,采用多段烧结、短程化、富钴包覆的干洗等技术,具备高容量、高压实、低内阻和长循环等特点,产品在头部客户处验证顺利,综合性能处于第一梯队。在继2023年公司NCA产品完成国产替代并正式导入国内头部企业以来,公司积极开展对NCA产品在终端领域的探索。2024年,公司继续与战略客户共同推动NCA产品的应用场景挖掘,并在包括高端电动工具、人形机器人、低空载人飞行器、不间断电源等多个新兴领域得以应用与拓展。公司的NCA产品,采用低DCR、高倍率循环、高稳定性等技术,具备高体积密度、高功率续航、高安全的性能特点,公司的第一代NCA产品已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根据市场反馈及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预计在2025年将实现更高的产销量。同时公司致力于打造下一代NCA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迭代,形成集更高容量、高倍率、高安全性及卓越低温性能于一身的差异化优势产品,目前正在与公司战略客户进行联合开发,预计将快速实现终端导入及量产。③前瞻材料公司在推进现有产品研发的前提下,也致力于推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革命性发展,对前瞻材料进行谨慎立项、积极研发、合理布局,包括富锂锰基、固态电解质、钠电正极材料、高熵复合材料、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剂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富锂锰基材料:公司正在与电池头部客户联合开发一种新型的类单晶富锂锰正极材料,其中第一代产品已在电芯中试验证阶段,第二代产品通过降低富锂相含量提升材料首次放电效率,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目前公司的富锂锰基材料因其高容量、高压实密度、优异高温存储性能等特点,未来将有望应用于高端大动力电池领域;此外,该类富锂锰基材料产品还有望在固态电池中得到应用,通过增加钴含量提升材料的导电性能,从而使类单晶材料更适用于高电压下的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公司开发的LATP固态电解质材料,具备高离子电导率、高分散、粒径可控等性能特点,可应用于固态电池体系正极包覆、正极极片掺混、电解液添加剂及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领域。目前公司的固态电解质产品已完成技术定型并在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处完成材料认证,未来将有望应用于低空无人机动力电池、固态储能电池及车用大动力电池等诸多领域。同时公司还在对更高电导率的LLZO电解质及卤化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进行研发储备工作。钠电正极材料:公司采取层氧和聚阴双技术路线并进模式。层氧钠电产品已通过国内主流客户的中试验证,产品指标优异,可稳定生产,核心产品主要应用于小动力、启停电源、储能、动力汽车、工程机械等场景。第一代产品凭借低成本、差异化、长循环、高倍率、高能效等性能特点,得到国内众多客户认可;第二代产品与客户联合开发,具有高容量、高压实、低残碱的特点,克服了钠电材料容量低的劣势,能量密度可大于180Wh/kg,进一步拓宽钠电池的应用领域。同时公司持续推进聚阴钠电产品技术的研发攻关,所开发的复合磷酸铁钠产品具备长循环、高安全、高能效优势,未来预计将可应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高熵复合材料:公司重点开发高技术附加值的新型高熵复合材料、复合补锂剂材料,以小而精作为开发策略,提升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和低温动力学性能,满足高端动力电池对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温快充性能的需求。高熵复合材料通过元素的科学匹配,提高正极材料的工艺兼容性,使材料具备高容量、长循环的技术特点,将来可通过成本和性能的双重优势在大动力领域对目前主流正极材料产生一定比例替代,目前该产品处于中试开发验证阶段。富锂铁酸锂补锂添加剂:公司开发的补锂剂产品具备不可逆容量高、pH残碱低、空气稳定性优的性能特点,通过预锂化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目前公司补锂剂产品已完成中试工艺定型,正在有序进行客户推广工作。(2)推进生产工艺革新,完善降本增效措施2024年,公司在生产制造上继续推动精益化模式,通过系统性工艺革新与全价值链成本管控,持续开展降本增效,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工艺革新方面,公司通过机理分析、仿真模拟、设备改造,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开发高精度过程控制方法,提高产品过程稳定性,优化现场操作,加强现场异物管理,实现关键工序CPK稳步提升。实现拉动式生产模式,优化排产效率,提高库存周转率和客户订单交付及时率。生产成本管理方面,本年度,公司主要推行大项目制管理,联动营销、研发、生产、采购等多部门,充分挖掘成本改善空间,升级BI系统功能和能管平台,建立精确的成本核算体系,对生产成本进行详细分类和核算,准确分析成本构成和成本变动原因,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设备改善与过程管理,提升原料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建立专项改善全员参与机制,形成“全员降本”的良好氛围。(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构建绿色发展体系2024年,公司质量管理全面升级,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检测提升、体系建设等8个维度,策划并实施年度质量改善规划。运用六西格玛、QCC等方法,推动质量工作持续改进,辅以质量竞赛、质量月等活动提升团队质量意识,年度产品一次合格率等质量关键指标均超额达成目标,产品质量稳定性赢得了客户认可与信赖。同时,公司依托已获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的检测中心,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主持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全方位助力质量管理及产品研发创新。2024年,公司积极构建双碳体系,推动绿色发展进度,规划具有公司特色的双碳推进路线。目前,公司已成功获得ISO14067、ISO14064及ISO14021等涉及碳排放和循环体系的认证,同时公司正式通过了科学碳目标倡议(ScienceBasedTargetsinitiative,SBTi)的1.5℃短期目标、长期净零目标两项审验,并在国际权威环境非营利组织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公布的2024年度评级结果中获得B级评价。为公司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公司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