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山公用
- 企业英文名: Zhongshan Public Utilities Group Co.,Ltd.
- 实际控制人: 中山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000685.SZ
- 注册资本: 147511.1351 万元
- 上市日期: 1997-01-23
- 大股东: 中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8.73%
- 董秘: 周飞媚
- 董秘电话: 0760-88389918
- 所属行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江超杰、唐文婷
- 律师事务所: 广东君信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广东省中山市兴中道十八号财兴大厦北座
- 概念板块: 公用事业 广东板块 破净股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深股通 证金持股 参股新三板 融资融券 医废处理 垃圾分类 天然气 独角兽 央国企改革 参股券商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92-12-26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20001935372689
- 法定代表人: 郭敬谊
- 董事长: 郭敬谊
- 电话: 0760-88380011,0760-88389268,0760-88389918
- 传真: 0760-88380000
- 企业官网: www.zpug.net
- 企业邮箱: zpug@zpug.net
- 办公地址: 广东省中山市兴中道18号财兴大厦北座
- 邮编: 528403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包括环保水务、固废、新能源、工程建设以及辅助板块等业
- 经营范围: 公用事业的投资及管理,市场的经营及管理,投资及投资策划、咨询和管理等业务。
- 企业简介: 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中山市一家国有控股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685),注册资本14.75亿元。公司以环保水务为核心业务,涵盖固废处理、新能源、工程建设以及辅助板块等业务领域。旗下一级全资子公司11家,一级参、控股包括广发证券、中海广东等16家公司。目前,中山公用以“双核双轮”总体战略框架,围绕环境、资源双核发展,坚持资本、科技双轮驱动。根据发展战略,公司着力构建“市政环保、固废处理、新能源”三阶成长曲线,切实增强公司的经济效益、经营水平和担当能力,引领公司实现良好开局和高质量发展,致力成为国内领先的环境与资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及发展情况公司主要从事环保水务、固废、新能源、工程建设等业务,拥有水务公司、排水公司、北部公用、能源公司、公用工程等11家一级全资子公司,拥有广发证券、中海广东等16家一级参、控股公司。1.环保水务板块公司环保水务板块服务范围涵盖水污染治理、城镇供水用水、水质监测、城区排水管网管理、防洪除涝设施等业务。报告期内,环保水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4.3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5.32%,同比增长7.43%。其中,供水业务收入8.05亿元,同比增加11.60%;污水处理业务收入6.33亿元(含管网泵站运维收入),同比增长2.55%。供水服务业务。公司设计供水能力为303万吨/日,其中中山本地设计供水能力为265万吨/日,服务范围覆盖22个镇街及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2个功能区,服务人口约146万户,供水服务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承担中山市约94%的供水任务。报告期内,公司本地售水量为4.5亿吨,同比增长7.5%。为强化供水保障能力,公司年内完成153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及210多公里的老旧管网改造,并顺利推进多项重点工程:长江水厂与大丰水厂双水源保障工程、翠亨起步区第二条供水主管工程、东部片区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均按期达成年度建设目标;东凤水厂三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土建施工及设备调试,通过综合验收并投入试运行,新增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供水体系。污水处理业务。公司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达75万吨/日,服务范围覆盖中山市10个镇街。报告期内,高效完成5个镇街55条(段)暗涵清淤工程,累计清淤长度35.5公里、清淤量12.4万立方米,系统性提升管网输水效能;推进西区、南区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质扩容。智慧化排水建设取得突破,集成GIS、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形成全域排水设施“一张图”数字化管理模式,基于该平台推动泵站“无人值守+智能巡检”运维转型,年内完成3座泵站智能化改造。2.固废板块公司固废板块以垃圾处理、环卫服务为主,深耕本地市场,开拓外地业务。固废板块实现营业收入7.6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3.43%。其中,垃圾发电业务收入3.64亿元,同比增加9.00%;环卫服务业务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63.48%。垃圾发电业务。中山公用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通过本地与异地协同发展,报告期,公司旗下垃圾焚烧发电厂合计处理生活垃圾138.25万吨,总发电量达5.69亿千瓦时。公司旗下北部公用持有中山市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垃圾渗滤液处理厂特许经营权,设计年处理规模79.2万吨,服务覆盖中山市8个镇区,形成稳定运营能力;报告期内,每吨垃圾发电量达460.38千瓦时,较上年同期提升6.23个百分点。株洲市公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株洲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报告期内处理生活垃圾60.87万吨,日均处理量超过1500吨,同比增长11.09%。株洲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升级,2024年成功落地移动储能供热业务,实现蒸汽余热梯级利用,有效降低厂用电率并拓展资源化利用场景,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环卫服务业务。公司持续深耕区域环卫市场,致力于打造城市管家综合服务提供商,已取得清扫收集运输类特级资质、生活垃圾处置类一级资质及中国清洁清洗行业国家一级资质等核心行业认证。公司服务范围覆盖中山中心城区及港口、黄圃、民众等镇街,市场份额占比超40%,全面负责中山市1700家医疗机构(含动物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医废处理能力达25吨/日且处置率保持100%,同步承接园林绿化、资产管理与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业务。在异地拓展方面,公司运营深圳市5个垃圾填埋场及1个渗滤液处理厂运维项目,并持续推进湖南省东安县PPP环卫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巩固跨区域服务能力。3.新能源板块新能源板块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战略,通过构建“产融融合”与“投建协同”机制,构筑以基础资产和前沿技术为核心的“4+2+3”商业模式,即“光伏+储能+充电桩+可控负荷”4大资产、“区域微网+虚拟电厂”2个核心技术平台、“电力交易+碳交易+资产交易”3大交易,引进集成安全性、美观性与安装便捷性优势的装配式光伏安装工艺,形成规模化业务拓展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板块重点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光储充一体化业务,聚焦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景,成功落地“低碳工业园”“低碳政区”“低碳校园”等示范标杆,构建多能互补、智慧协同的综合能源发展体系。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投建光伏电站,业务覆盖全国18个城市,累计投运分布式光伏项目60余个,装机并网合同容量约250MW,其中2024年新增并网容量超过180MW,“光伏+”模式在污水处理厂、产业园区等多元化场景的落地成效凸显。4.工程板块工程板块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双一级”资质,兼有电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构建起涵盖市政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供排水管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电力工程等多元化业务体系。报告期内,依托全产业链协同优势,深度参与中山市治水攻坚,高效推进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项目、污水处理厂扩建等重点工程,同步推进供水保障相关战略性项目,显著提升城市供排水系统韧性和营商环境。在建筑工程领域,重点实施中山市第一中学、纪念中学扩建工程,打造教育基础设施标杆;承建大湾区低空经济展销中心(一期),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创新新能源-工程协同开发模式,实现光伏电站、储能系统等新能源项目与工程建设的全链条联动,有效降低边际投资成本并提升综合收益率,推动集团新能源业务向“投建营一体化”深度延伸。5.其它业务板块公司其它业务板块主要包括金融投资、市场运营、港口客运等业务。其中:金融投资方面,公司持有广发证券10.55%股份;同时,与其全资子公司广发信德合作设立了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夹层投资基金、致远创投基金、新能源产业基金、Pre-REITs基金等多个基金,形成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市场运营方面,公司拥有34个农贸(批发)市场及商业体,范围覆盖中山市17个镇街,总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是中山市最大的农贸市场集群。报告期内,首次获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近3年累计完成21家“香山新街市”改造提升,占全市总量22%。港口客运方面,新中山客运港正式启用,开通香港市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蛇口、澳门等航线,运营5艘豪华高速双体客轮,报告期内完成总客运量超66万人次。(二)公司发展状况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2021-2026年战略目标,发挥“双核双轮”战略框架引领作用,全面践行“价值回归,链主企业,行业一流”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为用户提供服务,为员工缔造平台,为股东创造收益,为社会承担责任,完善全市供水保障、助力水污染治理、拓展环保产业链、强化工程项目资质、推动业务集群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民生保障和环保产业等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者。1.主业整合深化,运营效能显著提升一是主业专业化整合加速。完成“供水一盘棋”战略布局,率先在小榄镇实现“供排一体化”;智慧排水平台进一步升级,新增509套感知设备和完成67个泵闸站自控改造,完成4.2万户排水户数据入库,并依托中山市政务云平台实现数据动态更新与多部门协同;二是加快构建固废平台公司。强化“固废+环卫”协同,围绕“城市服务”“再生资源”“工业环保”“科创智造”等领域补链强链延链。提升平台公司运作水平,垃圾焚烧处理量与上网电量均同比上升,运营效率居行业中上游,同步积极探索中山公用特色产业园建设运营模式。三是新能源业务快速拓展。报告期内,新能源板块在调结构、保安全、促消纳、扩投资、降电价等方面初见成效,并网及在建新能源项目总容量约500MWp(含充电桩),零碳智慧能源园区建设方案通过“能源建设-能源管理-智慧运营-平台交易”四部曲策略,实现园区用能成本下降与资源优化配置。2.生态治理突破,民生服务全面升级一是治水攻坚成效显著,生态基底持续夯实。三大未达标水体治理、农污治理项目全速推进,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效果显著,阜沙镇牛角正河清淤项目获全省推广,“三池两坝”鱼塘尾水治理技术被纳入省级标准。二是民生服务能力提升,人居环境全面升级。推进供水设施建设,2024年完成全市12个镇街供水资产整合,二次供水设施标准化改造惠及11万户居民。高品质打造华侨公园项目,塑造城市新名片,攻坚克难达成“双中”项目主体结构封顶目标,打造教育品质工程。中心城区4个街道试点整合市、街道两级环卫业务,入选“中山改革典型案例”,并进一步拓展至坦洲镇等区域,推动城乡环境质量提档升级。三是城市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助力中山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获得用水”指标中跃居全省第6位,城市排水管理能力持续优化,城区积水点显著改善。推进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打造21家“香山新街市”。中港客运完成新港搬迁并开通深圳蛇口、澳门航线,为湾区互联互通注入新动能。3.机制改革深化,创新动能加速释放一是人才机制改革成效显著。由“盘点人才”提质扩面实施“组织、机制、人才、资源”全面盘点,盘点结果刚性应用,经营层结构持续优化。推行职业经理人契约化管理,薪酬向关键岗位倾斜,试点OKR绩效工具与增量激励,强化“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机制。二是组织与业务效能双提升。充分对标市场化标杆企业成功变革经验,以工程公司为试点打造“专业敏捷型”组织,全面优化授权、职级和薪酬体系,建立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财务共享中心正式运营,实现资金归集、结算线上自动化,推进“业财数”标准化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三是创新要素集聚与数字化转型。成立珠三角第二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鱼塘尾水治理项目获评“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环保共性产业园项目获省二等奖。构建“数字工程”“数字人资”等8大模块,实现数据可视化与敏捷化管理。持续完善“公用云”建设,保障数据安全,支撑经营和业务系统安全高效运行。4.治理体系优化,企业价值持续彰显一是规范法人治理,优化决策机制。明确法人权责清单,发挥独立董事决策监督及专门委员会风险预判作用,提升决策科学性、合理性,促进“三会一层”治理结构高效运行,治理水平获评“董事会价值创造奖”和“中国ESG上市公司大湾区先锋50”等,得到资本市场高度认可。二是深化市值管理,增强股东回报。以维护全体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制定《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推行5.14亿元特别分红,建立稳定透明的现金分红机制,全年举办40余场投资者交流活动增强市场认同。三是强化风险防控,保障稳健经营。靠前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开展项目绩效、采购管理等专项检查,推进廉洁风险防控工程,构建“大监督”体系。四是塑造品牌形象,彰显社会责任。“水治理”与“香山+”多品牌战略实现超千条全渠道传播,斩获“中国上市公司ESG百强”等殊荣,治水项目更获“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突出集体”称号,彰显国企生态建设标杆作用。1、概述2024年公司锚定战略目标,主营业务较上年有较大增幅。公司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指标情况如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567,817.87万元,同比增加47,915.42万元,增幅9.22%。主要是水务板块完成供水一盘棋业务整合,固废板块通过环卫一体化拓展业务范围,工程板块延续水污染治理工程。报告期内公司发生营业成本为460,506.46万元,同比增加45,369.68万元,增幅10.93%,主要是工程板块业务量增加,相关的直接材料和劳务成本增加所致。报告期内公司发生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为73,457.15万元,同比增加4,311.78万元,增幅6.24%。主要是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公司在战略优化、组织变革、机制改革、人才发展等方面增加投入;公司发展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增加以及规模增加,借款总额及财务费用增加。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