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1992-12-14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200704803055M
  • 法定代表人: 周婷
  • 董事长: 周婷
  • 电话: 0574-88208337
  • 传真: 0574-88208375
  • 企业官网: www.ssgf.net
  • 企业邮箱: ssgf@shanshan.com
  • 办公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日丽中路777号杉杉大厦28层
  • 邮编: 315100
  • 主营业务: 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电子专用材料销售;光电子器件销售;石墨及碳素制品销售;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非居住房地产租赁;知识产权服务(专利代理服务除外);服装服饰零售;服装服饰批发;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以下限分支机构经营:一般项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研发;光电子器件制造;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服装制造(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A股代码:600884,于上交所主板A股上市。杉杉股份,1989创建于浙江宁波。公司服装业务起家,1999年转型进入锂电池材料领域,并成为国内第一家产业化负极材料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是全球负极材料龙头。2021年,公司通过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成为全球偏光片业务龙头。近年来,公司持续落实聚焦战略,全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核心优势业务,形成了“锂电池负极材料+偏光片”的双科技引擎,双发展动力业务格局。2021年,杉杉股份成功并购LG化学偏光片,驶入极具价值的“黄金赛道”,形成“双主业、双驱动”发展新格局。公司以“打造受人尊敬的全球化高科技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愿景,专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核心业务的发展,以持续技术创新为引擎,不断提升制造运营能力、深化降本增效路径,夯实公司产业龙头地位,并巩固和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
  • 发展进程: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于1992年11月27日经宁波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以甬体改(1992)27号文批准成立的定向募集股份制试点企业,于1992年12月14日取得营业执照。1995年12月29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1995)208号文批准,本公司于1996年1月向社会公开发行境内上市内资股(A股)股票并上市交易。
  • 商业规划: 经营情况概述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行业变化,公司坚持聚焦战略,持续推进创新,两大核心主业均实现销量稳步增长,市占率继续稳居行业前列。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6.36亿元,净利润6.59亿元,其中负极材料业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依托研发创新强化产品力、持续深化核心客户合作关系,实现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同时通过加速释放云南一体化产能、优化产品结构、降本增效等积极举措,推动盈利水平同比显著提高;偏光片业务持续巩固全球领先地位,通过核心技术专利布局、高端产品研发突破、原材料国产化率提升,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此外,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顺利完成SP业务收购交割,通过整合标的公司核心专利技术与全球化客户资源,公司偏光片业务将进一步增强技术优势和高端产品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6.80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7.68亿元。本期业绩亏损主要系:(1)公司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的参股企业巴斯夫杉杉、穗甬控股等亏损较大,本期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亏损5.06亿元。(2)结合行业市场变化和实际经营情况等因素,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本期对长期股权投资巴斯夫杉杉49%股权和衢州杉杉31.25%股权、收购偏光片业务产生的商誉、处置电解液业务等形成的其他应收款等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预计影响损益约-3.94亿元;(3)母公司财务费用等三项费用及其他预计影响损益约-3.68亿元。(一)负极材料业务2024年负极材料行业需求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锂电池材料产业链整体仍处于阶段性产能过剩阶段,市场竞争激烈,负极材料价格持续处于低位,行业进入加速洗牌阶段。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深耕市场、深化头部客户合作以及持续保持产品迭代领先等积极举措,实现销量显著增长,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实现销量同比增长28.44%。受益于下游需求提升和公司降本增效举措落实,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公司负极材料订单饱满,净利润同比大幅提升。具体经营情况如下:持续保持市场地位领先公司持续强化与全球头部电池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主要头部客户的销量实现显著增长,公司负极材料销量增速高于行业增速。根据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4年公司人造负极材料蝉联榜首。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迭代创新产品公司坚持产品领先战略,持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公司人造石墨产品以下游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突破。如高能量密度6C超充动力用负极材料已供应国内头部客户、数码用6C+极限快充负极材料已供应数码电池行业头部客户、动力用二代长寿命人造石墨和3C快充硅匹配石墨已量产等,筑牢快充技术领先地位。公司硅基负极产品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升级,成功自主开发硅碳负极均相沉积技术,有效提升材料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目前公司宁波硅基负极产线已具备量产能力,高压实、长循环新型硅碳负极产品实现量产,已通过海内外头部客户的认证并实现批量交付。公司硬碳负极产品的容量、高温和加工性能领先,自主设计的千吨级硬碳产线建成投产,已实现在钠电、锂电(含半固态/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领域的批量应用,并成功导入头部客户。坚持大客户策略,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公司与全球头部锂电池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4年主要头部客户宁德时代、ATL等销量同比大幅提升,销量增速远超公司负极销量整体增速水平,前10大客户销量占比提升。深化成本领先战略,深挖降本增效路径面对产品价格下滑带来的盈利压力,公司深入开展挖潜增效工作,锚定降本目标,深挖降本潜力,全力提升盈利水平。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开展原材料降本、工艺优化降低能耗以及智能制造提效等降本举措。公司自主研发的厢式炉工艺完成多轮技术升级,实现石墨化加工成本进一步下降,有效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下降。(二)偏光片业务报告期内,显示行业终端市场呈现缓慢复苏的态势,带动偏光片市场需求规模整体实现同比增长。与此同时,偏光片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日韩厂商逐步缩减产能或退出市场,中国厂商则通过并购整合、产能扩建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在此过程中,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大。随着竞争的不断深入,偏光片产品价格进一步承压,给公司偏光片业务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公司依托产品优势、供应链韧性以及深厚的客户黏性,实现了偏光片业务销量的稳健增长,全球市占率持续保持领先。根据CINNO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在大尺寸(包括TFT-LCD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偏光片的出货面积份额约33%,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具体经营情况如下:深化高端产品研发攻坚与市场拓展,驱动产品迭代升级2024年,公司持续强化LCD用偏光片产品的领先地位,依托战略客户协同与技术创新强化双轮驱动,巩固高端TV偏光片产品的领军地位,并实现了高端中小型产品份额的大幅提升。在高端TV用偏光片产品方面,公司超低反、高透过、广视角、超大尺寸115英寸等高端TV偏光片产品出货稳定,公司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持续巩固和提高在高端TV市场的领先地位;在中小尺寸产品方面,公司通过低阻抗、广视角以及超薄化的技术运用以满足市场对轻薄化、高清晰度及高可靠性的迫切需求,并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以实现产品的更新迭代。公司同步加速OLED偏光片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已成功开发出适用于大尺寸和中小尺寸OLED两种应用场景的产品,并且部分型号已获得多家知名品牌的认证,其中OLED电视用偏光片产品已稳定出货,且市场份额显著提升;OLED手机和OLED显示器用偏光片已量产出货,并将持续推动客户认证。在车载偏光片方面,公司已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储备,能够提供低阻抗、广视角、高透过及异形加工等多种偏光片解决方案,以满足车载显示的严格要求,目前公司收购的车载偏光片业务已顺利完成交割,正在稳定出货。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强化技术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偏光片全球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实现偏光片领域的自主可控技术开发,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显示产业的技术迭代和提升。同时,通过收购SP业务,公司整体技术实力和产品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司拥有涉及光学、材料、粘着技术及工艺方面的核心技术专利,专利布局覆盖中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继续深化工艺革新,强化供应链韧性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化工艺革新驱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工艺方面,公司持续关注产品良率、材料损耗率等指标,通过精益生产理念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提升生产效率;车间管控方面,公司通过智能制造升级,保证生产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信息数据互联互通,车间内外实现管控一体化,提升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不良率和能耗。此外,公司深化战略供应商协同,推进材料成本精细化管控,加速推进原材料国产化合作进程,巩固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竞争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