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东阳光
- 企业英文名: GUANGDONG HEC TECHNOLOGY HOLDING CO.,LTD
- 实际控制人: 郭梅兰,张寓帅
- 上市代码: 600673.SH
- 注册资本: 301387.4259 万元
- 上市日期: 1993-09-17
- 大股东: 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20.49%
- 董秘: 刘耿豪
- 董秘电话: 0769-85370225
- 所属行业: 综合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彭卓、陈继平
- 律师事务所: 广东深天成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乳城镇侯公渡
- 概念板块: 综合行业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上证380 沪股通 中证500 融资融券 预盈预增 锂矿概念 PVDF概念 消毒剂 华为概念 氟化工 锂电池 成渝特区 新材料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1996-10-24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200673131734N
- 法定代表人: 张红伟
- 董事长: 张红伟
- 电话: 0769-85370225
- 传真: 0769-85370230
- 企业官网: www.hec-al.com
- 企业邮箱: yzg600673@126.com
- 办公地址: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第五工业区
- 邮编: 523871
- 主营业务: 电子元器件、高端铝箔、化工新材料、能源材料、液冷科技
- 经营范围: 矿产资源的投资;氟化工的投资、研发;新能源相关产品及新型材料的投资、研发;项目投资,高纯铝、电极箔、亲水箔及亲水箔用涂料、铝电解电容器、磁性材料、电化工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
- 企业简介: 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阳光科”,股票代码:600673)前身系成都量具刃具股份有限公司,由原国有企业成都量具刃具总厂部分改组设立。1993年3月,公司经国家体改委生(1993)50号文批准为继续进行股份制试点企业。1993年9月,公司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审字(1993)46号文批准为上市公司。2003年6月,公司将合法拥有的与量具刃具业务相关的权益性资产与乳源阳之光铝业发展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的与亲水箔业务相关的权益性资产进行置换,资产置换完成后,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亲水箔、涂料、电子材料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其他无需许可或审批的合法项目。2007年12月,公司完成定向增发,其中,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资产认购公司定向发行股份25900万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公司经营范围变更为高纯铝、电极箔、亲水箔及亲水箔用涂料、铝电解电容器、软磁性材料、电化工等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2008年4月,经广东省韶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公司名称由原成都阳之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东阳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址由原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东一段14号变更为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乳城镇侯公渡。多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公司本着科技领先、信誉至上,创一流品牌、创一流企业的经营宗旨,追求最佳企业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突出铝加工,发展电化工和电子原材料及原器件,成为国内较完善的铝加工产业链,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化成箔、电子光箔、亲水箔、Φ16以上大电容器生产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公司领导层积极进取,坚持科技兴企,在平稳发展基础上积极培育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横向上,公司努力延伸产业链,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并于2008年4月参股了桐梓县狮溪煤业有限公司,为公司产业链向上延伸跨出了重要一步;纵向上,公司加强管理,节能减耗,完善铝加工产业链配套产品建设,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打开国际市场。2009年,公司成功引进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世界较大贸易企业之一)、日本古河斯凯株式会社(日本较大的铝加工企业,具有世界先进的铝加工技术),从精箔产品为支点,逐步进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以至扩大到整个铝产业链,共同致力于铝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积极致力于打造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2010年参股东阳光药。并且进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东阳光药”目前是世界上生产大环内酯规模较大并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是国内较大的达菲生产基地;是生产胰岛素类生物药水平较高的企业之一;是较有实力的研发、海外注册、生产欧美等发达国家仿制药的企业;是自主研发、自主注册、同时通过美国FDA和欧盟认证的国内一家制药企业;是国内企业中海外专家较多、装备精良、和美国FDA接轨、实力较强的新药研发企业。不久的将来,必将会对人类战胜心血管、肿瘤、乙肝等重大疾病做出积极的贡献,也必将是一个集原料药、仿制药、新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医用包材、医用辅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具有完整制药工业体系的一流、中国较大的制药企业。目前是国内较大的:化成箔、亲水箔、广东省较大的电化产品生产的上市公司。目前是国内研发制冷剂、氟树脂、氟精细化工等科技人员较多、实验装备较精良的主要单位之一,目前是国内研发硅化工科技人员较多实验装备较精良的主要单位之一。
- 商业规划: 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紧张局势和产能去库存压力给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在国内,经济逐步恢复,但企业经营环境依然复杂。面对这些挑战,公司积极推进大客户战略,坚持“创新+国际化”路线,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化产业布局与协同,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公司实施精益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加速推进。通过强化研产销一体化管理,促进创新链条各环节的高效衔接,实现从研发到市场的快速转化,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响应速度。通过这些措施,公司成功实现了显著的降本增效,确保生产经营的高质量运行,为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赢得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公司未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各板块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各板块经营发展情况如下:电子元器件报告期内,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稳步增长,出口稳定恢复,效益改善,投资增速加快,使得电子消费行业景气度得到明显改善,行业整体增势明显,叠加数据中心以及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等带动影响下,电子元器件行业需求持续回暖。在上述行业背景下,一方面,公司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基地化成箔产能逐步释放并形成规模效应,并通过技改提升降本增效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产品毛利率,公司经营利润同比提升。此外,公司在加大与现有客户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客户,使得公司在电子元器件的产能利用率同比显著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项目达产率与产业链布局优化。公司乌兰察布积层箔项目已于2024年8月顺利投产,其中,积层箔已累积目标客户50余家、送样规格累积超200个,部分客户已实现批量供应;积层箔电容器目标客户已累积超100家、送样规格累积超280个,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该领域的市场地位。同时,为配套积层箔及电容器产能,夯实全产业链布局,公司于2024年9月启动了乌兰察布积层化成箔项目,该项目规划年产能为2,000万平方米。此外,公司在浙江东阳的铝电解电容器及超级电容器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截至报告期末,该项目一期已基本建成,具备年产电容器约14亿只的生产能力。上述项目的顺利推进,为公司未来业务增长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电容器领域的综合竞争力。高端铝箔公司坚定不移走差异化路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盈利能力。对外扩大市场份额,对内做好电容器产业链保供工作,确保销量最大化。在产业优化与升级方面,公司持续对优势产业及市场热门品类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报告期内,公司在宜都市建设的电池铝箔及相关材料项目中,电池铝箔一期工程(年产6万吨)已顺利建成投产,该工厂是国内少数全新设计的专业化电池铝箔生产基地,配备了德国阿亨巴赫铝箔轧机、赫克里斯磨床等行业内顶尖生产设备,目前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建设的年产1.2万吨涂炭铝箔工厂已全面完工,并已实现对国内动力及储能电池头部企业的批量供应。化工新材料随着第三代制冷剂配额方案正式落地,第三代制冷剂供需格局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一方面,第三代制冷剂供给实行配额管控;另一方面,下游市场需求同比显著增长,供求关系导致第三代制冷剂价格持续上涨,根据氟务在线,第三代制冷剂主流产品R32价格,已由2024年初1.7-1.8万/吨涨至目前4.7-4.8万/吨。公司作为行业内领先的第三代制冷剂企业,报告期内制冷剂业务利润快速攀升,显著增强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2024年12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核发2025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公司2025年度获得的三代制冷剂配额约为5.3万吨。此外,公司计划通过跨品种转换、同品种转让、合作交易和购买等方式进一步增加配额额度。完成后,公司预计将拥有三代制冷剂配额约6万吨,配额情况位居国内第一梯队。这一配额优势不仅巩固了公司在制冷剂市场的领先地位,更为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为了驱动化工产业链纵深发展和升级,全力打造盐矿-氯碱-制冷剂-氟精细化工全产业链,公司子公司乳源东阳光电化厂参与了蓝恒达的破产重整,截至目前,电化厂已取得蓝恒达100%控制权,并获取了蓝恒达化工年产17万吨的折百碱生产指标及相关装置。目前,蓝恒达已实现盈利,运营情况良好。未来,蓝恒达化工将作为公司第二个化工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业布局,为公司化工板块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此外,公司与璞泰来的合资公司乳源东阳光氟树脂有限公司2万吨/年PVDF的扩产项目已完成建设,项目一二期已全部投产。目前,该合资公司已具备年产2.5万吨PVDF及其主要原材料(R142B)4.5万吨的产能,实现了PVDF原料的自给自足。这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氟化工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盈利增长点。公司通过上述举措,不仅优化了化工板块的产业结构,还提升了在氟化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为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筑牢了发展根基。能源材料在能源材料板块,公司正极材料业务正在逐步减亏。通过建立上下游联通机制,有效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及技术改进,生产成本得以逐步降低。叠加出货量的稳步增长,亏损情况显著改善。报告期内,公司与遵义市政府及广汽集团的战略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合资子公司贵州省东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竞得贵州省桐梓县狮溪铝多金属矿(含锂)探矿权,并已取得探矿权许可证,目前正有序开展探矿工作。(二)其他经营发展事项为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推进实施了以下事项:1、积极拓展液冷业务版图,深化产业协同合作公司提前对冷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进行战略布局,目前已具备液冷核心材料铝冷板生产能力,掌握成熟液冷解决方案,是市场上少数实现全面提供核心部件铝冷板、关键材料氟化冷却液以及冷板式和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公司持续围绕AI数据中心服务器、光模块和储能行业等应用场景对散热的需求,逐步形成完善的“系统级—机柜级—服务器级”液冷全链条解决方案和产品。后续公司将继续通过产业并购对液冷技术领域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加速公司在氟化冷却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迅速抢占氟化液冷的市场先机,做大做强公司的氟氯化工产业,致力于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热管理解决商,为公司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与韶关市政府战略合作,计划入驻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为推动韶关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AI产业、数据中心液冷全面解决方案、超级电容的产业高地,公司与韶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计划入驻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数据中心液冷设备制造、超级电容研发基地。此次合作将使公司在数据中心液冷散热和超级电容领域构建完整产业链,实现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全面布局,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借助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的战略地位和政策优势,公司可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打造液冷、超级电容和AI产业集群,为公司数据中心领域的长远战略布局筑牢根基,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2)与中际旭创战略合作,共建智算中心液冷生态公司与中际旭创于近期在广州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广东深度智冷科技有限公司,将充分发挥双方在技术研发、产业资源及客户资源方面的协同优势,聚焦液冷散热整体方案的全球推广,致力于打造从技术标准制定到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竞争力。通过材料性能优化、组件精密加工和系统高效集成的垂直协调模式,合资公司将在智算中心等关键场景抢占全球液冷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努力成为液冷热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通过本次合作,助力公司在液冷领域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强化从技术到规模化应用的全周期支撑能力,提升公司在液冷热管理领域的市场份额和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资源整合与产业链优化布局,公司将构建覆盖技术研发、资源协同及市场拓展的完整生态体系,为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进军智能机器人领域,推动发展多场景应用落地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创新,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服务、康养中心、市政服务、终端消费等各行业、各领域智能化升级应用必将提速。为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各行业、各领域应用场景快速落地,在武汉市政府支持下,由公司牵头,联合上海智元、北武院以及灵初智能,于武汉共同投资成立光谷东智,公司正式进军智能机器人领域。通过本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公司丰富的行业运营经验与海量行业数据、上海智元的全栈技术能力、北武院的AI算法优势及灵初智能的端到端模型开发能力的各方优势,形成了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应用开发的完整闭环,全力打造国际领先、应用场景多元丰富的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为解决机器人应用端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提供了坚实基础。2025年3月29日,公司、光谷东智与上海智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武汉光谷中心城建设服务中心、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助力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致力于共同打造全国最大最先进、华中首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同时,光谷东智与武汉光谷中心城建设服务中心签订《全国总部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以开展具身智能产品的研发、测试、生产和销售等业务,并建设具身智能训练场用于数据采集;与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机器人采购项目协议》,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委托光谷东智实施机器人项目,项目金额不超过7,000万元,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首批市场化订单,打通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从本体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也进一步验证了公司产品的市场价值。展望未来,公司将以该全国总部项目为核心,结合首批市场化订单,深耕华中,辐射全国,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实现规模化发展,拓展市场份额,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启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新篇章。3、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助力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推动公司战略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公司与宁波城投赋甬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优质合作伙伴共同参与设立宁波勇诚东阳光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基金将围绕公司产业链及生态领域,重点布局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先进理念和投后管理能力,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通过参与设立该基金,公司能够进一步拓展在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业务布局,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公司在相关领域获取更多的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还能通过投资孵化和产业整合,推动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公司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时,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投后管理能力,公司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率,确保投资项目顺利落地并实现预期收益,为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4、实施股份回购计划,增强市场信心报告期内,公司基于对自身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以及对公司长期价值的高度认可,为充分维护公司及投资者利益,稳定投资者预期并增强市场信心,综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后,实施并完成了股份回购计划。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按回购计划完成回购,实际回购公司股份34,861,07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6%,使用资金总额36,617.17万元(不含交易费用)。此外,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对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支持政策,积极利用专项贷款等金融工具,优化资金配置,确保股份回购计划的顺利实施。专项贷款的合理运用,为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了回购计划的高效执行,同时也为公司未来的业务拓展和战略投资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5、持续推进精益管理,提升质量与竞争力公司秉持行业最高标准,推行“质量源于设计”的管理理念,致力于实现质量零缺陷目标。为此,公司设立了精益运营办公室,全面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精益管理理念,对标行业标杆,确保管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各子公司总经理牵头,由精益运营办公室统筹年度精益管理项目,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课题,持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质量提升与精益管理方面,公司持续投入资源。2024年,公司共举办质量培训1,140场,累计参与人次达20,825次,总培训时长约为2,120小时。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实践,公司在精益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精益改善项目累计荣获国际级奖项1个、国家级奖项11个、省级奖项63个、行业级奖项10个以及市级奖项75个,充分展现了公司在质量管理与精益生产方面的卓越成就。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