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容百科技
- 企业英文名: Ningbo Ronb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白厚善
- 上市代码: 688005.SH
- 注册资本: 71472.54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9-07-22
- 大股东: 上海容百新能源投资企业(有限合伙)
- 持股比例: 26.71%
- 董秘: 俞济芸
- 董秘电话: 0574-62730998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何林飞、高勇
-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浙江省余姚市谭家岭东路39号
- 概念板块: 电池 浙江板块 沪股通 中证500 上证380 钠离子电池 融资融券 基金重仓 固态电池 新能源车 小金属概念 锂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2014-09-1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281316800928L
- 法定代表人: 白厚善
- 董事长: 白厚善
- 电话: 0574-62730998
- 传真: 0574-62730997
- 企业官网: www.ronbaymat.com
- 企业邮箱: ir@ronbaymat.com
- 办公地址: 浙江省余姚市谭家岭东路39号
- 邮编: 315400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材料、钠电材料及多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锂电池材料、锂电池及配件的研发、制造、加工;动力电池的研发及制造;自营和代理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容百科技”,股票代码:688005)是一家高科技新能源材料行业的跨国型集团公司,专业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由中韩两支均拥有二十余年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成功创业经验的团队共同打造,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公司创始人白厚善先生为华南锂电论坛(国际)“十大风云人物”,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理事,第五届中国电池行业年度人物,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旗下成员包括:湖北容百锂电材料有限公司、贵州容百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容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容百锂电贸易有限公司、JS株式会社、韩国EMT株式会社六家控股子公司,合营韩国TMR株式会社。公司已同宁德时代、比亚迪、LG化学、天津力神、孚能科技等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该等国内外主流动力电池厂商的前沿高能量密度产品,配套提供产品性能稳定、制备技术成熟的三元正极材料,产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NCM811大批量产的正极材料生产企业。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一直注重产品研发及科技创新。公司科研实力雄厚,研发团队拥有多名行业资深技术专家、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博士。硕士及以上学历科研人员300余名。建立省级科研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承担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公司入选投中网“2017年核心竞争力产业最佳企业榜单”,跻身清科集团“2018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入围科学技术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独角兽”榜单。
- 商业规划: 公司在战略上始终坚定看好高镍/超高镍三元材料的市场综合竞争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未来高镍/超高镍三元的市场份额一定会稳步提升。目前,欧美市场高端车型对高能量密度、长续航电池的需求明确,而高镍/超高镍三元仍是当前最优选择。尤其是随着固态电池的逐步产业化,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镍/超高镍三元材料在将是固态电池的最优选择。欧洲等高纬度区域,对低温性能要求更高,高镍/超高镍三元在低温性能上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从全球范围来看,高镍/超高镍三元的有价金属可以实现全回收,尤其是欧美国家对于环保要求更高,未来随着大量报废电池的产生,三元的全产业高效回收产业链将会发挥更大的低成本优势。2024年以来,4680大圆柱电池开始大规模装车,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快,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市场也必然更加青睐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功率性能的高镍/超高镍三元材料。报告期内,全球新能源行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据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带动下实现持续增长。根据SNER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894.4GWh,同比增长27.2%。根据鑫锣锂电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三元材料产量为95.3万吨,其中中国三元材料产量为61.4万吨。公司作为全球三元正极材料龙头企业,2024年全年出货12万吨,同比增长超20%,全球市占率超12%,连续四年全球领跑。同时,公司在产品及客户结构优化,钠电锰铁锂等新业务领域,研发、全球布局、组织建设等方面,也取得积极的进展。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业绩逐季提升,利润总额及单吨盈利能力持续改善。随着第四季度韩国工厂单月满产,海外客户销量以及超高镍产品销售占比的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全年营业收入150.88亿元,净利润3.29亿元。一、日常经营业务1、主要业务进展(1)三元正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三元正极材料销量12万吨,逆势增长20%,全球市占率超12%,较2023年进一步提升2个百分点,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在业务规模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公司客户及产品结构都得到明显改善。2024年,公司海外客户累计销量首次超过2万吨,9系以上超高镍产品出货达到2.7万吨,占比提升至23%。2024年,4680大圆柱电池开始大规模装车,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快,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市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这些市场领域,对于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功率性能的高镍三元材料提出了明确的需求,作为高镍三元材料的龙头企业,公司率先实现了相关新兴市场的卡位,为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带来了新的支撑。此外,报告期内,公司中镍高电压系列产品亦得到头部客户认可,将为三元材料销量的持续稳健增长提供新的发力点。2024年,公司在前驱体、锰铁锂、钠电等战略性业务投入约1.75亿元,公司在战略业务上的持续坚定投入,有助于实现公司的战略布局和客户卡位。剔除战略性业务投入后,三元正极业务全年盈利5.04亿元,随着2025年海外产能持续放量以及海外客户的需求释放,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磷酸锰铁锂业务报告期内,随着电动卡车等商用车市场的发展,锰铁锂产品在大动力领域的销量大幅提升,公司磷酸锰铁锂产品出货同比增长超100%,连续两年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公司在多家客户中均为一供地位,一代产品获得头部动力电池企业近万辆汽车订单,实现EV领域量产突破。EV客户端纯用方案领先同行业,并取得国际头部客户合作意向,有望进一步扩大磷酸锰铁锂的市场空间。磷酸锰铁锂二代产品已完成论证与一阶段定型,单吨瓦时成本较磷酸铁锂低10%,获得了客户充分认可,完成批稳验证后,预计2025年将完成产线改造,实现批量生产与交付。(3)钠电业务报告期内,公司钠电正极产品开发取得较大突破,各项性能参数、工艺稳定性和成本控制等综合指标显著提升。公司钠电正极产品与国内外主流客户持续保持密切合作,在动力、储能、启停电源等领域已在头部电池厂商卡住领先位置,年出货量行业领先,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初,公司接连获得3000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订单、数百吨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订单,并立即启动量产交付流程;此外,公司已开始在湖北仙桃新建年产6000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以满足市场头部战略客户需求。(4)前驱体业务前驱体板块作为公司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与正极业务协同发展,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国内外前驱体产线均通过国际顶级客户的认证审核,标志着公司前驱体产品在技术与质量上已达到全球一流水准。公司高镍/超高镍间歇法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报告期内,前驱体业务成功推动公司正极与国内外知名客户的高镍/超高镍实现开发合作,前驱体产品也一同进入导入阶段。公司同步开发了磷酸锰铁锂、钠电前驱体、中镍三元前驱体等系列产品,其中锰铁锂液相前驱体已实现批量供应。2025年,依托于全球化布局,公司韩国前驱体产线将实现国际客户批量供应,并加速推进海外前驱体新产能落地,加强国际客户开发,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5)装备业务公司装备业务坚持以自主开发为主,带动产品技术性能和成本优势持续提升。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回转窑在三元正极、磷酸盐正极和前驱体的量产应用上均取得了突破,已成功完成高镍正极材料量产验证,将于下一代产线规模化应用。首创新型钠电一体化工艺装备完成中试认证,独创技术将显著降低钠电制造成本,为新能源领域开辟全新增长点。全产业链装备研发以"高性能+低成本"为核心,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应用双轮驱动,持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2、研发进展公司始终重视科技创新,强化研发实力,扩大研发范围。研发方向从正极材料循环产业链,向下延伸到材料电化学体系,包括电芯的设计、制造和拆解等环节,促进废旧电池回收,科研合作触达金属矿山和城市矿山,在带动产业进步的同时,公司与产业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供应链更加优化,工艺进一步稳定。公司凭借研发和科研服务,致力于形成高效、低能耗、零排放的生产模式,实现高效稳定的供应链,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最终提升正极材料的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4.24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专利方面,公司完成了245项国内专利、29项国际专利申请,获得150项专利授权。公司现有专利累计申请总量达1206项,国内外专利累计授权数量达597项。专利不仅覆盖中低镍/高镍/超高镍三元、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也包括固态电池材料、尖晶石镍锰正极、富锂锰基正极等前沿产品,以及工程装备、检测、回收、极片、电池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前沿技术领域,固态电池用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得到多家国内外客户的认可,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容量与循环性能保持领先,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即将于2025年建成。尖晶石镍锰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持续配合多家客户进行验证,性能优秀,获多家客户认可,尖晶石镍锰已实现批量出货,预计2026年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装车。3、供应链进展报告期内,公司构建了“技术输出+材料供应+绿色制造”三位一体的供应链体系,不仅提供正极材料,还涵盖可研服务(工艺设计、性能优化等)和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授权、技术转让等)。作为正极材料的全球龙头企业,公司开放式地与产业链各环节合作伙伴协同合作,实现产业链资源配置最优和效率最大化,形成了高效、低耗、零排的不可复制供应链壁垒。公司持续深化全球供应布局,基于韩国正极材料基地,公司已构建起符合欧盟电池法案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的关键金属(锂、镍、钴等)供应链体系,建立了原材料溯源系统并要求上游供应商完成负责任采矿保证倡议认证,满足欧美客户要求;公司加大向上游资源端延伸力度,锂资源方面公司不仅与雅保等头部锂盐企业续签长期供应协议,还与澳洲、非洲矿企达成长期合作,镍钴资源方面持续深化与格林美、力勤等印尼镍冶炼企业合作,同时与印尼本土镍矿企业建立联系,上游资源掌控能力明显提升,供应链安全性和成本优势显著增强。4、工程技术进展公司自主设计的千吨级大产线在韩国已落地安装,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开始试生产,能效相比韩国一期产线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此外,下一代三千吨级超大产线已在开发中,设备自动化和产线数字化将得到进一步升级,一次投资和运营成本等核心指标较上一代千吨产线平均下降20%以上。欧洲波兰项目产线在韩国千吨产线基础上升级迭代,且自动化水平优于韩国产线,项目已启动设计及采购工作,有望于2026年投产。新产线开发落地欧洲,标志着公司在海外工程技术开发及项目综合管理能力上将实现二次升级,同时为公司输出一批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为未来全球其他区域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5、制造管理产业化进展报告期内,制造管理平台积极搭建全球化体系。韩国忠州正极工厂开展工艺革新与TPM管理,一期项目完成国际客户认证导入,并在第四季度实现满产。韩国二期完成建设,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试生产。韩国前驱体工厂已完成产线技术改造,并通过国际客户认证,为海外订单备货做准备。智能生产与信息化系统导入方面,制造管理运营系统在国内试点上线成功,将向海外基地推广。通过整合工程、制造、数字化推广等平台能力,韩国二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正极材料产线。欧洲波兰项目工程管理团队正在全面组建中,公司将以欧洲项目为基础,制定多维度智能化提升策略。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公司已搭建欧洲、韩国项目业主群,从项目规划、设计到建设、交付、调试量产,匹配不同专业的国内人力资源,进行全过程技术、管理赋能。同时,促进海外人才培养和发展,完成韩国忠州正极工厂、波兰正极工厂高阶管理岗位及现地化经营人才补充,推动人才结构向国际化方向升级,并开展海内外团队文化融合及促进活动,推动人员跨文化协作能力提升。二、全球化进展公司全球化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随着当前世界政治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优势将在2025年得到进一步放大。报告期内,随着全球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公司海外发展成果丰硕,布局成形:客户端:新开发日韩、欧洲及北美国际客户57家;签订了多份国际客户开发协议,战略合作协议;韩国工厂获得日本客户认证许可,开始量产,同时被正式导入日韩知名电池企业供应链。制造端:韩国区域,公司已建成年产2万吨高镍三元,6000吨前驱体的产能布局,另有4万吨高镍产能已经完成建设,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试生产;欧洲区域,公司通过投资并购,完成波兰基地的布局。基地厂房、实验楼、公辅配套设施完善,拥有完备的环评手续,首期2万吨中/高镍三元材料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有望2025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北美区域,公司已完成北美子公司注册,通过一年多的选址和准备工作,北美项目进入启动阶段。供应链:与国际锂盐供应商签订3年期长单,锁定长期资源和价格;打通矿企合作,与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地区优质锂矿商达成深度合作;打通MHP供应与成本优化渠道,为镍原料贸易业务稳定原料来源,为优化全球化材料成本打下基础。人才管理:招聘并打造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加大海外基地本地化员工的比例及本地管理人才比例。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参与当地公益活动,提升员工福利等,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治理的参与度,融入当地社会。随着公司海外业务及全球化的推进,容百在发展中不断学习和自我改善,逐步成为一家适应全球不同国家体制、文化和管理的企业。三、组织和管理方面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全面优化集团组织管理体系,构建极简组织三层架构,设立未来战略室,强化集团战略管控与创新业务投资能力,日常经营授权完备事业部。基于职能赋能层级与业务价值链定位,将各部门进行模块化管理,形成跨职能的矩阵式协作机制,助力打造产业投资经营集团。为了支持全球化战略持续落地,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激励机制,确保公司海内外各区域能够吸引和搭建优秀的人才梯队,以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国际化业务需求。未来,公司将加大对员工和干部的培训培养力度,加速各领域的数智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应用,构建高效的全球化管理平台。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