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欣氟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浙江中欣氟材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欣氟材
  • 企业英文名: Zhejiang Zhongxin Fluoride Materials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徐建国
  • 上市代码: 002915.SZ
  • 注册资本: 32546.8375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7-12-05
  • 大股东: 浙江白云伟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19.97%
  • 董秘: 袁少岚
  • 董秘电话: 0575-82738093
  • 所属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魏琴、洪诚琦
  •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十三路5号
  • 概念板块: 化学制品 浙江板块 深股通 专精特新 预亏预减 融资融券 PEEK材料概念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 氟化工 新材料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2000-08-29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600723626031R
  • 法定代表人: 徐建国
  • 董事长: 徐建国
  • 电话: 0575-82738093,0575-82738103
  • 传真: 0575-82737556
  • 企业官网: www.zxchemgroup.com
  • 企业邮箱: ysl@zxchemgroup.com
  • 办公地址: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十三路五号
  • 邮编: 312369
  • 主营业务: 氟化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危险化学品生产(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第二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第三类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合成材料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新材料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国内贸易代理;货物进出口;进出口代理;技术进出口;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分支机构经营场所设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纬一东路2号)
  • 企业简介: 浙江中欣氟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915)创办于2000年8月,是一家专业从事氟精细化学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萤石-氟化氢-精细化学品全产业链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环保制冷剂、新能源、新材料与电子化学品等多个领域。公司在福建三明、上海自贸区、浙江上虞设有3家全资子公司,同时在浙江上虞、福建三明、江西鹰潭等地拥有80万方生产基地。总资产达32.66亿元,年经营规模已超16亿元,利税超2亿元。近年来,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精细化工百强企业”等称号。公司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浙江中欣含氟化学品与新材料研究院,已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48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5项。公司自主研发项目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浙江省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荣誉。中欣氟材始终坚守“诚信、专业、永恒”的经营理念,履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企业使命,秉承“聚人、取道、成业”的文化精神。
  • 发展进程: 2000年7月,陈寅镐与曹国路决定共同出资100万元,发起设立中欣有限,其中,曹国路出资60万元,陈寅镐出资40万元。2000年8月28日,上虞同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虞同会验(2000)字第392号《验资报告》”对上述出资事项进行审验:截至2000年8月23日,中欣有限已收到其股东投入的资本人民币100万元,全部为货币资金。2000年8月29日,中欣有限取得上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30600000009526)。 2007年7月15日,中欣有限召开2007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议,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以2007年6月30日为审计基准日,将中欣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2007年8月1日,中欣有限召开2007年第四次临时股东会议,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中欣有限全体13名股东作为发起人,以截至2007年6月30日经立信所出具“信会师报字(2007)第23391号”《审计报告》审计的账面净资产54,580,669.92元为基数,按照1:0.916075的比例折合实收股本总额50,000,000.00元,净资产额高于总股本的部分4,580,669.92元计入资本公积,将中欣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同日,中欣有限全体股东签署了《浙江中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因本次改制设立股份公司产生自然人股东应缴个人所得税176.75万元。公司已于2014年4月17日向绍兴市上虞地方税务局崧厦税务分局申报纳税,并已全额代扣代缴了该等个人所得税。2007年8月20日,公司召开了创立大会暨首次股东大会,全体发起人一致同意中欣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审议通过了公司章程等股份公司设立议案。2007年8月22日,立信所出具“信会师报字(2007)第23392号”《验资报告》,对中欣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情况进行了核验。2007年9月17日,公司领取了绍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注册号:330600000009526)。 2015年12月21日,经公司201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同意公司名称变更为中欣氟材,同意吴刚、中玮投资、袁少岚、袁其亮和施正军累计向公司增资1,900万元。依据2014年末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为3.54元(转增股本前),公司2015年7月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转增股本至6,500万元,折合每股净资产为2.72元,以此为基础,本次增资价格确定为2.84元/股,溢价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同次股东会,决议通过了公司更名的议案,公司由浙江中欣化工股份公司更名为中欣氟材。2015年12月22日,中欣氟材取得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的《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30600723626031R)。2015年12月25日,立信所出具了“信会师报字[2015]第610785号”《验资报告》,根据公司2015年12月21日股东大会决议和修改后的章程规定,公司申请增加注册资本人民币1,900万元,由吴刚、中玮投资、袁少岚、袁其亮、施正军于2015年12月25日之前一次缴足,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400万元。经审验,截至2015年12月24日止,公司已收到上述股东的新增注册资本1,900万元整,均以货币出资。变更后的合计注册资本8,400万元,实收资本8,400万元。
  • 商业规划: 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模式原材料价格较上一报告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公司主要原料均为化工产品,报告期内,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及供需紧张,大宗化学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涨跌幅度。能源采购价格占生产总成本30%以上主要能源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无主要产品生产技术情况主要产品的产能情况主要化工园区的产品种类情况报告期内正在申请或者新增取得的环评批复情况报告期内上市公司出现非正常停产情形相关批复、许可、资质及有效期的情况从事石油加工、石油贸易行业从事化肥行业从事农药行业从事氯碱、纯碱行业1、概述报告期,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氟化工行业遭遇着供给端竞争加剧与需求端深度调整,同时也面临着核心原材料萤石粉价格居高不下与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的双重压力,公司面对空前挑战,董事会和执委会锚定“三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期目标,一方面狠抓“降本增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并树立合规管理意识,紧盯责任落实;一方面立足自身实际,抓好安全生产,加大市场开拓。在竞争加剧背景下,公司的中间体业务、氟精细化工业务依然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正增长;即便在价格走低背景下,也实现了营业收入的正增长,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1)2024年整体经营情况及经营亮点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4,478,358.56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526,314.34元,同比减亏2,652,700.64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72,189,713.69元,同比减亏6,942,936.94元;实现每股收益-0.5682元,同比减亏0.0056元。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实现同比下降,主要为受到部分产品毛利率下降与开工率不足的负面影响。公司生产氟化氢所采购的核心原材料萤石粉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和毛利率下降;同时农药行业整体上供大于求,这使得农药中间体的价格持续下滑,毛利率也因此同步承压。在开工率方面,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氟苯、氟酮、电子级氢氟酸等产品的下游需求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装置的有效发挥;加之产能在短期内集中释放,导致了供需失衡,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制约了产能的充分释放;第四代制冷剂正面临专利保护期限的限制,也延缓了产能释放。报告期内,外部环境依旧严峻,公司积极应对,在多个领域取得较显著经营成果。(1)传统市场逆势拓展:传统业务市占率实现逆势提升,公司主要医(农)药中间体品种销量实现显著增长——2345系列、2356系列、酰胺、苯乙酸、BMMI等。(2)新兴市场布局加速:新材料产品研发进展顺利,继续推进光学功能材料的产品开发改进工作;电子化学品方面,DMP、SBP实现销量增长;此外电子级氢氟酸、六氟磷酸钠持续推进客户认证与工艺优化。(3)成本控制成效显著:通过工艺优化、技术改造和供应链协同,制冷剂、医药中间体单耗显著下降。(4)产能规模稳步抬升:浙江基地全年总产量、福建基地氢氟酸全年产量皆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5000吨/年六氟磷酸钠项目稳步推进;江西基地完成制冷剂原料装置技改;矿产事业部按照勘查部门的设计,按计划完成了掘井、探矿工程,为下一步地质储量工作做好准备。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同比下降主要系部分产品毛利率与开工率负面因素所致。在毛利率方面,公司生产氟化氢所采购的核心原材料萤石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导致其成本大幅攀升、毛利承压;同时农药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导致农药中间体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毛利承压。在开工率方面,氟苯、氟酮、电子级氢氟酸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加之产能短期内的集中释放导致供需失衡,使得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制约了装置产能的充分释放。此外,第四代制冷剂正面临着专利保护期限的限制,这也延缓了产能释放。(2)生产端聚焦降本增效,优化运营体系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产能提升与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效能突破,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浙江基地实施苯乙酸项目技改,节省原料消耗;福建基地创新实现酸性冷凝水资源化利用,降低生产用水及能源消耗;江西基地构建制冷剂物料循环体系,降低单耗。此外各基地通过引进智能设备、实施预防性维护及工艺标准化,确保生产线高效稳定运行,形成“节能-降耗-减排-增效”闭环。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打造“目标牵引+全员参与”的精益管理体系。一是推行覆盖全层级、全流程的绩效管控机制,围绕财务指标、运营指标、研发指标及营销指标,通过动态监控与分析持续优化经营策略。二是深化生产端降耗,通过自动化改造减少人工干预与工时损耗,强化质量管控降低返工率。三是实施采购协同降本:构建战略供应商联盟,强化紧缺原料的保供合作;拓宽部分关键原料的采购渠道,优化供应商地域布局以规避物流风险;对关键原料实施了主供与备选供应商协同管理;建立了供应商分级淘汰机制;建立了大宗原料价格联动机制,把握最佳采购时机;推行了五金设备、办公用品等物资的源头直采与招投标,通过询价比价、二次议价等机制降低采购成本。四是通过内部专项会议,以及在年终评优设置“增效降本之星”等措施,形成了全员参与、持续优化的降本增效企业文化。(3)推进高附加值新材料项目,完善产业链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加强高层统筹、专业协同,集中资源全力加快项目推进。投资重点聚焦新材料、环保型制冷剂及新能源材料领域,加速推进高附加值产品产能建设,为公司中长期新材料业务的快速扩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优化浙江基地产品结构并转向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光学功能材料等新材料,同步深化江西基地第四代制冷剂、三氟系列等含氟精细化工项目布局,重启福建基地六氟磷酸钠等新能源材料项目。此外公司积极践行“延链、补链、强链”,围绕着制冷剂、氟精细化工产业链延伸展开投资,同时暂停部分传统项目以集中资源。新建项目主要在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领域,浙江基地年产1000吨2,4,5-三氟苯乙酸及150吨DEX建设项目已启动;福建基地六氟磷酸钠、电子级氟化钠项目主体厂房建成,设备安装有序推进。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公司成果显著,新材料产业链方面,年产2000吨2,3,5,6-四氟对苯二腈项目设备安装完成,具备试生产条件(2025年3月试生产),其作为DEX、三氟苯乙酸上游原料,补足了产业链;制冷剂产业链方面,五氯丙烷生产线技改完成并试运行,江西基地制冷剂实现平台化纵向发展,强化了产业链,此外江西基地二期年产5万吨R250fb-1.5万吨R1243zf-1万吨R1234yf系列项目工艺设计收尾,能评已批,正处于环评审批中。(4)坚持以技术牵引公司发展,强化成果转化公司长期坚持技术领先战略,以技术发展为第一驱动力,高度重视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工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不断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报告期内,聚焦重点产品技术与工艺升级,在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此外公司进行组织架构升级,产业研究院增设工程技术中心,加速技术成果转化。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4,309.09万元,占营收比重为3.07%。公司各项研发项目进展顺利,新材料技术能力提升、第四代制冷剂的平台能力建设、电子化学品技术研发等项目均按期稳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围绕核心技术和产品,积极布局国内外专利,构建“技术攻关-专利布局-标准引领”全链条创新体系:2024年,公司全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国外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10项;主导制定《2,3,4,5-四氟苯甲酰氯》行业标准及《2,6-二氟苯甲酰胺》团体标准,均于2024年正式发布;完成4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达国际先进水平);“2,6-二氟苯甲酰胺项目”获浙江省化学工业协会科技奖三等奖;申报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奖、省化学工业学会科技奖、绍兴市关键技术攻关项目(TFMB)各1项。知识产权量的不断积累、知识产权质的突破、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参与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增强了中欣品牌的影响力。(5)构建智能管控平台,深化安全治理体系公司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一切不安全行为。2024年,公司各基地在确保厂区常规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往安全智能化管控进行优化,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在原有人员定位系统、风险监测预警、智能视频等模块正常运行基础上,逐步完成安全生产一体化管控平台项目,平台具备工艺点位、GDS、视频、人员信息等全方位监管模型,同时具备初步的智能化分析模块。同时,我们积极推进设备自控系统改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我们还不断加强安全培训、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格抓好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正常运营得到充分保障。(6)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确保三废处理规范公司本着“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的理念,通过技术革新,在环保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工艺废气采用低温冷冻、介质吸附、RTO蓄热焚烧等技术手段实现VOC的深度减排;工艺污水实行分类治理,采用精馏、气浮、蒸发、电解等预处理工艺,再经IC或A/O等生化处理工艺,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坚持源头防治优先,实行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原则,相关固废均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处置。(7)内培外引汇聚人才,企业文化激发活力公司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聚人、渠道、成业”为核心价值观,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人才战略,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组织活力激发、专业能力沉淀、文化理念践行上取得显著成效。公司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的加入,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同时公司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培训原则,以全面、多维、有效的体系化方法,打通全集团员工培训通道,此外公司设立了完善的晋升通道,鼓励员工自我挑战,实现职业发展。公司弘扬“聚人、渠道、成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类团队活动、表彰优秀员工、分享成功案例,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凝聚团队力量,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选育中高层后备管理人才,同时行业专家队伍持续壮大,高级工程师人数持续增加,此外公司浙江基地BPEF车间员工班组获评“浙江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切实践行了“人与企业共发展”的文化理念。(8)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全面铺开数字化建设,开展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聚焦智能化技术改造,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精准化、管理移动化及决策数据化相结合,推进数字工厂、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的建设。(9)坚持规范运作,进一步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查漏补缺,优化完善公司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全面、系统、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坚持准确、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信息。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