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力尔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科力尔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科力尔
- 企业英文名: KELI MOTOR GROUP CO.,LTD.
- 实际控制人: 聂鹏举,聂葆生
- 上市代码: 002892.SZ
- 注册资本: 62080.088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7-08-17
- 大股东: 聂鹏举
- 持股比例: 24.74%
- 董秘: 宋子凡
- 董秘电话: 0755-81958899-8136
- 所属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黄绍煌、朱爱银
-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深圳)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湖南省祁阳县黎家坪镇南正北路49号
- 概念板块: 电机 湖南板块 专精特新 深股通 融资融券 机器人概念 机构重仓 工业母机 华为概念 新能源车 人工智能 3D打印 智能机器 智能家居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南
- 成立日期: 2010-09-0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31100561723591P
- 法定代表人: 聂鹏举
- 董事长: 聂鹏举
- 电话: 0755-81958899,0755-81958899-8136
- 传真: 0755-81858899
- 企业官网: www.kelimotor.com
- 企业邮箱: stock@kelimotor.com
- 办公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9栋B3座5楼
- 邮编: 518057
- 主营业务: 电机与智能驱控技术的开发、生产与销售
- 经营范围: 研发、制造和销售各类电机、泵类、家用电器、伺服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工器材和电子产品及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进出口相关贸易。
- 企业简介: 科力尔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2年,迄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微特电机研发、制造和出口企业之一,其中罩极电机产销量全国第一,并于2017年8月1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892。凭借优秀的产品质量,成为全球多个世界500强高端客户的重要供应商,建立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出口到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在全球引进科研人才,建立实验室和多个研发中心。产品应用于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5G移动基站、3D打印机、锂电池、新能源、智能安防等领域,拥有控制系统、伺服系统、传感系统和高性能电机的先进技术,打造电机与驱控系统的世界级的中国民族品牌,推动人类工业文明和进步,为全球用户提供持续的智能动力!
- 商业规划: 1、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电机与智能驱控技术的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成为全球顶尖的电机与智能驱控技术提供商,公司以电机技术、材料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为基础,依托优秀的设计研发能力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逐步向驱动、控制等领域延伸发展,所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办公自动化、安防监控、医疗器械、3D打印、锂电池设备、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2、公司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公司主要产品按应用领域分类:智能家居类产品、健康与护理类产品和运动控制类产品。智能家居类产品:广泛应用于烤箱、冰箱、换气扇、洗衣机、暖风机、微波炉、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空气炸锅机、空气净化器、咖啡机等。健康与护理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雾化器、电吹风、食物搅拌机、果汁机、豆浆机等。运动控制类产品:广泛应用于3D打印机、安防监控、机器人、5G基站、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电子加工设备、锂电池加工设备、医疗器械制造设备、激光加工设备、办公自动化与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公司主要产品按技术原理分类,主要有罩极电机、串激电机、直流无刷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编码器、驱动器、汽车电机和精密泵等。3、公司的经营模式(1)研发模式公司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在湖南、深圳、苏州均设有研发中心,聚集大量优秀的行业高端人才,坚持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开发及引进创新为辅的研发模式,促进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及新产品、新市场的拓展。在电机与驱动、智能控制的前沿技术方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中国台湾工研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并与瑞士、日本等国外科研机构建立联系,不断提升公司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2)采购模式公司与行业内优秀的供应商建立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对采购需求量较大的硅钢、漆包线等,由集团公司进行集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集团进行供应商的遴选,各子公司单独采购;对其他原材料供应商,通过质量、价格、交期、服务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审,一般同一种材料的采购至少确定两家以上的优质供应商。(3)生产模式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行生产,根据客户下达的订单安排生产。为满足规模化生产和客户个性化需求,公司采用自动化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生产,保证公司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益化生产,通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现配料、加工、装配等生产全流程的实时监控,在保证优质产品的同时,有效地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库存和制造成本。(4)销售模式公司在深圳设有运营中心,负责公司的销售和运营管理。公司销售通过自有销售网络采用直接销售模式,大部分客户采取签订年度销售协议的方式,预先确定价格、付款条件、质量保证等条款,再以订单形式提出交货需求,小部分客户采取单批采购定价销售的方式。为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做好贴心服务,国内在主要客户集中区域设有销售服务网点,国外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地区设有营销代表处。4、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1)产业政策驱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制造强国战略”,着力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而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则是支撑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机器人及其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布局谋划。“十四五”规划将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机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列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紧接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宏伟目标,深入部署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聚焦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和突破。2023年1月,工信部等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广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同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突破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2024年1月,工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等未来高端装备,以整机带动产业生态集群发展。这些政策对我国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高端产品及其核心零部件产业形成了强有力的驱动,中长期内,我国电机与智能驱控行业必将迸发出旺盛的创新活力,成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立足长远,以电机行业能效提升作为切入口,持续推进工业领域设备设施更新。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电机行业向节能高效化、绿色智能化、信息网络化、高端现代化发展,激励直流无刷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等高效节能电机技术更新迭代。2022年7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鼓励电机生产企业开发系统化创新设计,创新升级高性能电磁线等关键材料,积极参与电机节能认证。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的目标。随后,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继续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2024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扩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推进电机能效提升事业规范化。文件明确了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永磁同步电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能效指标和分级标准,与现行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结合施行。2024年3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电机、变压器、制冷供热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刺激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电机行业等下游产业产生大量需求,形成广阔的再生循环市场。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通知》,随后工信部发布《关于下达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监察任务的通知》,同期开展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摸排和重点用能设备能效专项监察活动,对变压器、电机及其系统(电机、风机、泵、空压机、工业制冷设备等)等用户企业进行运行管理情况和能效水平摸排和专项监察,依法督促企业淘汰低效设备,梳理高效节能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应用潜力,推动高效节能电机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2024年5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重点部署用能产品设备节能降碳行动,提出了2025年实现在运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较2021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的明确目标。同月,工信部印发《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全面覆盖汽车、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锂电池、光伏等26个重点行业及4个重点领域,几乎在所有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中都提及了提升电机效能和智能化水平等内容,为电机行业在全域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助力。(2)自身发展驱动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背靠苏州和深圳等高端人才聚集区,深化与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持续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公司始终坚持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出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以前瞻性的自主创新,探索行业发展新风向、新赛道,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前沿产品,助力我国电机行业进口替代进程向前推进。公司持续完善优化管理制度,通过“合伙人+赛马”机制,激励各部门通力合作,实现生产计划的高效调度以及公司业务的精细化管控,搭建的罩极电机事业部、串激电机事业部、运动控制事业部、工业控制事业部、智能控制事业部、泵类事业部、汽车电机事业部多头并进。报告期内,公司的多款新产品推向市场,获得众多客户的广泛认同,在向智能家居市场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向3D打印、医疗器械、安防监控、机器人、锂电池制造设备、电子制造设备、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等新市场不断拓展,增长潜力可观,为公司增添发展新动能,促进公司稳健、科学、高质量发展。1、概述2024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地缘冲突持续升级,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全球经济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艰难前行。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量增质升,高质量发展步伐愈发坚实。在国家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之下,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茁壮成长,2024年,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8.0%,明显快于全部投资的增速,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电机行业迎来全新发展契机。2024年,公司加快推行集团化发展和人才发展战略,坚持稳健科学发展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年度经营目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公司以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推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经营稳步增长,企业管理持续加强,财务状况保持稳健,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巩固和增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650.33万元,同比上升27.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07.0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68%,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237,761.23万元,比上年度末增长24.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28,445.96万元,比上年度末增长0.77%。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9,997.56万元,较上年度下降42.96%。(1)新的事业部规模增长迅速,重要客户陆续突破,再添发展后劲报告期内,无刷电机事业部实现营业收入20,500.89万元,相比2023年5,349.47万元增长283.23%;串激电机事业部实现营业收入23,176.36万元,相比2023年11,378.87万元增长103.68%。工控事业部加快了新一代高性能伺服系统在新的应用领域的推广,在新能源设备、机器人和3C自动化方面与高端客户加强合作,成效显著。汽车电机事业部成功进入知名车企汽车配套体系,新能源汽车电机订单持续增长。公司持续在智能家居、医疗器械、3D打印、智能安防、机器人、锂电池制造设备、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细分市场不断拓展,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增添新的动力。(2)提升产能,各事业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公司快速发展,公司加紧扩大投资,在永州、惠州、深圳三地陆续建设生产基地,大幅度提升公司各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公司罩极电机事业部、串激电机事业部、运动控制事业部、工业控制事业部、智能控制事业部、泵类事业部、汽车电机事业部等七大事业部齐头并进,各产品的产能、公司生产规模和交货保证能力大幅提升。(3)推动管理升级,提升经营效益公司聚焦提质增效目标,通过生产计划的高效调度,实现公司业务的精细化管控,大力推动集成产品开发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项目的实施,持续深化研发和制造水平升级,有效提升了公司研发项目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系统化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4)积极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园在国内双碳战略目标大背景下,公司积极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主要用于生产新型高效节能电机,以满足下游应用市场的旺盛需求。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