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金属(SLM)增材制造设备和高分子(SLS)增材制造设备,并提供3D打印材料、工艺及服务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增材制造;增材制造装备制造;增材制造装备销售;机械设备研发;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3D打印基础材料销售;3D打印服务;新材料技术研发;工程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工程塑料及合成树脂销售;塑料制品制造;塑料制品销售;金属制品研发;金属制品销售;金属材料制造;金属材料销售;橡胶制品制造;橡胶制品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工业设计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著名3D打印科学家许小曙博士于2009年10月在湖南长沙成立。
公司秉持“自主创新、开源共享”理念,瞄准产业化应用持续开展高质量自主创新,不断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成为中国增材制造行业头部企业。
公司拥有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增材制造领域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复杂结构增材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公司“工业级3D打印系统”成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
公司在北美、欧洲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自研增材制造装备与材料销往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航空航天、精准医疗、汽车产业、精密机械、精细化模具以及尖端教育科研和消费品等领域,均实现了广泛的应用,是全球集装备研发制造、材料研发生产、控制系统、软件、技术服务支持为一体的增材制造企业。
截至目前,华曙高科在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800台,这是华曙高科在增材制造领域实施持续自主创新助力产业化战略的跨越式里程碑,标志着华曙高科跻身全球粉末床3D打印设备细分市场的领先品牌。
公司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增材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水平装备研制。
公司突破增材制造领域系统软件“卡脖子”问题,自主开发全套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软件系统,掌握全套软件源代码,为增材制造整体装备的自主可控与持续创新提供支撑。
公司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湖南省五个100重大产品创新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在高性能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专用材料及工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众多突破,牵头或参与制定了10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共拥有发明专利148项,实用新型专利141项,外观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35项。
拥有开源可定制化的20余款金属、高分子工业级增材制造自主装备及近40款材料,包括:面向高效工业制造的大幅面打印、高性能高分子增材制造设备HT1001P(1000mm*500mm*450mm),该设备是德国宝马3D打印工厂部署的中国品牌主力生产级增材制造设备;针对我国航空航天需求定制化研制并批量列装的大型金属增材制造装备FS621M(620mm*620mm*1100mm);打印效率赶超国际品牌的高分子光纤激光烧结系统(Flight技术)等。
在全球范围率先构建了集装备、软件、材料、工艺及应用技术于一体的工业级增材制造自主创新完整技术体系。
公司坚持提升自主创新高性能增材制造装备性能与技术能力,助力扭转高端制造“卡脖子”困局。
系列自主装备已广泛服务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模具、教育科研等行业和单位,参与和支持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研制,在解决产品“功构一体化设计”、“低成本、短周期研制”、“新产品一体化快速制造”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对加快推进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任务建设、集中攻克“卡脖子”难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公司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赋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市场和产业化为导向,充分整合产业全链条资源,持续推动成果转化与多行业融合应用,与一汽大众等领先的汽车主机与零部件厂商开展基于3D打印的零部件优化设计、研发验证及小批量制造研究与实践,赋能汽车工业跨跃发展。
在医疗健康领域,与湘雅医院、上海九院、北大口腔医院、华西口腔医院、爱尔创、派瑞义齿等开展3D打印数字化辅助医疗、3D打印个性化植入物、3D打印义齿支架研究与应用。
多孔型椎体融合器成为我国首个获得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上市的激光3D打印医疗植入物。
与中科院、上海交大、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科研教育领域开展合作,为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新结构等创新研究提供开源增材制造装备系统及技术支持,共建增材制造创新生态。
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布局北美和欧洲研发中心、并设立全资子公司,引进海外技术与管理高端人才,与德国戴姆勒(全球著名客车制造商)、德国巴斯夫(世界500强、化工巨头)、瑞士欧瑞康(世界知名材料企业)、美国欧特克(全球领先的软件公司)、英国AMT公司、德国雷曼孚斯等知名企业开展技术及产业化合作,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激光选区烧结增材制造技术发源地)、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韩国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海外知名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充分推动公司自主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化实施与推广,形成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自主增材制造品牌,彰显中国“智”造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与全球创新及产业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推动传统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拉动产业规模快速提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金属(SLM)增材制造设备和高分子(SLS)增材制造设备,并提供3D打印材料、工艺及服务。
公司拥有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自主开发了增材制造设备数据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全套软件源代码,是国内唯一一家加载全部自主开发增材制造工业软件、控制系统,并实现SLM设备和SLS设备产业化量产销售的企业,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3D打印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是我国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龙头企业之一。
十余年来,公司持续开展自主技术创新与积累、推进高质量产品开发与迭代,目前公司在售自主增材制造设备40余款,并配套40余款专用材料及工艺,正加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等领域。
(一)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35.7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0.8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6.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9.83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4.24%;营业毛利率43.23%,较上年同期减少5.62个百分点。
(二)报告期内重点工作情况1、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技术创新公司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建立了涵盖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路线的“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应用”全链条一体化自主技术体系,形成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扩充研发人员队伍,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5,833.10万元,同比增长42.38%,占营业收入比例24.37%。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7项。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81项,实用新型专利198项,外观设计专利70项,软件著作权55项。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牵头或参与制定1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3项行业标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牵头或参与制定了16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9项行业标准。
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丰富自主产品序列、强化市场响应能力,形成了技术水平先进、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供应链结构优化、产业化拓展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整体竞争力,向大尺寸、高效率、高精度、智能化的方向努力,从设备、软件、工艺、材料等多个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开发与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打印效率、精度、质量,匹配多样化应用场景需求,最大程度贴合终端用户使用要求。
(1)光束整形技术实现高斯光斑和环形光斑的无缝切换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推出系统性的可落地应用光束整形技术,推动金属3D打印新一轮创新,通过特殊的光学调控手段,将常规使用的高斯光束整形为环形光束,根据不同的打印需求、材料特性,灵活选择和切换光束类型,以达到最佳的打印效果,同步改善表面质量、提升成形质量与可靠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公司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模具钢的大尺寸环形光斑打印;同时已经将自主研发的光束整形技术应用于多款设备上,并可批产销售,未来计划将该技术拓展至更多型号的设备上,帮助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客户的生产效率,为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大尺寸设备技术升级,赋能精密零件高效批量制造公司对大尺寸设备FS1521U进行技术升级,成形尺寸高达1510mm×1510mm×1650mm,最多可以搭载32个光纤激光器,充分满足超大尺寸零件的高效一体成形和批量生产需求。
这一创新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材料成本,为终端用户带来了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3)推出行业内首款600mm级别Flight技术大尺寸高分子设备公司自2019年首创Flight技术以来,以“高效率、高精度”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替代传统CO激光器,将SLS产能提升至全新高度,兼具高效的打印能力和出色的连续生₂产能力,能够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无需人工操作即可实现工作包的切换打印。
同时,全密闭的清粉设计也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安全环保性能。
3、下沉应用市场,下游行业多点开花近年来,随着增材制造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行业终端用户对设备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同时,批量生产的应用也对增材制造技术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包括打印效率的提升、打印质量的稳定一致、生产和人工成本的控制、供应链结构等。
公司深耕3D打印技术领域多年,深入理解下游各行业客户多样化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在增材制造尺寸、效率、质量、成本、智能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推出更多面向产业化细分用户的解决方案。
(1)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简称固体所),依托公司金属增材制造系统FS273M系列,在高性能特种钢材的增材制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攻克了高锰系奥氏体钢在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过程中的非平衡凝固难题,实现了高致密度的Fe-Mn-Al-Si系及Fe-Mn-C系LPBF基体及点阵材料制备,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轻量化与承载-吸能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2)在消费品领域,3D打印技术赋能小家电行业实现设计快速迭代和小批量试制,提升新品研发效率,缩短工艺周期,有效降低成本。
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性能尼龙材料,打印的手板件可耐高温不变形,为高温蒸煮场景提供了可靠方案,同时以±0.1mm打印精度的优势,能满足微孔等精密结构需求。
(3)在汽车领域,公司与海内外客户达成重要合作。
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部署华曙高科金属3D打印设备FS273M,应用于匹配验证的汽车金属零件、高强度汽车工装夹具、特殊工具及检具生产。
另外,公司与全球知名的古董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厂商深度合作,突破古董摩托车零部件传统修复瓶颈,实现不可替代零部件的精确复制,为古董机车的历史真实性认证提供了技术保障。
近日公司与日本SolizePartners、Japan3DPrinter建立三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三方优势,专注于为汽车制造商开发和推广大幅面激光粉末床解决方案的应用。
(4)在前沿研究领域,公司与全球众多知名院校合作。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引入FS191M设备,开展定制成分合金打印与过程监测评价等前沿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学院依托UT252P设备在破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2009年9月21日,华曙有限取得由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湘)名内字[2009]第339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核准企业名称为“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9月28日,华曙有限召开股东会,审议通过《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约定公司由龚志先、龚志伟、蔡广龙、美纳科技4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其中首期出资1,200万元,由龚志先、龚志伟、蔡广龙以货币出资形式完成实缴,二期出资1,800万元,由美纳科技以非货币出资方式完成实缴);同时本次会议选举了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2009年10月15日,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分所出具“利安达验字[2009]第K1136号”《验资报告》,确认截至2009年10月15日,公司已收到蔡广龙、龚志先和龚志伟首期缴纳的注册资本1,200万元,均以货币出资。
其中,龚志先缴纳7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5%,龚志伟缴纳3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0%,蔡广龙缴纳1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
2009年10月21日,华曙有限注册成立,并取得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注册号为430193000024282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为龚志先,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实收资本1,200万元),住所为长沙高新开发区火炬城MO组团北七楼,经营范围为大型激光分层制造机及配件、立体电路激光制造机及配件、塑胶材料、塑胶产品的生产、销售及相关的技术服务,研究开发新产品(需许可证、资质证的项目取得相应的有效许可证、资质证后方可经营)。
2021年11月15日,华曙有限召开股东会,同意以2021年9月30日为股份改制基准日,将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26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天健审〔2021〕2-437号《审计报告》确认,截至审计基准日2021年9月30日,华曙有限(母公司)经审计的净资产为523,185,150.02元。
2021年11月29日,沃克森(北京)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沃克森国际评报字(2021)第2060号《资产评估报告》确认,截至评估基准日2021年9月30日,华曙有限(母公司)的净资产评估值为68,341.23万元。
2021年11月30日,华曙有限全体股东签署了《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全体发起人一致同意以整体变更的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以截至2021年9月30日经审计的净资产额人民币523,185,150.02元中的360,000,000元折合为股本,每股面值1元,股本溢价163,185,150.02元计入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公积,由全体发起人按照出资比例共享。
2021年11月30日,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案的议案》《关于制定〈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议案》《关于选举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的议案》等议案。
2021年12月1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天健验〔2021〕2-57号《验资报告》,对本次整体变更出资到位情况进行了验证,截至2021年11月30日止,贵公司(筹)已收到全体出资者所拥有的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审计的净资产523,185,150.02元,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公司的折股方案,将上述净资产折合实收股本叁亿陆仟万元(360,000,000.00元),资本公积163,185,150.02元。
2021年12月08日,公司在长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完成了整体变更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取得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430100696213142E的《营业执照》。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钟青兰 | 2024-10-29 | 342468 | 16.22 元 | 342468 | 高级管理人员 |
潘良明 | 2024-10-29 | 163331 | 16.22 元 | 163331 | 核心技术人员 |
刘一展 | 2024-10-29 | 1106434 | 16.22 元 | 1106434 |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