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波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南京波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波长光电
- 企业英文名: Nanjing Wavelength Opto-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黄胜弟,朱敏
- 上市代码: 301421.SZ
- 注册资本: 11571.8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3-08-23
- 大股东: 朱敏
- 持股比例: 37.78%
- 董秘: 胡玉清
- 董秘电话: 025-52657118
- 所属行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曾莉、邵丽
- 律师事务所: 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工业集中区
- 概念板块: 光学光电子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深股通 融资融券 AI眼镜 机构重仓 新型工业化 机器视觉 光刻机(胶) 注册制次新股 增强现实 无人驾驶 次新股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2008-12-24
- 组织形式: 中外合资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100682509778U
- 法定代表人: 吴玉堂
- 董事长: 黄胜弟
- 电话: 025-52657118
- 传真: 025-52657058
- 企业官网: www.wave-optics.com
- 企业邮箱: huyuqing@wave-optics.com
- 办公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工业集中区波光路18号
- 邮编: 211121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精密光学元件与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各类光学设备、光学设计以及光学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
- 经营范围: 光机电产品和激光产品及配件的研发、生产、组装、销售;计算机软件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一类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南京波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集光学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旗下设有多个子公司及办事处。 成立之初,公司就以提供高质量的激光光学、红外光学、智能光学、精密光学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为目标,服务于光学电子领域。 十多年来,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开拓进取和团结协作下,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除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外,出口比例也不断增长,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国际市场,并以高品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赢得广大客户的一致信赖。公司总部坐落于南京江宁湖熟工业集中区,花园式格局的厂区中,建有标准化的厂房和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为使员工能安心生产、快乐生活,公司设立了灯光篮球场、康乐健身房、电子阅览室,并实现了员工宿舍楼每户网络、空调双配套。我们深知,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和营销队伍,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基石,公司热忱欢迎各有所长的广大有识之士加盟,同心协力,力争跻身世界优秀光电企业行列。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情况波长光电是国内精密光学元件、组件的主要供应商,长期专注于服务工业激光加工、红外热成像及消费级光学领域,提供各类光学设备、光学设计以及光学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二)公司主要产品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光学元件、组件系列以及光学系统方案与检测设计工具系列,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红外热成像及消费级光学领域。光学技术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场景极为广泛且持续扩展,公司紧跟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及应用场景,并专注提升包括光学材料、加工工艺、光学系统设计与集成在内的技术整合能力。主要的产品具体如下:1、光学元件系列公司光学元件产品包括光学透镜、反射镜、偏振镜、保护镜、分光镜、滤光片、分色片等,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和应用场景,其材料涵盖硒化锌(ZnSe)、锗(Ge)、光学玻璃、硫系玻璃、石英(SiO2)、塑胶、硅料(Si)、氟化物、铜(Cu)等,可覆盖紫外、可见和近、中、远红外的波长范围,口径最大可达600mm,加工精度可以达到超精密级,能够实现包括类金刚石膜(DLC)、硬质膜(HDAR)在内的增透、高反射、部分反射、分光、滤光等镀膜工艺。主要包括如下产品:2、光学组件系列公司光学组件产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光路整形及控制的镜头,如扩/合束镜、扫描镜、聚焦镜、振镜、准直镜、光束整形器、衰减器等;(2)应用于激光加工等特定场景的光学子系统,如激光焊接头、激光切割头、激光清洗头、激光熔覆头、激光远距除异物镜头、激光直写成像镜头等;(3)近红外至长波红外范围的定焦/变焦热成像镜头以及一些消费级光学行业细分领域的光学组件,包括非球面塑胶/玻璃模压镜头、AR/VR光学组件等。其中,激光光学镜头及光学子系统可适配包括CO2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和Nd:YAG激光器等多种类型激光器,广泛应用于激光焊接、切割、打标、清洗、打孔、曝光、封测等工业加工场景,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电子、半导体、智能制造、汽车、光伏、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产业;红外成像镜头可覆盖近红外至长波红外波段(900nm-14000nm),焦距范围从2mm至500mm,可视角度覆盖1至180度,可实现连续变焦,主要集成于红外瞄准仪、红外探测器、红外监视器、红外夜视仪、红外测温仪等红外设备中,已广泛用于人体测温、民用侦查、瞄准、安防监控、无人机、森林预警以及水利监测等众多领域;消费级光学产品主要面向AR/VR、智能家居等消费细分领域。主要包括如下产品:3、光学系统方案与检测设计工具系列光学系统方案产品包括曝光平行光源系统、真空紫外及原位测量系统等,一般为针对某一特定应用场景研发的项目型产品,往往具有光/电设计复杂、集成度高的特点,虽然交付数量较少,但是往往单体价值量高且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代表了公司产品向光、机、电、软一体化、高度集成智能化延伸的战略方向;光学检测设计工具系列主要包括分光光度计、光束质量分析仪、光斑分析仪等光学检测设备,以及子公司光研科技代理销售的主流光学设计软件,包括CodeV光学设计软件、LightTools照明设计软件等,主要用于精密光学行业的设计、研发与检测。主要包括如下产品:(三)经营模式公司主要为国内外工业激光加工与红外热成像设备制造商提供各类精密光学产品和光学设计、检测系统以及为部分消费级光学产品市场提供光学元器件,结合市场环境、政策变动、市场供需情况、上下游发展状况及公司自身发展需求等因素,形成了目前的经营模式。报告期内,上述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1、概述2024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在多重震荡中加速重构,精密光学行业在变局中迎来战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发展阶段,公司紧密围绕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导向,把握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全面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了进口替代和半导体等应用领域拓展的突破,激光光学业务稳步提升。红外成像方面,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原材料市场波动风险,公司积极推动产业链合作并持续开展材料技术研发创新,依托“境内+境外”双轮驱动的全球化战略,化变革为机遇。2024年,公司继续推行“光学+”的发展战略,依靠创新驱动,围绕大客户增长和新应用场景开拓市场,并通过人才引进与培训以及提升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提炼生产管理和内部治理的内功,保证了公司稳健有序地发展。(1)报告期内主要财务情况2024年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2%,其中,激光光学领域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22.17%。本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695.93万元,同比下降了31.72%。营业收入增加,但净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司红外业务毛利下滑、资产与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增加,具体的原因如下:1)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2%,其中,受益于国内飞秒紫外远心场镜等智能制造、泛半导体领域产品表现良好以及境外销售增长,公司激光光学业务收入较上年度增加4,873.07万元;公司新拓展消费级光学市场,其中AR/VR收入约550万元。2)2024年度,公司管理与销售费用较上期增加1,009.45万元,主要原因包括:①公司实施高端人才储备战略,期末公司员工数量同比增长110余人,对应的销售、管理费用中人工成本较上期增加285.4万元;②公司于2024年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公司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计提股份支付费用,导致对应销售、管理费用增加167.81万元;③2024年公司部分募集资金投资等项目转固,对应的折旧与摊销增加392.54万元。3)2024年度,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新增研发人员20余人,研发费用较上期增加629.13万元。4)2024年度,公司根据在手订单及新增订单预期情况,增加产品及原材料备货,并且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增加金属锗的战略储备,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较上年度增加5,467.15万元,当期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较去年增加了581.29万元。(2)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2024年,公司管理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重视前瞻性研发投入,鼓励产品技术创新,引入先进制造设备,提升工艺水平,践行大客户成长战略,稳步提升市场份额。1)业务、产品方面公司激光光学业务收入较上年度稳步增加,飞秒紫外远心场镜等智能制造、泛半导体领域产品表现良好,其中适用于高密度柔性小型化的PCB精密激光微加工镜头较上年度实现突破,成功为客户实现进口替代,订单金额较上年大幅增加;公司坚持“光学+”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光学应用场景,在半导体及泛半导体制造领域,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5,108.65万元,较去年增长82.32%,其中主要产品包括用于高端显示面板及PCB精密微加工的各类远心场镜、用于接近式掩膜光刻的平行光源系统、可用于半导体检测的微分干涉(DIC)显微镜以及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封装、研发环节的高精度光学元器件;用于航天材料研发场景的真空紫外及原位测量系统以及增材制造领域的金属3D打印(SLM)光路传输系统,均实现了从研发试验阶段走向商业化交付;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远程除异物系统相关产品在轨道与电力的应用场景交付超过百件。红外成像光学方面,2024年红外光学业务经历了重要原材料金属锗的市场价格波动,整体销售表现未及预期。公司通过上下游资源整合,降低了锗原料交付周期较长的影响,并通过提升自研自产的红外硫系玻璃产能与工艺,实现了在部分场景下对锗材料的替代;产品方面,公司成功推出多视场变焦红外镜头,凭借大口径硅的非球面、衍射面加工技术、分级/连续变焦技术以及各类光学镀膜技术,公司紫外、短、中、长波红外镜头产品在电力检测、光谱分析、远程监控、极高温测量等领域始终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业务方面,公司始终坚持“境内+境外”双轮驱动的全球化战略。2024年,受益于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公司借助新加坡子公司的独特优势,境外业务收入达到12,750.3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5%,占公司本期营业收入的30.66%,其中超过80%由新加坡全资子公司实现。过去几年里,公司通过子公司江苏波长横向拓展消费级光学产品市场,新建“千级”“百级”洁净间及生产设备,打造消费级光学产品产线,通过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进军消费级市场。2024年,公司实现了消费级光学产品的小批量交付,其中AR/VR光学产品已经进入生产验证阶段,实现收入约550万元。2)生产经营与公司管理方面公司首发募投项目“激光光学产品生产项目”于2024年底成功结项,引入磁流变、离子束抛光设备、三坐标测量仪等超光滑加工与检测设备,配套成立了先进制造工艺中心,实现公司超精密光学产品产能和工艺水平的双提升。面对红外光学原材料交付延长的风险,公司自主提升替代材料高折射率硫系玻璃的产能,实现了部分场景下对金属锗的替代。管理方面,公司坚持以服务大客户为导向,成立铁三角交付中心,全面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报告期内,公司引入协同管理系统,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控制,推动基层员工参与公司持续改善,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员工数量较上年度增加11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占比增至21.09%。3)研发投入产品领域拓展方面2024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围绕半导体、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新兴应用领域以及短波长、高能量、集成化的前沿技术开展研发活动,通过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在获得江苏省博士后工作站基础上,继续申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报告期内,公司筹建微纳光学实验室,前瞻性布局代表光学系统集成和微型化发展趋势的微纳光学技术,目前公司已经完成实验室主体装修以及部分实验设备引入,未来将重点围绕高精度光学器件研发、半导体领域创新应用等方向开展研发工作;在光学材料研发方面,高折射率红外硫系材料生产项目取得突破,目前已实现工艺稳定的小规模生产,该产品具备优异的光学折射率指标,部分场景下可替代价格昂贵的金属锗材料。光学产品方面,基于图像增强、目标识别和自动跟踪的连续变焦红外电动中波及长波镜头取得进展并实现交付,在森林火灾预警、油田危害气体监控等领域获得应用。此外,2024年,公司在激光清洗、焊接、3D打印等激光加工场景以及激光测距、远距离清障系统、紫外辐照原位测量等激光综合应用场景以及激光直写、DIC显微系统等半导体加工与检测领域均取得一定研发成果。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100项,其中发明专利53项,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达到100人,较上年末增加22人,占公司全部员工13.97%,全年度研发投入2,787.0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9.15%,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6.70%。4)证券及资本市场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根据市场及公司战略变化,及时调整募投项目内容及实施主体,确保募投项目合规有序推进,截至2024年末,“激光光学产品生产项目”已成功结项,其他募投项目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投资者关系方面,公司组织多场业绩说明会及调研会,与投资者充分交流沟通,倾听投资者诉求,回应关切热点。公司重视股东回报,除年度分红外,亦实施了中期现金分红,2024年期间实施的现金分红金额达到4,281.57万元。资本市场与投融资方面,公司投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南京光时投资有限公司,并完成了对武汉引领光学技术有限公司、无锡镭可施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增资入股,拓宽了公司光学产业路径,并寻求光学业务合作机会。此外,公司还实施了2024年度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