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南
  • 成立日期: 2009-09-25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300006940434345
  • 法定代表人: 黄文宝
  • 董事长: 黄文宝
  • 电话: 0731-88238888
  • 传真: 0731-88907777
  • 企业官网: www.cshnac.com
  • 企业邮箱: sh@cshnac.com
  • 办公地址: 湖南省长沙高新开发区麓谷麓松路609号
  • 邮编: 410205
  • 主营业务: “新能源”和“环保”两大业务板块,为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用户提供核心软硬件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
  • 经营范围: 水利、电力及工业自动化设备、辅机控制设备、输配电控制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技术、新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服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信息化及系统集成总承包;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的销售;安防系统设计、施工、维修;电力设施承装、承修、承试;电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及运营维护;水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水处理膜产品及膜工程、水处理设备的生产、销售、安装和运营维护;太阳能、风电、新能源汽车充(放)电桩、储能电站及储能系统的设计、研发、销售、建设、运营、技术咨询及服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490.SZ)专注于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为能源、环保、工控、水利等领域用户提供核心软硬件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新型储能及新能源控制设备、锂电池生产装备、水处理膜及膜装置等,是多能物联技术领航企业。公司在电站及泵站自动化控制设备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控制设备制造基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CNAS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拥有超百项发明专利,起草多项行业标准,科研成果斩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公司拥有三十余年项目实施经验,具备勘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实施、智能运维以及投融资等综合服务能力,迄今已为全球七十余个国家万余厂站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华自科技秉承“智能创造价值,绿色承载未来”的企业理念,以多能物联技术为依托,支撑相关产业向多能、绿能、节能、智能的方向持续发展。
  • 发展进程: 公司是由湖南华自科技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前身华自有限成立于2009年9月25日,由华自集团以货币出资设立,成立时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黄文宝,华自集团持有华自有限100%的股权。湖南湘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此次出资进行了审验并出具了湘亚验字(2009)第653号验资报告。2009年9月25日,华自有限领取了注册号为430193000024057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11年8月,根据华自有限全体股东签署的发起人协议,华自有限全体股东作为发起人,以经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天职湘SJ[2011]681号《审计报告》审定的华自有限截至2011年7月31日的净资产197,872,055.23元为基础,按2.638294:1的比例折为股份公司股份7,500万股,每股面值1元,剩余净资产计入资本公积。2011年8月29日,发行人创立大会暨2011年第一次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同意设立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本次整体变更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进行了审验并出具了天职湘SJ[2011]692号验资报告。2011年9月9日,本公司在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工商注册登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30193000024057。
  •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情况公司专注于为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用户提供智能控制软硬件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多能物联技术领航企业。公司业务板块、主要产品及应用领域如下表: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改变。(1)采购模式公司依据销售订单、交付周期及不同原材料供应特点,合理规划采购规模。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并定期评估,动态调整供应商。严格检验采购物资,把控质量。紧密关注经济环境与供需关系,对重点原材料价格走势预警,通过提前锁价、套期保值及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等手段,稳定供货、控制成本、规避风险。同时,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确保供应商社会责任实践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2)生产模式公司产品的生产环节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加工、装配、调试、试验与检验。主要采取按订单生产和按计划排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定制。对于厢式储能、柜式储能、PCS、电池PACK、充电桩、系统屏、膜丝、膜组件等核心标准化的产品,提前储备安全库存。(3)销售模式公司设有能源、新型储能、水利、水电、国际业务等事业部及精实机电等子公司负责各自领域的产品、项目及服务,业务范围不仅遍布全国,还覆盖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公司产品在下游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主要通过投标以及客户直接下单获取订单。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拓展客户资源,并通过线上旗舰店等网络销售模式辅助销售。(4)研发模式公司始终秉持自主创新理念,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对相关产品和技术进行规划、研发和迭代,保障产品高度契合市场需求与业务战略;公司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设有产品规划委员会,基于充分的需求调研制定产品规划,由中央研究院统筹实施集团产品研发工作,主要子公司也配备独立研发团队,通过高效协同全力推进技术创新。(二)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公司深耕能源领域,自研多项核心技术与设备,其中:中小水电站自动化控制设备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中小型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基于“智能控制技术”核心优势,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智慧云平台等先进技术,研发能量管理系统HZ3000-EMS、微网协调控制器、储能变流器、交直流充电桩等系列化核心产品,突破新能源微电网“源-网-荷-储”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瓶颈,储能健康管理系统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0%,“大规模储能及微电网协调控制技术与装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的全国首套国产交流励磁变速抽水蓄能系统,于报告期内在前南峪小型抽水蓄能科技示范站成功投运,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自研HZ-YTJS新型调桨系统,可提升电站水资源利用率和机组运行效率,预计每年可增发电量5%-10%,2024年获水利部推介。研发打造的“共工”水利水电智能运维大模型,为国内该领域首个多模态大模型。此外,承建的霍山县智慧小水电集控中心前瞻性部署数字孪生水电站、AI+功能应用,获得水利部高度肯定。子公司精实机电是锂电行业化成机、分容机、智能物流仓储、智能制造及能源装备的整体解决方案专家,业务布局广泛,针对方形、刀片、软包、圆柱各类锂电池,提供化成分容段自动产线整体解决方案;拥有丰富的自研产品线,包括:高压直流水冷容量一体机、化成串/并联一体机、水热化成一体机、大腔体Baking设备、高速重载堆垛机、AGV等系列产品。凭借持续创新,实现了系统转换效率的显著提升与运营能耗的大幅降低;化成分容机电源实现了满量程万分之四的电流控制精度和万分之二的电压控制精度,并在业内率先发布高压直流母线技术,搭载系列新品稳定运行,可与储能/光伏/PCS系统接驳,助力园区智能调度和零碳工厂构建。精实机电现已成为业内少有的自主设计并提供后段整线交钥匙工程的服务商,是宁德时代、赣锋锂业、欣旺达新能源、鹏辉能源、天能电池、耀宁新能源、融捷能源等众多新能源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环保领域,公司是多元化膜技术的倡导者,拥有多种超滤膜产品、MBR膜产品和EDI产品,以膜技术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为核心,将膜产品、膜工程、水深度处理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可为环保水处理领域用户提供市政供水、市政污水、工业纯水、工业废水、水处理+多能源系统、全设备生命周期等EPC整体解决方案,并多次获评环保“走出去”先进企业。公司的MTC-3W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在国内首次将与工艺机理相结合的节能优化运行控制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行业,提高了我国污水运行行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自主研发的净水厂智能加药系统被中国产品质量技术监督中心列为“中国节能环保产品”、“中国低碳产品”。报告期内,子公司坎普尔自主研制出用于酒类、奶类等需高温生产、灭菌等生产场所的不锈钢外壳有机膜并随时可更换膜丝滤芯,是目前国际国内具备该能力的极少数厂家之一。(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1、政策和行业因素近年来,政策扶持与行业变革双轮驱动,共同为新能源(源、网、荷、储)行业带来显著业绩增长。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指明行业方向,各地依据自身发展情况积极响应。在新型储能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出台《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助力储能项目盈利模式走向完善,加速市场化进程。此外,《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537号)》提出大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通过完善绿证机制、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等举措,为行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行业发展来看,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新能源产业向多元化、高效化、规模化、低成本化方向发展,风光氢储规模化可持续利用技术入选“未来能源产业十大潜力技术”。新型储能技术路线愈发丰富,除锂离子电池储能外,多个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市场需求也在不断释放,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扩大和电力市场的完善,使储能需求持续增长,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进一步推动行业规模扩张。锂电行业,尽管2023-2024年,受终端市场需求转变以及下游新项目建设放缓影响,全球锂电池智能装备行业市场规模有所下降,但中国市场凭借电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依然占据全球极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储能市场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断扩大,为锂电池智能装备创造了广阔的应用场景。环保领域,一系列国家级政策密集出台,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减少生产生活新水取用量和污水排放量,推动工业企业和园区废水循环利用,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对进入市政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废水实施严格管控,严禁污染物难以处理或影响出水达标的废水流入。水利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促使家村供水向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迈进,为农村供水自动化系统开拓了广阔的应用空间。2、技术因素多年来,公司始终秉持“政策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以“智能创造价值,绿色承载未来”为企业使命,主营业务新能源、环保所涉及的领域,其内核都是“智能控制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经过三十余年的技术积淀,从水利水电自动化、信息化技术起步,逐渐拓展到锂电智能装备、新能源(源、网、荷、储)、环保控制设备及系统。公司拥有3个国家级技术平台,多项国内首创技术,参与起草能源、电力多项行业标准,凭借卓越的研发实力,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公司不断迭代、创新产品和技术,协助用户转型升级,助力行业智能,绿色发展。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套国产交流励磁变速抽水蓄能系统在前南峪小型抽水蓄能科技示范站成功投运,填补了国内交流励磁变速抽水蓄能的技术空白。研发的HZ-YTJS新型调桨系统作为小水电行业一项重要创新技术在2024年全国小水电绿色发展会上进行展示和推介。1、概述2024年是艰难的一年,也是寻求变革与突破的一年。这一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行业竞争激烈,公司经营面临多重挑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923.57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3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9,310.64万元。面对巨大的经营压力,公司上下同心,攻坚克难,主动变革,报告期内重点工作开展如下:(1)持续加强技术研发公司秉持“政策引领、市场导向、创新驱动”的研发理念,紧扣行业发展趋势与客户需求,着力研发引领行业、解决客户痛点的技术与产品。报告期内,面对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提高引发的电网难题,如调峰调频能力不足、电压稳定裕度低、暂态过电压、宽频振荡等问题,研发推出高压构网型液冷PCS系列产品。针对储能电站运维的难点,研发了HZN-BHM储能电站健康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电池预测模型,准确评估电池系统健康,助力储能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凭借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数据优势,推出“共工”水利水电智能运维大模型,并在多能物联数据中心、智能运维平台投入应用。基于交流励磁技术研发的变速抽水蓄能系统成功并网运行,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对推进变速抽水蓄能技术国产化、中小型抽水蓄能产业化,推动抽水蓄能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公司还持续迭代一体化储能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平台、充电桩等源网荷储产品升级及系列扩充,满足国内外多元化场景应用需求。(2)夯实国内业务,加快拓展国际业务公司深化国内客户合作,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等方式巩固和积极争取更多市场机会。依托多年海外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市场优势,持续深挖并拓展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产品在东南亚、非洲、欧洲等海外市场的应用场景。报告期内,公司科特迪瓦105MW/105MWh电池储能项目、埃塞俄比亚光柴储多能互补微电网项目、柬埔寨光火储多能互补电厂等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公司还积极参加新能源领域重要国际展会,如日本国际电池展(BATTERYJAPAN)、第十六届重庆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欧洲新型电池及电动车科技展览会,开启锂电智能装备全球化进程。报告期内,子公司精实机电容量一体机和堆垛机成功获得欧盟CE认证,并赢得订单,拓宽了海外市场业务。(3)深化内部变革,全面促进提质增效报告期内,为应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抵御外部风险,公司联合专业机构,推进生产、销售、交付、售后等环节全流程变革,优化表单设计,提升生产流程数字化管理;完善薪酬体系,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激励与考核;持续优化人才结构,打造分层培训机制,加强团队建设,提高组织效能和活力;采取多种措施降本增效,以提升经营效益。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