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凯盛新材 - 301069.SZ

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21-09-27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保荐机构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英文名
Shandong Kaisheng New Materials Co.,Ltd
成立日期
2005-12-20
注册地
山东
所在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凯盛新材
股票代码
301069.SZ
上市日期
2021-09-27
大股东
华邦生命健康股份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39.75 %
董秘
王荣海
董秘电话
0533-2275366
所在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陈杰;唐秀英;李鲜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700007834774102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山东
成立日期
2005-12-20
法定代表人
王加荣
董事长
王加荣
企业电话
0533-2275366
企业传真
0533-2275318
邮编
255185
企业邮箱
bod@ksxc.cn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张博公路东侧)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精细化工产品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涂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土地使用权租赁;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危险化学品生产;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塑料制品制造;塑料制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盛新材)成立于2005年12月,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21年9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1069.SZ。

公司是国内主要的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的生产企业,是国内首家生产聚醚酮酮产品的企业,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醚酮酮生产商。

公司主营产品为氯化亚砜、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4-硝基苯甲酰氯、2-丙氧基氯乙烷、聚醚酮酮(PEKK)等。

商业规划

1、行业发展概况公司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涵盖无机化学品、羧基氯化物、羟基氯化物、新型高分子材料聚醚酮酮,主要产品包括无机化学品(包括氯化亚砜及硫酰氯)、羧基氯化物(包括芳纶聚合单体、对硝基苯甲酰氯、氯乙酰氯等)、羟基氯化物(包括氯醚等)和聚醚酮酮(PEKK)等。

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行业代码C26;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行业大类代码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化工新材料作为我国化学工业体系中增长最为迅猛的核心领域之一,其创新开发与高端应用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基石。

具体到公司主要产品,首先,氯化亚砜的应用版图持续拓展:在医药、农药、染料等传统优势领域,其需求保持稳健增长;同时,在新型甜味剂、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需求亦在持续释放,共同构成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强大引擎。

其次,芳纶聚合单体国内产能高度集中,为下游芳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而芳纶材料凭借其卓越性能,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防护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国内芳纶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这正带动上游单体需求持续旺盛。

此外,面对国外在高端材料领域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以PEKK为代表的“卡脖子”高端新材料,肩负着实现国产替代、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历史重任,是我国在高端材料领域实现“突围”和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突破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如无人机、eVTOL)、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更为PEKK等高性能材料开辟了广阔的应用蓝海,市场潜力巨大。

2、主营业务公司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涵盖无机化学品、羧基氯化物、羟基氯化物、新型高分子材料聚醚酮酮,主要产品包括无机化学品(包括氯化亚砜及硫酰氯)、羧基氯化物(包括芳纶聚合单体、对硝基苯甲酰氯、氯乙酰氯等)、羟基氯化物(包括氯醚等)和聚醚酮酮等。

公司建立了以氯、硫基础化工原料为起点,逐步延伸至精细化工中间体氯化亚砜、进一步延伸到羧酸及羟基氯化系列衍生物产品,再到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聚醚酮酮(PEKK)等产品的立体产业链结构。

目前,公司系全球知名的氯化亚砜生产企业及国内领先的芳纶聚合单体生产企业,且主持/参与编制了氯化亚砜及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对硝基苯甲酰氯的行业标准,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

公司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性能纤维、高分子新材料、农药、医药、食品添加剂、锂电池等多个领域。

其中,公司核心产品--高纯度芳纶聚合单体主要用于生产高性能芳纶纤维,终端应用于国防军工、安全防护、工业环保、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重要领域。

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公司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市场覆盖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公司已同日本帝人、东丽新材料、韩国可隆、泰和新材等国内外主要芳纶生产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并成为这些企业的合格材料供应商。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专注于产业深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高效的运营体系,并积累了强大的研发实力。

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和循环工艺等方面,公司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持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先进的循环工艺,公司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效降低了成本,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和稳定性。

这些优势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和信赖。

公司系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设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持/参与了主要产品氯化亚砜及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对硝基苯甲酰氯的行业标准制定,并承担包括“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项目”在内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改进技术工艺、显著提高产品收率,并研发了二氧化硫与氯化氢气体的分离与循环利用工艺,形成了一条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的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主要产品及用途4、经营模式(1)生产模式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策略库存”的高效生产模式。

以生产运营部为生产计划与工艺技术统筹管理中心,对接销售、采购、储存等部门,确保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及时保质保量低成本完成产品交付。

以车间为产品生产主体,生产过程中严格遵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及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产品标准进行生产活动,按规范进行产品过程与成品质量检验与监测,实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

公司致力于打造精益生产车间班组管理模式,持续提升车间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与和整体运营效率,以实现产品生产的安全、环保、稳定、高效率和高品质。

为此,公司依据产品类别和生产工艺,科学划分并设立了生产车间,并为其配备了完善的动力设施。

同时,公司还重点投资建设了各车间的安全与环保设施,为生产的顺利、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2)采购模式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为液氯、液硫(含硫磺)、间/对苯二甲酸、对硝基苯甲酸、氯乙酸、乙二醇单丙醚等基础化工原料。

目前,公司主要的基础化工原材料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公司与一些规模较大的优质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货渠道。

(3)研发模式公司研发工作积极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紧密围绕公司自身发展规划,敏锐洞察并综合研判市场最新趋势,秉持市场导向与客户至上的理念,致力于持续的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通过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与前瞻布局,公司成功开发出契合终端客户最新发展方向与核心需求的创新产品,有力支撑并服务于新兴产业与业态的发展。

同时,公司深谙人才乃创新之基、发展之本。

在多年实践中,始终将人才视为驱动创新与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构建以人才、创意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公司持续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针对性地改进试验与生产环节中的短板,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从而实现科技研发与创新的关键突破,最终奠定并巩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核心领先地位。

(4)销售模式公司采用以终端客户为主、贸易商客户为辅的销售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产品销往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设置国内业务部及国际贸易部等部门,负责统一管理不同市场、不同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市场信息收集、营销渠道拓展、销售实施及合同签订、售后服务等。

公司依托卓著的业内口碑、雄厚的技术实力与卓越的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多渠道深度洞察客户的现时与潜在需求,从而高效获取销售订单,并与客户构建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5、业绩驱动的主要因素(1)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工艺优势经过多年技术积淀,公司已形成雄厚的研发技术实力与强劲的发展潜力,在氯化亚砜及其下游酰氯产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目前,公司已全面掌握氯化亚砜及酰氯类产品的生产、提纯与检测等核心技术;生产及安全预警环节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确保生产过程稳定连续、安全可控;通过二氧化硫的高效分离与循环利用,进一步实现了生产工艺的节能环保与提质增效。

公司在间/对苯二甲酰氯类化工行业拥有扎实的技术基础。

公司的“氯化亚砜制备间苯二甲酰氯试制”和“氯化亚砜制备对苯二甲酰氯试制”均获得山东省中小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主持编制了间/对苯二甲酰氯、对硝基苯甲酰氯的行业标准,参与编制了氯化亚砜行业标准。

主要产品的纯度均能稳定保持99%以上,其中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能达到99.95%以上。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合计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37项,其中已授权有效发明专利9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3项。

间苯二甲酰氯和对苯二甲酰氯两个产品被中国专利保护协会认定为专利密集型产品,该产品专利保护强度高、专利价值贡献高。

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淀形成独特的生产工艺技术体系,并持续结合生产实践与客户需求对工艺进行迭代优化,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与收率。

独特工艺技术确保了产品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的质量稳定性,其技术与工艺优势不仅为向客户提供更高品质、更稳定的产品筑牢了技术根基,更为维持利润空间构筑了技术壁垒,从而巩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2)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完善的研究机制以及实力较强的研发团队公司拥有实力较强的研发团队,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2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8人(含柔性工作人员),硕士学历13人,专注于高端化工产品氯化一体化的工程化研究以及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产品的研究。

公司着力构建并完善研发人才梯队,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以敏锐捕捉行业科技发展脉搏与前沿知识。

同时,在产品化与规模化生产方面持续投入,确保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形成了研发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目前,公司设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聚芳醚酮类高性能材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石油和化工行业特种工程塑料聚醚酮酮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等8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氯化亚砜)、国家绿色工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领军企业、山东省人才引领型企业培育类试点企业、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23年度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2023年度山东民营企业创新100强、国家级专利密集型产品(间苯二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等多项荣誉称号。

(3)不断加强安全环保力度在安全管理方面,公司致力于构建坚实防线:通过强化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员安全素养;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标准化操作规程,确保生产流程规范有序;配备齐全的安全生产设施,夯实安全硬件基础;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安全管理部等专职机构,负责日常安全监督与管理;同时,坚持开展常态化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并定期对车间、仓库及设备进行全方位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

这些举措的系统实施,为公司的稳定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在环保管理方面,公司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合理有效地加强对废水、废气、固废等处理水平,在满足监管要求标准的前提下减少排放。

同时,公司通过推行光伏发电等举措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通过循环产业链优势实现闭环生产,打造绿色工厂。

(4)坚持技术创新及质量保证公司以二氧化硫的分离及循环利用为核心技术,串联上下游产品,将生产间/对苯二甲酰氯等下游产品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经分离后返回氯化亚砜生产线使用,开创了一条工业废气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循环利用的绿色经济之路。

公司生产的间/对苯二甲酰氯产品纯度可达到99.95%以上,保证了杂质检测符合下游国际大型客户采购检测要求,确保优质的产品质量。

6、2025年上半年经营情况2025年上半年,化工行业尤其是农药板块需求有所复苏,农化相关产品的订单增加明显,叠加液氯采购价格处于低位的优势,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的出货量及毛利均有所上升,同时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推动公司业绩同比增长明显。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2,553,352.71元,同比增长7.66%,实现净利润88,484,924.76元,同比增长64.35%。

发展进程

2005年12月16日,山东双凤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创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王加忠、张杰、宋国谋、王成签署《山东凯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章程》,共同出资设立山东凯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其中,山东双凤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以实物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资3,200万元。

本次出资的实物以及土地使用权经山东启新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并出具了“启新评字(2005)71号”《资产评估报告书》。

经评估,截至2005年11月30日止,山东双凤股份有限公司拟用于出资所涉及的资产评估值为4,072.38万元。

凯盛化工其余股东均以现金方式出资。

本次出资情况经由山东启新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并出具“启新验字(2005)第308号”《验资报告》。

2005年12月20日,凯盛化工取得了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注册号为3700001808482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11年5月28日,经山东凯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01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同意凯盛化工以2011年3月31日经审计的扣除专项储备后的净资产11,630.58万元人民币为基准,按1:0.4299的比例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其中5,000万元作为公司注册资本,其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同意公司名称变更为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7月16日,凯盛新材股东签署《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凯盛化工本次股份改制已由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进行验资,并出具“上会师报字(2011)第1375号”《验资报告》;由中水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并出具“中水评报字(2011)第074号”《资产评估报告》。

2011年7月18日,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了注册号为370000018084824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2014年,华邦颖泰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完成对公司100%的股权的收购,发行人变更为单一股东控股的企业,公司性质由“股份公司”变更为“有限公司”。

2016年5月10日,公司召集召开股东会,审议通过公司由凯盛有限以2016年4月30日为基准日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

根据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于2016年5月10日出具“川华信审(2016)214号”审计报告,确认凯盛有限截至2016年4月30日经审计净资产为352,408,551.97元,扣除专项储备后净资产为341,037,447.79元。

全体股东以2016年4月30日的净资产中的10,000万元折合为股本,其余未折股部分扣除专项储备后计入公司资本公积。

2016年5月12日,北京卓信大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涉及的净资产进行了评估,并出具了《山东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拟股份制改制评估项目评估报告》(卓信大华评报字(2016)第2034号),评估采用资产基础法进行评估,评估基准日为2016年4月30日,公司经评估后的净资产为41,224.37万元,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5,240.86万元,评估增值5,983.51万元,增值率为16.98%。

2016年5月27日,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川华信验(2016)36号”《验资报告》,审验了凯盛有限按此次净资产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缴纳情况。

2016年6月6日,经淄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凯盛有限整体变更为凯盛新材,并领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700007834774102的《营业执照》。

公司名称变更为“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住所为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张博公路东侧),法定代表人为王加荣,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

2019年11月1日和2019年11月19日,公司分别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和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股票发行议案。

公司本次定向发行股票价格为人民币14元/股,发行股票的数量为1,270万股。

2020年2月27日,凯盛新材召开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2019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同意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22股,转增后注册资本变更为36,064万元。

2020年3月27日,凯盛新材办理完成本次转增股本的变更登记手续。

2020年4月7日,华信会计师就此次转增股本出具了“川华信验(2020)第0035号”《验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