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顺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上海海顺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海顺新材
  • 企业英文名: HySum Flexibles Global, Inc.
  • 实际控制人: 林武辉,朱秀梅
  • 上市代码: 300501.SZ
  • 注册资本: 19353.7806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6-02-04
  • 大股东: 林武辉
  • 持股比例: 29.98%
  • 董秘: 杨高锋
  • 董秘电话: 021-37017626
  • 所属行业: 医药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李新葵、金媚
  • 律师事务所: 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上海市松江区莘砖公路3456弄
  • 概念板块: 包装材料 上海板块 创业板综 转债标的 新冠检测 预制菜概念 固态电池 电子烟 医疗器械概念 锂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05-01-1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770943355B
  • 法定代表人: 林武辉
  • 董事长: 林武辉
  • 电话: 021-57674177,021-37667766,021-37017626
  • 传真: 021-57674077
  • 企业官网: www.hysum.com
  • 企业邮箱: ir@hysum.com
  • 办公地址: 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莘砖公路3456弄
  • 邮编: 201619
  • 主营业务: 医药包装材料的研发、应用及市场开发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医用包装材料制造;包装材料及制品销售;新型膜材料制造;新型膜材料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非居住房地产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上海海顺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为全球优质产品提供优质包装”为己任,为全球30多个国家的药品安全保驾护航。此外,海顺还将开拓新能源、新消费等领域,开发高阻隔、高拉伸深度、耐腐蚀、耐气候变化、易剥离等新材料,以更有利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此外,海顺将技术创新与环保、低碳足迹相结合,开发出可回收的高屏障环保包装,从而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2018年海顺进军食品行业,对标医药标准的食包很快获得行业的认可,相继与蒙牛、亿滋等大厂建立合作关系,为中国人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海顺为了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利用技术专利创造新的增长点,成立医疗器械与新能源事业部,锐意创新,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新兴力量。
  • 发展进程: 发行人前身海顺有限以截至2010年10月31日账面净资产86,734,212.43元,折合股份3,400万股,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20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工商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注册号为310117002570397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24年6月30日,公司英文名称由“ShanghaiHaishunNewPharmaceuticalPackagingCo.,Ltd.”变更为“HySumFlexiblesGlobal,Inc.”。
  •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公司以“为天下良品做好包材”为使命,秉持高效可持续发展战略,聚焦于高性能包装材料的研发、应用及市场开发,形成以医药包装为核心、新能源与新消费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公司具备复合冷成型、多层共挤、精密涂布、精密注塑等核心技术,持续为医药、新能源、新消费三大领域提供专业、精准的包材解决方案。在药用包装领域,公司凭借其专业的技术实力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了从药品研发到终端流通的全链条包装服务能力,持续为国内外药企提供有效、安全的医药包装方案;在新能源领域,公司聚焦铝塑膜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利用自主研发的粘合剂通过干、热法工艺,开发出的铝塑膜产品,已通过部分锂电池厂商验证并实现批量供货;在新消费领域,公司重点拓展消费电子、食品等应用场景,同时向上游延伸生产基膜材料,为包装企业定制化开发包装解决方案,形成“材料+应用”的双向发展模式。(二)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主要药用产品为软包装材料及硬包装材料,软包装材料主要包含冷冲压成型复合硬片、PTP铝箔、SP复合膜、医疗器械包装复合膜、原料药袋等软质包装材料,硬包装材料主要包含PVC、PVC/PVDC、PVC/聚三氟氯乙烯、塑料瓶、药用铝塑盖,精准给药器等硬质包装材料。公司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齐鲁制药、云南白药、上药集团、广药集团、华海药业、联邦制药、阿斯利康等国内外知名制药品牌的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粉剂、栓剂药品等的包装,其具体情况如下:公司在新消费、新能源等领域持续关注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包装解决方案,开发出了一系列客户满意的新型包装材料,具体如下:(三)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主要原辅材料包括铝箔、黏合剂、PVC、溶剂、尼龙、PE、油墨、PET等。公司的采购部、技术部以及质量部共同承担着供应商的选择、评定以及相关工作的职责。其中,采购部主要负责具体的采购执行工作。公司现行的一般采购流程如下:首先,销售人员将客户的订单信息反馈至销售部下属的销售内勤岗位。销售内勤依据公司的材料库存实际状况,向采购部发送请购单。采购部在接到请购单后,从公司既定的供应商目录中筛选出合格的供应商,并向其进行询价。采购部综合考虑询价结果以及请购单上的具体要求,实施采购行为。当所采购的原材料送达公司后,由质量部对其进行抽样检查。经抽检合格的原材料方可办理入库手续,进入公司的原材料仓库,至此,整个采购流程顺利完成。2、生产模式公司生产主要采取的是“以销定产”的模式,生产部根据公司销售部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订单,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生产作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客户订单数量大小、客户的需求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为5-30天。公司的一般生产流程如下:首先,销售人员将客户的订货信息或订单及时传递给销售内勤。销售内勤接收信息后,会同技术部对相关技术要求及工艺方案进行严谨评审。在评审通过后,销售内勤与客户对合同文本进行确认。随后,销售内勤根据合同内容向采购部提交原辅料的请购申请。生产部对相关情况进行评审后生成生产任务单。生产部依据生产任务单,制定详细的生产安排表,并将其下达到各生产车间。各生产车间依据生产任务单和生产安排表的具体要求,组织并实施生产作业。待产品完工后,由质量管理部按照既定的检验标准和流程对成品进行全面检验。检验合格的产成品办理入库手续,最终根据客户订单要求完成发货工作,实现产品的交付。公司生产流程控制主要通过ERP系统完成,从内服部下单、技术部建立BOM、原材料采购申请,到排产、检测等都在ERP系统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执行ERP条码管理,工序间物料平衡和防止产品混淆从系统上进行了预防规避。3、销售模式公司设有国内销售部和国际贸易部,具体负责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销售业务。国内客户主要通过上门拜访、技术交流、展会营销、网络宣传、广告营销、与包装机械厂组合营销等方式进行开拓;国外客户主要通过国际贸易部业务员参加国际展会、电子邮件、存量客户介绍等方式进行开拓。公司销售业务采用“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模式,根据客户类型的不同,对国内外制药企业客户采用直销模式,对国内外贸易商客户采用经销模式(买断式经销)。(四)公司市场地位公司作为国内医药包装领域领军企业,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持有药包材登记号161个,DMF备案31个。公司凭借在药用包装领域的专业性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获得了业界认可,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苏州海顺荣获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五星级)、苏州市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成长型企业、苏州市市级绿色工厂、2024年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优秀首席质量官、2024第九届包装印刷与标签作品大奖赛技术创新奖;子公司浙江海顺新材料荣获2024第九届包装印刷与标签作品大奖赛一等奖、2024年浙江省A级“守合同重信用”公示企业等奖项。以上事项均彰显了公司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同时,公司赢得了上药集团、华海药业、联邦制药、阿斯利康等国内外知名制药品牌的青睐,公司产品质量、技术和服务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产品类型丰富,覆盖了广泛的药品剂型包装需求,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而且正逐步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全球药包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1、概述(一)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回顾报告期内,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中,坚持“医药包装为核心、新能源与新消费业务协同突破”的发展战略,围绕药用包装材料、新能源材料、新消费材料三大核心板块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公司克服原材料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张与全球化布局,实现经营质效稳步提升。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43亿元,同比增长11.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961.53万元,同比增长1.71%,整体经营呈现“收入稳增、结构优化、技术突破、布局深化”的特点,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报告期内的主要工作1、技术研发工作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技术研发战略,构建了“高投入、强专利、重协同、树标准”的创新体系,全年研发投入达5232.22万元,同比增长3.91%,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公司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对内通过技术大赛、技能培训、导师制等方式提升员工专业能力。例如公司举办油墨调配技能大赛,覆盖配方设计、工艺优化等环节,选拔技术骨干并推广最佳实践,对外重点招募高层次人才,优化技术团队结构。构建了一支兼具丰富经验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公司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公司高度重视专利知识产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21项发明专利、138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7项外观设计专利。不仅如此,公司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61项药包材登记号、31项DMF备案。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与东华大学共建“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开发单一材质高阻隔软包装结构,发布软包装碳足迹可视化平台。此外,公司重视生态共建,参与制定《高阻隔软包装材料通用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化进程。2、产能建设及生产工作产能建设方面,2024年,公司完成定增募投项目结项投产,新增高阻隔复合材料产能1.8万吨/年。同时公司加快可转债项目的建设进度,其中功能性膜材料项目年内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为公司在新消费领域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铝塑膜项目部分产线已完成热法工艺的送样认证,标志着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生产管理方面,公司深化智能化与精益化双轮驱动,引入国内外先进生产线及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并积极进行工艺改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推行集中采购与供应商长效合作机制,致力于推进采购部门降本增效。此外,公司构建了一套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通过药包材GMP要求的IS015378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形成覆盖全业务的标准化管理框架。3、市场营销工作报告期内,公司以“精准定位、技术赋能、生态协同”为市场策略,全面推进市场营销体系升级,实现国内外市场份额双增长。2024年,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达11.43亿元,同比增长11.92%,海外销售收入增长24.38%。在医药包装领域,公司深耕存量市场,做好客户分类,强化头部客户黏性,整合ERP、CRM系统,实施“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绑定。同时,公司敏锐捕捉行业发展机遇,积极投身于各类行业展会和专业研讨会,积极探索直播等媒体渠道,大力拓展潜在客户资源。此外,公司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全球性挑战,主动出击海外市场。通过参加国际医药包装展览、设立海外办事处以及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版图。报告期内,公司先后亮相韩国、日本、意大利、埃及等国家举办的相关展会,积极展示公司的产品优势和技术实力。2024年公司累计为下游制药企业发出了2853封授权信,这些授权信主要应用于药品一致性评价或新型药品申报等关键环节,为公司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公司在国内医药包装市场的持续发展。在新消费、新能源领域,公司始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聚焦技术前沿,强化场景化营销拓展增量,公司成功推出了一系列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其中和电子烟客户合作继续深化,销售收入逐年提高;铝塑膜客户覆盖继续增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铝塑膜销售收入呈现显著增加。4、市值管理公司2024年严格遵循《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要求,围绕“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经营”三位一体理念,系统推进市值管理工作,在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有效落实股份回购、现金分红及员工持股计划等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全年累计回购股份投入资金10,723.20万元,实施两次现金分红合计派发7,866.06万元,并推动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让员工分享到公司持续成长带来的收益,实现股东利益、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深度统一。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公司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度,通过“互动易”平台及线上线下路演回应投资者关切问题,确保重大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信息及时准确披露。面对资本市场波动,公司主动加强预期引导,邀约接待机构调研,力争市值水平与高质量发展成果相匹配。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