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力合科技
- 企业英文名: Lihe Technology (Hunan)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张广胜
- 上市代码: 300800.SZ
- 注册资本: 23675.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9-11-06
- 大股东: 张广胜
- 持股比例: 40.03%
- 董秘: 侯亮
- 董秘电话: 0731-89910909
- 所属行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上官胜、梁悦
- 律师事务所: 湖南麓山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青山路668号
- 概念板块: 环保行业 湖南板块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碳交易 雄安新区 国产软件 海工装备 水利建设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南
- 成立日期: 1997-05-29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30000616803784W
- 法定代表人: 邹雄伟
- 董事长: 邹雄伟
- 电话: 0731-89910909
- 传真: 0731-88801768
- 企业官网: www.lihero.com
- 企业邮箱: hl@lihero.com
- 办公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青山路668号
- 邮编: 410205
- 主营业务: 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及运营服务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仪器仪表制造;仪器仪表销售;仪器仪表修理;实验分析仪器制造;实验分析仪器销售;安防设备制造;安防设备销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电子产品销售;机械设备销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水文服务;环境保护监测;生态资源监测;环保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电子、机械设备维护(不含特种设备);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水利相关咨询服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软件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智能水务系统开发;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工程管理服务;建筑材料销售;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五金产品零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设计;建筑劳务分包。(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9年11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800)。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态环境安全、水利水务、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监测仪器仪表研发制造商,以自主研发生产的自动监测仪器为核心,应用自动化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并提供环境监测设施的第三方运营服务。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建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单位)、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与单位)等科研平台,应用先进的环境分析检测技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形成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工业过程控制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等系列产品。公司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拥有专利200余项,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拥有600多人的技术支持、服务团队,支持远程在线服务,实现了远程调试、维护和故障诊断以及产品软件远程升级,成为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覆盖面最广的销售与服务供应商之一。
-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公司是一家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和环境监测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为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及运营服务,主营产品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系统运营服务、第三方检测及监测咨询服务。(二)经营模式1、盈利模式公司主要通过以下模式获取收入和利润:(1)环境监测系统的盈利模式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其中大部分需要到站点进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少部分项目直接销售监测仪器。对于需要安装调试的项目,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安装调试成本及费用;对于直接交付给客户使用或需要承担少量安装调试工作的车/船载项目,如销售核心监测仪器、监测车/船等,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客户类型,公司结合市场竞争环境、市场开拓和业务推广目标,并兼顾合理的利润进行定价。(2)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盈利模式公司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成本主要为开发工作、系统集成、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人工成本以及服务器、防火墙、显示屏等硬件成本。公司以工作量为基础,结合软件开发人员投入、通用软件及硬件设备的采购、站点接入数量以及市场推广需要等因素进行综合定价、获取利润。(3)运营服务的盈利模式公司根据运营服务设备的品牌、监测因子、新旧程度、站点的分布、客户考核要求,同时结合地区消费水平进行定价。运营服务的主要成本是仪器设备零部件、试剂、人工成本、检测等费用。公司通过对环境监测系统提供日常巡检、定期校准、试剂更换、设备养护等专业维护和运营管理服务获取利润。此外,为抓住行业内运营服务方式创新所带来的业务机会,公司也积极探索自主投入在线监测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监测数据服务的方式收取运营服务费用。2、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包括电磁阀、工控机、显示屏等标准化零部件以及机箱、机柜等非标准化零部件。公司生产所需的标准化零部件市场供应充足,非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定购的方式向专业厂家采购。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合格供应商名录,能够满足公司原材料供应的长期稳定需求。3、生产模式公司根据当前订单交付需求,并综合以往各产品销量合理规划生产。市场部获取产品订单后,物料部根据订单情况协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照公司既定生产装配工艺和测试手段进行生产、装配和检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产品,则直接由研发中心具体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对于经常性需求的监测设备,公司采用预先生产的方式,保有一定量的库存,以提高供货反应速度。除了在公司车间的生产环节之外,水质、空气/烟气监测系统产品还需要公司在客户现场对系统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公司根据客户的功能需求和硬件环境,对软件进行开发和运行调试。4、销售模式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对于环保、水利、市政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客户,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产品销售。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后,由市场部组织市场、技术、研发等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需求拟定产品技术方案、制作投标文件,中标后签署正式供货合同。对于企业客户主要以商务洽谈方式获取订单,也有少数企业客户自主开展设备的招标采购,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实现产品销售。(三)行业发展环境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环保、水利、水务、住建、市政、工业、农业农村、卫生疾控、公安禁毒、应急管理等监测需求不断拓展,监测网络从国家、省级到地级、县级全面覆盖,监测范围由环保领域向全方位多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空间从地面向地下、天空延伸,监测指标由单一指标向全要素、多指标协同监测扩增。随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真、准、全、快、新”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下将推动环境监测仪器装备加速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带动智能化监测产品及多元化监测服务产业的发展,支撑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助力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提高国家-省-地市跨级跨部门监测数据共享交换能力。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2024年1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发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2024年2月,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使用依法经计量检定合格或者校准的计量器具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检验检测。2024年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2024年3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2024年深化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工作要点》提出推进全国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智慧监测技术体系联合研究机制。要求在国家层面,建立前沿创新技术库,统筹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研发,满足国家层面各要素业务应用需求。在地方层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特色需求,自愿组织申报相关业务要素的前沿技术创新应用联合研究项目。2023年4月1日起,城市供水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提高供水检测与应急能力。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指出:国家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监测支撑体系,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为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技术支撑。2024年5月起,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标准》,对地下水监测工程从建设、运维、监测技术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促进我国地下水监测事业发展、构建完善合理的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提升地下水监测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积极开展以电力、碳市场数据为基础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监测分析。2024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我国正逐步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海洋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和预警监测,摸清底数,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2024年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全面覆盖、分类管理、全过程监管”的原则,细化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要求,建立入海排污口长效监督管理机制。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和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健全生态流量预警响应机制;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全面提升水利对象全要素和治理管理全过程智能感知能力。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关于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加快多元数据融合,以数据规模扩张和数据类型丰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融合应用,支撑气象和水文耦合预报、受灾分析、河湖岸线监测、突发水事件应急处置、重污染天气应对、城市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等。在进入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时期,随着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催生生态环境、住建水务、水利水文、卫生疾控、公安禁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工业过程等行业新的检测需求,亟需打破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推进监测网络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四)技术研发与推广公司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需求,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报告期内,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拓展产品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水质监测产品研发及技术推广依托已有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和仪器基础,持续开展新产品开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升级。在水生态监测方面,突破了藻类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研制AlgaeAI-L1000藻类图像智能分析仪,实现进样、识别、分析技术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已实现多流域100种以上藻属的智能、精准识别,大幅提高分析速度和识别准确度,目前已在江苏、广西等地现场应用。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方面,突破了仪器运行状态自诊断、多元化精准质控、数据智能审核等关键技术,升级研发了仪器-集成-平台一体化融合的智慧化水站及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水站运维降本增效、水站运行质量提升以及信息化监管效率提高,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三智一体”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目前已在国控、省控等关键断面水站开展应用示范;推出首个场景综合应用平台三水统筹平台,实现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综合分析,目前已在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太湖流域智慧监管体系中实现应用;补齐升级了硫化物、钡、铍等新指标/新方法在线监测仪器,进一步拓展了水质监测技术装备储备纵深;开发了地下水低速采样洗井分析系统、便携式/固定式地下水采样器,参与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地下水自动化采样技术应用试点”,可实现地下水洗井、采样、多参数分析的自动化。在自动化检测实验室方面,重点开发了“AI水检系统+稀释配标机器人+AGV料箱机器人”智能检测体系,形成“样本分拣-检测-转运”全链无人化解决方案,实现实验室智能化闭环管理,目前已在湖南、江苏等地现场应用。在卫生疾控领域,攻克了近10种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制了自动采样器和全自动病毒富集仪,实现了污水样品的自动采集和水体样本高效、自动富集病毒,同时推出了《城市污水病毒监测整体解决方案》。在饮用水领域,研制了菌落总数分析仪、总大肠菌群分析仪、基于光度法的色度分析仪,补齐了日检七项自动化检测产品体系,满足了饮用水日常检测需求。在海洋监测领域,开发了海洋巡测系统、海水常规参数实验室分析模块,经国家海洋检测中心权威认证,海洋浮标通过国家海洋行业准入资质要求的101项全指标性能验证测试,海洋巡测系统已在多个海域开展了多个航次的应用测试工作,满足近岸生态评估、远海科考调查及应急监测等不同场景应用需求,助力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现代化检测水平。在厂网河监测领域,研制了雷达水位计、雷达流量计、井下管网采样器等多场景采样、测流产品,目前已在广东等地现场应用。2、大气监测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在大气监测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国产化,进一步完善了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质谱连续监测系统,将自主研发的层流差压流量计应用到系统中,替代进口部件,提升产品了竞争力,产品拓展应用到半导体行业;全面升级开发颗粒物、一氧化碳、多气体校准仪、零气发生器等环境空气质量常规指标监测仪器及辅助装备,大幅降低仪器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自主研发了基于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的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有效降低系统成本,满足高量程、超低排放的固定污染源监测需求,已在福建、广西、四川等地广泛应用;基于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污染多参数自动监测仪器、智能化监测系统、智慧站房以及环境空气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了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的“精准诊断-智能审核-精细运维-在线解析”全链条智能化应用体系,形成了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三智一体”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常规站和组分监测网络建设中应用。3、在技术成果推广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科研平台建设运行方面,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24年1月成功举办了2023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6月发布了首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开放基金项目,凝聚行业内优势资源共同攻关环境监测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建立,发挥中心行业引领作用。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生物性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示范”“饮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及致毒物甄别新技术”“饮用水全流程新污染物NQI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项目均有序开展工作,顺利完成了实施方案论证、中期绩效考核等阶段研发目标;参与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专项“东非维多利亚湖典型湾区蓝藻诱发水质退化的驱动机制及预警研究”、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京津冀大气-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智化感知关键技术研究”、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省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郴州地区耒水流域新污染物的检测识别与智慧管控”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成功获批立项。在科研成果评价与推广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项目成果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环保产品成果鉴定,在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化监测与远程监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有效知识产权共318项,其中发明118项、实用新型92项、外观设计24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4项。1、概述2024年度,公司紧密围绕年度经营计划,进一步夯实核心业务,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丰富产品结构,创新产品线和行业线,拓展应用场景,克服不利影响。实现营业收入77,388.82万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15.01%;,期末总资产为245,391.6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02,210.5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81.4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56%。本年度公司提升大气监测系统的建设及服务规模,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营销体系建设及新场景示范推广的投入,销售、研发费用等同比增加,导致公司净利润有所下降。(一)深化高端需求解决方案营销战略,引领环境监测新业态创新实践与广泛示范持续巩固在高端需求整体解决方案营销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前瞻性的视野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探索并成功推动环境监测新业态的创新实践与广泛示范。人工智能与自动监测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目前在水环境、大气环境、海洋、供水、卫生疾控等领域已取得多项技术与装备创新突破,包括持续优化和拓展智能采样产品体系和全自动实验室等成套采测系统,不断拓展智能采测模式在各业务领域和应用场景的功能适用性;突破创新颗粒物激光雷达监测技术、攻克AI视频图像识别等技术,补充空间大尺度检测技术及装备能力;推出城市污水病毒富集仪和大气“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PM10)在线监测系统研发”,并通过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围绕大模型智能体、智能数据审核与AI数据分析三大技术方向逐步搭建AI技术体系,成果在水质水华预测、生态环境监管智能化平台等多场景应用。针对新领域拓展,储备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饮用水嗅味预警及精准定量技术等新检测技术,在供水、厂网河、水生态、海洋领域逐步打造成体系的产品。同时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对解决方案进行持续优化与创新,特别是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预测、物联网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组建,有效提升了解决方案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市场持续拓展与深化。报告期内,公司在持续深化水质监测领域的同时,开拓大气监测、智慧实验室、污染源、疾控、海洋等增量市场,并在大气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运维项目。在全国各地建立一批综合性示范项目,取得较好推广成效。水质监测市场向纵深推进。持续发挥公司水质监测优势,新一代新型智能水站应用,构建“智能无人运维”的“数智化”新模式。水质实验室业务方面,结合“两融”全面推广“智能采测”,并在湖南、云南、江苏、重庆等多地应用。精细化管控与智慧决策服务项目在多地取得显著应用成效,持续深入“设备+服务”管控模式,助力全国多个城市水质监测监管与达标。水文水资源监测监管方面,通过构建库区水环境监测体系,推进水文水质监测自动化、实时化、智能化水平,保障长江丹江口库区“一库清水永续北上”。农业面源监测监管方面,通过构建“田块-沟渠-塘-浜-河流”立体监测网络,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实现面源污染防控决策平台的可视化展示和常态化运行。大气市场取得新突破。承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运维项目,开启智慧化转型应用。公司承担云南、湖南、山东等多地省控站运维项目,丰富了大气业绩及团队建设;延续了湖南长沙及江苏宜兴大气管控服务项目;坚持大气问题为导向,从客户需求出发,形成了一套“监测—溯源—精细化管控”的大气污染综合管控服务体系。同时,契合国家“数智化”转型政策,开展了大气智慧监测试点应用项目。新领域取得新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水生态、疾控监测、噪声监测等形成业务销售,积极与疾控、住建、水利、公安等部门建立监测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开拓海外市场,产品和技术已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示范推广与应用。在环保领域,重点构建以“无人化”为目标的“智能无人采样+智能无人分析+智能无人运维”的“三智一体”新模式,推进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在北京、天津等地打造了智能水站示范点位;在北京、河北、江苏等省市地方站联合开展智能无人采样器应用示范;在沈阳市站、重庆市站、北京市站联合开展智能无人实验室应用示范。协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按照“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体部署,公司负责多套地下水智能管控终端的建设,分别在广东省、云南省等地开展地下水试点示范。打造“核心装备、运维管理、数据应用”数智化的臭氧与颗粒物协同监测体系,在多地开展智慧气站试点工作。在智慧水务领域,围绕城市排水管理需求,构建"源-网-厂-河"全链条智慧化解决方案,实现排水户动态监管、管网健康诊断与监测预警、闸泵站智能调度、污水厂智慧运营及河湖生态治理的闭环管理,在山西、云南等多地开展示范应用与推广;围绕供水安全全过程监测监管,在重庆、河南、北京等地开展全域供水安全水质自动检测和过程在线监测装备的示范应用。在智慧水利领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流域、漳卫南运河等重点水网工程,开展水质水文水资源综合监测监管推广应用。此外在海洋监管、农业面源、过程控制、卫生疾控等领域,我们也成功开展了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明显的复制推广效应,为守护环境安全、卫生安全、人居健康等提供更多科学精准、协同高效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二)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发掘引导客户需求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坚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需求,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报告期内,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拓展产品适用领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核心部件国产化方面持续发力,自主研发层流差压流量计和控制器、五参数探头、光谱仪等核心部件,其中层流差压流量计和控制器取得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校准证书,并亮相2024传感器、仪器仪表、物联网展览会,在水质监测方面拓展应用领域,自主研发AlgaeAI-L1000藻类图像智能分析仪、便携式重金属全自动分析仪、雷达水位计、雷达流量计、菌落总数分析仪、总大肠菌群分析仪、地下水低速采样洗井分析系统、全自动病毒富集仪以及污水验毒采样器、便携式/固定式地下水采样器等水质智能采测系列产品;升级开发了全自动AI水检实验室,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全面智能化升级,做到硬件“会说话”,完善国产化智能感知底座,实现了仪器-集成-平台一体化融合,支撑水站智能运维、智慧决策,大幅度提升水站运维效率,进一步推进了水质监测产品向水生态监测、饮用水安全检测、地下水监测、卫生疾控等领域的拓展。在大气监测方面加强国产化仪器和智能化系统研发,自主研发了基于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的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完善了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质谱连续监测系统、环境空气质量常规指标仪器,升级开发了仪器-集成-平台一体化融合的智慧化气站及综合管理平台,构建了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的“精准诊断-智能审核-精细运维-在线解析”全链条智能化应用体系,形成了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三智一体”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在湖南、四川、福建、云南、河南等多地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空气污染组分监测以及交通源监测网络建设中广泛应用。在技术开发平台构建方面,基于质谱、色谱、光谱、电化学、荧光等技术,围绕环境水、环境气、疾控卫生等检测需求,掌握并开发多个核心技术或技术预研通用化技术平台,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和效率,支撑供水、卫生疾控、海洋环境监测等产品线产品的开发和应用。2024年,公司科研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取得丰硕成果。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24年1月成功举办了2023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牵头创建的长沙市智能检测仪器仪表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生物性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示范”“饮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及致毒物甄别新技术”“饮用水全流程新污染物NQI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和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水中重金属铊、锑、锰应急与预警高灵敏监测设备研发与应用研究”“蓝藻水华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研究”、“支撑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大气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等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阶段研发目标;“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项目成果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环保产品成果鉴定,得到了包括多名院士、行业资深专家团队组成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在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化监测与远程监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有效知识产权共318项,其中发明118项、实用新型92项、外观设计24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4项。(三)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二十多年来,依托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全参数污染因子监测能力和面向全国的技术支持网络,广泛参与国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如“天津港大爆炸”、“甘肃陇南锑污染”、“河南西峡淇河污染”、“响水化工企业爆炸”等事件的应急监测,多次受到包括生态环境部、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函致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在面临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可以征调的中坚力量,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特征监测参数产品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数据,同时也赢得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2024年,公司继续发挥自身在技术储备和服务网络方面的优势。针对长江缺乏“长序列、高密度、多维度、跨时空”的监测大数据需求,继续在长江干流开展水质自动巡测,沿长江主干流从宜宾至上海覆盖2688公里、监测80余项污染指标,自启动至2024年12月累计运行了110轮次以上,获取有效监测数据累计650万余条,为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为摸清生态环境状况底数以及长江流域沿线的污染排查、溯源、执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此外,公司还参与了“滁河水污染”“大环江锑污染”事件,为应急现场快速精准处理处治提供数据支撑。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