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及运营服务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仪器仪表制造;仪器仪表销售;仪器仪表修理;实验分析仪器制造;实验分析仪器销售;安防设备制造;安防设备销售;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电子产品销售;机械设备销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水文服务;环境保护监测;生态资源监测;环保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电子、机械设备维护(不含特种设备);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水利相关咨询服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软件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智能水务系统开发;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工程管理服务;建筑材料销售;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五金产品零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设计;建筑劳务分包。(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9年11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800)。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态环境安全、水利水务、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监测仪器仪表研发制造商,以自主研发生产的自动监测仪器为核心,应用自动化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并提供环境监测设施的第三方运营服务。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建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单位)、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与单位)等科研平台,应用先进的环境分析检测技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形成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工业过程控制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等系列产品。
公司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拥有专利200余项,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突出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拥有600多人的技术支持、服务团队,支持远程在线服务,实现了远程调试、维护和故障诊断以及产品软件远程升级,成为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覆盖面最广的销售与服务供应商之一。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公司是一家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和环境监测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为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及运营服务,主营产品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系统运营服务、第三方检测及监测咨询服务。
(二)经营模式1、盈利模式公司主要通过以下模式获取收入和利润:(1)环境监测系统的盈利模式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其中大部分需要到站点进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少部分项目直接销售监测仪器。
对于需要安装调试的项目,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安装调试成本及费用;对于直接交付给客户使用或需要承担少量安装调试工作的车/船载项目,如销售核心监测仪器、监测车/船等,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客户类型,公司结合市场竞争环境、市场开拓和业务推广目标,并兼顾合理的利润进行定价。
(2)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盈利模式公司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成本主要为开发工作、系统集成、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人工成本以及服务器、防火墙、显示屏等硬件成本。
公司以工作量为基础,结合软件开发人员投入、通用软件及硬件设备的采购、站点接入数量以及市场推广需要等因素进行综合定价、获取利润。
(3)运营服务的盈利模式公司根据运营服务设备的品牌、监测因子、新旧程度、站点的分布、客户考核要求,同时结合地区消费水平进行定价。
运营服务的主要成本是仪器设备零部件、试剂、人工成本、检测等费用。
公司通过对环境监测系统提供日常巡检、定期校准、试剂更换、设备养护等专业维护和运营管理服务获取利润。
此外,为抓住行业内运营服务方式创新所带来的业务机会,公司也积极探索自主投入在线监测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监测数据服务的方式收取运营服务费用。
2、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包括电磁阀、工控机、显示屏等标准化零部件以及机箱、机柜等非标准化零部件。
公司生产所需的标准化零部件市场供应充足,非标准化零部件通过订购的方式向专业厂家采购。
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合格供应商名录,能够满足公司原材料供应的长期稳定需求。
3、生产模式公司根据当前订单交付需求,并综合以往各产品销量合理规划生产。
市场部获取产品订单后,物料部根据订单情况协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照公司既定生产装配工艺和测试手段进行生产、装配和检验。
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产品,则直接由研发中心具体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测试。
对于经常性需求的监测设备,公司采用预先生产的方式,保有一定量的库存,以提高供货反应速度。
除了在公司车间的生产环节之外,水质、空气/烟气监测系统产品还需要公司在客户现场对系统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公司根据客户的功能需求和硬件环境,对软件进行开发和运行调试。
4、销售模式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
对于环保、水利、市政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客户,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后,由市场部组织市场、技术、研发等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需求拟定产品技术方案、制作投标文件,中标后签署正式供货合同。
对于企业客户主要以商务洽谈方式获取订单,也有少数企业客户自主开展设备的招标采购,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实现产品销售。
(三)行业发展环境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环保、水利、水务、住建、市政、工业、农业农村、卫生疾控、公安禁毒、应急管理等监测需求不断拓展,监测网络从国家、省级到地级、县级全面覆盖,监测范围由环保领域向全方位多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空间从地面向地下、天空延伸,监测指标由单一指标向全要素、多指标协同监测扩增。
随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真、准、全、快、新”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下将推动环境监测仪器装备加速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带动智能化监测产品及多元化监测服务产业的发展,支撑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助力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提高国家-省-地市跨级跨部门监测数据共享交换能力。
2025年1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强调,2025年是全面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工作方针,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更加有效防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更大力度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亲水需求,统筹美丽河湖建设与防洪排涝安全,促进人水和谐。
坚持三水统筹、协同联动,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推进建设各美其美的美丽河湖。
坚持示范引领、长效推进,总结推广各地实践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打造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示范样板。
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2025年5月,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落实好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收官,攻坚克难推进污染源监测改革,积极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切实提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坚决守牢国家网“一方净土”,着力抓好“十五五”监测规划编制,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监测支撑。
要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良好作风抓好监测重点工作落实。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文化繁荣发展,影响力显著增强;江河保护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水关系更加和谐。
2025年7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要求强化分级结果应用,根据企业分级结果,合理设定不同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实行差异化监管;强化重点污染源非现场监管执法,充分利用用电、用能、视频等生产治理设施工况监控手段,加强实时监控能力,实现设备开停有数、治污效果可查;强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溯源,加快建立健全“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包含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随着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催生生态环境、住建水务、水利水文、卫生疾控、公安禁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工业过程等行业新的检测需求,亟需打破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推进监测网络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四)技术研发与推广公司始终坚守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之路,深度贴近市场前沿,精准发掘并主动引导客户需求,持续稳固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替代以及产品应用场景拓展等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为水环境、水生态、大气环境、供水监测、海洋监测等多领域业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水质监测产品研发及技术推广在现有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与仪器设备的坚实基础上,公司持续深耕新产品研发,并推动现有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的迭代升级,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市场适配性。
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开展地表水、地下水、水生态等多场景技术攻关、产品研制。
针对地表水、地下水监测领域,持续完善产品体系,深化产品数智化升级。
进一步完善监测数据智能审核算法和人为抗干扰算法等,进一步升级无人运维智能水站,运维频次由每周1-2次降低至1月1次,在全国多地实现长期现场应用。
创新研发了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协同智能监测系统,初步构建了“点-线-面”立体化监测网络,可实现精准溯源与污染路径识别,系统已在江西等地现场应用。
进一步丰富多场景采样产品,升级了地表水24项智能采样设备,实现样品自动添加固定剂和样品采运全流程溯源,可提高地表水采样频次、环境适应性和机动性,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开展推广应用;开发了集成式的地下水智能化洗井采样设备,应用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天津、广东及云南的地下水采样站试点项目。
针对水生态监测领域,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形成水生态综合管理解决方案;针对藻类监测,攻克了藻类在线采样、前处理技术,升级藻类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开发在线藻类图像识别分析仪,在京津冀地区实现了现场应用,结合藻类图像智能分析仪在滇池、洱海、太湖、福建近岸海域等地持续应用,逐步完善藻类标准数据库;针对eDNA采样监测,研制便携式eDNA智能采样器和eDNA采样APP,可实现现场快速采样、保障样品可溯源性;开发了eDNA分析平台,逐步完善了基因组数据库,可实现快速、准确的序列相似性比对及物种鉴定。
针对污染源监测,进一步完善水污染监测设备、系统及监测监管平台,扩展锡、BOD等监测指标,在江西、湖北等地开展应用推广。
在自动化实验室领域,在智能化、智慧化技术与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采用“流水线+工作站+机器人”模式,推出了新一代全自动AI实验室智能检测系统;自主研发自动分样系统、AMR复合机器人、自动稀释配标仪,提升系统对样品瓶的兼容性,解决了实验室质控关键环节自动化,完善了实验室自动质控体系,实现了实验室无人化24小时自动运行;优化样品进样模块、样品调度算法,样品流转效率提升30%以上。
研制高通量BOD5自动分析仪、高通量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COD自动分析仪,通过流程重构实现多线程并发数,单台设备检测通量提升4倍以上,大幅提高实验室检测效率。
在饮用水领域,针对多场景的应用需求,持续开展自动分析仪开发与推广应用。
研制基于光度法原理高精度pH分析仪,分析精度可达0.01pH,完善自来水厂铝精细化监测系统,满足“残余铝”波动高频监测与工艺优化需求;研发新一代余氯、浊度、pH在线分析仪,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下饮用水常规参数的监测。
在海洋监测领域,进一步完善海洋巡测系统、海水常规参数实验室等系列产品,推出了海洋水质智慧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完成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北戴河新区分局、福建省海洋中心监测站等地开展现场应用,助力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现代化监测水平。
在厂网河监测领域,针对管网监测,研发了污水管网在线BOD5分析仪,推出厂网一体按效付费支撑服务,为排水系统整体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研发井边采样器、微型监测系统等产品,解决传统井下采样人工工作量大、监测数据准确度不高等问题,切实补强管网监测装备短板,产品已在湖南等开展现场应用。
在工业过程成分检测及自动化领域,研发了钨冶炼过程在线分析系统,实现钨冶炼过程中钨、钼、氟、锡、硅、磷、砷等成分的全自动在线分析。
研发了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过程在线分析系统,采用了高精度自动采样过滤预处理及高精度自动稀释技术,突破强酸性高固含浆料采样难题,实现了磷酸盐、氟离子、pH、重金属等核心参数的实时在线分析,为无害化处理提供实时、高效的工艺参数指导,并成功在国内某大型磷化工企业应用。
2、大气监测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在大气监测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国产化,自主研发了高精度光谱仪,应用到紫外差分主分析仪等分析仪器中,大幅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出新一代OCEC分析仪、污染源汞分析仪、烟气粉尘仪等分析仪,进一步夯实产品体系;自主研发了颗粒物手工采样器,解决颗粒物手工比对操作过程繁琐、耗时长的问题;积极响应大气环境监测“数智化”,重点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智化”产品应用推广,在山东、云南、福建、广东等地应用。
3、在信息化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在信息化平台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方面,推出水环境、污染源、数字河湖等标准化监测监管平台方案,功能更系统、更全面,缩短平台开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了海洋监测监管信息化平台新领域,开展了海洋生态环境全要素数据融合与智能服务引擎研发,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深度融合,开发了海洋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平台,支撑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需求;重点布局“AI+机器视觉+大模型”技术体系,推出梦溪智脉大模型,融合自主研发的“小合”智能体系统,通过动态知识蒸馏机制,将各行业的法规、治理案例、专家经验等结构化数据融入模型认知框架,构建起“数据—智能体—业务场景”的三级架构,通过智能体自动调用多模态分析引擎,完成从数据异常检测、问题诊断、溯源分析推演到解决方案生成的完整决策链。
4、在技术成果推广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科研平台建设运行方面,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凝聚行业内优势资源持续开展水环境监测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建立;持续推动长江干流水质自动巡测项目运行,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提供科研平台开放服务,发挥中心行业引领作用。
5、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生物性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示范”“饮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及致毒物甄别新技术”“饮用水全流程新污染物NQI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我国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专项“东非维多利亚湖典型湾区蓝藻诱发水质退化的驱动机制及预警研究”、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京津冀大气-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智化感知关键技术研究”、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省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郴州地区耒水流域新污染物的检测识别与智慧管控”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6、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有效知识产权共327项,其中发明123项、实用新型90项、外观设计27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7项。
1997年5月29日,力合有限在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注册号为4300002000507,注册资本100万元,法定代表人张广胜,注册地址为长沙市麓山南路附309号。
根据湖南省湘司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湘司审事验字【1997】第109号),截至1997年4月16日止,各股东以货币出资100万元,已按时足额到位。
2011年9月16日,中京民信(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京信评报字【2011】第180号《资产评估报告》,截至2011年8月31日,公司股东全部权益的公允价值为14,209.30万元。
2011年9月17日,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发起人会议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力合有限全体股东以公司经审计的截至2011年8月31日的净资产112,982,456.78元为基数,折为股份公司股本6,000万元,每股面值1元,其中有限公司6,950万元资本公积中的4,750万元转入股份公司股本,有限公司6,950万元资本公积中的2,200万元、盈余公积355.44万元和未分配利润2,742.81万元转入股份公司资本公积。
2011年9月20日,湖南省商务厅下发《湖南省商务厅关于湖南力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湘商外资【2011】162号)。
2011年9月23日,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大信验字【2011】第5-0011号),验审证明截至2011年9月23日,各股东的出资已按时足额到位,公司累计注册资本实收金额为60,000,000元。
2011年9月29日,公司就整体变更事项向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申办了变更登记,并领取了注册号为430100000053306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本变更为60,0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