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2001-09-05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000731996462B
  • 法定代表人: 陈海斌
  • 董事长: 陈海斌
  • 电话: 0571-58085608
  • 传真: 0571-58085606
  • 企业官网: www.dazd.cn
  • 企业邮箱: zqb@dazd.cn
  • 办公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金蓬街329号2幢5层
  • 邮编: 310030
  • 主营业务: 医学诊断服务、诊断技术研发、诊断产品生产及销售、CRO、司法鉴定、健康管理等领域
  • 经营范围: 诊断技术、医疗技术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医疗行业的投资;医疗器械(限国产一类)的制造、加工(限分支机构经营)、销售;企业咨询管理,培训服务,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维护;医疗器械的批发(需许可经营的凭有效许可证经营);从事进出口业务。(具体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的经营范围为准)
  • 企业简介: 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第三方诊断服务为核心业务,致力提供医学诊断整体化解决方案。公司创立于1996年,于2011年7月上市(股票代码:300244)。以“让国人平等地分享健康”为使命,公司积极布局产业生态链,业务涵盖医学诊断服务、诊断技术研发、诊断产品生产及营销、CRO、司法鉴定、健康管理、冷链物流等领域。
  • 发展进程: 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由杭州迪安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前身为“杭州迪安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安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迪安有限成立于2001年9月5日,成立时注册资本为100万元,2010年1月20日,经股东会决议,迪安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以截至2009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净资产8,296.80万元折为3,600万股,每股面值1元,余额4,696.80万元作为资本公积。2010年5月5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信会师报字(2010)第24084号《验资报告》,对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到位情况进行了验证。公司于2010年5月12日取得了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并更名为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7月21日,公司取得了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换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根据上述决议,公司已于近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取得了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换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名称由“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ZHEJIANGDIANDIAGNOSTICSCO.,LTD.”变更为“DianDiagnosticsGroupCo.,Ltd.”。
  • 商业规划: (一)公司的主营业务及行业地位公司是一家以提供“服务+产品”为核心业务的医学诊断整体化智慧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为各类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体检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以疾病为导向的体外诊断产品及医学检测服务,以满足就医者的综合临床诊疗需求。公司主要业务涉及医学诊断服务、诊断技术研发、诊断产品生产及销售、司法鉴定、健康管理等领域。作为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为超过22,000家医疗机构,提供4,200余项医学检测项目(包括分子诊断、病理诊断、生化发光检验、免疫学检验、理化质谱检验及其他综合检验等从常规到高精尖的检测项目),共获得134张国内外认证认可证书,检验结果被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公司产品经销网络在全国覆盖了16个省市,拥有分子诊断、病理诊断、质谱诊断三大自有产品线,代理产品覆盖罗氏诊断、希森美康、法国梅里埃等国内外品牌产品超1,300种,终端客户超4,000家。(二)公司业务的经营模式公司以全方位满足各级医疗机构各阶段、各场景的服务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完善和精进医学诊断整体化解决方案服务体系,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式发展。在医疗机构有外包检验项目需求时,公司通过全国连锁化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网络及开展的4,200多项检验项目,提供精准及时的医学诊断外包服务和科研外包服务。在医疗机构有自行检验需求时,公司通过1,300多种产品的全国经销渠道和三大自有产品线,提供规模化供应链效益下的设备、试剂、耗材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在医疗机构有院内提升医学效率和降本增效需求时,公司通过深度的合作共建和精准中心模式,以专业化运营提升管理效益,以规模化供应链实现有效降本,以齐全检验项目扩容检测能力,以领先技术平台增进学科影响力。(三)2024年经营分析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96亿元,同比下降9.04%;实现归母净利润-3.57亿元,同比下降216.20%;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3.80亿元,同比下降228.96%。1.内紧外冲,战略稳步推进报告期,公司秉承“让国人平等地分享健康”的使命,锚定“医学诊断整体化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战略定位,在五年战略规划的最后一年,聚焦五大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战略到执行的落地。1)核心业务深化布局。持续推进精准中心网络建设,强化合作共建深度运营,通过学科建设深化三级医院业务拓展,重点突破集团型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2)产品体系迭代升级。构建“重点疾病线+多元业务模式”的解决方案矩阵,依托LDT技术平台推动特检项目创新,同步完善IVD产品管线布局,并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诊断服务数字化升级;3)供应链效能提升。通过供应商战略联盟、自动化流程改造及数字化供应链中枢,进一步优化运营成本;4)国际化战略实施。探索“技术服务+IVD贸易”相结合的出海路径,推动海外市场的增量业务;5)组织能力建设。推行“战略业务单元+平台支撑体系”的敏捷型组织架构,完善合规管理三道防控体系,夯实风险管控覆盖率。2.诊断服务业务报告期内,诊断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5.20亿元,其中,ICL实现营业收入41.73亿元。(1)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提升端到端的营销力深挖洞,以客户成功为牵引,聚焦战略区域标杆客户的业务深耕。以三级医院临床需求深度洞察为突破口,构建“学科—市场—运营”三维联动体系,依托当地精准中心的标杆示范性,实施区域内重点专科覆盖计划,结合串联质谱、核酸质谱、三代测序等的前沿优势技术平台,推广多学科项目、多业务模式的合作,实现检验项目二次开发上量;建立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运用BI(商业智能)系统实现客户分层管理,重点客户业务规模稳步提升。报告期,三级医院收入占比提升至42.82%。其中,特检业务收入实现18.22亿元,占诊断服务业务收入的40.31%。高筑墙,以提质增效为牵引,聚焦模式及数字化创新的竞争力提升。首创重庆荣昌“产品+服务+数智化”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医疗数字化信息平台、精准检验技术平台、区域冷链物流平台等的联动建设,形成可复制的区域性整体解决方案建设标准;加快推动全国实验室网络优化工程,完成跨省资源整合及低效区域关停并转,促进资源更集约化配置;国际业务迈入“产品+服务”新阶段,越南迪安正式运营,成为国内ICL行业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综合类实验室;深化数字化交易系统,完善PC端“智能交易系统”与移动端“掌上明珠”应用,业务流程效率及财务分析效率显著提升。广积粮,以持续发展为牵引,聚焦新签客户池及学术联盟的建设。建立“金字塔”型客户储备池,报告期,新增检验外送客户1535家,其中三级医院164家,医联体/医共体签约21家;累计参与39个国家级/省级重大疾病研究联盟,打造“产学研医”四位一体联盟;深化“学术营销”矩阵建设,全年举办百余场高质量学术会议,重点疾病线临床路径覆盖率提升至93%。(2)以市场为驱动,持续提升解决方案的产品力①学科产品学科建设是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公司坚持瞄准、跟踪、引领医学发展的主流和前沿,着力开发和应用医学创新技术,构建差异化的技术壁垒。报告期,公司发布血液肿瘤TargetRNA-Seq系列产品,与国内TOP10血液病中心共建真实世界研究平台,进行临床大数据库合作;独家引进美国第一大医学独立实验室QuestDiagnostics基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血液质谱检测技术,形成覆盖从早期筛查到诊断的全病程检测方案,并与卫材药业共建AD早筛早诊生态链;围绕国产二代测序及Nanopore三代测序平台自主研发了多款tNGS产品,靶标检测范围扩充至500+,完善了“病原体测序+传统病原学检测”的精准诊断综合方案;创新性开发易栓症多基因检测Panel,建立跨科室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控体系;围绕单基因遗传病孕产前携带者筛查,推出了行业领先的筛查产品。报告期,公司实现重点疾病项目高速增长,病原感染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7%,血液肿瘤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神经免疫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报告期,公司通过构建多维度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在多个重点疾病领域实现学科建设与临床转化的深度融合。公司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合作,共建甲状腺肿瘤多组学精准诊疗体系;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承担科技部“揭榜挂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脑胶质瘤综合诊疗新技术开发与转化应用研究),创新性整合液态活检与AI驱动的免疫监测平台;与上海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同推动前沿技术在真菌感染诊断领域的临床应用;与上海瑞金血液病医疗联合体、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等合作,依托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推进血液病技术创新转化与精准诊疗;与解放军总医院联合开发CNS炎性脱髓鞘专病数据库,助力临床科研与诊疗;与河北医科大学合作,开展“抗抑郁治疗的药物基因组合建立、检测开发及临床效果评价”项目;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合作,开展前牙反颌遗传因素研究科研项目;与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河南省神经免疫精准诊疗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县域肿瘤防治中心联盟合作,启动“百县十万人肿瘤早筛工程”和“县域癌症筛查中心建设”项目,赋能县域肿瘤防治体系的搭建。报告期,公司建立三级技术评估体系,完成240项新产品评估、45项医学转化项目论证及6项技术平台的成熟度评估,新增检测项目287项;进一步深化专利矩阵布局,新增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完成5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优化构建包含98项在申专利的技术储备池;持续提升学术研究与国际影响力,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1篇,其中77篇发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Endocrinology》、《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GenomeBiology》等国际医学期刊。②模式产品“合作共建”,是公司与医院就科室/区域中心实验室综合运营的整体化解决方案业务。报告期,积极响应国家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及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导向,推出Iris智慧区域检验平台,以标准化数据中心、交互中心及协同平台为核心架构,实现区域内检验业务的流程标准化、数据互联互通及全链条闭环管理,涵盖危急值预警、质量统一监控及全域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模块。报告期,新增共建实验室67家,累计共建实验室约700余家,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收入贡献占比达92%,并助力10余家医院通过ISO15189或其他等级评审。“精准中心”,是公司与三级医院就综合性特检平台的院内合作共建。报告期,精准中心的发展重心,由规模扩张转为效能优化,构建以学科发展为核心、临床需求为导向、医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螺旋式升级模式。通过整合技术资源与全链条服务能力,公司强化了差异化技术壁垒及多维度资源协同优势,进一步巩固行业标杆地位。报告期内,新增精准中心20家,累计达90家,其中53家实现盈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体现了平台化运营的可持续性与临床转化价值。③数智产品公司率先将数智产品纳入核心产品范畴,确立数据要素为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报告期,完成杭州数据交易所2项数据产品的上架,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推动健康管理智能化、精准化,助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报告期,公司与武汉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全国11家医疗中心,共建CML停药预测模型,该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美国血液年会(ASH);与华中科技大学协同,创新性地将“AI辅助临床决策”与“精准流式+基因组合检测”深度融合,开创了精准诊疗的新模式;与华为云合作,聚焦精准检测、精准解读与精准干预三大核心环节,共同打造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构建分层式客户服务矩阵,深化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报告期,“迪安智检”平台为8,000余家医疗机构、40,000多名医务人员提供检验服务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务;完成探索者(X-MedExplorer)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2.0版上线,强化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及数据应用的端到端服务,已在近30家三甲医院落地使用;在重庆荣昌建成区域卫生资源管理平台,实现24家卫生机构数据互联,加速区域资源整合;云南云县信息系统自研项目,成为全国县域医疗数字化示范标杆。报告期,公司病理数字化产品落地10余家、区检数字化产品落地8家、实验室质量平台产品落地5家,深度践行数字要素价值转化战略,在医疗健康数字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数据标准驱动+多模态AI融合"为核心竞争力,构建覆盖病理诊断全链条的智能化闭环。报告期,公司旗下人工智能公司“医策科技”在湖北省数智病理升级项目中,签约近70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2家,涵盖PathoInsight-TCT、PD-L1、Ki-67等AI辅助诊断系统,累计生成诊断报告300多万份;主导的《宫颈细胞病理图像标准数据库数据标准体系》经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审批,成为国内首个病理AI领域的行业数据标准;完成首个数智化病理CRO平台Patho-Link建设和组织病理泛癌种诊断大模型的研发,同步启动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标志着AI诊断技术进入产业化新阶段。(3)以精益为目标,持续提升运营服务的交付力①实验室运营能力公司始终将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以ISO15189标准为基石进行全面质量体系建设。至报告期末,31家实验室获CNAS颁发的ISO15189认可,3家实验室通过CAP认证,26家实验室建立EHS环境健康安全体系,25家完成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累计获得国际认证证书134张,检验结果被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公司以专业化、集约化、数智化、合规及体系化为核心,致力于打造高效的卓越实验室。报告期,加速推进实验室项目国产替代进程,实现生化检测国产化率提升至92.4%,化学发光国产化率达89.3%,关键耗材本土采购占比提升至85%以上,有效降低实验室综合运营成本;构建“研发-验证-迭代三级替代模型,完成37项进口产品的功能替代验证。同时,全面推进智慧实验室建设:基于AI算法的智能审核系统2.0上线,集成异常值动态阈值、多维度关联分析等模块,人工审核时间缩短50%;推行无纸化生态构建,电子记录系统覆盖标本接收、检测、报告全流程,实现LIMS与HIS系统双向直连,人效提升10%,80%实验室完成系统部署;全流程自动化改造,HPV分型检测引入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标本前处理环节部署自动脱帽离心机、智能分拣机器人,较人工提升2.5倍。报告期,在丹纳赫精益管理体系指导下,运用VSM价值流分析工具,标本接收环节耗时缩短了2小时,检验前处理时效提升了25%,体检标本周转时间缩减了2小时。报告期,公司作为共建单位的“全省智慧+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进入浙江省“15家全省重点实验室认定清单”,入围的还有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一医院等建设的实验室;杭州迪安作为依托单位的“全省数字医学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迪安诊断作为共建单位的“全省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凯莱谱作为共建单位的“全省中西医结合循环系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被认定为全省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公司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支撑国家战略和打造浙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策源地并举的高能级科创平台。②信息化及数字化能力提升数智化实验室流程效率,AI驱动检测精准化与决策智能化。报告期,公司基于一个顶层大模型、三个辅助诊断系统、一套全新管理体系推出IrisLIMS第四代产品,通过融合特检学科人工智能算法与多模态生物数据基础模型,实现病原体宏基因组检测报告的生成效率提升10倍;在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及妇幼检测领域,依托海量临床数据构建的多模态生物模型,显著优化了复杂检测项目的分析效率和精确度;研发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智能分析系统突破传统算法局限,实现单样本分析耗时缩减20%,并保持93%以上的分析项指标符合率,有效支撑临床检验效能;升级的跨机构“一码通”异构标签解析体系,已覆盖全国超千家医疗机构的样本标签格式,端到端直通处理率达40%,累计节省人工时长达2.6万小时。构建企业级AI办公新生态,完善数据安全体系,引领行业安全标准。报告期内,完成营销端(AD项目智能陪练)、运营端(智能合同评审)及管理端(企业级AI助理)的智能化改造,通过个性化模型训练与自动化任务流设计,关键业务流程效率提升35%-50%。升级的“迪安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医疗数据全生命周期监控,获得了4张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ISO27701隐私安全认证和DSMM2认证,形成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的立体防护体系。②供应链及物流能力报告期,公司以"降本增效"为核心导向,依托数字化赋能与精益管理双轮驱动,全面推进供应链体系智能化升级,构建高效、敏捷、可持续的现代供应链生态系统。重构战略采购体系,通过组织多轮战略性招标谈判及供应商反向竞拍机制,实施全品类分级采购管理,成功覆盖92.3%的SKU采购需求,实现采购成本同比优化35%以上;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估矩阵(Kraljic模型),从质量、交付、价格、服务四大维度实施季度动态考核,战略供应商集中度提升至65%,有效降低对单一源头的依赖风险;建设数字化供应链中枢,上线集成式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打通ERP、MES、WMS系统数据孤岛,实现"需求-寻源-合同-订单-履约"全链路可视化管控,采购订单自动匹配率达92%;锻造柔性供应链能力,通过大数据驱动的动态交付算法,订单交付周期压缩25%。报告期,供应链变革实现年度综合降本约1亿元,成功构建"成本领先、弹性响应、风险可控"的新型供应体系,为业务端提供强有力的价值链支撑。报告期,公司围绕“时效性、可靠性、可追溯”三大核心指标,构建多级物流网络,确保每一个样本的高效流转。新增省际干线运输通道20余条,完成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运输网络全覆盖,形成“跨省12-24小时达、省内12小时达”的两级时效保障圈;开发智能路由规划系统,应用AI算法实现动态路径优化,干线运输准点率提升至98.5%;聚焦医共体项目,开发低空物流解决方案,实现无人机运输在样本转运场景的试点应用,开创“低空经济+医疗物流”融合新模式。报告期,公司物流综合成本降低5%。3.诊断产品业务报告期,公司自有产品新增2个三类证、7个二类证和200个一类证。产品业务实现收入81.34亿元,同比下降6.36%;其中,自有产品业务实现收入3.47亿元,渠道产品业务实现收入77.87亿元。报告期,控股子公司“凯莱谱”聚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领域的持续临床产品落地和创新,试剂耗材相关收入快速增长。新增6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湖南凯莱谱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并投入生产;参与起草的GB/T44827-2024国家标准《分子体外诊断检验尿液、静脉血清和血浆代谢组学检验前过程的规范》,正式发布;参与的多组学标准物质“中华家系1号”研究成果,入选《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参与共建2024年省工程研究中心——心血管疾病精准诊治和创新中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阿尔塔科技承建的天津市标准物质与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列入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序列;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NaturePlants、GenomeBiology和FrontiersinPsychiatry等国内外高分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成果17篇。报告期内,凯莱谱再度获评“2024年杭州准独角兽”认证。报告期,参股公司“迪谱诊断”加速核酸质谱和纳米孔单分子测序两大前沿技术的新产品研发与临床落地。国内首个核酸质谱法“合并用药-联合检测”先蕊谱®基因检测试剂盒获批三类注册证,国内首个核酸质谱标准样品(T/CITSRM0007-2024《飞行时间质谱仪用寡聚核苷酸分子量系列标准样品》)项目正式发布,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起草发布了国内首个核酸质谱体细胞突变检测通则。同时,参与制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牵头的首个单分子测序国家标准,并成功立项;参与自主研发、生产的飞行时间质谱仪DP-TOF96A通过了“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报告期,迪谱诊断获评“2024年杭州准独角兽认证”以及“2024浙江最具投资价值创新企业TOP50”。报告期,控股子公司“迪安生物”重点围绕“病理+感染”两大业务主线,同时开拓LDT精准转化平台业务,产线布局涵盖细胞病理、组织病理、数字病理、传染病防控、病原诊断等。持续深化宫颈癌防控产品解决方案,获批上市了2款HPV检测试剂盒和相应杂交仪,以及P16/Ki-67检测试剂盒,形成横跨多项技术平台、覆盖多种使用场景的产品矩阵;重点投入免疫组化抗体研发,抗体试剂累计获证354项,覆盖临床中常见的结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14种组织疾病类型。紧密结合国家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推进创新样本类型“舌拭子”在结核筛查和诊断领域产品研发和注册报证,并布局分枝杆菌鉴定与耐药的产品解决方案。自研呼吸道、中枢神经、生殖道等感染症候群病原诊断产品,相关系列产品营收占比持续攀升。报告期,面对集采常态化与国产替代加速的行业变革,公司就渠道产品业务,实施战略重构与价值升级,从产品矩阵、商业模式、服务生态等维度推进系统性转型,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执行"现金流〉利润〉收入"的阶梯式管理模型,运用PDCA循环实施端到端价值链管控,引进生免平台、测序平台、流式平台等产品线,战略性退出低毛利渠道代理业务12项,国产产品占比提升至15.7%;实施三级医院攻坚计划,新签20余家三级医院客户,完成15家“精准中心”示范项目转化,推动"服务+产品"双轮驱动战略的落地;创新区域检验中心/病理中心共建模式,采用SPD供应链管理系统覆盖30余家县域医疗机构,形成可复制的“试剂+设备+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强化售后技术服务、物流配送、第三方仓储、信息化、学科建设、运营支持等综合性解决方案能力,打造"7S服务体系",提升驻点工程师响应速度。通过上述战略举措,公司奠定了IVD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品牌形象,战略性业务占比提升至20%。4.深筑组织人才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报告期,为更好地发挥组织变革对战略业务的助力,全面推进组织更“轻量化”发展,公司进行了分层次人员结构优化工作,侧重营销前台人员的结构汰换,刺激业务产出结果。通过合并组织职能有效减少非必要管理成本,实施更扁平化管理。持续进行常态化人员能力迭代,以使命愿景为引领,从战略、业务、目标的定位出发,以规划体系、资源体系、运营体系、支撑体系四个维度为主线,全面推进人员多元化能力培养及业务轮转,打造贴合业务需求的一线作战人才和具备疾病整体化解决方案的专业学科/市场人才队伍。同时,公司深化干部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构建“管一层、看一层、听一层”的三维立体机制,实现干部队伍全周期管理,驱动干部成为价值传导中枢与战略执行引擎,强化文化传承及制胜保障效能。“管一层”聚焦高管及中层核心团队,通过制度化考核与赋能体系强化战略执行能力;“看一层”下沉基层干部梯队,以动态化评估与培养机制激活一线管理活力;“听一层”延伸至高潜精英储备池,以前瞻性人才画像与项目历练构建后备力量蓄水池。5.“至善”致远,砺行责任担当“善”是迪安事业的基石,公司在实现自身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报告期,公司在第七届国际HPV知晓日活动中,免费提供“HPV+TCT”联合筛查检测,开展科普宣教、义诊咨询等服务;在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中,携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邀请多位临床专家,以科普直播、线下义诊等形式,普及科学防癌的理念;持续运作“明医汇迪”公益科普平台,致力为老百姓和基层医生提供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知识,目前已覆盖肿瘤预防和诊疗、血液疾病、生殖健康、妇幼遗传、健康管理等领域,累计发布50余期,播放量近100万;内部互助“善基金”,累计援助709例,援助金额近1,300万元;DNA寻亲数据库,服务于失散家庭,累计帮助419对寻亲者找到亲人;“至善基金”开展了“青竹计划”、“山海心连心”等多个公益项目,总捐赠金额达748.52万元;公司以专业技术助力女性群体对两癌的防治意识和防治水平,荣获中国癌症基金会颁发的“感谢状”。报告期,公司立足“成就客户”不断深化品牌形象和行业影响力,不仅公司自媒体矩阵开展原创报道250多篇,更获得了主流媒体和专业权威媒体的广泛认同和积极传播,人民网、央广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全国各地方主流媒体、检验医学及体外诊断类专业媒体平台首发宣传报道400余篇,有效提升了公司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