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尔康制药 - 300267.SZ

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1-09-27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实际控制人
帅放文
企业英文名
Hunan Er-K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成立日期
2003-10-22
董事长
帅放文
注册地
湖南
所在行业
医药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尔康制药
股票代码
300267.SZ
上市日期
2011-09-27
大股东
帅放文
持股比例
41.38 %
董秘
顾吉顺
董秘电话
0731-83282597
所在行业
医药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刘利亚;熊雅丽
律师事务所
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301007558022471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湖南
成立日期
2003-10-22
法定代表人
孙庆荣
董事长
帅放文
企业电话
0731-84659108,0731-84659101,0731-84659103,0731-83282791,0731-83282597
企业传真
0731-83282158,0731-83282148
邮编
410331
企业邮箱
300267@hnerkang.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经济开发区康平路167号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辅料、原料药、成品药的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药品生产;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生产;药品批发;药品零售;食品销售;药品互联网信息服务;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电子专用材料研发、制造、销售;高纯元素及化合物销售;有色金属合金制造、销售;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保健食品(预包装)销售;食品添加剂销售;中药提取物生产;中草药收购;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除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中草药种植;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机械设备销售;五金产品批发;电子产品销售;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食品互联网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药用辅料行业规模大、品种多、配套齐全的高新技术优秀上市企业(SZ.300267),为中国药用辅料行业标准的重要制定者和推动者。

公司以“一切为了药品的安全”为使命,坚持“医药+新能源”双主业驱动战略,依托“国家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药监局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高标准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以药品质量安全和行业标准提升为源动力,已发展成为集医药中间体、原料药、药用辅料、药品制剂、中医药、大健康、新能源及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公司是中国药用辅料行业优秀企业,拥有药用辅料品种129个,原料药品种75个,成品药批准文号295个。

其中,淀粉植物胶囊是具有全球独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其技术国际领先,是世界胶囊行业的重大突破。

淀粉胶囊产品在国内外申请专利百余项,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尔康制药积极构建全球化产业链,深度开拓国际市场,稳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公司于柬埔寨建设医药上游产业链园区,在尼日利亚打造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同时,在坦桑尼亚布局农业和医药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

目前,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和研发基地,产品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曾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医药上市公司”、“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和“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等多项荣誉。

商业规划

1、基本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辅料、原料药、成品药、新能源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1)辅料领域药用辅料指用于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是除活性成分或前体以外,在安全性方面已进行了合理的评估,一般包含在药物制剂中的物质。

药用辅料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调节释放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

公司作为国家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通过对现有辅料品种及新品种的持续研发,已形成药用溶剂、药用稳定剂、药用蔗糖、淀粉及淀粉囊、复合辅料等系列化产品的发展态势,较大程度满足了下游制剂客户个性化、全方位、多层次的“一站式”采购需求。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要辅料产品为药用乙醇、药用甘油、改性淀粉及淀粉囊系列产品、蔗糖以及复合辅料等。

(2)原料药领域原料药物系指用于制剂制备的活性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原料药物。

中药原料药物系指饮片、植物油脂、提取物、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化学药原料药物系指化学合成或来源于天然物质或采用生物技术获得的有效成分(即原料药):生物制品原料药物系指生物制品原液或将生物制品原液干燥后制成的原粉。

2025年上半年,公司生产的原料药主要产品为磺胺嘧啶、间苯二酚等。

(3)成品药领域成品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

公司成品药业务涉及生产和流通。

2025年上半年,公司生产的成品药包括抗菌、止血、止咳、平喘类注射剂及治疗肾病、胃病、补益安神类中成药,主要产品为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炉甘石洗剂、复方甘草片、甘露酥油丸、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等;公司医药流通领域相关业务主要由子公司尔康医药经营开展,涉足医药流通领域有利于增加成品药渠道销售的运营经验,延伸产业链。

(4)新能源材料领域碳酸锂既可用于医药领域,又可用于工业领域。

作为医药用,碳酸锂是治疗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的重要药物之一;作为工业原料,碳酸锂在新能源领域、化工领域、畜牧业领域有广泛应用,是常用的锂离子电池上游原料。

公司持续开展碳酸锂产业链上游布局,重点推进锂矿端的延伸布局,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材料品种主要为碳酸锂和锂精矿。

2、经营模式(1)生产模式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模式制定生产计划。

公司定期召开生产调度会,对销售、生产、物料采购、库存、质量管理等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确定生产计划。

生产单位根据生产调度专题会议安排生产任务,车间根据生产计划按行业规范及客户需求组织生产。

生产单位负责具体产品的生产流程管理,质量部对生产过程的各项关键质量控制点和工艺程序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检验及生产质量评价。

(2)采购模式公司设有供应部专门负责物料采购,供应部根据生产调度专题会确定的生产计划以及使用单位提出的采购申请,结合库存量,保证生产所需并留有一定的安全库存,安排每周的实际采购品种与采购数量。

同时,针对市场上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等情况,公司采取积极备货等方式予以应对。

公司复合辅料事业部设有采购中心,负责事业部大宗原料的采购和供应。

复合辅料事业部采购中心根据年度预算计划,结合事业部所需原料国际市场的供应周期,关注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行情变化,按照年度大宗原料采购计划分批次采购。

根据各生产基地确定的月度生产计划,结合安全库存和国际货物的运输时间,合理安排货物发运。

公司新能源事业部设有采购中心,负责事业部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

新能源事业部采购中心根据生产计划、库存情况分解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下达生产基地执行,并持续跟踪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供给变化与价格走势,及时调整采购策略,在供应保障与资金高效运用中实现平衡。

(3)销售模式目前,公司产品采用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模式对外销售。

销售部门及时收集、整理、分析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并反馈公司主要领导及生产调度专题会议,为公司及时组织生产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3、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国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市场格局、下游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公司围绕既定战略目标,深入市场一线,及时了解掌握市场情况,优化销售组织架构,改进销售模式;生产销售紧密协调沟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确保公司生产经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

2025年上半年,公司医药行业业绩保持相对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尼日利亚孙公司尔康矿业第一选矿厂在2024年12月建成投产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管控、强化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严格执行生产设备巡查、检修制度,确保生产全过程的稳定,生产效率、产量持续提升;做好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完善产品市场价格分析及产品销售过程的风险防控。

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行业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4、行业情况(1)行业现状1)医药行业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275.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利润总额1,76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8%。

行业整体依然业绩承压,处于复苏进程之中。

为加快医药行业复苏,2025年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国家层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创新药审批提速,完善医保支付体系并推进集采常态化,旨在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2)药用辅料行业现状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用辅料行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中国药典》2025版的颁布,将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纳入药典附录,进一步严格了辅料质量标准;关联审评审批制度的深化促使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体系,低端产能加速出清。

市场需求呈现结构性增长,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集采常态化推动高性价比国产辅料替代进口。

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发展核心驱动力,生物基辅料和绿色环保型辅料研发投入显著增加。

受国际供应链波动影响,本土企业加快产能建设以保障关键辅料供应安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扩大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向特色化、专业化转型,整体呈现“高标准、强创新、快整合”的发展格局,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新能源材料行业现状2025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波动主要由供需变化和市场预期驱动。

1月中上旬,受春节前备货需求增加和上游检修导致供应偏紧影响,价格持续上涨。

节后因下游库存充足、采购减弱,叠加产量恢复,供应转宽松,价格承压下行。

4月起,下游客供比例上升抑制采购需求,叠加期货市场多空博弈,价格波动下行,区间最低价创碳酸锂期货上市以来历史新低,直至6月底,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在供应端,碳酸锂产量持续扩张,国内产量保持高位,头部企业扩产主导供应,但4月因国内矿价倒挂引发部分减产,盐湖提锂和代工订单支撑微弱回升。

进口量先增后降,市场集中度趋稳,新进入者减少缓解竞争恶化。

在需求端,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776GWh,同比增长68%。

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477GWh、265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9%、128%。

在动力领域,2025年上半年中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出货量372GWh,占动力电池总出货比例为78%,同比增长68%。

主要系磷酸铁锂电池在快充及续航里程方面的短板逐渐弥补,加之海外车企加速切换磷酸铁锂电池带动其出货增长。

在储能领域,除4月份外,5、6月份国内储能市场依然维持火热,终端客户扫货迫切,国内储能电池企业排产均维持在高位,带动第二季度储能电池出货量环比增长94%。

国内储能锂电池出货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增速维持在120%以上。

(2)行业发展趋势1)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以及公众健康意识增强,我国医药市场刚性需求将持续扩大。

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从研发、准入、临床应用、支付等全链条出台16项支持政策,全链条赋能创新药产业链。

随着我国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支持创新系列政策的出台,也将显著推动药用辅料行业的结构性升级。

预计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创新药研发投入将继续增长,行业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也将推动药用辅料的高质量发展,具体影响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刺激需求扩张与高端化。

政策通过加速创新药研发直接拉动高端功能性辅料需求,尤其是细胞治疗、mRNA等前沿领域所需的缓释材料、靶向载体等高端辅料的需求,行业龙头企业将受益于需求增长。

二是推动行业质量升级。

政策强调“质量优先”,叠加一致性评价和关联审评制度,倒逼辅料企业提升技术标准,加速淘汰低端产能,推动国产高端辅料替代进口,“小而美”的研发型企业或团队将获得更多机会。

三是加快行业分化与挑战。

技术壁垒和环保成本上升将加速行业分化,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压力,“大而全”的行业龙头凭借技术合规性优势进一步整合市场。

然而,“控费”仍将是未来政策主线,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具备完整产业链、规模效应强、产品组合丰富的大型企业集中,市场整合加速。

此外,受医保政策改革、集采政策、国内行业竞争加剧影响,部分企业正加快拓展海外市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2)原辅料行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推进,国内环保及安全生产标准不断升级,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医药行业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原辅料行业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A.以医保改革为核心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主旋律为医疗降费,手段为药品集中采购,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节约医保资金,还对制剂企业和原辅料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制剂企业和原辅料企业的强强联动提供了更多机会;医药行业集中整治逐步推进,推动医药行业秩序规范、市场格局优化,促进市场公平、良性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将成为医药企业关注重点,上游原辅料行业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B.原辅料和制剂共同审评的全面实施,强化“供应端+应用端”密切互动,引导“原辅料+制剂”一体化发展,促进原辅料行业进一步提升研发和管理水平。

一致性评价作为参与集采的入场券,重塑药品制剂市场格局,过评产品生产企业数量减少但规模增加(集约化);供需关系相对固定,原辅料企业必须具备稳定持续的原辅料供应能力(规模化);品质和服务需求提升,原辅料企业从“产品供应方”转变为“综合服务商”(专业化),促使制剂企业加强与原辅料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

C.随着医药行业转型升级,医药中间体、原辅料和制剂企业将加强业务协同,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具有“中间体+原辅料+制剂”一体化优势的企业将得以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日趋严格,原辅料生产企业面临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新型辅料、定制化辅料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产品质量好、研发实力强、供应能力稳定的原辅料企业对下游制剂企业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市场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D.中国医药行业面临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遇。

随着国内环保和安全生产标准升级,医药行业国际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开始参与全球高端药品市场,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产业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行业技术规范、检验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原辅料品种也将从传统走向高端,特色、创新的原辅料将得到更多支持,共同推动原辅料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E.AI技术将深度重塑药用辅料领域的发展路径。

通过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AI技术理论上能实现辅料的高效智能筛选与制剂配方的精准优化,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

同时,AI驱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机制将推动行业数据库建设,促进辅料物性分析与功能设计的科学化。

在生产环节,AI能够赋能质量控制与工艺管理,有望提升辅料生产的稳定性和合规性。

尽管当下“AI+药用辅料”正面临数据壁垒、算法可解释性、监管政策合规等挑战,但在未来AI技术仍将持续驱动药用辅料向高效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为药物制剂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总的来说,医药行业政策对创新药的全链条赋能支持,为药用辅料行业创造了“需求增量+质量升级+国产替代”的三重机遇,药用辅料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把握本轮行业洗牌中的发展机遇。

3)新能源材料行业发展趋势短期分析,在全行业“反内卷”背景下,碳酸锂产能出清或将启动,高成本产能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随着新增产能投放放缓、低效产能出清完成,叠加储能需求持续爆发,主要企业采矿端停产,供需有望重归平衡,价格中枢或显著上移。

长期来看,在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型储能等领域快速发展,上游锂化合物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行业竞争核心转向资源禀赋与技术壁垒,拥有资源和技术的企业优势凸显,而储能替代动力电池成为需求主引擎,推动产业链向高效、全球化方向重构。

A.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优化,成本控制逐步完善,供给端持续创新,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在智能化助力下稳步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继续保持向上增长态势。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到2030年新能源车比例目标为4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启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

与此同时,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流的动力电池以及上游锂化合物产品等都将迎来发展良机。

B.国家出台多项推动和支持储能行业发展的政策,储能行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稳步前进。

随着锂电技术进步、产业链规模效应显现,锂电池储能产品的应用场景将大幅拓展;随着储能需求市场的打开,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能量储存形式,将在储能电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进入新型储能企业的增多,储能电池领域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上游锂化合物领域的产业格局也将进一步优化。

综合来看,碳酸锂行业在“反内卷”背景下呈现“短期情绪反弹、长期产能出清”的博弈格局。

政策通过资源端减产、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优化供给侧结构,为价格提供托底支撑,但需求侧受终端政策传导滞后,叠加全球产能释放周期延续至2027年等的影响,供过于求的基本面或将难以迅速扭转。

行业需加速整合与技术升级,方能实现从“内卷”到“增量创造”的转型。

5、公司所处行业地位(1)药用辅料行业公司拥有127个药用辅料品种,占《中国药典》(2025版)收载的387个药用辅料品种的32.87%,基本涵盖了所有常用药用辅料品种,已批准在制剂中使用的药用辅料品种最多,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采购便利;经多年努力和发展,公司已与国内3,000多家下游客户建立供应关系,通过与下游客户的关联审评、签订授权书及配合下游客户的一致性评价、新产品研发,公司相关产品与客户的粘性较高。

公司拥有“国家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还是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任职单位;公司积极参与《中国药典》药用辅料标准的修制订,参与《药用辅料红外光谱集》的编制,国家药典委授予公司12种药用辅料“品种监护人”资格;在国家药用辅料标准实施过程中,公司也成为国家药用辅料标准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公司持续开展注射用药用辅料产品质量提升研究,“注射用药用辅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2-2023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司药用辅料淀粉胶囊等品种入选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湖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品种(第二批)名单。

无论是药用辅料品种数量、市场规模、研发能力,还是科研平台,公司均具有较大优势和发展潜力。

(2)新能源行业公司持续开展碳酸锂产业链上游布局,重点推进锂矿端的延伸布局,积极开拓资源综合利用渠道。

公司尼日利亚全资孙公司尔康矿业投资建设选矿厂项目已正式投产运行,主要向下游正极材料等厂商提供原料,并通过海外锂矿资源锁定与化学合成技术积累,力争在行业竞争中形成差异化资源保障优势,成为“优质新能源材料供应商”。

6、经营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紧密围绕战略部署,聚焦核心业务发展,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在药用辅料、医药项目、非洲资源开发和人才管理四大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工作如下:(1)深耕药用辅料,驱动质量与服务双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药用辅料板块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明确清晰的目标任务,并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精益生产质量管理方面,建立贯穿物料采购、生产工艺、成品检验全流程的严格质量管控体系,全程严格把控;依托先进设备与严密监控,确保每批次产品质量稳定合格。

深化客户服务与技术协同方面,构建专业技术团队,深入洞察客户需求,紧密跟踪客户新药研发进展及对辅料特性的新要求,与客户保持高效沟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快速响应技术咨询,协助客户优化产品应用,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

强化销售团队建设方面,优化调整区域销售队伍结构,加强销售人员产品知识、市场趋势与销售技巧的培训。

同时,严格执行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营造积极竞争、优胜劣汰的销售氛围,激发团队潜能,确保经营目标达成。

(2)布局非洲市场,确立医药发展新方向2025年上半年,基于国内医药行业处于政策驱动转型、创新突破与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关键发展阶段,公司管理层依托多年积累的研发生产经验、全剂型技术工艺与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专业化药品研发生产技术团队,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医药行业投资环境(重点聚焦非洲坦桑尼亚市场),综合评估政策导向、市场潜力及投资回报等核心要素,并组织专业技术团队赴坦桑尼亚开展实地调研论证。

经审慎决策,公司正式启动坦桑尼亚综合制剂生产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美元,通过改造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剂)生产线。

该项目的建成将为公司在非洲医药行业的发展打开突破口,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宽业务辐射范围,促进公司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公司经营规模、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3)发力资源开发,新能源板块稳产增效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团队紧密围绕公司的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加巧干,在2024年末非洲尼日利亚第一选矿厂正式投产的基础上,加强对各个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特别是本地员工的定向培训及与中方员工的融合,持续完善岗位工作流程,全力促使岗位人员具备独立上岗资格;加强对生产设备的巡查、巡检,掌握设备的运行性能、参数,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生产的连续,持续提升产能,降低生产成本。

报告期内,原矿日处理能力及锂综合收率均得到进一步提高。

新能源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2,660.22万元。

(4)强化人才管理,支撑公司发展战略2025年上半年,结合公司持续加大海外项目拓展的战略发展目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主动出击,一方面,重点强化海外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合理配置,进一步明确、强化“以绩效为导向、能上能下”的晋升与人才管理机制,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组织环境,持续激发组织活力,优化人才梯队,确保核心岗位人岗匹配。

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完善外派人员激励体系、深化企业文化宣导,有效调动国内核心人才赴海外项目工作的积极性,为海外业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

同时,适时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提供涵盖语言、文化、专业技能及公司制度的便捷、系统化学习资源,促进外籍员工与中方员工的协同、融合,增强海外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归属感。

发展进程

公司前身为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22日。

2010年10月23日,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召开股东会,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将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2010年11月8日在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注册号为430181000010054,注册资本13,800万元,公司住所为长沙市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法定代表人帅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