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2001-08-07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731109149K
  • 法定代表人: 何亮
  • 董事长: 何亮
  • 电话: 0755-82927368,0755-82917023
  • 传真: 0755-82927550
  • 企业官网: www.sztechand.com
  • 企业邮箱: techand@sztechand.com
  • 办公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8133号农科商务办公楼5,6,7楼
  • 邮编: 518040
  • 主营业务: 生态修复、生态环保、生态景观和生态科技四大方向
  • 经营范围: 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水土保持工程;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城乡规划编制;环境工程设计;市政行业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和园林养护;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建设与运营(具体项目另行申报);公园管理及游览景区管理;销售生物有机肥;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苗木的生产和经营;自有物业租赁、物业管理;投资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企业管理服务;建筑、市政、环境、水利工程咨询;咨询服务。生态环保产品的技术开发(不含限制项目);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卖、专控商品)。
  • 企业简介: 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节能铁汉)前身为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7日,2011年3月2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为创业板首家生态环境建设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197)。2018年12月,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深投控)成为公司战略股东。2021年2月,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节能)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中节能铁汉开启了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混改新征程。中节能铁汉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中国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领军企业,主营业务涵盖生态修复、生态环保、生态景观和生态科技四大方向,拥有集策划、规划、设计、研发、投融资、建设、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及运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拥有以院士工作站为核心的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具备完整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技术体系,取得国家授权专利374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0项。已完成千余项生态修复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中节能铁汉及下属子公司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等施工资质,以及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专项甲级、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污染修复工程)专项乙级、工程设计市政行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专业乙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城乡规划编制乙级等规划设计资质。凭借业界领先的综合实力,公司连续9年获评“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50强”,连续6年获评“中国环境企业50强”,连续6年获评“深圳百强企业”,连续4年获评“深圳行业领袖企业100强”。此外,还获评“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广东省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等多项荣誉,跻身“中国品牌影响力100强”,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深圳知名品牌”。中节能铁汉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系统思维全面推动“双碳”工作,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节能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节能和深投控两大股东平台优势,围绕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助力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作用发挥,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立足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放眼全国,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生态治理平台,服务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打造混改企业新典范,努力将公司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领军企业、中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标杆企业,为建设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的“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发展进程: 发行人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汉生态)前身为深圳市铁汉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汉园林),于2001年8月7日经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注册成立,取得注册号为4403012071360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实收资本为250万元,其中刘水出资212.5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85%;张衡出资25万元,占实收资本的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1810%;陈阳春出资12.5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5%。经2003年8月13日第二期出资250万元后,实收资本为500万元,其中刘水出资425万元,占实收资本的85%;张衡出资5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10%;陈阳春出资25万元,占实收资本的5%。2003年8月13日,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变更为人民币1,008万元,增资后各股东出资额及出资比例分别为刘水出资856.8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85%;张衡出资100.8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10%;陈阳春出资50.4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5%。2007年12月20日,由惠州市彩蝶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公司增资,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变更为人民币2,016万元,取得注册号为440301102998582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增资后各股东出资额及出资比例分别为惠州市彩蝶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1,008万元,占实收资本的50%;刘水出资856.8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42.50%;张衡出资100.8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5%;陈阳春出资50.4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2.50%。2009年7月14日,惠州市彩蝶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其持有公司5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刘水;2009年7月20日,张衡将其持有公司5%的股权中的1.98%转让给杨锋源。股权转让后各股东出资额及出资比例分别为刘水出资1,864.8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92.50%;张衡出资60.8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3.02%;陈阳春出资50.4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2.50%;杨锋源出资40.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1.98%。2009年7月24日,由魏国锋、周扬波、郑媛茹、深圳市木胜投资有限公司对公司增资,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变更为人民币2,346万元,增资后各股东实收资本中出资额及出资比例分别为刘水出资1,864.8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79.49%;张衡出资60.8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2.59%;陈阳春出资50.4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2.15%;杨锋源出资40.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1.71%;魏国锋出资17.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0.72%;周扬波出资7.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0.30%;郑媛茹出资6.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0.26%;深圳市木胜投资有限公司出资300.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12.78%。2009年8月20日,根据深圳市铁汉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和铁汉生态发起人协议书,并在2009年9月7日召开铁汉生态创立大会通过了设立铁汉生态相关议案,深圳市铁汉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原股东作为发起人,以发起方式将深圳市铁汉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各股东以深圳市铁汉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截至2009年7月31日经审计的净资产额人民币85,021,423.70元中的40,000,000.00元作为折股依据,相应折合为铁汉生态的全部股份,各发起人所持有的深圳市铁汉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股权相应转为铁汉生态的股份。 公司于2021年4月22日领取了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新营业执照。公司名称由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ShenzhenTechandEcology&EnvironmentCo.,Ltd.变更为CECEPTechandEcology&EnvironmentCo.,Ltd.。经公司申请,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自2021年4月28日起,公司证券简称由“铁汉生态”变更为“节能铁汉”,英文简称由“THST”变更为“CECEPTechandEcology”,公司证券代码“300197”保持不变。
  • 商业规划: (一)主营业务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生态修复、生态环保、生态景观和生态科技四大方向,拥有集策划、规划、设计、研发、投融资、建设、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及运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拥有以院士工作站为核心的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具备完整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技术体系,取得国家授权专利418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0项。已完成千余项生态修复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生态环保、生态修复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公司致力于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土壤修复等领域,为客户提供生态评估、环境评估、规划设计、治理技术、工程管理、项目综合运营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拥有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专项工程设计甲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环境工程(污染修复工程)专项工程设计乙级、广东省环境污染治理能力评价(废水甲级、固体废物甲级、污染修复甲级)、环境服务认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运营服务(农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二级、环境服务认证——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二级等多项专业资质。公司生态景观业务包括市政生态景观、商业及地产景观、立体绿化业务等,同时衍生了生态设计维护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从策划、设计到建设和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公司积极践行建设美丽中国大格局下的景观美学,已逐步形成了节能铁汉独有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伦理认知、施工价值取向和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建造中将生态技术与艺术创意和人文情怀完美融合,并以独特新颖的景观形式展现生态技术的功能与效果,为公司在全国中高端园林景观领域确立了行业标杆地位。生态科技领域,全面落实国家和集团公司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深度挖掘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新需求,进行生态科技领域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探索,力争成为中国区域生态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的综合运营商与开拓者。(二)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优先选择资金充裕、信誉良好的项目开展项目合作,目前主要采用EPC、PPP、EPC+F(O)、EOD、施工总承包等多种商业合作模式。投身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川渝等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特别深耕布局大湾区市场,积极融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圈和区域发展的经济圈。1、EPC模式EPC即设计施工一体化,对于传统景观工程项目,通常情况下公司与业主先签署框架协议,对预计工程总金额及包含的多个单项景观工程内容、总工期等进行约定,在单项景观工程具体落地、实施时,双方再签署基于此框架协议下的单项工程合同,并对此单项工程的金额、施工内容、工期等进行约定。2、PPP模式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通常情况下,由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和政府共同设立项目公司(SPV),并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PPP项目的投资、融资、运营等功能。3、EPC+F模式EPC+F模式是指“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即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融资的责任。该模式中的项目总承包商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不仅要帮助业主或协助业主解决融资资金的问题,还要负责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的实施、衔接与监管。4、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environment-orientedDevelopment,简称EOD模式),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5、纯施工模式纯施工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工程施工模式,即按照发包人的要求进行施工,并根据工程进度定期结算工程账款。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593.92万元,同比下降26.23%;成本168,190.40万元,同比下降8.24%;管理费用26,834.67万元,同比增长1.19%;财务费用30,919.85万元,同比下降29.4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59,625.10万元,同比下降75.08%;公司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946.28万元。报告期内,在公司党委和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2+3+4”工作方针,以攻坚突破为主线,推动深化改革、市场拓展、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有效进展。报告期内,公司主要推进以下工作:(1)以市场开拓为“龙头”。一是强化属地深耕。围绕公司经营改革各项重点任务,持续调布局、优机制、强保障,推动经营布局紧跟子公司业务转型步伐,属地化经营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二是积极策划高端经营活动。深耕重点区域开展高层对接,与有项目资源的政府、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展市场开发软实力。三是海外市场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海外业务是公司重要的战略之一。2024年公司成功落地2个项目(折合人民币约58.18亿元),扎实推动了公司海外市场开拓开好局起好步。(2)以项目管控为“核心”。一是加速在建项目产值转化。围绕总体经营生产计划,做实月调度会、专题推进会和现场督导等常态化机制,强化在建重点项目的过程监控,加速项目产值转化和回款。二是全面施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及风险抵押金机制。通过项目商务策划,压实项目成本,对项目责任成本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推进“新项目新办法”落地见效。三是积极推进项目结算确权。一方面,牢固树立“项目投标即结算开始”的理念,对新项目设定结算保底值、目标值,赏罚分明地落实结算责任制;年内完成14个新项目的结算策划会。另一方面,对历史遗留项目,快速分析研判、制定方案、按月督办。四是强化项目管理体系。着力构建项目经理管理体系、责任成本管理体系、项目财务管理体系的“三大体系”。此外,积极探索多路径集中采购,“一品一策”提升采购议价能力。五是积极开展工程评优工作。以打造标杆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本年度获得奖项共5个,在主体结构等主流奖项上取得进展,包括:国家协会奖项1个,省级奖项1个,市级奖项1个,行业类奖项2个。(3)以遗留化解为“重点”。一是抓住化债机遇,部署化债工作。2024年11月,国家陆续出台“10万亿”化债积极政策,公司紧跟政策,推动各项目化债落实落地。二是清欠清收成果颇丰。清欠清收工作是公司年度重点工作,公司始终保持全局思维,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共同发力。通过全面摸排项目清单,精准施策,专班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4)以财务资金为“保障”。一是强化资金管理。为防范资金风险,公司不断完善资金管理体系、盘活公司现金流。二是加强财务管控。持续推进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三是争取财务降本。合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和集团优质金融机构资源、强化项目支付管理、使用低成本融资品种。(5)以深化改革为“牵引”。一是优化本部组织机构。为有效发挥公司本部体系规划、监督控制、运营协调、职能支持功能,提升公司本部运行效率,2024年初开展“大部制”组织机构改革优化,进一步精简机构。二是强化经营布局调整。2023年底以来,公司采取整合现有、部分迁移、个别新设等方式,构建属地化市场经营,重塑公司经营格局。三是开展全员竞聘。结合本部组织机构调整及编制情况,启动全员竞聘上岗工作,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员工创造发展机会。(6)以科研创新为“驱动”。一是重大课题取得阶段成果。国家课题《矿区及周边场地砷污染阻控-稳定-修复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结题工作顺利推进。二是新项目引导科技研发新方向。成功申报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智慧水生态与红树林综合修复技术研究与运用示范工程”,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数字化赋能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研究领域;联合台州学院申报“浙江省滨海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聚焦攻坚滨海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功能提升。三是科技创新成果可圈可点。全年申请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得授权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参与发布4项国家标准,发表论文8篇。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