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卓然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上海卓然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卓然股份
- 企业英文名: Shanghai Supeze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rp., Ltd.
- 实际控制人: 张锦红,张新宇
- 上市代码: 688121.SH
- 注册资本: 23361.4003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09-06
- 大股东: 张锦红
- 持股比例: 32.31%
- 董秘: 张笑毓
- 董秘电话: 021-68815818
- 所属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洪祥昀、李婷婷
- 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闵北路88弄1-30号104幢4楼D座
- 概念板块: 专用设备 上海板块 破净股 沪股通 融资融券 油气设服 一带一路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02-07-29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741614843Q
- 法定代表人: 张锦红
- 董事长: 张锦红
- 电话: 021-68815818
- 传真: 021-66650555
- 企业官网: www.supezet.com
- 企业邮箱: supezet@supezet.com
- 办公地址: 上海市长宁区临新路268弄3号6楼
- 邮编: 200335
- 主营业务: 大型炼油化工专用装备模块化、集成化制造,专业为石油化工、炼油、天然气化工等领域的客户提供设计、制造、安装和服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 经营范围: 各类工程建设活动(核电站建设除外);建设工程设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销售;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工程管理服务;专用设备修理;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石油化工领域内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上海卓然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卓然股份”,股票代码688121),是大型石油化工装备集成服务商,通过技术研发创新以及全产业链融合的投资发展,创造了石油化工行业设备的集成化、模块化供货,在石油化工装备模块化制造、装置智能化运维等创新应用领域多维发展,为客户提供更为卓越的产品与服务。下设卓然(靖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博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卓然数智能源有限公司、卓然(浙江)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卓然股份深耕行业多年,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行业中拥有丰富的发展经验与雄厚的发展实力。公司于2003年,将发展重心置于零部件生产;2006年,形成了工业炉模块化生产模式;2008年,完成工业炉国产化替代;2013年,进行工业炉集成创新;2018年,构建工业炉全国产化集成、石化装置集成模式;2019年,实现自有工艺技术新突破;2021年,实现乙烯、丙烯关键技术国产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卓然股份石油化工装备供应与服务项目分布于华北、华东、东北、华中、华南、西南与西北地区多个省份与直辖市,形成全国化发展布局。同时,卓然股份积极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石油化工装备服务领域拥有出众的口碑与声誉。卓然股份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融合,创新石化设备供货模式,创造了国产石化装备集成制造联合出口的新业态。在产业链融合集成供货新模式推动下,实现裂解炉首台大型模块化供货、中国乙烯裂解工艺与装置联合出口、工厂制造与现场安装的整体供货模式、国内大型苯乙烯炉整体模块供货、国内大型乙烯装置项目(浙石化140万吨/年乙烯装置项目)等十余项国内外重大项目业绩。通过突破行业瓶颈、创新行业模式,积累了丰富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现场施工等工程经验,具备满足国内外客户多样化需求与集成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卓然股份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发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节能环保、智能装备等相关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已形成丙烷脱氢、催化裂解自有工艺包等石油炼化领域特色专利技术。卓然股份以专业优质的团队、创新和服务,致力于成为客户信赖优选的合作伙伴。一直以来,卓然股份秉承“责任、奋斗、协同、成长”的价值观,致力于“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企业愿景。卓然股份在专注于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努力通过自身发展回馈社会,通过开展对口帮扶、扶贫助学等方式提升周边贫困家庭的发展水平,同时积极参与修建道路、环保绿化、赈灾抗疫等公益事业,为推动乡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2020年疫情期间,卓然股份积极响应防疫政策与号召,全面配合当地防疫工作;在2021年依旧防疫不松懈,每日遵守规定妥善进行防疫管理,严格执行出入管控、环境消杀等防疫规范,注重安全生产、日常防疫,在战“疫”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1年9月,卓然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在资本蓝海中正式扬帆起航!未来,卓然股份将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数字化服务、产业互联、产业共富生态,紧扣“聚链智造、产融共生”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促进制造、设计与创新三大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广大投资者、客户、合作伙伴与员工创造更多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美好!
- 商业规划: 2024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外部环境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且形势复杂严峻。石化行业聚焦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自立自强与自主可控,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及数字化升级,践行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精准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方针,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方面发力,全力推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步伐。尽管下游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效益下滑等不利因素存在,全行业经济运行仍保持基本稳定并实现新突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7,897.1亿元,同比下降8.8%。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端化学品生产成绩斐然,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在研发领域,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材料,如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其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升级转型。在细分领域,环保型塑料如高性能聚碳酸酯、聚乳酸产量快速增长,契合市场对环保、节能、高性能产品的需求;特种合成材料如碳纤维、芳纶产量稳步上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同时,行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像采用先进催化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推广节能设备与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举措,在绿色生产与节能减排方面成效显著,能效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石油化工行业的投资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虽然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整体投资水平仍显著高于全国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增速,重点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改造升级领域。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新建及改扩建了油气管道、炼油厂、化工厂等项目,旨在增强行业整体产能;技术改造方面,企业着重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的投资力度,以此提升生产效率与环保水准。其中,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投资增速显著,彰显出行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预计2025年,伴随《石化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利好持续发酵以及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进程加速,行业有望在高质量发展路径上实现“深蹲起跳”,为“十五五”规划开局筑牢根基。在行业深度变革的关键节点,公司紧扣国家“双碳”目标与新型工业化战略,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导向,把握行业发展契机。在稳固既有业务的同时,拓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借助创新驱动催生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智慧化数字变革、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举措,全方位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持续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与产业集群培育,进一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一)经营业绩分析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3,827.8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76.9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147.7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9.51%。2024年,公司石化专用设备实现营业收入60,430.8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8.20%,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1.77%;炼油专用设备实现营业收入14,362.5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7.24%,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5.18%;其他产品及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0,003.9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6.67%,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36.03%;EPC总包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2,736.5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37.02%。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2亿元以上在手订单共计58.68亿元,2025年,全球石油化工专用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3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4.8%左右。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化设备需求市场,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5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份额约3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驱动因素:首先,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持续推进将带来显著的设备需求。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在建的多个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密集交付期,预计带动核心装备需求增长。其次,技术升级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双碳”目标推动下,2025年行业将呈现三大技术趋势:低碳技术装备渗透率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深度应用以及新材料应用持续拓展。第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有望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球化工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来看,中国石油和化工专用设备行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司对未来生产经营情况保持乐观态度。2024年,公司重点工作如下:(1)以绿色技术突破驱动产业革新,构建低碳转型新生态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碳减排重点领域,正面临全球气候治理深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在当前全球碳定价机制逐步完善、国内“双碳”目标刚性约束的背景下,绿色转型已从可选课题转变为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命题。这一转型过程呈现出多维度的价值创造机遇:从产业层面看,通过工艺流程再造和装备升级,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从市场维度看,ESG投资导向下,绿色低碳产能将获得融资成本优势;从技术突破看,生物基材料、废塑料化学回收等新兴领域正形成万亿级市场空间。实现这一转型需要构建“技术-资本-政策”协同驱动体系:技术创新聚焦催化材料、过程强化等基础领域;资本配置向低碳项目倾斜;政策端需完善碳市场、绿色标准等制度供给。通过系统化推进,中国石化行业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绿色制造体系,既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又为全球工业部门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核心战略,围绕“清洁能源替代、循环经济深化、全链条降碳”展开布局。通过整合资源,构建“炼化-新材料-新能源”耦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推动能源利用从传统化石能源向多元化清洁能源转型。(2)构建创新驱动生态体系,锻造公司持续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公司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动创新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垂直贯通,建立“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协同机制,从“跟随式创新”转向“引领式创新”。公司通过顶层战略设计,明确中长期规划部署,建立了“集团统筹、协同创新”的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赛马机制”和“内部创业”激活组织活力,同时规划设立创新研究院,聚合行业创新资源,打通产学研用生态链。公司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实现技术共享与风险共担。通过知识产权交叉授权机制,形成技术壁垒与生态护城河。引入成熟度评价模型,制定“实验室(小试)-中试-量产”三阶段评审标准,实行“红黄绿灯”动态管控,确保创新项目高效推进。(3)搭建数智化管理平台,激活组织原生发展势能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创新管理、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五大核心模块的顶层架构设计,以数字技术重构标准体系,打造“规则引擎+数据智能”的动态治理模型。这一转型实现了管理要素的数字化映射和任务状态的全链路可视化,将战略目标精准穿透至执行单元,推动企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运营模式升级。基于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系统,公司显著提升了运营响应效率和决策精准度,为业务发展注入持续动能。该模式同时构建了“合规性+可持续性”的双重保障机制,通过动态风险校验和持续优化能力,确保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目前已在多个业务场景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内部管理效能,更形成了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