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清新环境
- 企业英文名: Beijing SPC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ech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002573.SZ
- 注册资本: 142438.857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1-04-22
- 大股东: 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持股比例: 41.85%
- 董秘: 秦坤
- 董秘电话: 010-88146320
-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梁志刚、李宇恒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9号人民政协报大厦11层
- 概念板块: 环保行业 北京板块 破净股 标准普尔 深股通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土壤修复 碳交易 数字孪生 天然气 雄安新区 京津冀 央国企改革 创投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2001-09-03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X003879117
- 法定代表人: 陈竹
- 董事长: 陈竹
- 电话: 010-88146320
- 传真: 010-88146320
- 企业官网: www.qingxin.com.cn
- 企业邮箱: zhqb@qingxin.com.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9号人民政协报大厦11层
- 邮编: 100036
- 主营业务: 大气治理、市政水务、资源利用、低碳节能等领域。
- 经营范围: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承包与其实力、规模、业绩相适应的国外工程项目;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证书);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节能领域、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投资与资产管理、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销售环境污染治理专用设备及材料、机械设备、化工产品(不含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及危险化学品);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生产环境污染治理专用设备(限天津分公司生产)。(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清新环境”)成立于2001年,现为四川发展(控股)公司旗下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2573),在控股股东四川省生态环保集团的支持和赋能下,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己任,精耕于生态环保行业。公司业务布局和模式多元化,涵盖工业烟气治理、水务投资与运营、工业节能及综合能源服务等,是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运营服务、资本运作为一体的综合性环保服务集团。截至目前,清新环境资产总额超二百亿元,拥有百余家分子公司,以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清新环境战略研究院、技术研究院及多个试验基地,汇集节能环保行业精英近七千余人,服务于中国、印度、土耳其、韩国、德国、波兰、巴西等全球十余个国家。
- 商业规划: 1、业务发展概述清新环境是一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己任,精耕于生态环保行业。公司不断坚持自主创新,聚焦工业烟气治理、水务投资与运营、工业节能及综合能源服务、工业固危废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等业务,是集技术研发、运营服务、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环保服务商。(1)工业烟气治理公司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大型烟气治理技术,为首批参与实践烟气环保第三方治理的单位,业务包括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BOT特许经营与工程服务业务,拥有环保大气甲级设计资质和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拥有脱硫、脱硝、除尘、烟气提水等技术能力。截至报告期,累计承接火电工程燃煤机组容量超3.1亿千瓦、机组超1100台套,运营脱硫、脱硝等特许经营项目18个、总装机容量达15220MW,连续多年均居于行业前列;累计承接小锅炉总容量超过11.8万吨/小时、钢铁总容量超过7425㎡。(2)水务投资与运营公司具备从咨询、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到设备及工艺集成、技术研发的全产业链能力,依托国润水务和深水咨询两大子公司,在川渝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积累了深厚的水环境治理和城市环境服务资源,确立了显著的区域业务优势。主营业务涵盖城乡供排水、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水务市政设施运营、管网运维、智慧水务以及城市综合服务等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系统化、定制化的环境解决方案。以“一城一园一企”的多元化业务模式为核心,针对不同城市、园区和企业的需求,提供从规划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能够高效解决城乡水环境治理、市政设施管理、智慧水务建设等领域的复杂问题,助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截至报告期,供排水运营项目达40余个,年处理水能力约14.69亿吨,其中供水能力约3.86亿吨,污水处理能力约10.67亿吨,再生水能力约0.16亿吨。(3)工业节能公司在工业节能领域致力于为高耗能行业提供高效、可持续的节能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工业余热利用方面,公司通过回收玻璃、水泥、电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热能或电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在能源系统优化领域,公司为企业提供从诊断、设计到实施的全流程服务,优化锅炉、电机、压缩空气系统等关键设备,并利用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控和调控,提升整体能效。公司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节能项目的投资、设计、建设和运营服务。凭借系统集成能力和智能化管理优势,公司已为玻璃、水泥、铁合金、炭素、电子、焦化等多个行业提供节能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升竞争力,助力工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4)资源再生利用公司在工业固危废、资源再生等行业内开展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业务,重点项目包括雅安循环经济固废综合处置项目、达州危废综合处置、新疆金派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安徽宣城再生铜处置等。资源综合利用业务侧重于铜及部分稀贵金属回收,已具备资源化综合利用领域的市场拓展、项目建设、运营及管理等业务经验,逐步形成贮存、处置、资源化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完整处理体系。(5)土壤生态修复清新环境子公司天晟源环保具备成熟的检验检测、项目调查评估经验,拥有专业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调查评估团队,可开展生态环境系统多要素调查评估,可为政府对生态环境智能化管理提供有效支撑。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是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主要经营模式公司从事节能环保相关业务,除资源再生业务与上下游原材料市场产品价格相关,其他业务主要采用EPC、BOT、EMC、PPP等经营模式。(1)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公司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进行负责。(2)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公司与业主签订特许经营类协议,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由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资产设施,并通过获得持续补贴或出售产品以回收投资、清偿贷款并获取利润。(3)EMC(EnergyManagementContracting)简称合同能源管理,主要应用于节能类业务中,是指用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模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3、业绩驱动因素(1)产业政策支持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政策的持续出台,是促进环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保障。2024年,多项产业支持政策相继发布,各个细分领域均有涉及。1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水泥行业到2025年底,重点区域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基本完成有组织、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到2028年底,重点区域水泥熟料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焦化行业到2025年底,重点区域力争60%焦化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重点区域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产能完成改造。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新增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从能源、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用能产品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的节能改造路线。要求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晰了我国环境治理内涵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治污”为主,进入降碳、减污、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生态协同推进的新阶段。环保行业的内涵也在向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延伸。同时,环保产业从单一污染治理转向资源化与系统化服务,企业从单一的产品、服务供应商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公司高度重视“十四五”期间国家和地方绿色低碳环保政策的发展动态,构建对应的新质竞争力,力争把握政策方向为企业带来战略发展新机遇。1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紧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紧扣污染物排放量管控,强化多污染物与新污染物协同控制,要求到2025年完成全国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生态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融合,推动固定污染源改革全联动;到2027年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落实。(2)技术创新驱动清新环境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双碳”战略深入实施和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清新环境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纳入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重点企业名单。2024年,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坚持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转化,不断提升收益占营业收入比重;公司坚持构建覆盖烟气治理、水处理、固废资源化等领域全方位的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超低排放成套技术(SPC-3D),以及衍生的烟气余热回收、余热利用、烟气提水、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等,正逐渐向钢铁、焦化、有色、炭素、建材、石化等领域延伸。其中烟气提水等核心技术已经从火电领域延伸至钢铁领域,2024年实现在玉昆钢铁项目上的稳定运行。公司将智能化与传统技术结合,以业务为驱动、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将核心技术SPC-3D智慧化升级为SPC-3Di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已有的智能化管控平台,将锅炉燃烧状态、污染物实时预测等技术与脱硫脱硝系统的优化控制智能化集成,整体实现了节能、降耗、增效,全面提升了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供水智慧一体化平台将信息化与传统供水业务结合,通过DMA(独立计量)分区技术有效降低管网漏损,污水厂集群数字化平台实现污水厂的控制自动化和决策科学化,管网机器人技术对污水管网进行可视化检测,水务运营管控系统实现水务设施的数据分析和预警预报功能,智慧公园运营系统打造绿色环保、管理高效、智能互动的一窗式公园管理服务。公司研发的硫自养反硝化的生物载体新材料将传统污水的异养反硝化升级为自养反硝化,大幅度降低碳源消耗,VOCs低成本复合非贵金属型催化剂解决了传统含贵金属VOCs催化剂价格昂贵、易失活的问题;公司针对目前高炉煤气精脱硫传统工艺中使用的水解催化剂寿命短、易失活、占地面积大,建设投入及运营成本高等问题,通过研发彻底解决了有机硫转化装置阻力上升问题,全面降低了投资和运行费用。公司重点关注技术工业化落地,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首台套”立项12项,涵盖了大气业务、水务业务和节能业务,具有技术先进性、应用领域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其中,钢铁烧结球团冷凝除尘、SPC增效盘技术、氧化铝焙烧炉用直通式金属高温除尘器、管束式除尘除雾耦合液膜拦截技术及印染废水提标扩容技术等,均成功实现工业化落地。(3)两大市场机遇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根本动力、有效路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产业需求端由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向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而转变,产业发展的重点由单一环境要素末端治理转向跨领域、多要素、系统协调的综合治理。公司持续做精做深国内烟气治污和减碳协同市场,同时在具有技术优势的细分业务领域,积极输出绿色产能,助力有关国家消除环境污染。截至报告期,公司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已在韩国、越南等国取得多个项目合作业绩。在国际业务拓展中,公司会持续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市场开发阶段针对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充分分析和预案准备,同时在项目执行阶段,通过购买国家政策性出口保险、聘用有国际业务经验的专业机构、加强项目属地化经营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措施规避项目风险。公司境外项目通过加强项目成本管控和合同风险防控,加强政策性保险合作等措施,切实保障了在施项目的顺利推进,在国际市场树立了良好企业形象。在RCEP协议生效的有利条件推动下,公司力争在东南亚、中亚等区域,拓展新的环保市场。4、业务所处市场地位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节能环保行业主要驱动因素及行业内涵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行业的内涵也在向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延伸,环境产业的未来存在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充满挑战。生态环保行业已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智慧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优化运营管控成本,结合机制体制优化、创新管理模式等手段进一步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同时,环保产业从单一污染治理转向资源化与系统化服务,企业从单一的产品、服务供应商逐步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公司作为生态环保领域综合服务商,形成了以工业烟气治理和城市水务综合服务为核心业务、以低碳节能服务为成长业务、兼顾资源再生利用业务的发展格局,聚焦主责主业,做优存量、开拓增量。公司作为烟气治理国家首批获得特许经营试点资格的专业环保公司,拥有从30MW到1000MW机组百余套脱硫脱硝除尘装置建设及运营业绩。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承接火电工程燃煤机组容量超3.1亿千瓦、机组超1100台套。工业烟气治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机组数量和装机容量在行业均名列前茅。水务领域以国润水务、深水咨询为主体,聚焦供排水、市政设施运维及全过程咨询业务。以西南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拓展区域。公司在增加供排水业务规模的同时,持续加强智慧化水务建设,以打造四川省水务大数据综合服务中心为目标。公司节能业务重点拓展玻璃、水泥、电子、焦化等行业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以及综合能源服务和节能技术推广等业务。公司持续拓展园区综合能源服务,可为工业园区提供电、汽、冷、热等综合服务,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储备。公司兼顾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业务与生态修复业务,平衡配置轻重资产业务模式。在环保领域内着力培育打造智能化、高端化的新型产业形态,逐步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1、概述2024年,全球政治格局持续变化、供应链重构及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剧。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破局成势的关键阶段,市场主体信心逐步提升,全社会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在此背景下,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克服外部困难、坚定战略方向、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清新环境高质量稳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1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92亿元。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达到247.95亿元,归母净资产达到59.18亿元。过去一年公司稳定运行运营项目,审慎推进新增业务,保持公司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2024年公司新增签署工程、技术服务类合同共计24.3亿元,其中电力业务合同5.9亿元,非电业务合同3亿元,水务咨询、运管、土壤修复等合同15.4亿元。工业烟气治理板块在2024年营业收入中占比22.80%,其中大气板块运营业务在运项目18个,合计运营装机量15220MW。已投运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运营项目正常运行,通过降本增效持续发挥公司业绩压舱石的作用。持续发挥公司在火电行业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借助火电行业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及国家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的机会,继续拓展火电行业市场份额。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大气板块工程业务坚决贯彻落实公司“向管理要效益、向机制要活力、向市场要增量、向创新要发展”的经营方针,勇于创新经营模式,对工程订单择优选择,主要面向首台套示范类项目。火电烟气治理新签合同5.9亿元,非电烟气治理新签合同3亿元,非电项目主要分布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水务板块在2024年营业收入中占比28.61%,水务投资与运营板块保持稳定增长,供排水规模约402.46万吨/日,其中供水规模约105.75万吨/日,污水规模约292.33万吨/日,再生水规模约4.38万吨/日。报告期内中标的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是四川首个以“智慧水务为抓手、治理结果为导向、绩效目标为考核”的方式实施的特许经营项目。中标的乐山高新区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一阶段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运营(EPC+O)标段项目,是落实“轻重并举”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向工业污水领域进军的又一突破。实施该项目将有效提升国润水务建设管理能力和高浓度废水的运营管理能力。工业节能板块在2024年营业收入中占比5.49%,其中工业节能EMC项目共22个,覆盖玻璃、水泥、铁合金、炭素、电子、焦化等行业,年发电量近7亿度。报告期内,工业节能板块各分公司积极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其中清新节能博山分公司全年供电量达738万千瓦时,完成年度供电任务的100.28%,提前25天完成全年生产经营任务。资源再生利用板块在2024年营业收入中占比41.43%,其中新疆金派作为新疆地区规模最大、类别最齐全的专业危废处置企业,年处置量超过17万吨,有效地降低危废对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危害;安徽宣城全年处置危废、固废合计超16万吨,生产粗铜及冰铜超3.6万吨。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