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从事智能交通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工程安装、售后服务业务
经营范围: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无线数据终端、车联网终端产品、车载无线终端产品、机动车检测、光电子产品及雷达、车用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产品、微电子产品、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系统集成;产品设计;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产品安装;专业承包;销售自产产品;技术进出口;以下项目限分支机构经营:生产加工(装配)智能控制系统、控制仪表系统、载波通信传输设备、通信发射机、接收机、公路交通数据采集器、车载电子标签(OBU)、路侧读写单元(RSU)、自动化计量设备。
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万集科技、股票代码:300552)成立于1994年11月2日,是专业从事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的科技型企业。
历经廿余载的研发积累和实践经验,公司在车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边缘计算及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大量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了车路两端激光雷达、V2X车路协同、智能网联路侧智能感知系统、智能网联云控平台、ETC、动态称重等多系列产品,为智慧高速、智慧城市提供全方面综合的解决方案、系统、产品及服务。
公司在北京、武汉、深圳、苏州建立了四大研发中心,在北京顺义区建设了42500平米的现代化科研生产基地,拥有CNAS认证实验室和产品测试中心。
公司在全国设立六大分子公司、事业部和32个地市级技术服务中心,凭借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体系、紧密支撑的研发生产机构,为客户提供实时、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
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2030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等科技项目。
“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项目”、“工信部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试点项目”。
公司是北京市科委认定的首都提升计划工业设计领军机构、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北京市经信局认定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同时是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北京市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单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化试点单位。
公司拥有建筑企业资质、乙级测绘资质、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和产品研发体系CMMI5认证,并通过了ISO9001、IATF16949、ISO14001、ISO45001、ISOIEC27001等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获得了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企业”、“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四个一批工程企业”、“中关村高成长企业TOP100”、“中关村瞪羚计划重点培育企业”等多项荣誉,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励。
公司注重产品的技术创新,积极吸纳人才,为产品性能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万集科技拥有一支800余人的研发团队,研发占比45.53%,公司累计主导或参编标准76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47件,其中发明251件,累计授权软著243件,激光雷达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354,V2X智能网联有效专利89项。
公司拥有强烈的使命责任,志在通过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改变人类出行方式,成为服务于全球的世界级企业。
在这一使命的指引下,公司持续迸发出蓬勃活力,并在长期发展中使之不断得到延展和升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公司继续深耕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行业。
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持续推动智能交通系统革新,为公司所处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智慧交通与数字交通的大力发展:我国持续推动智慧交通、数字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出行服务、车路协同等重点领域,积极引导智慧交通、数字交通产业化进程。
2024年5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自2024年起,通过3年左右时间,支持30个左右的示范区域,打造一批线网一体化的示范通道及网络,力争推动85%左右的繁忙国家高速公路、25%左右的繁忙普通国道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随着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建设,将显著提升公路运输的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2025年5月17日,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印发《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部署了体制机制创新、地方品牌铸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升、数据产业培育、数字人才培育、数字化发展环境优化、数字赋能提升等8个方面的重大行动。
其中提出,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着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年4月1日,《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第二批)公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西、山东、湖北、海南、重庆、贵州和新疆十二个省份,覆盖范围较广,为公司所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2024年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
本次应用试点从“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和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应用两个维度开展更加深入的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通过城市级的规模化应用试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加速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推广演进。
2024年7月3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等20个城市(联合体)入选,标志着“车路云一体化”进入规模化落地发展的新阶段。
3、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2024年,随着《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后续相关政策的实施,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应用进程显著加快。
2024年6月,工信部等四部门确定9家联合体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及特种车辆领域。
2025年5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的通知》,提到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工程。
落实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低空装备等领域政策措施,支持仪器仪表、农机装备、航空等领域高端关键零部件质量攻关,加强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研制,促进先进团体标准转化为行业或国家标准,带动提升产品供给质量。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推动完善自动驾驶汽车创新链和产业链,支持自动驾驶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以及自动驾驶座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和感知、决策、通信、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促进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推动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4、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其中重点包括支持交通运输设备的更新。
2024年6月7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推动新一轮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换代,支撑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根据2024年3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信息,我国已经建成一批智能网联新型基础设施,完成大量路口智能化改造,安装了大量路侧设施,并完成了大量5G基站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条例提出本市自动驾驶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改造现有路侧基础设施的方式推进。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应当按照智慧交通发展规划和自动驾驶汽车发展规划要求,与自动驾驶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建设衔接。
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应当考虑各种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需求。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演进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汽车产业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与城市融合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协同进步。
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市场蓄势待发,由过去碎片化和孤岛化的小规模市场,迅速走向规模化、批量化和标准化的蓝海市场。
车路协同、高精度地图、云控平台等细分领域竞争加剧,头部企业技术壁垒进一步巩固。
公司将紧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持续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智能交通和智能网联行业的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1、主要业务概述公司本着从“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的国家发展总基调出发,基于在交通行业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积淀,充分理解交通行业的客户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致力于在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智慧城市等方向不断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公司围绕“车”和“路”构建泛在感知业务生态,以人工智能、车路协同、数字孪生共性技术为基础,形成物联网全域融合感知、时空一体化数字底座、跨域资源共享与交换三大核心驱动能力。
主要业务可概括为5大事业部、2大基础支撑体系、2类业务组团、2个营销体系。
其中,5大事业部包括智能网联事业部、激光产品事业部、汽车电子产品事业部、ETC产品事业部、称重产品事业部;2大基础支撑体系包括北京、武汉、苏州、深圳的研发体系以及全国32个地市级技术服务中心的客户服务体系;2类业务组团包括18个分子公司和智能ETC等创新业务;2个营销体系包括国内业务营销和国际业务营销。
2、主要产品及用途(1)数字城市(2)数字交通(3)汽车电子(4)激光雷达3、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产品+服务”的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来源主要包括产品及系统销售和服务提供。
公司向客户销售智能网联、激光雷达、汽车电子、ETC、动态称重等相关产品及配套软件或平台系统,并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进行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技术培训等流程,获得收入与盈利。
此外,公司根据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设备日常养护、维修、更新与升级。
(三)报告期业务经营情况分析(1)数字城市报告期内,公司深度参与全国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围绕城市智慧化发展与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复用需求,打造多感合一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推动车路协同数据在交通管理业务中的高效转化,为交通治理提供更加丰富的管理评价指标与事件数据支撑。
公司构建了城市交通管理数据服务引擎,实现了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感知数据向交管业务的高效赋能转化,为道路交通管控与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输入。
在国家交通政策引导下,公司紧贴交警业务发展方向,持续推动核心技术、系统平台与交管场景深度融合,助力交警部门实现高效治理与精细化管理。
公司基于高质量感知结果,构建“感知—诊断—优化—评价—服务”业务闭环的统一信控平台、智慧决策平台、信控调优平台、诱导服务平台等四大平台体系,为交管部门提供全维度决策支持,提升整体交通效率。
在方案应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如海南车路云一体化413项目、无锡市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成都锦江区智能网联汽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苏州高铁新城三期智能网联项目等。
同时,公司构建的“城市路网宏观调控、中观协调均衡和微观精细化治理”三级智慧治理体系,助力济南市“城市绿波示范区项目”打造了行业领先的“AI+感知+互联网”信控优化示范区,实现路网拥堵点精准定位、区域流量调控与路口瓶颈分析,为交通管理提供可量化、可追溯、可验证的决策支持。
(2)数字交通1)智慧城际报告期内,公司紧抓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机会,聚焦路网运行监测、干线主动管控、智慧站点、数字隧道、智慧服务区、车路云协同等典型应用场景,构建了“数字时空底座—融合感知—交通算法模型—应用系统优化”的关键技术体系,形成可落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在产品部分,公司继续在路侧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国产化边缘计算单元方面进行技术投入,提供“激光+视频”融合、“毫米波+视频”融合、断面精准感知等多种感知系统方案,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路侧感知系统。
在公路数字化建设方面,公司构建了“多源融合感知+交通态势研判+仿真推演”的核心能力,根据不同的道路线形、交通流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开展路段数字化建设。
同时,公司在高速公路主线开展车道级运行监测与交通事件检测应用,在匝道分合流区、服务区出入口、隧道、收费站等高风险区域构建交通运行风险识别与快速响应机制。
在典型场景应用方面,公司推出的路网运行监测、干线主动管控、智慧站点、数字隧道及智慧服务区、车路云协同等方案,获得了市场及客户的认可。
公司聚焦于“路网运行监测+干线通道主动管控”业务,与生态伙伴一起构建了“多源融合感知+交通态势研判+推演预测-管控策略推荐”为核心的系统级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京港澳高速、广邻高速、纳黔-雅西高速、贵阳环城高速、广州南沙大桥等进行了项目落地。
在隧道应用方面,公司持续扩展市场份额,数字隧道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了项目落地,在报告期内新增了八达岭隧道、紫荆关隧道、黑石岭隧道、桃墅岭隧道等多座隧道建设,有效提高了隧道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在智慧站点场景方面,公司数字收费站方案持续发力,预交易、标准化收费站、准自由流通行等方案取得国内数字化转型省份的共识,开展了数字化转型中孝感收费站、尉氏西收费站、常虎莞深收费站等典型智慧站点的建设。
2)ETC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及“交通守望者”的核心任务,持续推进ETC产品创新。
公司ETC车载产品持续创新升级,智能语音OBU升级AI语音交互系统,实现智能对话、语音识别与播报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拇指OBU、摩托车OBU等创新产品加速市场推广,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
同时,新款OBU新增按键档位调节功能,有效解决车膜信号屏蔽问题,显著提升交易成功率。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蚂蚁集团ETC中心化项目,预计将对公司下半年OBU业务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ETC路侧产品方面,公司积极推广交通守望者、ETC2.0等新产品,目前已在河南、湖北等多个交通数字化转型示范省份完成试点部署,实现了交通突发事件信息的实时精准推送与伴随式出行服务,有效提升了高速公路运营的安全水平和通行能力。
公司深耕交通领域系统解决方案,以“精准感知+AI”为核心技术底座,持续推动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
在智慧稽核方面,公司推出数字化稽核解决方案及系列产品,提升收费稽核效益及工作效率。
在服务区数字化方面,公司研发AI视频一体机,实现车辆全流程监管与服务,助力服务区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ETC车路协同方面,公司打造低成本、高稳定的车辆监测预警方案,对长大桥隧安全管理提供可靠服务。
3)动态称重报告期内,随着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持续推进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公路治超工作已经步入“数字化驱动”的新阶段。
公司构建了由“精准感知—场景赋能—数据服务”串联起来的数字治超及大件运输全链条监管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一体化数字窄条传感器、激光雷达、边缘计算等设备,准确采集车辆重量、轴型、轮廓尺寸等关键数据,为精准判断车辆超限状态提供技术支撑,为执法构建完整证据链。
公司数字治超一体化解决方案,围绕重点场景治理与赋能,实现违法行为识别和电子证据采集,通过与固定治超站、卸货场联动,构建“检测—处置—完善”的治理闭环。
公司非现场执法系统等的市场推广稳中有升,公司推出基于数字窄条称重传感器的“大件运输‘平急两用’车道解决方案”,通过分段称量技术实现精准的轴载荷检测,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车道功能的灵活扩容,赋能大件运输车辆检测通道升级。
2025年上半年,为配合交通运输部普通国省道交通调查能力全面提升工作,公司在河北、浙江、福建、四川等省市建设了多个多功能交调站点,为未来市场推广做好了技术、市场准备。
(3)汽车电子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前装ETC产品与业务,客户群体涵盖传统国际豪华车企、国内新能源头部车企及主流本土车企,根据客户需求成功开发并交付多款前装ETC产品。
公司持续提升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技术能力,成功获取软件质量ASPICE认证、网络安全ISO-21434认证,硬件及结构可靠性设计能力得到客户广泛认可。
公司抓住端到端辅助驾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落地的契机,推出行业领先的前装ETC与智驾系统整合方案将前装ETC与智驾系统打通,并与头部车企联合开发智能驾驶过ETC收费站场景功能。
公司与部分国际知名车企达成长周期合作,并将前装ETC在其车型车辆进行标配。
公司的车路云综合智驾解决方案,聚焦封闭及半封闭场景,通过融合车端感知、路端协同与云端控制,打通车辆与基础设施、调度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智能高效的协同驾驶体系。
该方案有效突破传统单车智能在定位、路径规划与调度方面的瓶颈,助力多种典型场景下的全无人驾驶商业落地应用。
(4)激光雷达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方面,公司自主设计的全球最小3D安全激光雷达采用紧凑的3D扫描结构,支持高精度安全防护,具备污垢检测和抗干扰功能,确保移动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数据接收和稳定运行,通过工业领域的功能安全认证,提升机器人安全等级,出货量持续增长。
自动驾驶用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凭借全固态设计、无运动部件的激光雷达及3D球形激光雷达等产品,已在国内多家自动驾驶企业的低速无人驾驶场景中得到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了低速行驶中的“盲区”问题,进一步提升设备的精准导航与安全运行。
车载激光雷达方面,公司192线车载激光雷达已构建起涵盖设计、制造、测试的国产化一体化体系,并通过多家主流车企厂平台验证,具备前装量产能力。
同时,公司加快硅基全固态激光雷达OPA产品的研发进程,持续提升芯片化率与系统集成能力,实现更多技术突破。
此外,公司积极探索激光雷达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智能割草机、低空经济及具身机器人等,将公司更多激光雷达送测并不断优化改进。
(5)全球化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海外出口业务较上年同期增长。
公司重点向全球两大行业ITS和可移动机器人(AMR)供应激光雷达(LiDAR)。
公司激光雷达(VanJeeLiDAR)销往到爱尔兰、墨西哥、韩国、马来西亚、德国等地,应用于收费站车型分类和机器人导航防避障。
公司在韩国、匈牙利、巴基斯坦等地批量完成高速动态称重(HSWIM)项目交付,能够保证在车辆高速通行状态下实现对重型车辆的精准称重与自动识别,联动处罚流程,助力道路执法向智慧监管转型,提升道路通行安全与执法效率。
另外,公司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如美国CES消费电子展、德国斯图加特国际物流展(LogiMAT)、美国芝加哥全球物流行业盛会Promat、韩国水原2025亚太智能交通论坛(ITSSUWONASIAPACIFICFORUM2025)等,积极推进LiDAR在智能交通和自动化行业的实际价值与落地。
公司系由万集有限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公司。
万集有限成立于1994年11月2日,由自然人翟军和范春阳共同出资设立,二人系夫妻关系,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其中翟军以货币资金出资4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90%,范春阳以货币资金出资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10%。
北京市万泉审计事务所于1994年10月24日出具北万审事(94)验字第319号《验资报告》对万集有限50万元注册资本金的到位情况进行了验证,万集有限于1994年11月2日取得北京市工商局核发的编号为08460310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11年9月21日万集有限股东会决议通过,由万集有限全体股东作为发起人,以经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截至2011年5月31日万集有限净资产187,928,262.23元为基础折股,按照1:0.4257的比例折合为80,000,000股,其余107,928,262.23元计入资本公积,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上述股东出资情况进行了审验,并于2011年9月22日出具了“中瑞岳华验字[2011]第223号”《验资报告》。
2011年9月27日,公司进行了工商登记变更,并领取了注册号为110108004603106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公司英文全称由“BeijingWanjiTechnologyCo.,Ltd.”变更为“VanJeeTechnologyCo.,Ltd”,英文简称由“WanjiTech”变更为“VanJee”
|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 刘会喜 | 2025-10-16 | -100 | 26 元 | 1543300 | 董事、高管 | 
| 刘会喜 | 2024-09-30 | -139700 | 35.08 元 | 1543400 | 董事、高管 | 
| 刘会喜 | 2024-07-29 | -83000 | 34.09 元 | 1683100 | 董事、高管 | 
| 刘会喜 | 2024-07-23 | -45000 | 35.19 元 | 1766100 | 董事、高管 | 
| 刘会喜 | 2024-07-22 | -5000 | 34 元 | 1811100 | 董事、高管 | 
| 刘会喜 | 2024-07-10 | -1000 | 35.01 元 | 18161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3-15 | -381500 | 18.59 元 | 874371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3-14 | -672700 | 18.39 元 | 878186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3-11 | -528900 | 18.38 元 | 884913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3-08 | -166000 | 20.33 元 | 890202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3-07 | -1800000 | 18.43 元 | 894592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3-06 | -40000 | 20.11 元 | 915492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3-01 | -117200 | 20.17 元 | 915892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2-29 | -100000 | 19.22 元 | 917064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2-27 | -286800 | 20.67 元 | 918064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2-26 | -491800 | 19.61 元 | 92093200 | 董事、高管 | 
| 翟军 | 2024-02-23 | -400000 | 18.74 元 | 92585000 | 董事、高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