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纳思达 - 002180.SZ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07-11-13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Ninestar Corporation
成立日期
1991-11-27
注册地
广东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纳思达
股票代码
002180.SZ
上市日期
2007-11-13
大股东
珠海赛纳科技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28.84 %
董秘
武安阳
董秘电话
0756-3265238,0756-6258880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廖慕桃;蒋洁纯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04001926372834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广东
成立日期
1991-11-27
法定代表人
汪东颖
董事长
汪东颖
企业电话
0756-3265238,0756-6258880
企业传真
0756-3265238
邮编
519060
企业邮箱
sec@ggimage.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珠海市香洲区珠海大道3883号01栋7楼B区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各种类集成电路产品及组件、计算机外设及其部件、相关软件产品;提供信息及网络产品硬件、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激光打印机、多功能(传真)一体机、复印机及激光硒鼓、碳粉,墨盒、墨水、墨盒外壳,色带、带框、电脑外设等打印机耗材及上述产品的配件产品,回收喷墨盒、回收激光打印机碳粉盒的灌装加工和销售,以及上述产品的配件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项目投资;项目管理;互联网销售电子产品及其配件组件;科技中介服务;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等;经国家密码管理机构批准的商用密码产品开发、生产;增值电信业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仅限经营类电子商务)。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维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软件销售;网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办公设备耗材制造;办公设备耗材销售;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复印和胶印设备销售;再生资源回收(除生产性废旧金属);再生资源销售;再生资源加工;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科技中介服务;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机械设备租赁;商用密码产品销售;增材制造装备销售;金属工具制造;金属工具销售;五金产品批发;五金产品制造;五金产品研发;五金产品零售;咨询策划服务;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检验检测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从打印通用耗材生产起步,一直专注打印显像行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四的激光打印机厂商,行业领先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和全球通用耗材行业领导型企业。

2014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180),连续6年上榜中国上市公司500强。

公司主营激光打印机、集成电路芯片、通用耗材及核心部件三大业务板块,已实现打印全产业链覆盖,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包括“极海(Geehy)”艾派克(APEXMIC)”“格之格(G&G)”“StaticControl”“Lexmark”“奔图(PANTUM)”等多个行业内的知名品牌。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专利建设。

公司产品技术涵盖激光打印机及配套耗材、集成电路芯片、打印机核心零部件、通用耗材等领域,拥有自主研发专利5,862项,其中发明专利3,500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

纳思达在全球建立了9大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内第一个精细化工家重点实验室(珠海研发中心)、行业内第一个CNAS认可实验室,同时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17个,产学研合作平台、自主创新平台等30个。

经过十多年技术探索和创新研究,奔图激光打印机独立掌握了打印机各级源代码和完整的软固件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可控的SOC、LSU、打印机引擎等关键零部件,构建了国内领先的打印行业知识产权分析平台。

集成电路方面,公司拥有丰富的集成电路设计经验和强大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可为客户提供核心可靠的芯片产品,实现准确感应、安全传输和实时控制。

公司拥有激光打印机、集成电路芯片、通用打印耗材及核心部件三大业务板块。

2016年,公司并购原美国IBM打印机事业部“利盟国际”,完成了激光打印机从从低端到高端产品全系列、从产品销售到打印服务管理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业务布局。

“利盟”+“奔图”双打印机品牌,覆盖了高中低全线的用户需求,并打造了定制化服务的核心能力。

利盟是打印成像解决方案、高端打印硬件等领域公认的领先企业,拥有全球知名的高端品牌,其核心优势是强大的技术能力,是行业领先的打印解决方案商,客户覆盖了全球跨国企业,包括金融行业、物流行业和医疗保健行业等大型用户。

“奔图”是国内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打印机品牌,目前奔图激光打印机已涵盖了单功能、多功能、高速双面、网络、WIFI等各种产品线,能满足80%以上用户的打印需求,为具备特种需求的行业应用提供了量身定制的选择。

公司拥有20年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经验,芯片设计及研发、加解密及多核异构SoC芯片设计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能够提供从上游设计到下游制造的全套系统服务。

2019年,创立极海半导体,开始迈入物联网类芯片新领域,并逐步在汽车、工控、新能源、个人消费等领域取得突破,2022年正式更名为极海微电子有限公司,并启动极海微电子业务分拆上市,以更好地聚焦集成电路业务发展,致力于推动国产芯片产业化发展。

作为公司的成熟业务,经过二十几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行业的领导企业。

产品涵盖激光耗材、喷墨耗材、针式耗材及墨水、耗材集成电路芯片、辊类等核心耗材零配件。

拥有行业首屈一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专利技术能力及自动化制造水平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

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地均设有分公司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追随“成为打印行业领先的科技服务型企业,打造全球知名品牌”的愿景,围绕通用耗材、激光打印机和集成电路三大业务板块,坚持国际化布局,推动产品高价值化,加大集成电路领域投入,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打印体验!

商业规划

1、行业发展概况(1)打印行业发展概况根据IDC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全球打印机出货量约3,736万台,与同期出货量基本持平。

其中,激光打印机出货量约1,330万台,同比下滑约2%;中国打印机市场出货量约656万台,同比下滑约6%。

其中,中国市场激光打印机出货量约345万台,同比下滑约5%。

消费市场方面,呈现短期需求回调与长期增长潜力并存的态势。

尽管IDC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市场整体需求未达到预期,但由于我国家用打印机入户率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来看中国打印机市场仍存在明确增量空间。

政策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打印机被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进一步降低家庭用户购机门槛,预计将加速家庭与中小微企业设备更新周期。

根据“双十一”京东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奔图品牌激光打印机销量、销售额、以旧换新渗透率均位居首位,这在中长期内,也将为我国家用打印机市场增添新的驱动力。

商用市场方面,呈现存量市场竞争加剧与国产替代突破的双重特征。

受行业下行及竞争格局加剧影响,商用激光打印机市场承压,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国产厂商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适配,构建“技术研发—场景适配—服务延伸”的精准需求响应机制。

2024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与2024年远景纲要》提出要依托龙头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国产激光打印机在政府、金融、医疗、教育、能源等各个领域应用加速渗透,行业活跃度和市场份额将得到同步提升。

行业内部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填补高端市场空白,以此来适应国内市场的新需求。

未来将在全球打印机产业价值链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质变,持续重塑市场格局。

(2)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概况1.全球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情况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报告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3,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9%,市场复苏态势显现。

在持续增长预期下,预计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同比增长15%至7,280亿美元。

根据半导体行业研究机构Yole数据,2023年全球MCU市场规模282亿美元,并预计2029年将达388亿美元,汽车、工业、消费是主要应用领域。

当前全球市场主要参与者仍以海外厂商为主,包括英飞凌、瑞萨电子、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

公司在32位MCU产品领域通过聚焦特定场景、持续迭代细分功能,已在车规、工业控制等领域建立起差异化优势,未来,将持续深耕车规、工控等重要市场。

2.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情况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同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9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3%,产量为2,395亿块,同比增加8.7%。

出口与产能的双提升印证行业回暖的趋势,更反映出国产芯片自主化的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芯”正稳步走向世界。

当前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呈现“量价齐升”的良性发展态势,技术创新和国产替代成为核心驱动力。

尽管面临国际竞争压力,但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内需拉动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正持续向高端化、自主化方向突破。

展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半导体行业格局变化,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3.公司所处细分市场发展情况①工业自动化领域2025年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225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2%,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5%。

这一预测与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相吻合,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为2,64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9.5%,且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其中,工业机器人细分市场规模达850亿元,增速为18%。

工业自动化对控制单元可靠性要求较高,这持续推动着通用MCU和实时控制DSP需求快速增长。

工业电机能效升级,对各类电机的高精度、高速度、低功耗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电机驱动芯片需求快速增长。

此外,编码器作为工业自动化中的另一核心部件,应用于运动控制系统的高精度位置反馈,并随着机器人产业化加速,编码器芯片需求将进一步放量。

根据IIM信息发布的报告,2025年全球电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3%。

中国凭借本土供应链优势和下游需求爆发,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5%,成为第一大区域性市场。

但由于我国相关产业起步较晚,该领域长期由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海外厂商主导。

但随着国产半导体厂商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且供应链安全、地缘政治因素持续影响,国产替代芯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②汽车电子领域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攀升至4,632万辆,实现了5%的同比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异军突起,上半年即达992万辆,第二季度渗透率更跃升至23%。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销量为1,565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93万辆,同比增长40%,新能源车渗透率达44%,贡献全球新能源车的主要增量。

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30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06万辆,同比增长75%。

中国凭借高渗透率与出口扩张的强劲势头,正稳步强化其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全球市场则在温和复苏的背景下,加速迈向电动化转型的新征程。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带来传感器、模拟芯片等产品新的增量,使得单车芯片装载量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传统燃油车所需汽车芯片数量为每辆车600颗至700颗,电动车所需芯片数量为1,600颗,而智能汽车全车需要的芯片则大幅提升至3,000颗。

在多家车企宣布将推动“智驾平权”的背景下,2025年中国车企有望进入汽车智能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实现汽车单车芯片价值提升。

国产半导体厂商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确保供应链安全及展现差异化优势方面持续努力,这些努力正不断推进集成电路的国产替代进程,同时,下游车企客户对国产芯片的接纳与使用意愿也在不断提升。

③人形机器人领域依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所做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希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可达63.39亿元;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趋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越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突破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摩根士丹利在今年的一份报告中亦指出,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机会达到5万亿美元。

从应用场景而言,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50年,约九成的人形机器人将主要服务于工业和商业领域,用以执行重复、简单、结构化的工作。

其中,预计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使用量超过3亿台,美国的使用量则约为7,770万台。

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相关芯片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④数字电源领域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数字电源市场正加速扩张,特别是在服务器电源领域,这一增长核心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推动整个电力设备行业的成长。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规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应用领域的普及,预计到2026年,AI相关的电力消耗将显著增长,可能达到2023年水平的多倍。

这对电源的效率、功率密度和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极致要求,非数字电源不可实现。

政策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底,新建及改扩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25以内,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项目电能利用效率不得高于1.2。

此举促进了液冷等先进散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功率密度、无风扇数字电源成为不可或缺的标配。

AI算力基础设施、绿色能源转型等趋势,持续创造着对高性能实时控制DSP芯片的旺盛需求,通过DSP芯片实现系统高效电能转换与智能管理。

2、公司经营概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3.27亿元,同比下降3.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亿元,同比下降132.0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126.51%。

具体经营情况如下:(1)奔图电子(PANTUM)业务经营概况2025年上半年,奔图营业收入23.09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3.24亿元,同比下降16%;奔图打印机整体销量同比下降5%,A3复印机销量同比增长115%。

2025年第二季度,奔图营业收入13.16亿元,环比增长33%;净利润2.27亿元,环比增长136%;奔图打印机整体销量环比增长24%,A3复印机销量环比增长30%。

信创市场方面,随着行业信创的进一步深入,奔图在信创市场的打印机销量增长显著,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65%,二季度信创市场打印机销量环比增长130%。

在国产化浪潮中,奔图凭借全栈自研能力与场景化解决方案,以智能、高效、安全的特性重塑了用户使用体验,为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提供保障。

从全国两会到博鳌论坛再到夏季达沃斯论坛,奔图已连续多年为国家重要会议文印工作护航。

生态建设方面,奔图与华为鸿蒙系统(HarmonyOS)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于今年6月在东莞成功举办。

作为首家进行鸿蒙系统适配开发工作,也是首家获得华为适配认证证书的第三方打印机企业,奔图对鸿蒙系统的全面适配,印证了国产操作系统正实现从内核到应用层的全面自主可控。

目前,奔图已经与统信UOS、麒麟OS等10余款国产操作系统及20余款国产办公软件完成深度适配,在国产操作系统的技术适配上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产品方面,奔图在2025年天津夏季达沃斯会议发布的“扛打系列”服务用机再破纪录,依据中国赛宝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出具的检验报告,可连续打印超过40万页且卡纸率低于0.02‰,经世界纪录认证,被确认为"世界卓越的扛打耐用打印机"。

(2)极海微电子业务经营概况2025年上半年,极海微营业收入5.56亿元,同比下降18%(工控、汽车等非耗材芯片营收2.54亿元,同比增长52%)。

报告期内,极海微净利润0.18亿元,同比下降94%。

扣非净利润0.11亿元,同比下降84%。

芯片总出货量达2.93亿颗,同比增长16%(非耗材芯片销量1.82亿颗,同比增长47%)。

报告期内,极海微研发投入金额超过营业收入的30%。

2025年第二季度,极海微营业收入3.02亿元,环比增长19%(工控、汽车等非耗材芯片营收1.5亿元,环比增长44%)。

芯片总出货量达1.68亿颗,环比增长34%(非耗材芯片销量1.09亿颗,环比增长50%)。

产品结构方面,今年二季度,极海微耗材芯片与非耗材芯片营收基本持平,这也标志着公司在工业控制与汽车电子领域的产品布局已初具成效并进一步获得市场认可。

在汽车电子领域,极海微与广汽集团发布国产首款量产车规级芯片——AK2超声波传感器芯片与双通道DSI3网络收发器芯片,填补了国产车规级芯片在倒车雷达、自动泊车及智能驾驶感知领域的空白,为国产汽车智能化技术的自主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极海微G32A14X系列MCU成功在多家主流车厂平台项目实现规模量产,并成功获得多个海外热门车型的定点项目。

产品应用全面覆盖车身控制、智能座舱(娱乐系统)、热管理及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并与广汽、一汽、东风、长安、吉利、理想等主流车厂达成合作,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

在工业电子领域,极海微推出APM32E030工业级基础拓展型MCU,实现主频、功耗、功能、抗干扰等全方位的优化升级,并基于该芯片推出磁电式绝对值编码器参考方案,可用于伺服电机、机器人关节、AGV小车、机械臂、数控机床、纺织机等领域;推出AMP32F402工业级高性能高性价比MCU,进一步丰富CortexM4F内核产品矩阵,并基于该芯片推出低压通用变频器方案,可广泛用于楼宇自动化、工业控制、风力发电、纺织机等领域;继GHD3440、GHD3440R200V三相电机专用栅极驱动器后,推出GHD3125R40V三相电机专用栅极驱动器,栅极驱动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电机应用覆盖范围从中压拓展至低压。

针对具身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应用场景,极海已发布全球首款基于Arm®Cortex®-M52双核架构DSP芯片G32R501,推出了高压伺服控制器方案、六轴机器人关节驱动控制器方案、低压无感双电机方案、高性能矢量变频器方案等多款“芯片+算法+参考设计”一站式解决方案。

并与多款MCU芯片形成丰富的产品矩阵,针对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布局包括关节控制器和灵巧手实时控制DSP芯片、智能编码器芯片、小脑计算芯片、电池管理主控芯片、视觉雷达传感器芯片和力矩传感器芯片等。

目前,部分产品已面向宇树科技、汇川技术等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领域企业批量出货。

(3)通用打印耗材业务经营概况2025年上半年,通用耗材业务营业收入26.97亿元(内部抵消后),同比基本持平;净利润0.28亿元,同比下降64%,通用耗材总销量同比持平。

发展进程

本公司是由庞江华、朱新峰、黄文礼、赵宏林、吕勃五位自然人作为发起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粤办函[2004]272号文《关于同意变更设立珠海万力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复函》批准,以珠海万力达电气有限公司2004年4月30日经审计的帐面净资产4154.80万元人民币为基准按1:1的比例折股,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中文证券简称由“万力达”变更为“艾派克”,公司英文证券简称由“Wanlida”变更为“Apex”,公司名称由“珠海万力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英文名称由“ZhuhaiWanlidaElectricCo.,Ltd”变更为“ApexTechnologyCo.,Ltd.”。

公司名称由“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艾派克”变更为“纳思达”,证券简称(英文)由“Apex”变更为“Ninestar”,证券代码“002180”保持不变。

变更后的公司名称和证券简称将于2017年5月26日开始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