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1989-04-07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000607203699D
  • 法定代表人: 陈于冰
  • 董事长: 叶可
  • 电话: 021-61462195
  • 传真: 021-61462196
  • 企业官网: www.stonehill-tech.com
  • 企业邮箱: stock@stonehill-tech.com
  • 办公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博霞路11号
  • 邮编: 201203
  • 主营业务: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人工智能业务和多元投资业务
  • 经营范围: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相关系统的集成、开发、咨询、销售及服务,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出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本企业包括本企业控股的成员企业,信息服务业务(含短信息服务业务,不含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电话信息服务业务),实业投资。
  • 企业简介: 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5年,是A股互联网上市公司(二三四五,002195SZ)。公司坐落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至今,办公面积达一万五千平方米。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二三四五以互联信息服务业务为基础,开始着力打造“移动互联+多元投资”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旗下拥有12款知名软件和产品,覆盖用户2.6亿。
  • 发展进程: 本公司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具沪府体改审(2001)012号《关于同意设立上海交大欧姆龙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由原上海欧姆龙计算机有限公司以经审计的2000年12月31日账面净资产30,087,108.26元,按1:1的比例折为30,000,000.00股(另87,108.26元计入资本公积金),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01年7月24日取得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3100001006617号。2004年8月,经交大欧姆龙2004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交大欧姆龙变更名称为上海交大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近日完成了上述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名称由“上海海隆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二三四五网络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相应的英文名称由“SHANGHAIHYRONSOFTWARECO.,LTD.”变更为“Shanghai2345etworkHoldingGroupCo.,Ltd.”。 自2023年8月7日起,公司证券简称由“二三四五”变更为“岩山科技”,公司证券代码不变,仍为“002195”。证券全称由“上海二三四五网络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商业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建设一个更智慧、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的使命和“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公司”的愿景,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基础上,全面深入布局人工智能板块,包括智能驾驶、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AIGC等领域,并已取得显著进展。1、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公司旗下2345.com自2005年上线以来,始终致力于打造“千万用户的首选上网入口平台”,坚守“用户体验第一”的产品理念,已形成“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双矩阵产品体系。网络科技公司在互联网深耕二十余年,是国内拥有亿级用户规模的互联网平台之一,自主研发了2345网址导航、浏览器、安全卫士、2345好压、看图王、输入法、2345天气预报、青鸟壁纸等多款国内知名软件,覆盖PC端和移动端,为累计超10亿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安全上网服务,并成功打造多项工具类明星产品。2345好压(HaoZip)装机量突破3.2亿,为国内首个支持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多设备协同解压工具;2345天气预报在华为、荣耀、OPPO等应用商店天气品类下载量排名前列。2345好压和2345天气预报等产品均已适配鸿蒙HarmonyOSNEXT操作系统,其中2345好压为鸿蒙智慧办公首批邀请的应用之一,在2024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斩获“智慧办公最具发展合作伙伴”及“鸿蒙先锋”两项殊荣;2345天气预报则是最早适配鸿蒙系统上的天气软件之一。公司打造的综合性短视频营销平台“王牌智媒”在短剧撮合服务领域排名前列。多年来,网络科技公司秉承创新理念,以深入用户场景解决刚需问题为本,打造“高效、易用、智能”的各类娱乐、办公产品。在互联网业务板块中,PC及移动端付费工具的收入显示出积极的增长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习惯的适应,付费工具的潜力和市场机会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网络科技公司将持续加强AI+探索,将AI应用于新产品打造与老业务的集成升级,同时也将持续积极尝试探索海外业务等新方向。2024年受益于2345天气预报等工具类用户量及收入的提升以及“王牌智媒”等新业务的发展,互联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559,270,368.86元,较2023年增长15.33%,占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为84.54%;营业成本360,811,662.45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40.62%。2、人工智能业务(1)智能驾驶业务2024年4月,公司实现对从事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研发的Nullmax(Cayman)Limited的控股。Nullmax纽劢科技致力于打造全场景的无人驾驶应用,推出了纯视觉、真无图、多模态端到端的智能驾驶技术方案。Nullmax纽劢科技可为车辆提供贯穿车端、云端的全栈软件算法应用,提供覆盖至L4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并打造了支持所有技术的平台化的BEV-AI(Bird'sEyeView-AI,即面向鸟瞰图视角的AI技术)技术架构。2024年技术发布会上,Nullmax正式推出了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NullmaxIntelligence(NI),以更智能的方式应对行业自动驾驶难题。在视觉基础上,NI增加了对声音、文本、手势等多种信息的输入支持,利用多模态的端到端模型进行任务推理,由系统整体输出可视化结果、场景描述和驾驶行为。Nullmax纽劢科技可提供完整的智能驾驶系统方案,可支持不同芯片平台,适配任意传感器,满足高中低不同市场需求,实现车企及合作伙伴不同功能的智驾应用。Nullmax纽劢科技在2T算力芯片上实现了完整的L2级ADAS(AdvancedDrivingAssistanceSystem,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功能;交付了全球首个单TDA48T算力行泊一体方案(ADAS+NOP+HPP,注)。Nullmax纽劢科技是行业内极少数拥有量产视觉感知及端到端技术能力,并同时拥有行车、泊车量产能力,拥有完整高、中、低配置方案能力的智驾企业。其智驾方案不依赖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可适配德州仪器(TI)、英伟达(NVIDIA)、黑芝麻智能、高通、爱芯元智、瑞萨等主流芯片平台。在商业化方面,Nullmax纽劢科技已与多家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面向量产的深度合作,获得了国内多家汽车厂商的定点量产项目,同时积极拓展与头部车企的海外合作机会。(注:NOP指NavigationOnPilot,领航辅助驾驶;HPP指Human-in-the-loopPilot,人机共驾导航。)在学术研究领域,Nullmax感知团队的论文《SimPB:ASingleModelfor2Dand3DObjectDetectionfromMultipleCameras》入选欧洲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ECCV2024会议文集,另一篇论文《Enhancing3DObjectDetectionwith2DDetection-GuidedQueryAnchors》也成功被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2024录用。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全球同行的认可,并且展示了Nullmax在自动驾驶技术特别是视觉感知技术方面的竞争力。(2)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业务公司下属的上海岩思类脑研究院以脑电大模型为核心技术底座,面向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开展脑机接口解码算法与系统、非器质性脑疾病(例如癫痫、抑郁症、严重失眠等)的诊断和评估、大脑内在状态调控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推动研究成果商业化落地。岩思类脑研究院参与的斑马鱼大脑空间信息表达机理研究《Apopulationcodeforspatialrepresentationinthezebrafishtelencephalon》于2024年10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脑电大模型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神经信号记录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可以采集到的脑电信号的数据量正以指数级增长,如何使用脑电解码算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所需颗粒度的信息,是人机交互和脑机接口系统中急需突破的痛点和难点。基于上述思考,岩思类脑研究院抢先布局脑电大模型的构建和研发,适应现在及将来非侵入式、侵入式等多种方式获得的海量脑电数据,以脑电大模型为脑机接口系统硬件赋能,从而达成实时、精准、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目前岩思类脑研究院已经开始脑电大模型的预训练,目的在于使脑电大模型学会脑电信号的变化规律后,将大模型底层压缩出来的本征特征做为下游任务的输入,从而完成大脑意图的转译。岩思类脑研究院还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头部院校及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脑电大模型及下游具体应用领域进行共同研究。未来待脑电大模型成熟后,可衔接脑机接口外设完成与物理世界或元宇宙的互动,也可与其他多模态大模型配合实现大脑意念的具象显示和实时互动。此外,脑电大模型还可通过分析大脑活动的异常状态,对非器质性脑疾病进行早期筛查、干预和疗效评估。应用场景落地方面,岩思类脑研究院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VisuallyEvokedPotential,SSVEP)原理,成功运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式在游戏《黑神话悟空》上实现了连续、精准的操控。该脑机接口操控系统体现了岩思类脑研究院领先的神经解码技术能力,无需鼠标、键盘、手柄等外设,即可精确解码脑电波,以高刷新率实时、连续输出控制指令,使用非侵入的方式实现了匹敌、甚至超越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性能。该技术未来可以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智能家居、医疗康复、游戏娱乐等领域。同时,岩思类脑研究院持续进行脑电大模型及非器质性脑疾病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部分基于大脑内部状态调控技术所研发的商业化产品已完成原理测试并进入工程验证测试阶段,待工程验证测试完成后,将适时进行产品发布,并在完成后续生产验证测试后即可上市。(3)生成式AI(AIGC)业务为进一步推进AIGC业务发展,公司在多年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基础上于2023年6月成立了上海岩芯数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RockAI)。RockAI以“让世界上每一台设备拥有自己的智能”为使命,以“群体智能”理念构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自研国内首个非Transformer架构、非Attention机制大模型——Yan架构大模型。Yan架构大模型依托MCSD、类脑激活机制等基础研究创新,MCSD具有快速训练、推理能力,可以实现更高效的特征提取,类脑激活机制则模拟大脑中的神经元激活模式,在计算时选择性激活部分参数,减少算力冗余,更高效地解决问题。2024年11月,Yan架构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为国内首批通过备案的非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2024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岩芯数智研发团队展示了一款部署了Yan1.2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小智”,它能够在离线状态下,基于Yan1.2大模型的语音和视觉处理能力,实时识别环境、准确理解用户的模糊指令和意图,并据此控制其机械躯体高效完成各类任务,这种离线AI能力目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极大地拓展了各类设备升级为AI设备的范围和可能性。Yan架构大模型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合同类文档处理与智能坐席辅助》已入选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大模型相关的揭榜挂帅项目。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迈向AGI:大模型焕新与产业赋能”论坛上,RockAI《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数据查询系统》被收录进《2024大模型典型示范应用案例集》。在「AI中国」机器之心2024年度评选中,Yan架构大模型凭借多模态处理和多设备部署的强大实力,入选“最佳大模型TOP20”。未来,RockAI将重点围绕“Yan架构”持续加强核心算法创新及迭代升级,持续研发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和训推同步功能的Yan2.0大模型,着力构建全模态实时人机交互系统。在商业化落地方面,RockAI已经为部分企业客户提供了本地化应用和部署,满足客户对于数据隐私、安全及低成本部署上的需求。同时RockAI正在积极探索与机器人、无人机、手机、PC等不同终端设备厂商的合作机会,以实现该模型在多种下游设备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模型的隐私和安全、低延时、可靠性、低成本等竞争优势。在机器人领域,RockAI目前已与乐聚机器人进行合作,在基于英特尔酷睿i3/i7芯片的机器人平台上部署了自主研发的Yan1.3大模型,该机器人可在离线的情况下准确理解模糊指令,并驱动机器人运控系统高效完成各类复杂任务,在感知上以视觉、语音为主要输入,并通过大模型进行语义理解从而实现语音交互和控制肢体行动,展现了Yan1.3自主底层架构通用大模型在智能终端的多模态交互能力。目前乐聚机器人已向第三方客户交付少量搭载该大模型的机器人。在PC领域,搭载了Yan1.3多模态大模型的合作方的PC产品,已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Barcelona2025)上参展并发布。在医疗领域,RockAI开发的基于Yan架构大模型的生成式智慧病历系统已经在医院上线,该系统能提升病历书写质量和效率,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未来功能扩展。3、多元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积极开展多元投资业务,主要包括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领域。股权投资领域,公司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方向,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通信、生物科技等国家及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的硬科技领域进行投资。结合公司长期愿景、短期发展目标以及行业动态,形成了一套综合考量技术领先性、市场潜力、战略契合度以及财务收益的投资策略。同时,保持灵活和敏捷,以便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格局和市场需求。此外,公司自有资金充裕,紧跟监管政策,及时摸排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继续做好金融产品投资等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投资收益。(1)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在“国际化、智能化”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以“致力于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进行创新与合作,创造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未来”为经营宗旨。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基础上,公司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新浪潮,目前已在智能驾驶、脑机接口及类脑智能、AIGC等人工智能新兴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并已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度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营业收入为661,578,788.51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17.06%;营业成本为440,102,807.82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68.03%;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461,729.28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90.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6,395,207.07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94.32%。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