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包括物探采集和工程勘察服务、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船舶服务等。公司既可以为客户提供单一业务的作业服务,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总承包作业服务
经营范围:许可经营项目:对外派遣与其实力、规模、业绩相适应的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国内沿海普通货船、成品油船及渤海湾内港口间原油船运输;天津水域高速客船运输;普通货运(限天津分公司经营)。一般经营项目:为石油、天然气及其他地质矿产的勘察、勘探、开发及开采提供服务;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和软基处理、水下遥控机械作业、管道检测与维修、定位导航、测绘服务、数据处理与解释、油气井钻凿、完井、伽玛测井、油气井测试、固井、泥浆录井、钻井泥浆配制、井壁射孔、岩芯取样、定向井工程、井下作业、油气井修理、油井增产施工、井底防砂、起下油套管、过滤及井下事故处理服务;上述服务相关的设备、工具、仪器、管材的检验、维修、租赁和销售业务;泥浆、固井水泥添加剂、油田化学添加剂、专用工具、机电产品、仪器仪表、油气井射孔器材的研制;承包境外工程项目;机电、通讯、化工产品(危险化学品除外)的销售;进出口业务;为油田的勘探、开发、生产提供船舶服务、起锚作业、设备、设施、维修、装卸和其他劳务服务;船舶、机械、电子设备的配件的销售;环保工程服务;环保设备研发、制造、租赁、销售;环保工艺设计;环保作业场站建设和环保作业服务;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服,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imited或COSL)是全球较具规模的综合型油田服务供应商。
服务贯穿海上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生产的各个阶段。
业务分为四大类:物探勘察服务、钻井服务、油田技术服务及船舶服务。
COSL于2002年11月20日公开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编号:2883。
2004年3月26日起,COSL之股票以一级美国存托凭证的方式在美国柜台市场进行交易,股票编号为CHOLY。
COSL于2007年9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股票简称:中海油服,股票编号:601808。
COSL拥有亚太地区较强大的海上石油服务装备群。
公司共运营和管理物探勘察船13艘(支);钻井装备57座(包括36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3座生活平台,6套模块钻机);近海工作船舶130多艘;拥有自主研发的随钻测井、旋转导向、钻井等超过430台套先进的测井、泥浆、定向井、固井和修井等油田技术服务设备。
中海油服既可以为客户提供单一业务的作业服务,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整装总承包作业服务。
公司的服务区域涵盖中国海域,并拓展至亚太、中东、美洲、欧洲、非洲等区域,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海油服员工始终坚持国际通行的健康、安全、环保标准,并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全面实施体系化管理,公司各单位获得符合ISM(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安全管理体系证书和DNV签发的符合ISO9001、ISO14001及OHSAS18001标准的QHSE管理体系证书。
在"我们必须做得更好"企业理念下,中海油服竭诚为中外客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环保的服务,实现与客户、员工、伙伴、股东共赢,向国际一流油田服务公司迈进。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油气行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上半年国际油价呈现“宽幅波动、中枢下移”的特征,上游勘探开发投资需求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及深水油气开发。
公司主动从增储上产的参与者向功能价值的创造者转变,全面导入精益理念,充分释放资源潜能;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变化,持续推动技术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度挖掘价值增长点。
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3,320.3百万元,同比增加人民币791.8百万元,增幅3.5%;利润总额为人民币2,572.1百万元,同比增加人民币163.1百万元,增幅6.8%;净利润为人民币2,076.8百万元,同比增加人民币367.2百万元,增幅21.5%。
钻井服务公司钻井服务业务上半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7,238.4百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6,416.8百万元,增加人民币821.6百万元,增幅12.8%。
2025年上半年,全球钻井平台需求整体维持高位,区域市场呈现“北美收缩、中东波动、新兴市场扩张”分化特征。
公司持续提升钻井业务运营质效,狠抓作业效率提升,促进深水深层作业能力不断突破。
“海洋石油948”平台成功刷新渤海地区最深钻井垂深纪录;“奋进号”平台在某超深水探井作业成功突破我国3500-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湾钻1”平台圆满完成某亿吨级油田首批钻完井作业,为亿吨级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持续强化国际化客户管理能力,上半年北海半潜式平台高日费项目有序运营作业,为提升海外业务盈利水平提供有力保障;“COSLConfidence”平台成功刷新中东区域海上进尺纪录,多次获得客户肯定;“COSLSeeker”平台挺进东南亚区域市场,以“装备+服务”双轮驱动,进一步强化公司在全球能源勘探开发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与品牌影响力。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运营、管理60座钻井平台(包括46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4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其中45座在中国,15座在国际地区。
上半年公司钻井平台作业日数为9,906天,同比增加945天,增幅10.5%,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作业7,776天,同比增加738天;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2,130天,同比增加207天。
平台日历天使用率同比增加10.4个百分点至91.2%,其中自升式平台使用率同比增加11.0个百分点至93.4%,半潜式平台使用率同比增加8.5个百分点至84.0%。
2025年上半年公司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情况如下表: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钻井服务2025年2024年幅度/变化作业日数(天)9,9068,96110.5%自升式钻井平台7,7767,03810.5%半潜式钻井平台2,1301,92310.8%可用天使用率93.4%85.3%增加8.1个百分点自升式钻井平台94.6%85.8%增加8.8个百分点半潜式钻井平台89.2%83.5%增加5.7个百分点日历天使用率91.2%80.8%增加10.4个百分点自升式钻井平台93.4%82.4%增加11.0个百分点半潜式钻井平台84.0%75.5%增加8.5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公司钻井平台的平均日收入具体情况如下表: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平均日收入(万美元/日)2025年2024年变化量幅度自升式钻井平台7.07.4-0.4-5.4%半潜式钻井平台17.113.43.727.6%钻井平台平均9.18.60.55.8%注:(1)平均日收入=收入/作业日数;(2)2025年6月3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7.1586,2024年6月3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7.1268。
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油田技术服务业务上半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2,378.1百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12,830.0百万元,减少人民币451.9百万元,减幅3.5%。
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开放式科研生态为科技研发注入新动能,激活成果转化新动能,推动公司技术发展进入自主创新、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
“璇玑”“璇玥”等高技术产品步入产业化、谱系化、品牌化发展新阶段。
“璇玑”系统已构建覆盖技术验证、生产制造与作业支持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具备直井、常规定向井、大位移水平井及其它复杂定向井作业能力;“璇玥”外销设备连创作业佳绩喜获客户表扬信,助力设备外销与本地化适配,自研技术和产品获得客户充分认可;“海弘”完井系统加速推进技术革新,智能分注系统助力海上二氧化碳智能驱油井开钻,液控智能分层注气工具等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超深大位移、超高温高压、碳封存固井等一系列钻完井液和固井特色技术,全面覆盖国内增储上产技术场景,专业服务遍布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市场,持续转化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强劲动力。
公司依托独特的完整产业链优势,以传统钻修井业务为基本盘,通过高效统筹内部资源,构建一体化工程服务模式,为客户油气资产提供全链条技术服务和一站式油田开发解决方案。
船舶服务公司船舶服务业务上半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608.8百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177.6百万元增加人民币431.2百万元,增幅19.8%。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相对高位,构建“船舶+”服务新模式,着力提升装备资源的储备与调配能力;同时持续开拓海外高端客户,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LNG动力守护船队高效运转,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5万吨。
建立“一站式特种作业服务体系”,专注高价值服务,圆满完成全球首次十万吨级超大型浮式生产平台的海上整体浮装和拖航作业,创造OSV在海上工程领域“微米级”作业新标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特种作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和市场口碑。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经营和管理三用作业船、平台供应船、油田守护船等200余艘,累计作业41,510天,同比增加8,979天,主要业务作业量有所上升。
具体情况如下表: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船舶服务2025年2024年幅度作业日数(天)41,51032,53127.6%油田守护船8,0495,80938.6%三用工作船20,44814,40841.9%平台供应船11,53710,26912.3%多用船1,0151,503-32.5%修井支持船461542-14.9%物探采集和工程勘察服务公司物探采集和工程勘察服务业务上半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095.0百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2025年上半年,全球物探船使用率有所下降,行业面临船队老龄化与传统油气勘探市场低迷的双重挑战。
公司聚焦勘探开发新形势新需求,不断锻造自主物探装备硬实力,全力推动海洋物探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公司装备规模优势和运营积淀,促进物探装备技术升级与转型。
“海洋石油720”船搭载“海经”系统奔赴海外,采用国际先进作业模式,实现我国高端海洋勘探技术在国际市场的新突破;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投入使用,有效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以链式创新构建起涵盖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我国海洋物探装备迈向高端化、规模化。
截至2025年6月30日,受市场布局和产能调整影响,公司二维采集作业量为3,557公里,同比减幅68.2%;三维采集作业量为9,000平方公里,同比减幅45.0%;海底作业量合计为964平方公里,同比增幅105.1%。
具体情况如下表: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物探采集与工程勘察服务2025年2024年幅度二维采集(公里)3,55711,174-68.2%三维采集(平方公里)9,00016,370-45.0%海底电缆(平方公里)26019334.7%海底节点(平方公里)704277154.2%。
公司前身为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船舶有限公司。
2001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下属专业公司中海石油北方钻井公司、中海石油南方钻井公司、中海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中海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合并成立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将下属专业公司中海石油北方船舶公司、中海石油南方船舶公司合并成立中海石油船舶有限公司。
2002年05月16日,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发的海油总法[2002]164号《关于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船舶有限公司合并改为股份公司在境外上市的通知》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2002年09月18日下发的海油总企[2002]339号《关于在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变更的基础上独家发起设立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通知》文件精神,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合并、重组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中海石油船舶有限公司两公司,成立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09月26日,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变更方式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