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宁水集团
  • 企业英文名: Ningbo Water Meter (Group)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王宗辉,张琳,张世豪,徐云,王开拓,赵绍满
  • 上市代码: 603700.SH
  • 注册资本: 20169.9184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9-01-22
  • 大股东: 张世豪
  • 持股比例: 16.84%
  • 董秘: 马溯嵘
  • 董秘电话: 0574-88195854
  • 所属行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黄波、马洁林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兴路355号
  • 概念板块: 仪器仪表 浙江板块 预亏预减 微盘股 中俄贸易概念 华为概念 物联网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1958-01-01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200144066949P
  • 法定代表人: 张琳
  • 董事长: 张琳
  • 电话: 0574-88195854
  • 传真: 0574-88195811
  • 企业官网: www.chinawatermeter.com
  • 企业邮箱: zqb@chinawatermeter.com
  • 办公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北海路358号
  • 邮编: 315032
  • 主营业务: 公司为集合水计量产品、水务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发与制造的综合性企业。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聚焦智慧供水领域,在生产制造传统水流量计量产品的基础上,以智慧计量与营运为切入点,从事一系列智能水表为核心产品的各类智慧水务终端设备、智慧水务大数据服务系统与平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逐步向针对城市地下供水管网运行优化的各类软硬件及工程类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业务迈进
  • 经营范围: 流量仪表、电子产品、测控系统、阀门、计算机软件及系统集成的研发、制造、检测、咨询及技术服务;流量仪表及系统的安装、维护;自营和代理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除外;房屋租赁;国内道路货物运输。(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水集团,603700.SH)成立于1958年,为集合水计量产品、水务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发与制造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坚持“一业为主,做精做强”的经营方针,深耕智慧供水领域,从事一系列智能水表为核心产品的各类智慧水务终端设备、智慧水务大数据服务系统与平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逐步向针对城市地下供水管网运行优化的各类软硬件及工程类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业务迈进。公司销售网点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全国近70%(超过2300家)的水司顾客,产品出口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建立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下辖水表研究院、水务科技创新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CNAS国家认可中心实验室以及智慧水务全资子公司等。公司主持、起草80余项国家、行业等标准,拥有共计500多项知识产权。公司始终秉持“让每一滴水创造价值”的使命,为实现“成为有价值的百年企业”的发展愿景而不断努力。未来,公司以全面提升服务供排水企业的能力为目标,逐步转型发展为完整具备智慧水务服务能力的综合集团企业。
  • 发展进程: 宁波水表厂成立于1958年1月,原名宁波综合仪表厂。1965年8月,宁波综合仪表厂更名为地方国营宁波水表厂,取得编号为宁工商(65)字第006919号工商企业登记证,主管部门为宁波市重工业局,企业性质为地方国营,资金总额36万元。1986年10月,经主管部门宁波市机械工业局批准,将原宁波水表厂、水表铸造分厂、粉末冶金三厂、化机二厂、液压元件厂合营。合营后的宁波水表厂变更企业名称为“宁波水表厂(宁波水表工业公司)”,宁波水表厂与宁波水表工业公司系“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企业注册资金1,165万元,其中宁波水表厂783.4万元,水表铸造分厂82万元,粉末冶金三分厂118万元,化机二厂88万元,液压元件厂94万元,约定根据上级核定分成比例进行利润分成。1989年11月,经主管部门宁波市机械工业局批准,宁波水表厂(宁波水表工业公司)改名为宁波水表厂,注册资金变更为1,621万元,经营范围变更为流量仪表、液压阀,兼营流量仪表零件。1991年2月,宁波水表厂和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电液比例阀并批量投产,因产品归口机电部基础件司,水表属于机电部仪器仪表司,为了理顺上下关系和便于推广使用,要求增挂“宁波电液比例阀厂”,经宁波市计划委员会、宁波市经济委员会甬计工(1991)2号文批准同意建立“宁波电液比例阀厂”。宁波水表厂更名为宁波水表厂(宁波电液比例阀厂),宁波电液比例阀厂与宁波水表厂系“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注册资金1,621万元,经营范围变更为流量仪表、电液比例阀及系统(液压阀),兼营流量仪表零件、电液比例元件。1992年2月,经宁波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宁波水表厂(宁波电液比例阀厂)注册资金变更为1,915万元,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张世豪。1993年3月,经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宁波水表厂(宁波电液比例阀厂)经营方式变更为制造、公路运输,经营范围变更为流量仪表、电液比例阀及系统、注塑机、汽车货运,兼营流量仪表零件、电液比例元件及机床附件。1994年5月,经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宁波水表厂(宁波电液比例阀厂)注销宁波电液比例阀厂名称,注册资金变更为1,895万元,经营方式变更为制造,公路运输,进出口(限兼营),经营范围变更为流量仪表及零件,电液比例阀及元件,注塑机,机床附件,汽车货运;兼营本厂自产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本厂生产、科研所需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备品备件、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口业务(一、二类进口商品除外)及“三来一补”业务。1996年5月,经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宁波水表厂注册资金变更为3,566万元。2000年3月,经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宁波水表厂经营范围变更为流量仪表及零件,电液比例阀及元件,注塑机,机床附件,阀门;兼营本厂自产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本厂生产、科研所需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备品备件、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口业务(一、二类进口商品除外)及“三来一补”业务;本厂房屋租赁;普通汽车货物运输。 2000年2月21日,宁波水表厂取得宁波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基础管理处出具的《资产评估立项核准通知书》(甬国资基评字[2000]第6号),同意对宁波水表厂截至1999年12月31日的除职工住宅、职工生活大楼外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估;宁波水表厂聘请宁波科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宁波水表厂改组涉及的全部资产(不包括土地所有者权益价值、职工住宅和职工生活大楼)、负债进行了整体评估,并于2000年7月24日出具了宁科报字(2000)054号《宁波水表厂计划改组为股份制企业资产评估报告书》(以下简称“资产评估报告”)。根据该《资产评估报告》,截至1999年12月31日,宁波水表厂的资产总额的评估值为78,550,168.41元、负债的评估值为31,898,146.74元、净资产的评估值为46,652,021.67元;2017年3月9日,银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该《资产评估报告》进行了评估复核,并出具了银信核报字[2017]沪第003号《宁波水表厂股份制改组所涉及的宁波水表厂净资产公允价值评估复核报告》,评估复核结论为“我们收集了离评估基准日最近的验资报告、评估基准日审计报告,我们认为原报告关于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估结果是合理的。”2000年7月31日,宁波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宁波水表厂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复核意见》(甬企改[2000]16号),同意宁波水表厂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00年8月8日,宁波水表厂向其主管机构宁波机械冶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交《关于改组设立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的请示》(宁水办字(2000)032号),2000年8月18日,宁波机械冶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向宁波市人民政府提交《关于要求改组设立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的请示》(甬机冶[2000]78号)。2000年9月26日,宁波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设立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甬政发[2000]211号),对改组设立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事项予以批准。根据该批复,由张世豪等408名自然人为发起人,通过整体改建宁波水表厂,发起设立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由张世豪等408名自然人以现金认购全部股份。经宁波科信会计师事务所于2000年9月28日出具的宁科验(2000)086号《验资报告》验证。2000年9月29日,公司取得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302001002431)。 公司名称自2020年3月13日起由'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将于2020年3月19日起由“宁波水表”变更为“宁水集团”,公司证券代码603700保持不变。
  • 商业规划: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公司经营面临了显著挑战。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051.4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6.1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241.7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0.07%。2024年度公司经营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行业需求收缩:公司主要客户群体为水务企业,其招投标开展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订单落地进度密切相关。报告期内,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引发的产业链收缩效应,叠加地方财政等因素影响,行业需求整体减少或释放滞缓,部分招投标节奏相应延后,导致阶段性市场空间收窄,因此公司总体业绩规模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2、市场竞争加剧:水表行业面临新增市场增长乏力与存量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突出,主流智能小表均价同比下滑超过7%。与此同时,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粘性为后续业务蓄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利润。3、供应链端承压:关键原材料(如铜件)价格高位震荡,显著增加成本控制难度,侵蚀公司利润。面对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公司始终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构建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秉持“三步走”战略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理念,聚焦“练内功、稳主业、赋新能”的经营方向,全力推动企业稳健发展。于外部市场,公司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实现国内外市场协同发力。一方面,巩固并激活“存量市场”,充分激发主营业务增长潜力;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增量市场”,加快布局智慧水务领域,以创新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抢占市场先机,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力。于内部管理,公司持续推进优化与改革,实施降本增效举措,提升经营质效,加速向水务数字化服务型企业转型,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牢筑根基。全年来看,公司仍取得诸多成绩:(一)技术革新赋能,强化核心竞争力,持续深耕与引领市场在传统计量领域,公司研发与销售团队建立常态化紧密协同机制,通过及时跟踪市场动态,实现需求采集、方案设计、产品验证的闭环管理,成功打造核心优势产品:智能1.0水表领域,公司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通过持续提升机电转换效率,加强流量性能稳定,优化产品防水性能、耐磨损性能,打造更具竞争力与性价比的核心产品。同时公司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还针对海外市场进行了定制化开发,顺利实现量产出货。智能2.0水表领域,公司聚焦于提升产品性能、优化生产工艺以及扩展市场需求,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成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实现多款产品的自主研发与批量生产。其中,超声水表实现防水结构创新与计量精度突破,同时兼容LoRa、NB-IoT、4G等多种通讯方式,满足智慧水务的多样化需求;电磁水表全面优化升级,采用创新结构加全灌胶防水设计,顺利通过IP68防水测试和地埋实验,确保在复杂环境中的长期稳定运行,同时支持Cat.1、NB-IoT远程通讯、GPS定位、压力与温度监测,强化了数据追踪与智能管理能力。针对优饮水、农村供水等特定市场,公司成立专题进行定制化研发,并有序推进研发成果的实际应用,不锈钢与活塞水表产品销量全国领先。报告期内,公司“高性能智能水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高精度变频励磁电磁水表DMA分区计量管理系统”荣获“杭氧杯”第三届全国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创新大赛银奖。公司持续深化研发体系战略性布局,2024年12月,公司“浙江省水计量与水务科技重点企业研究院”成功通过省重点企业研究院认定。通过水计量领域与水务科技领域的双轮驱动,两大板块形成技术研发的耦合效应,为公司研发板块整体性、高协同性提供有力保障,并实现研发权责清晰化与执行效能最大化,同时为引领产业全方位转型升级提供完备、标准化的技术指导。图1公司研发布局(二)精耕全周期服务生态,夯实稳固计量市场基本盘报告期内,面对下游需求减弱的市场,公司积极调整营销策略。聚焦核心客户资源,全力巩固战略级重要市场,扎实推动业务维稳发展,增强客户粘性,为后续业务复苏发展蓄势。基于市场细分,销售团队精准实施定制化营销策略,为不同客户群体量身打造专属解决方案,并依托网格化营销体系推动渠道下沉,部分地区在报告期内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公司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等多个重点市场均成功中标千万级项目。同时部分地区业务增长迅猛,营收同比增长超过30%。在智能2.0水表领域,超声水表中标广东、河北、山东等多地项目,电磁水表中标河北、湖北、山东等多地项目,加速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此外,为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销售团队通过“智能终端+管理平台”融合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综合抄表云平台拥有在线水表超过900万台,覆盖全国近1,300家水司客户及700余家物业等其他客户。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随着公司多年来在智能水表方向的转型与深耕,相关产品已实现广泛的市场覆盖,售后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公司在报告期为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加大对售后服务投入,深度聚焦客户对全过程服务的需求,全面优化“诊断-售中支持-售后维护”服务流程,持续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逐步完善“产品+服务”一体化业务模式。公司一方面持续推动销售架构优化,精准契合市场动态与业务战略需求,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加速组建专业数据分析团队,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设备状态预警机制,优化流程,实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双重飞跃,客户满意度指标近三年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公司在国内的核心直销客户群体中,满意度连续三年呈现出阶梯式上升。2024年10月,公司首次通过中球联合国际认证(北京)有限公司进行的售后服务成熟度(十星级)认证。图2数字化售后管理模式(三)双轨赋能拓海外版图,全球市场实现多维突破2024年,公司构建“线下深耕+数字赋能”双轨制全球化布局,深度激活国际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下,公司海外业务继续发力,营收规模达到2.81亿元。线下渠道方面,公司深化重点客户走访机制,积极亮相境外展会,有效增强客户粘性;线上数字化转型方面,公司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营销,构建数字化贸易新生态。2024年5月,公司成功入围宁波市商务局组织评审的“宁波市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企业名单”,积极构建全球化营销网络与服务体系,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全新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在西班牙完成2万台大口径水表交付,创下单笔大口径水表外销订单历史新高。美洲与欧洲市场营收增长迅速,其中欧洲市场营收同比增幅超过25%。同时,公司积极开发非洲空白市场,采用“技术输出+本地化服务”模式,深入当地多个国家和地区水司,现场为客户讲解智能水表的技术优势和便利性,已成为多个非洲市政、水务公司的优选合作伙伴。期间,公司在非洲通过推进预付费水表试点项目,使水费回收率大幅提升,成功解决当地无法收取水费的痛点,树立了典型的服务案例。(四)全链数智赋能,构建智慧水务生态新范式公司以水务计量为根基,加速向水务数字化服务型企业转型,构建“智能感知+数据驱动+工程闭环”的智慧水务生态体系,形成覆盖供水管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服务闭环。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研发迭代与市场拓展:智能感知层面:公司持续升级噪声传感器、水听器、高频多参数采集终端,集成自研算法,构成全天候监测预警网络,并配合COD传感器及多参数水质监测设备,实现漏点快速查找、精准定位,形成覆盖水质、压力、流量的多维度感知体系。公司新型探漏产品在北京、广东、浙江等地逐步销售,公司噪声监测设备在部分地区已实现规模商用。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NWM-MW1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成功入选国内首台(套)产品,同时入选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浙江省高端装备供给清单》,标志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上实现又一重大突破。数据驱动层面:公司依托新一代宁水智云水务运营管理平台,深度融合AI算法与水力模型,整合水厂生产、管网运维和营销服务数据,实现供需预测、漏损控制、调度优化等智能化管理功能。此外,该平台还可精准分析用水行为,为城市的水资源规划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助力水务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工程服务层面:公司推出纤维增强复合管内衬修复技术、EPDM弹性体机械卡箍局部加固技术、FRP常温固化结构加固技术等管网更新的创新解决方案,施工效率较传统修复方式提升50%以上,成本降低近20%,碳足迹减少50%以上,显著减少了道路开挖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推动城市管网更新技术的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上海、四川、浙江等多地供排水管道修复项目,其中,单个项目最高中标金额达1,750万元。综合解决方案层面:公司通过将智能感知硬件终端与数据系统平台相结合,拥有为客户提供智慧水务全链条闭环解决方案的能力。在管网漏控方面,公司已在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成功实施多个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在浙江某地顺利推动漏损控制整体解决方案落地,通过将漏损控制管理系统与相关检测设备相结合,分析片区漏损现状,成功在9个月内降低产销差10%以上。此外,公司积极探索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其他客户群体的创新合作模式,并成功试点实施了多个创新应用场景。其中,公司主导实施了某大型高校水平衡和节水平台项目,通过排查异常、修补漏损点,帮助高校每月节省约9,000吨水量,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双重效益。2024年9月,宁水科技荣获由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节水分会颁发的首批全国节水服务企业的殊荣。图3新业务板块示意图(五)柔性产线优化布局,产能释放提速增效,数智赋能制造体系再升级报告期内,公司面对快速更新迭代的市场环境和客户日益提高的及时交付性需求,全力保障生产供应能力。生产端持续做好全供应链的高效配置,在安全保供、降本增效、生产过程信息化等多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在产线优化方面,公司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包括场地、空间和设备配置,推动新旧产线的全面自动化升级,有效提升了各生产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增强了生产系统的灵活性。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水表制造厂完成整体搬迁升级并顺利实现投产,通过产线优化、产能提升、物流优化等系列改造,加速产能释放,进一步增强市场敏捷性。同时,小口径水表制造厂通过工艺流程的优化,引进多条智能表装配、检测、包装流水线,将原分段式生产整合为流水线式生产,大幅缩短了物料流转时间和生产周期。图4全自动灌胶线与全自动校验台图5全自动装配线与全自动包装线在采购管理方面,公司精准把握供应市场真实水平,持续优化供方管理机制,强化供应商协同能力,构建高效且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公司紧跟市场行情,推行“招标竞价+长期锁价”组合策略,通过集中采购规模效应与弹性溢价机制,在商务端实现降本。此外,针对电子物料等关键原材料实施战略性储备采购,建立价格波动预警响应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的价格下降压力,保障了利润水平。在生产信息化方面,公司全面推进生产管理信息化升级,实现订单全周期可视化追踪。报告期内,公司深入实施精益生产策略,持续推动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与智能生产设备、智能仓储系统的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完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基于MES系统深化应用,公司新上线VPS可视化生产系统,对设备状态、工艺参数及能耗数据进行动态监控与异常预警响应,实现了订单处理、生产调度和库存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管理效率与响应速度。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水表数字化车间入选2023年浙江省数字化车间名单;凭借《基于数字化工厂的智能水表智能制造新模式》先后获评2024宁波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六)深入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公司围绕质量管控体系实施战略性重构,形成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障闭环。2024年2月,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增设“品质中心”,致力于全面加强产品全过程质量管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为进一步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公司不断强化质量控制流程,积极引入先进的质量控制测试设备,增强产品测试创新能力,提升验证的全面性与精准性。2025年1月,公司品质中心实验楼顺利落成,标志着公司在质量管理上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公司将依托先进的检测设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及科学的管理流程,实现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质量监控,为产品品质保驾护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始终坚守品质至上的初心,确保每一环节精益求精,彰显了公司对品质承诺的坚守与传承。图6品质中心实验楼落成图7实验室主要检测设备(七)数字化转型驱动企业高效协同与管理升级,全方位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全面提升内部信息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高度重视并持续完善各大业务信息系统。围绕营销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网络数字化以及团队数字化六大核心方向,积极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覆盖企业经营全环节,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高度融合与协同,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业务板块大规模协同,显著提升质量管控、成本控制和交付效率。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公司持续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表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大模型平台,同时打造了集成VPS、MES、QMS、TPM等系统的MOM平台,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与灵活性,强化制造执行能力,增强运营的透明度和决策能力。同时,公司积极推进CRM订单管理平台的建设,优化订单处理流程,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2024年9月,公司顺利通过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监督审核,标志着公司在云服务领域的信息安全管理达到了新高度。2024年12月,公司成功入选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的2024年浙江省第四批制造业“云上企业”公示名单。图8信息数字业务架构(八)内部管理优化与风险防控并举,护航企业稳健前行在当下市场环境下,公司将内部经营提质增效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标准化打造、合规建设、人才团队培养、财务管理赋能等系列举措,持续巩固运营与管理优势。2024年4月,公司正式启动推进六西格玛项目二期,并于2025年1月顺利落幕,通过聚焦供应链效能提升与交付体系升级,进一步激活公司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2024年9月,公司第一期“蔚蓝计划”人才梯队项目班圆满结业,为公司选拔培养高级人才梯队,提升管理干部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优化组织效能。为进一步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公司进一步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通过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加强应收账款管控,有效规避长期挂账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为企业的稳健发展筑牢根基。同时,公司始终保持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坚守合规经营原则,对覆盖业务运营、经营管理、治理监管等关键领域实施严格合规把控。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多项公司治理制度,进一步强化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的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其在战略决策、风险防控、监督落实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为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九)党建赋能,文化铸魂,共促高质量发展公司高度重视党风与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党风建设与企业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构建核心竞争力,推动经营效能、品牌价值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公司构建了“领学、研学、践学、督学”四维学习体系,推动党内法规入脑入心,形成“学纪明责-督纪促行-守纪建功”的良性闭环。公司党委在报告期内获得宁波市五星基层党组织称号、全国机械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单位、中国机械政研会40年“砥柱•贡献”单位等多项殊荣,并入选第三批宁波市清廉民企建设典型案例。图9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图10“七一”表彰大会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打造与员工归属感培育。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制度嵌入、场景化宣贯、标杆示范、主题活动开展等多维度举措,实现文化理念向业务流程与员工行为的精准转化,促成组织效能与员工价值共同体的深度融合,激发团队凝聚力与认同感。特别是主题活动方面,公司精心组织系列团建活动,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进一步营造了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围绕各中心特色深化“质量”“市场与服务”“安环”“人才”等子文化建设,全面打通文化理念与经营实践的闭环链路,构建兼具行业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体系,为企业战略增长极的培育注入长效动能。图11质量文化开展-QCC成果发布会图12暑期家庭开放日亲子主题活动。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