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浙江
  • 成立日期: 2001-10-29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30000724510604K
  • 法定代表人: 冯橹铭
  • 董事长: 曹建国
  • 电话: 0575-88598327,0575-87669333,0571-86638381
  • 传真: 0571-86031971
  • 企业官网: www.hailiangstock.com
  • 企业邮箱: gfoffice@hailiang.com
  • 办公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协同路368号海亮科研大厦10楼
  • 邮编: 310051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铜管、铜棒、铜箔、铜管接件、导体材料、铝型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有色金属合金制造;有色金属压延加工;金属材料制造;金属切削加工服务;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销售;有色金属合金销售;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家用电器零配件销售;制冷、空调设备销售;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光伏发电设备租赁;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是海亮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产业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优质铜产品、导体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公司于2008年1月1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203。是全球铜管棒加工行业的标杆和领袖级企业。海亮股份的核心产品主要为铜管、铜棒、铜箔等铜基材料,有上千个牌号、数万种规格。产品广泛应用在空调等家电、装备器械、船舶、电力、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风电、半导体、5G通讯等领域。近年来公司不断推出高效内螺纹铜管、新型铜合金管、环保型无铅精密铜棒等高端产品,使企业的产品结构日趋优化。公司在全球设有23个生产基地,其中国内基地主要位于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四川、重庆、甘肃等省市,海外基地主要分布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在国内外积累了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与超过130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万家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业务关系,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深受客户信赖与认可,被多家客户授予金牌客户、金奖供应商、全球合作伙伴奖等殊荣。企业连续13年荣获浙江省信用AAA级企业,公司是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省级创新型企业,标准创新型企业,拥有浙江省首批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重点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亮铜加工技术开发实验室”。海亮股份建立“以人为本,构建蓝领社会生态;清洁生产,实现绿色健康发展;工匠精神,铸就国际经典品牌;自我超越,共建百年卓越海亮。”的管理方针。海亮股份的发展史,是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发展历程的缩影和样板,也是企业壮大后引领行业发展和反哺社会的典型。一直以来,海亮股份都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股东谋取合理的收益和回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就业和成长平台,为行业输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造经验;海亮股份还通过持续研发技术、提升工艺和改进设备,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海亮股份秉持匠心制造精神,以高品质的产品服务社会民生,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未来,海亮股份将以创新驱动为压舱石,跨出产品端、跨出应用端,将传统制造升级为智能制造,坚持实业报国,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再作贡献。
  • 发展进程: 本公司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具的浙上市[2001]77号文件批准,由海亮集团诸暨盘管有限公司,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0月29日在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工商变更登记。2003年公司引入境外财务投资者美国Z&P公司,公司成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延续至今。2008年4月18日公告。本公司于2008年4月1日获得商务部《商务部关于同意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增资的批复》批准,并于近日在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本公司注册资本由34,510万元变更为40,010万元,公司类型由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市的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工商注册号由企股浙总字第002325号变更为330000400001267。
  • 商业规划: 公司主要从事铜管、铜棒、铜箔、铜管接件、导体材料、铝型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空调和冰箱制冷、传统及新能源汽车、建筑水管、海水淡化、舰船制造、核电设施、装备制造、电子通讯、交通运输、五金机械、电力、印刷电路板等行业领域。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原材料价格+加工费”的销售定价模式,严格执行净库存管理制度,有效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从而实现“赚取加工费”的盈利模式。公司在全球设有23个生产基地,其中国内基地主要位于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四川、重庆、甘肃、山东等省市,海外基地主要分布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公司在国内外积累了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与超过130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万家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同众多在上下游相关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在科研与创新领域成果丰硕,拥有5项国家级资质与10项省级荣誉及平台。公司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创新型企业、省级“三名”示范企业、省级标准创新型企业、省级节水型企业,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博士创新站、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亮铜加工技术开发实验室”、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凭借先进的研发理念、连铸连轧、挤压等制造工艺技术,公司产品在全球铜铝加工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公司积极面向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AI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开展铜材研发,有力推动技术创新与高效发展。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拥有产能情况如下:1、概述(一)概述报告期内,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34.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其中四季度增速回升至5.4%,展现出经济韧性与政策调控成效。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加值49.2万亿元,增长5.3%,制造业升级与绿色转型持续深化;第三产业增加值76.6万亿元,增长5.0%。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力支撑了铜加工行业的发展。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与安泰科统计,2024年,中国铜加工材综合产量达2,125万吨,同比增长1.9%。尽管面临铜价高位波动和加工费持续低迷的挑战,但2024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4,2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2024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8.9%,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GDP增长,为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作出有色贡献。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成果再创新高:实现铜及铜合金等有色金属加工材销售数量101.05万吨;营业收入达873.87亿元,同比增长15.6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622.20亿元,同比增长26.80%。(二)报告期内,公司重点经营举措开展如下1、生产能力跨越,全球布局完善报告期内,公司在产线生产上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年销售突破百万吨。为加快铜箔国际化发展步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印尼海亮历经208天的紧张建设,在1月顺利产出了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的首条铜箔,并实现稳定投产,再一次在海外印证了海亮速度,开创了国内外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新局面。2024年9月,公司收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境外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发改办外资备〔2024〕271号)、国家商务部颁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境外投资证第N3300202401219号)。公司已完成本次投资涉及的发改委、商务部门的备案登记事宜。该基地的顺利投产,有助于公司积极拓展新能源海外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正式启动海亮(摩洛哥)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2.88亿美元,规划建设年产5万吨无锻轧铜及铜合金材、3.5万吨铜管、4万吨精密黄铜棒、1.5亿只精密铜合金管件及2.5万吨锂电铜箔等新能源材料生产线。该工业园选址摩洛哥丹吉尔科技城,依托当地与欧美、非洲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目标覆盖欧美、中东及非洲市场。2、注重技术迭代,提高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产品和工艺创新,在铜管、铜棒、合金等方面进行技术积累,研发成果颇丰。公司“抗疲劳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专利项目在长江经济带高价值专利转化运用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大奖,并于报告期内获得专利授权。公司中山基地的高品质光面铜管产品经过近一年的全流程严格管控与认真打磨,成功取得了日本JIS权威认证证书。此外,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AI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广泛,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更是科技进步的基石,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传统铜铝加工领域,公司横向拓展合金材料、铝等有色金属加工,进一步巩固有色材料智造国际巨匠地位,报告期内推出高效能内螺纹铜管、新型铜合金管、环保型无铅精密铜棒等高端产品,使产品结构日趋优化。在铜箔板块,公司围绕铜箔的尖端技术持续创新,升级新产品开发战略,坚持战略引领和市场导向,以“拥抱新技术”“拥抱差异化”“拥抱新业务”为纲,规划推动新产品项目近20项。推动低碳战略,围绕再生铜净化技术、循环包材、高效节能电源技术、高效催化技术、中水回用技术、阳极增厚技术、阳极清洗技术等节能减碳先进技术进行研发布局,实现吨电耗下降15%,吨碳排放下降90%。公司紧扣电池技术迭代路线、大客户差异化需求、新能源材料相关多元化等三大方向积极布局新产品开发项目超过15项。在极高抗铜箔、极薄铜箔、合金铜箔、铜箔表面功能化等锂电箔前瞻性产品相关技术指标已实现行业领先。报告期内,已实现为客户供应3微米-4.5微米和中抗高延等差异化产品;在硅碳负极铜箔、固态电池用铜箔领域,公司就镀镍铜箔、合金箔、三维多孔铜箔、双面毛铜箔、表面涂层铜箔等新产品与客户开展联合研发、试产送样工作,2025年有望实现量产。公司铜箔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行业的充分肯定,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项目“锂电池用高强高韧铜箔批量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荣膺2024年度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公司还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支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公司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持续在精密铜管铜棒制造技术上进行装备和工艺研发。报告期内,公司“精密铜合金棒挤压低碳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项目荣获第六届浙江省工业大奖。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金额84,536.71万元,申请了《铜管生产方法、设备及控制系统》《再生铜制备无氧铜管方法及装置和耐蚀性铜管及铸造工艺》《一种退火炉轴线卷自动上料机器人系统及上料方法》等48项专利(其中中国发明申请20项,PCT国际申请1项);获得了《熔炼炉高温烟气回收装置》《带有搅拌装置的金属熔炉》《线材坯料对接焊接装置及线材坯料对接焊接方法》等专利证书106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860件,其中发明专利134件。3、数字化转型落地加速公司始终以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新引擎,不断巩固数字化转型基础,分批分步稳妥推进ERP项目群重构升级,加快建设MES全球化部署,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公司深刻认识到AI变革行业的巨大潜力,提前开展AI方向的布局。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升级需求密切结合,在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等领域展开合作和应用实践,给传统制造装上了“工业大脑”,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公司与华为共同发布了有色金属材料行业首个AI蓝皮书,梳理了行业的智能化发展现状,剖析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讨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参考架构和关键举措,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决策参考和行动指南。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管理数字化。公司与北森达成合作,坚持“以战略为导入、用数字做支撑、强体验为重点、精分析为方向”,推动绩效数字化管理的全面升级,加速人力资源业务与数字化的融合赋能,为业绩提升、人才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系统保障。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推进数字化技术在生产制造一线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公司智能制造逐步推进,盘管“五代线”行车智能化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地能源数字化项目持续推进,MES系统在国内外基地逐步落地应用。公司安徽基地基于公司自主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完成了“年产10.2万吨精密铜管低碳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将各业务模块与ERP系统高度集成,实现了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成功入围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公司重庆基地对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持续优化,不断挖掘增产和降本潜力,通过建立数字驾驶舱,对排产和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单条铜管加工生产线年产量创下投产以来的新纪录。公司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数字化实践得到了行业认可,荣获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荣誉。4、人才储备进一步夯实报告期内,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公司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不断强化人才管理能力,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甘肃海亮作为公司研发创新的重要“孵化器”,经省、市科协审核,成功获批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和专家人才工作站,并作为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一同获批了首批专利预审服务工作站,这些工作都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有效促进了高层次产学研合作,释放了“海亮科研人”的创新活力,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才支撑。此外,公司还通过了浙江省博士创新站认证,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与生产结合的平台。5、组织提效持续推进报告期内,公司深刻认识到行业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持续推进组织优化提效。公司积极推动各项降本措施,编制成本管理制度、推动工艺技术改进、优化模具使用寿命、提升良品率等,实现成本的持续下降。公司持续优化采购管理通过优选供应商、需求整合、采购方式创新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公司积极推动设备利旧改造,完成多项产线技改项目,持续提升设备效益。公司与行业领先的人力咨询公司合作,诊断多项关键组织能力问题,梳理全组织的部门和岗位职责,定岗定编,并持续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工具,以奋斗者为本、不让奋斗者吃亏,实现了组织效能的持续提升。6、履行社会责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过程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短流程、连续铸造为技术依托,创造了高产高效、安全环保的生产模式,从源头上、在过程中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构建了节能减排产业体系,探索了一条具有循环经济产业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公司重视再生资源使用,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低于行业水平,循环水利用率高,且严格执行“三废”管理机制,国内基地排放达标,推动行业节能降耗。报告期内,为配合促进并保证再生铜的正常使用,公司搭建《再生铜使用比例考核管理制度》对基地再生铜使用比例进行双线考核,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发布《再生铜进货检验管理制度》,并采用破碎磁选装置进行再生铜分类挑选与检验,保证再生铜投炉质量。再生铜的使用在降本增效、降碳环保、市场竞争力提升和技术创新等核心价值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公司重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截至2024年底,公司全口径分布式光伏发电总容量约68.91MW,2024年公司发电量合计7,235.04万kwh,其中自用6,600.52万kwh,上网634.5万kwh,可减少4.2万吨CO₂排放量。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