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五矿新能
- 企业英文名: Minmetals New Energy Materials(Hunan) Co.,Ltd.
- 实际控制人: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上市代码: 688779.SH
- 注册资本: 192921.8895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08-11
- 大股东: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五矿股份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17.16%
- 董秘: 曾科
- 董秘电话: 0731-88998117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傅成钢、徐兴宏、陈天骄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沿高路61号
- 概念板块: 电池 湖南板块 MSCI中国 沪股通 上证380 中证500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转债标的 机构重仓 央企改革 固态电池 央国企改革 锂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南
- 成立日期: 2002-06-18
- 组织形式: 央企子公司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30000738978531U
- 法定代表人: 胡柳泉
- 董事长: 胡柳泉
- 电话: 0731-88998112,0731-88998117
- 传真: 0731-88998122
- 企业官网: www.cylico.com
- 企业邮箱: cylico@minmetals.com
- 办公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沿高路61号
- 邮编: 410205
- 主营业务: 从事高效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电子专用材料销售;金属材料销售;销售代理;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非居住房地产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五矿新能,股票代码:688779)成立于2002年,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直管企业,是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成员企业、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会长单位、长株潭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联盟盟长单位。2021年8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作为中国五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未来新动力”的核心支撑,长远锂科坚持以“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问题导向的工作思维、精益求精的品质坚守、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为行动指南、价值导向和企业精神,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能源材料供应商”为战略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聚力守正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勇创世界一流,致力于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将发展成果分享给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公司专注于高效电池材料的研究、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多元材料前驱体、多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等锂电正极材料和镍氢电池正极材料,拥有锂电多元材料前驱体、锂电多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完整产品体系,在动力三元材料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行业领先。2022年全国三元材料产量前十名企业中,公司位列第一梯队(排名第四),市场占有率10%。公司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拥有高新、麓谷、铜官三个生产基地,具备年产12万吨三元正极材料、6万吨磷酸铁锂材料、3万吨前驱体、0.5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能。公司借助中国五矿镍、钴、锰、锂等资源长远保障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坚持品质、集聚人才、专注研发,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实力,掌握了先进的前驱体合成、正极材料制备、废旧电池回收等技术,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138项,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产品代表了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单晶三元、高镍材料在行业内享誉盛名,产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未来,公司将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砥砺初心,厚植优势,与广大合作伙伴携手并肩,向着成为“全球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引领者”勇毅前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奉献、为服务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实施持续努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担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商业规划: 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公司持续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在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公司牢牢把握“双碳”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构建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与持续技术创新,确保产品性能始终领先行业标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性增长及储能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锂电池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周期,公司未来将充分受益于产业链的爆发式增长,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价值回报。报告期内,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051.2GWh,同比增长21.5%。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需求的驱动下,2024年锂离子电池市场实现快速增长。根据EVTank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329.2万吨,同比增长32.9%,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3.7%,较2023年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面临国内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持续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升级及上游原材料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多重挑战,公司阶段性业绩承压明显,营收规模同比收窄,亏损幅度有所扩大。但公司在产品结构优化、新型材料研发等关键领域仍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为穿越产业周期波动、重构价值增长曲线奠定了战略基础。(一)以业务生态重构赋能价值增长极2024年锂电正极材料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公司以“稳份额、拓增量”策略为导向,通过精准布局和运营提效实现结构性突破,2024年全年实现正极材料销售7.1万吨。在核心业务领域,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保持稳中有升,高功率、高电压三元产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款产品在行业主流客户完成量产导入,实现规模化稳定量产,钠电正极材料实现批量供货。同时,公司坚持磷酸铁锂材料产品的研发与升级,以满足下游车企及储能系统客户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需求。磷酸铁锂6万吨产线年末实现满产,成功打入行业头部客户供应体系,构建起三元正极材料与磷酸铁锂“双轮驱动”业务格局。在战略新兴领域,公司积极加速电池材料技术成果转化,9系超高镍产品打开市场,通过国际高端客户的车用动力、电动工具、无人机及载人飞行器等多项严苛验证,率先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已实现批量出货,完成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超高镍、高倍率三元正极材料已成为公司增长新引擎。富锂锰材料、全固态、半固态材料等下一代电池材料研发迈入新阶段,部分产品已批量供货,为公司保持市场先发优势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公司将以尖端技术为支点,以创新产品矩阵为引擎,依托全球头部客户生态圈的战略协同,通过数字化精益管理体系的深度赋能,在国家能源革命主航道上构建全链条价值输出体系。通过“技术-产业-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范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杆样本,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二)以持续科技创新赋能发展内生动力公司深耕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十多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多层级科技创新平台矩阵,系统构建“人才-平台-转化”创新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大批科研人员,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00余名,公司聚焦新能源电池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前沿技术储备,同步推进现有主力产品升级和下一代技术开发,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投入规模化生产,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18项、实用新型专利44个。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实现产品迭代与工艺升级双突破:磷酸铁锂产品实现技术革新,生产成本显著下降;高功率、高电压三元材料突破技术瓶颈,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蓄势待发;超高镍正极材料通过技术改进及工艺优化,产品性能达行业主流水平;钠电正极材料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实现批量出货。前瞻性技术布局成效显著,富锂锰材料、全固态、半固态正极材料等研发进入快车道。(三)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价值创造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新一代高电压三元低钴单晶正极材料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高功率型三元正极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两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固态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正极材料技术分链,深度参与工信部固态电池产业化专项;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退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拆解示范生产线建设》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作为核心单位承担湖南省“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氧化物基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开发》;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重点攻关《全固态电池用高镍正极材料开发》技术瓶颈;牵头实施中国五矿战略前沿项目《高比能富锂锰基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开发》。公司主编的行业标准《固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成功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立项,主编的行业标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入选国家层面绿色工厂评价标准清单。全资子公司长远新能源获评“长沙市扩能升级研发中心”。(四)以深化多元合作赋能战略推进构建全球化资源保障体系,打造“资源-材料-回收”闭环产业链。联合丰田汽车公司、明和产业(上海)有限公司及长沙矿冶院签署四方投资协议,共同开展退役电池回收业务。从国际趋势看,欧美等地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将推动产业变革,不远的将来会出现大规模电池退役潮,公司提前布局的电池回收网络不仅能够满足循环经济要求,更能通过资源再利用显著降低处理成本,这种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解决方案,将在持续发展中赢得市场主动权。通过多元化布局打造具有韧性的原料获取渠道,参投金川镍钴引战增资,在基础材料端形成稳定可控的供给能力;与法国阿克森斯签署建设合资工厂的协议草案,受邀参加“选择法国”峰会,深化欧盟新能源产业链合作。(五)以提升品质管控赋能品牌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始终秉持“质量立企”的发展理念,通过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展“全面质量知识竞赛”、“精益改善评比”、技能比武、QC活动竞赛等特色活动,形成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质量生态。通过建立三级质量目标管理体系,配套实施专项审核、红黄牌预警和PDCA循环改进机制,实现质量问题从发现到整改的闭环管控。特别是创新推行质量责任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质量指标分解至生产单元和个人,配套实施重大质量事故“一案双查”问责机制,既追究直接责任又倒查管理责任,切实筑牢质量防线。凭借卓越的质量管理成效,公司荣获“第三届长沙市市长质量奖”。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