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1997-11-1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200240507994H
  • 法定代表人: 黄斌
  • 董事长: 黄斌
  • 电话: 0510-83311836,0510-82720289
  • 传真: 0510-82720289
  • 企业官网: www.chinaconveyor.com
  • 企业邮箱: maeir@jsmiracle.com
  • 办公地址: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洛藕路288号
  • 邮编: 214187
  • 主营业务: 以汽车智能装备业务为核心、叠加人形机器人赋能的智能装备产业,以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为核心的锂电池循环产业
  • 经营范围: 智能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管理,光机电一体化及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的设计、制造;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系统集成控制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和电子计算机配套设备开发、制造、销售。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制造及售后服务(限分支机构经营)
  • 企业简介: 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奇股份,股票代码:002009.SZ),始创于1984年,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A股中小板改革的首批上市公司。现已形成智能装备产业、循环装备产业、重工机械产业,以及锂电池循环产业四大板块。天奇股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多家子公司,产品与服务主要涉及汽车制造、智能仓储、循环装备、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锂电回收处理、新能源工程、重工制造等产业领域。逐步形成拥有自动化物流装备、智能仓储与分拣、信息技术开发与服务、设备远程故障诊断分析与云服务、固体废弃物处理智能装备、报废汽车回收与利用、大型铸造件加工、新能源工程、锂电池回收与利用等综合业务的产业集团。天奇股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单位。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天奇人将以“诚信、勤勉、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立信市场,服务客户,践行价值创造。
  • 发展进程: 公司原名为“无锡南方天奇物流机械有限公司”,系由黄伟兴、白开军等31个自然人合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二零零零年十月三十一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0)206号文批复,本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四日,更名为“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立足于“诚信、勤勉、创新、共赢”的企业价值观,围绕“致力于服务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愿景,聚焦两大主业发展:以汽车智能装备业务为核心、叠加人形机器人赋能的智能装备产业;以锂电池回收、电池再制造与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为核心的锂电池循环产业。1、智能装备产业(1)汽车智能装备业务智能装备业务为公司的立业之本,以汽车智能装备业务为核心,提供汽车整车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维的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包括以柔性输送系统、自动化装备系统、智能检测系统、智能物流系统为核心的汽车总装生产线系统;以工艺设备、输送设备及电控系统、智能中控系统为核心的汽车涂装生产线系统;车身自动化储存系统、远程故障诊断分析与预测维修等。主要客户包括理想、赛力斯、比亚迪、蔚来、特斯拉、宝马、奇瑞、长安、沃尔沃、福特等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企业。(2)循环装备业务循环装备业务以控股子公司天奇力帝(湖北)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专注于环保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业务涵盖废钢加工装备、报废汽车拆解装备、有色金属分选装备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设备与服务,下游客户包括大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废钢加工企业、报废机车回收拆解企业等。(3)重工机械业务公司重工机械业务主要从事重工装备铸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风力发电、塑料机械、船舶动力等下游行业提供铸件产品配套。主要产品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用轮毂、底座、轴承座、行星架等,主要客户包括GE能源、恩德能源、远景能源、西门子歌美飒等国内外风电行业巨头。公司重工机械业务核心子公司江苏天奇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铸件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毛坯铸造、机加工到表面处理的全套生产能力,已通过ISO9001、ISO14000和ISO45001等管理体系认证,已取得CCS中国船级社工厂认可、LR英国劳氏船级社工厂认可、TPG(交通运输及能源行业)特殊工艺认证。2、人形机器人产业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号召,基于在汽车智能装备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行业资源优势,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将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规模化落地应用展开,主要业务涵盖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机器人项目规模化落地交付、数据采集与场景算法搭建。应用场景及行业覆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锂电池制造、3C制造、生物医药及半导体高端制造等,为高端制造领域提供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服务,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工业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3、锂电池循环产业锂电池回收:公司围绕六大渠道(电池生产商、电池应用商、电池银行、社会资源回收商、汽车后市场服务商、互联网及C端)积极开展国内外锂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深度绑定整车厂、电池厂等重要资源渠道,通过合资共建回收产能、产能包销业务合作以及打造“服务+回收”业务模式等多样化的创新商业模式,构建覆盖国内+海外市场坚固的产业合作联盟,共建锂电池循环利用生态圈。梯次利用: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子公司天奇新动力为工信部认可的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梯次利用企业,专注于动力电池再制造技术及服务、再利用整体解决方案,聚焦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轻型动力、通讯备电、重卡换电等梯次利用关键场景,为动力端、储能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再生利用: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核心子公司天奇金泰阁深耕锂电池资源化利用行业二十余年,为工信部认可的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再生利用企业,专注于三元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再生利用,能够循环产出电池材料,已实现锂电池全元素再生且生产全流程碳足迹可追溯。目前已建成投产10万吨废旧锂电池(5万吨三元及5万吨铁锂)处理规模,并正在扩建10万吨铁锂回收处理产能。主要产品包括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磷酸铁等,主要产品均已获ISO14067:2018碳足迹追溯认证。(二)经营模式1、装备业务(智能装备、循环装备、重工机械)对外采购主要包括设备材料采购、工程分包、劳务采购等,采用“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采购中心根据订单情况确定采购计划并编制采购订单,根据采购/分包的具体内容、性质、规模、复杂程度等,通过询价、比价、招标或直接委托等方式确定供应商或分包商。公司及子公司大额采购订单由采购中心统一执行,负责询价、招标、采购等工作,通过产品质量、供货能力、服务能力等要素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生产模式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模式,公司产品为定制化的大型非标装备,因各个客户对产品规格、性能等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公司依据合同的定制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生产计划。销售模式采用直接销售的模式。销售团队在承接项目前与客户充分交流,了解客户需求,制定项目规划方案及技术方案;结合客户预算、项目成本等因素制定项目报价并参与客户组织的招标,中标后签订技术协议及商务合同;签订合同后机械、电气技术人员分别细化设计方案并投入生产(根据实际生产计划情况确定自行生产、外协加工、整体外包)同时,公司部分装备业务实行项目制管理,项目实施需经过设计、生产制造、发运、安装调试、验收及售后服务几个阶段,项目组根据合同约定时间确定项目推进计划,跟踪协调项目现场、公司内部制作、外协外包及项目整体进度把控(包括货物发运、安装调试、验收及售后服务);项目实施完成后,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远程诊断系统向客户提供及时高效的售后服务,收集客户反馈,同时持续追踪客户需求,进一步增加客户粘性。2、人形机器人业务公司人形机器人业务实行以场景应用为导向的研发及销售模式,销售部门结合汽车智能装备业务的客户需求及产线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人形机器人匹配方案。市场部门与客户确定机器人落地场景和作业方案后,依次进入场景验证、实景训练的过程,最终实现批量化订单交付。研发部门配合市场部在前期应用开发、场景验证环节,针对复杂工况或长程任务,提出阶段性实现方案,并持续优化机器人本体运控,感知、决策能力,从而能够确保机器人实训阶段性进展满足客户交付要求。3、锂电池循环业务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主要采用采购直销或受托加工两种方式。采购直销:采购部门综合考虑生产需要、实际库存情况及对市场情况的预判在市场采购电池废料。梯次利用环节采购价格参考市场行情变化,元素再生环节电池废料按照钴、镍、锂金属市场价格及市场约定的采购系数确定。直接销售业务由销售部门负责市场及客户开发,经客户审厂、样品认证等一系列程序,就具体产品规格型号、采购数量提供报价,根据客户需求签订销售合同及订单。受托加工:客户提供主要原材料,公司按照客户要求代为加工成相应产品并收取加工费,加工费参考市场行情并结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品质及回收率水平与客户协商而定,产品可回流至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内,形成真正锂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闭环。(三)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成果2024年,面对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公司坚定围绕汽车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布局,聚焦智能装备、锂电池回收两大主业,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未来业务;深化海外市场布局,积极应对市场环境挑战。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6,028.43万元,同比下降18.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509.02万元,同比减亏15,989.38万元。智能装备业务(汽车智能装备及散料输送设备)实现销售收入155,475.50万元,同比下降4.95%;锂电池循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8,640.95万元,同比下降43.08%;重工机械实现销售收入50,648.08万元,同比下降14.09%;循环装备实现销售收入26,377.27万元,同比下降11.96%;1、智能装备业务2024年度,公司智能装备业务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订单储备充裕,于国内外市场均取得卓越成效,呈现齐头并进之态势。2024年全年,公司智能装备业务(汽车智能装备及散料输送设备)新签订单合计17.88亿元,其中汽车智能装备业务新签订单16.43亿元,海外项目占比达36%,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在手订单达16.42亿元,其中海外占比52%。报告期内,公司汽车智能装备实现营业收入135,325.52万元,同比下降1.07%,毛利率为21.39%,同比提升6.89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智能装备板块完成赛力斯重庆项目、理想常州项目、宝马沈阳项目、大众合肥项目、蔚来汽车项目、比亚迪常州项目等多个国内重大项目履约及交付,并推进执行福特美国项目、宝马美国项目及匈牙利项目、宝马德国项目、沃尔沃斯洛伐克项目、丰田巴西项目等高毛利海外项目。海外业务规模显著增长,国内改造及增补项目业务量持续攀升,带动智能装备业务本年度盈利规模同比提升。2、人形机器人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开拓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的规模化应用市场。2024年7月,公司与优必选科技、吉利汽车合作开展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联合打造创新示范应用,并致力于共同推动面向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截至目前,公司已为近20家客户提供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并已陆续开展客户现场场景验证及实景训练,应用场景覆盖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锂电池制造等多个行业。2024年11月,公司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国内首个参考汽车制造工况的机器人实训基地,该基地与公司汽车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积极联动,持续开展实景数据采集,大大缩短机器人在汽车工厂现场训练周期、降低训练成本,优化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方案。自2023年以来,公司持续深耕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落地应用,依托公司在汽车智能装备领域的技术及客户积累,基于对汽车制造工艺的认知及理解,为客户提供轮式、双足的机器人产品及差异化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着力打造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及离散制造业的典型应用场景。未来,公司将利用自身的工程实施优势,打造基于复杂工业场景及机器人应用实景工况的数据采集中心,通过真实环境模拟和训练,提升AI系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人形机器人“场景-数据-模型-应用”闭环。3、锂电池回收业务报告期内,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86亿元,同比下降43.08%。报告期内,锂电池循环行业仍呈现出低迷态势,流入回收市场的废旧锂电池未达预期规模,导致回收原料供应相对不足,废料采购竞争激烈;金属锂、钴、镍等关键产品价格全年低位徘徊。上述因素导致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分摊至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大幅增加,对业务毛利造成较大冲击,导致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毛利亏损局面延续。报告期内,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毛利率为-6%,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报告期内金属价格下降幅度降低,且公司持续优化成本降低费用所致。报告期内,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持续优化内部管理,科学调整生产排布、持续改善并优化生产工艺,优化人员配置,全方位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发展机遇,持续深化国内市场锂电池回收产业联盟建立,并同步布局海外市场。2024年4月,公司与中国长安、长安汽车设立合资公司,三方拟共同投资合作开展电池再利用业务,目标打造西南地区领先的电池回收标杆企业。2024年7月,子公司天奇金泰阁与富奥智慧设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展电池材料再生利用业务,依托一汽集团的平台优势及各方产业资源、技术等优势,共同实践《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已试点日本、美国市场开展锂电池循环业务合作,并已获取部分海外原料作为生产补充,以缓解国内原料采购紧张的情况。欧洲新电池法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内锂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接踵而来,锂电池回收产业将迎来高速成长阶段。公司持续围绕六大渠道积极布局,以股权绑定、战略投资、产能包销等多样化方式构建覆盖国内+海外市场坚固的产业合作联盟,共建锂电池循环利用生态圈,深度参与到锂电池行业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变革中。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