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北京
  • 成立日期: 1992-10-14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1000010112001XW
  • 法定代表人: 李民吉
  • 董事长: 瞿纲
  • 电话: 010-85238570,010-85239938
  • 传真: 010-85239605
  • 企业官网: www.hxb.com.cn
  • 企业邮箱: zhdb@hxb.com.cn
  • 办公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2号华夏银行大厦
  • 邮编: 100005
  • 主营业务: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服务;结汇、售汇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 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业务;境内证券投资;结汇、售汇业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 企业简介: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关心支持下,华夏银行于1992年10月在北京成立,是首钢总公司(现已更名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独资组建成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是全国唯一一家由制造业企业发起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3月,实行股份制改造;2003年9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00015),成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 2017年以来,华夏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及监管要求,强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北京的银行”发展定位,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和多重困难挑战,经营业绩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资产规模和经营质效平稳增长,资产质量稳步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与盈利结构优化,客户基础持续夯实;改革活力不断释放,转型创新力度加大,资本实力不断提升主要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截至2023年末,形成了“立足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全国”的机构体系,设有香港分行,控股1家金融租赁公司、1家理财公司和2家村镇银行,跻身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在2024年7月公布的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华夏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第49位。 在做好经营发展工作的同时,华夏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客户、股东、员工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致力于成为一家有担当、负责任的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推行普惠金融理念,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将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覆盖最广大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弱势群体。积极服务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打造“绿筑美丽华夏”金融品牌。先后多次荣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中国银行业最佳民生金融奖”等多个奖项。 华夏银行将秉承“服务新时代、建设新华夏”主题,恪守“可持续更美好”品牌理念,保持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以综合金融服务巩固对公业务基础地位,着力提升数字化和零售业务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绿色金融和财富管理发展新特色,着力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区域发展新高地,加快建设成为有特色、有质量、有竞争力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向着“大而强”“稳而优”的现代金融集团目标奋力迈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 发展进程: 公司前身为华夏银行,系经中国人民银行[银复(1992)391号]批准,于1992年10月14日由首钢总公司独资组建成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1996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同意华夏银行变更注册资本并核准〈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批复》[银复(1996)109号],批准华夏银行以发起方式改制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21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2003)83号]文批准,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A股)10亿股。
  • 商业规划: 3.1公司业务概要本公司于1992年10月在北京成立,1996年4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03年9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是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在全国120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44家一级分行,78家二级分行,营业网点总数963家,员工3.83万人,形成了“立足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全国”的机构体系。本公司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立足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面向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投资银行、贸易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网络金融和现金管理、产业数字金融等专业化、特色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面向个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借记卡、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电子银行、养老金融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以合规经营和创新发展为主旨,持续推动金融市场、资产管理、资产托管等业务协同稳健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客户的能力。在2024年7月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本公司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第49位、按资产规模排名全球第57位。3.2公司发展战略执行情况和核心竞争力分析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本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北京市工作要求,积极作为,攻坚克难,规划执行情况优良,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公司金融转型稳步推进,综合金融服务效果显现。持续深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对公基础客群和有效客群开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深化“商行+投行”综合金融服务模式运用,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加强对公存款营销组织,持续拓展存款增长来源,优化存款结构,加强存款定价管理,加大结算存款、低成本存款组织力度,狠抓融资客户、机构客户和无贷户的存款增长。持续完善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常态化支持机制,加大对“五篇大文章”、民营经济、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紧跟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持续升级财资管理功能,扩展对公线上服务场景,加强结算资金管理服务。聚焦投资银行体系化能力建设,扩大承销业务规模,持续打造撮合产品体系,积极助力企业跨境直接融资,健全对公财富管理体系。聚焦制造业金融服务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贸易金融业务深化“内外贸”“本外币”“离在岸”“结算+融资+财资”四个一体化经营。产业数字金融业务扩容上量,稳步推进产业数字金融领域首个国家课题实施,构建敏捷柔性矩阵式组织架构,搭建核心能力体系,进一步夯实快速响应市场和支撑业务稳定运行的能力。本公司对公客户比上年末增长4.74%。公司贷款(不含贴现)比上年末增长5.83%。零售金融转型加快推进,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深化零售客户分层分群经营服务体系,构建“金融+生活”垂直生态,升级个人客户积分权益服务体系,个人客户群体稳健增长。深入推动存款业务回归客户经营服务本源,聚焦数字化与专业化融合,构建智能化、场景化产品矩阵,加速科技赋能存款组织,拓宽引流场景,推动个人存款业务的全面升级转型。着力推进个人贷款业务转型,个人房贷业务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回稳向好,拓展场景布局,助力消费升级,提供多样化的个人消费信贷金融服务。以客户经营为主逻辑,丰富财私产品货架,强化投顾专业赋能,实现财私客户和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增长,推动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向纵深发展。持续改善支付结算环境和支付便利性水平,推动收单业务场景化、数字化建设,优化涉外支付环境。信用卡业务持续优化结构,融合消费新场景,加速产品创新。结合文旅、餐饮、娱乐等个人消费场景,深挖各区域特色景点及渠道资源,持续优化华彩生活APP、微信银行等自助渠道功能。本公司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44%;个人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7.55%。个人客户总数(不含信用卡)比上年末增长4.24%。金融市场转型加力推进,盈利贡献持续提升。持续推进金融市场业务转型,加强市场趋势研判,资金业务动态调整交易策略。同业投资持续加大标准化、线上化、公开化产品投放。票据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票据产品体系持续完善,票据贴现量和交易量均创新高。深化同业客户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华夏e家”同业平台功能,提升产品销售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加速推进资产托管业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托管业务结构。深化托管客户链式开发,实现证券投资基金、信托财产、银行理财等托管业务较快增长,资产托管业务对全行的综合经营贡献持续提升。加快托管业务创新,开拓新增长点。深入开展托管数字化转型,智慧管理平台、智慧客服平台优化升级在全行推广。华夏理财升级“理财工厂”运作模式,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拓展销售渠道,持续提升投研能力,积极创新资产配置策略。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智慧银行基础不断夯实。持续强化数字科技对业务发展的赋能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数字化经营管理效能。数字化客户经营能力不断提升,推广华夏财资云,全新打造个人手机银行APP经营贷款专区,投产企业级产品管理平台,优化手机银行、远程银行等多渠道触客功能。数字化管理效能持续放大,推进营业网点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运营管理数字驾驶舱,持续提升本币清算自动化水平,全面推广数字函证业务,不断增强数字化风控能力。数字科技支撑能力稳步增强,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推广“一横、五纵、两技术栈”的企业级云平台,构建基于多种算力融合的量子金融云平台,推进数字化人才体系建设,搭建分层分类的数字化培训体系。数字化能力基础逐步夯实,强化数据资产体系化管理,建立数据资产统一管理与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全行数据要素化建设,构建智能数据服务生态。重点区域协同发展,服务各地经济发展亮点纷呈。坚持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在京央国企、首都重点项目做好综合金融服务。支持首都科创企业,推出“研发贷”“科创易贷”“股票增持与回购贷款”等特色产品;主动对接中关村高促中心等平台,扩大科创金融服务覆盖面。积极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出“大美华夏”精彩消费季、“畅游北京”等优惠活动,助力激发首都消费潜力。服务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上线数字人民币代发工资、市级非税等业务系统,为首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金融助力。深化“京津冀金融服务主办行”建设,积极为“河北首衡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等三地协同发展重点项目提供综合投融资服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分行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创新发展主流,增创“商行+投行”竞争新优势,构建零售转型新格局,打造金融市场业务全新增长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分行提速发展,聚焦主流产业和主流行业,搭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设全国首个碳排放质押融资数字化项目,深化互联互通,跨境理财通南向通获批开业,境外债承销实力持续强化。风险管理扎实推进,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形势变化,统筹推进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防控工作,强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升维信贷与投融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深化偏好传导机制建设,保障业务经营符合整体“稳健”的风险偏好。提升审批工作质效,赋能分行经营发展。持续深化事中过程管控,确保信用风险整体可控。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排查与形势研判,高度重视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化解。聚焦价值贡献,推进特殊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风控数字化项目建设,提升数字化风控水平。集团化、精细化管理取得进步,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加强集团化管理,完善集团化管理机制,强化管理的系统性、精准性,全行发展潜能和效能得到进一步释放。设立集团化协同委员会,建立协同联动激励机制,资负、营销、风控等策略体系有效传导,行研体系建设加强。实施结构调整精细化工程,坚持资本内生积累与外部补充并重,高资本消耗业务得到有效管控,成功发行永续债600亿元,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加强精细化成本核算,推动中后台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中心。定期开展网点达标及投入产出评价,提高基层机构经营效能。3.3总体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3.3.1外部环境及行业发展情况2024年,全球经济在波动中呈现渐进复苏态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经济增速仍维持低位运行。我国经济发展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部分领域风险隐患显现等多重挑战,但经济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在保持适度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提质增效,经济回升向好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银行业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整体呈现出“规模小幅增长、息差降幅收窄、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态势”的发展特征。商业银行扎实推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3.3.2经营业绩概况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深化集团化、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持续强化策略执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经营成果平稳向好。规模稳步增长。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规模43,764.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7.25亿元,增长2.86%;贷款总额23,663.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7.34亿元,增长2.46%;存款总额21,513.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4.25亿元,增长1.01%。经营质效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实现利润总额358.79亿元,比上年增加4.40亿元,增长1.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76亿元,比上年增加13.13亿元,增长4.98%。资产质量稳中向好。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379.1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91亿元,下降1.53%;不良贷款率1.60%,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1.89%,比上年末上升1.83个百分点。3.3.3“五篇大文章”加力提效报告期内,本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决策部署,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加快业务发展,更大力度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以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科技金融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协同,将科技金融纳入五年发展规划,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成立总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专班,明确发展目标,着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聚焦科技型企业聚集区,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集聚区域分行的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和贷款定价优惠。建立授信绿色审批通道,制定科技型企业授信审批指引,持续完善适用于科技型企业的评级体系,不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的信贷支持。创新推出研发贷款产品,推广应用投联贷、选择权贷款等投贷协同特色产品。加强集团化协同,积极向科技型优质企业提供“债权+股权”综合化金融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金融支持。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5,945户,比上年末增长23.49%;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591.1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20%。专栏1:加快打造“专、精、特、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做“专”,加快组建“专业和专注”的科技金融专业队伍。加快推动总、分、支三个层面服务科技企业成长的专业化团队建设,充分体现人员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和考核专业化,不断提升对科技型企业的服务质效。做“精”,持续提升“精准和精细”的科技金融风控能力。加强科技企业的研究能力提升,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运营、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等运用,逐步打造精准和精细的科技企业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合理的风险定价。做“特”,不断创新“特长和特色”的科技金融专属产品。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整合集团资源,强化集团协同,通过打造“金融资源的整合者”,积极向科技型企业提供“债权+股权”综合化金融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做“新”,持续创新服务科技金融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积极搭建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投资机构、专业中介等相融共生的合作伙伴生态圈,以投商行一体化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接力式金融服务。充分借力集团的金融租赁、理财等资源禀赋,发挥集团协同优势,赋能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绿色金融深化绿色金融战略,制定全面统筹、稳妥有序、分类施策、创新驱动的绿色金融行动方案,持续开展重点领域生态营销。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绿色贷款营销策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绿色贷款增长迅速。建立产业园区转型金融标准,服务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支持美丽中国建设,加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完善绿色贷款、绿色投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承销、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绿色消费等产品服务体系,在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持续突破,集团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完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授信业务ESG与气候风险管控力,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作为单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单一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策略,开展气候风险转型风险压力测试和物理风险压力测试。本公司自主开发的独立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上线推广,大幅提升绿色金融数字化管理能力。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绿色贷款余额3,027.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5%,绿色贷款占比持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491.2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4.19%;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463.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27%;清洁生产产业贷款余额102.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73%;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535.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00%。普惠金融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通过数字普惠重塑普惠金融服务格局,聚焦小微企业、“三农”、新市民、新型就业者等特定群体,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持续擦亮“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特色品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市场敏锐度和客户服务洞察力,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不断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的适配性,满足小微企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步做好“政治题”与“发展题”,推动普惠业务向提质增效方向转型,在高质量发展中获得合理回报。坚持系统性思维,树立全行“一盘棋”思维,全方位谋篇布局,总行加强战略统筹、资源配置、信贷政策、人才培养等机制建设,分行因地制宜打造经营机制、产品创新、科技金融、风险管理、团队建设特色,持续增强普惠金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数字化转型,从风控、营销、展业、服务等方面一体化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普惠金融全流程数字化运营机制,优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和金融服务质效。坚持集团化协同,发挥集团资源优势,丰富普惠金融发展内涵及外延,以综合服务为导向,加大业务协同和行司联动,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能力。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015.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5.53亿元,增长2.83%;报告期内优化客户结构,压缩无效不规范账户,小微企业贷款客户49.89万户,比上年末减少6.19万户,下降11.05%。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26.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6.22亿元,增长4.35%,高出各项贷款(境内汇总,不含票据融资)增速1.53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40.4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29万户,增长15.04%;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4.69%,比上年下降46个BP;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1.21%,整体风险平稳可控。养老金融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扎实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位一体”的格局,按照“紧跟政策、贴近市场、择优支持、积极探索”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统筹推进,提升战略定位,将养老金融纳入五年发展规划,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成立养老金融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思路、量化目标及具体举措。建立授信绿色审批通道,保障养老金融领域重点项目的审批效率。丰富产品体系,优化“华夏颐养”养老金融系列产品,为重点客户制定“商行+投行”“表内+表外”“本币+外币”“基础账务服务+资金保值增值”等个性化、综合化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将服务延伸至其上下游全产业链,积极探索融资服务新模式。积极落实国家个人养老金制度政策。拓宽服务渠道,强化与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与行外渠道协同做好客户服务引流;通过养老金H5、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个人网银、智能柜台、网点柜面等多种自有渠道为客户提供养老金账户开户、缴存、投资等服务,行内行外双轮驱动,多渠道协同做好养老金客户服务。丰富产品供给,持续丰富涵盖存款、基金和保险的养老金融专属产品谱系,降低颐养存养老专属存款认购起点金额,精选更多优质养老基金和养老保险产品,持续丰富养老金产品供给。加快客户拓展,积极组织分行储备养老金客户,提前向备老目标客群宣介养老金融服务,提升客户认可度,个人养老金业务在全国范围实施后,实现个人养老金预约客户的批量开户。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59.3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3.88%。全面提升养老金融服务水平,开展“颐养伴”养老资产配置沙龙活动,以专业团队、贴心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养老规划;为老年客户搭建手机银行异常交易“火眼”风控体系并提供“安全守护”家庭金融服务,加强账户资金安全保障;线上线下多渠道向广大老年客群开展个人养老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客户养老科学投资观,为超700万老年客群提供养老金融服务。数字金融成立数字金融管理部,统筹推动“数字金融”大文章。围绕服务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两条主线,切实推动数字金融行动方案重点任务落地。完善服务手段支持数字产业化,拓展服务渠道融入产业数字化。积极支持汽车领域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开展“经销数贷通”业务,实现数字模型审批、线上放款、在线还款等全线上功能。积极布局智慧教育领域,全力推广“银+校”模式,对接智慧教育平台,拓展线上缴费等收单业务。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推出“新市民菁英贷”专属产品,为新市民提供就业、安居、消费、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健康和养老领域资金支持。以优质数字金融服务支持数字经济新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服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客户93,658户,比上年末增长1.45%,投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817.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56%。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