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

巨化股份 - 600160.SH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1998-06-26
上市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实际控制人
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企业英文名
Zhejiang Juhua Co.,Ltd.
成立日期
1998-06-17
董事长
周黎旸
注册地
浙江
所在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巨化股份
股票代码
600160.SH
上市日期
1998-06-26
大股东
巨化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52.7 %
董秘
刘云华
董秘电话
0570-3091758
所在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陈芳;王旭;胡成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杭州)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30000704204554C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注册地
浙江
成立日期
1998-06-17
法定代表人
周黎旸
董事长
周黎旸
企业电话
0570-3091730,0570-3091704,0570-3091758
企业传真
0570-3091777
邮编
324004
企业邮箱
jhgf@juhua.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基本化工原料、食品包装材料、氟化工原料及后续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经营范围: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生产与销售(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的范围详见《安全生产许可证》、涉及危险化学品批发的范围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气瓶检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咨询和技术转让,经营进出口业务。(上述经营范围不含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限制和许可经营的项目)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17日,于1998年6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00160)。

20多年来,公司以“创造财富,服务社会”为宗旨,牢牢把握中国及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持续创新,稳健发展,由基础化工产业企业转型为专注于高性能氟氯新材料的创新型企业,是国内领先的氟化工、氯碱化工综合配套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

公司建有100多套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装置,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安全环保技术及其配套设施、生产运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产品涵盖功能性材料、特种聚合物、新型制冷剂、特殊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等,已通过ISO9001、ISO14001、OHSAS45001认证。

公司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建有行业领先的研发体系,在杭州、衢州分别建有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化工新材料(衢州)产业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创业载体。

公司建立专业化、自有、具有高度战略执行能力的产品管理体系,主要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PTFE分散乳液等产品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EU认证,与国外先进的准入水平保持一致。

核心管理团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巨化”牌制冷剂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公司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满足在绿色建筑、汽车交通、卫生防护、电子数据、车用养护、冷鲜包装、食品添加等国计民生领域的需求,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商业规划

报告期,公司外部经营环境符合年初预判。

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并存,且因美国加征关税冲击带来市场复杂演进。

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但公司所处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行业持续受产能扩张释放,需求疲软,“供强需弱”、“内卷式”竞争加剧,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恶化。

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能利用率72.7%,比2024年下降3.6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最低;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4%,连续3年下降;虽营业收入同比小幅增长1.4%,但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0%,为连续4年下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量的扩张与质的下降特征明显。

此外,受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影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2022年的同比增长18.8%,逐步减速至报告期的同比下降1.1%,行业处于景气低位。

在此背景下,公司非氟制冷剂业务产品延续“供强需弱”供需格局,市场竞争激烈。

公司氟制冷剂在核心产品HCFCs/HFCs在生产配额的约束下,HFCs过剩产能去化,HCFCs生产配额进一步削减,下游需求良好,且经过2024年HFCs配额制运行,历史“囤货”去化,行业供需格局、竞争格局、市场格局、竞争秩序和行业生态持续改善,产品价格延续从“内卷”式竞争的底位回升趋势,恢复性上涨。

部分品种距历史高位仍有较大差距。

公司主要原料品种较多,且市场走势继续分化,有涨、有跌,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

由于,非氟制冷剂业务产品价格已经历近几年的深度下跌,市场风险释放较为充分,其盈利水平和盈利比重处于低位,制冷剂业务因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其盈利水平、盈利比重大幅上升,推动了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继2024年继续逆行业周期上行,走出了独立于化工行业的上升周期。

以往业绩随化工行业强周期波动的特征因氟制冷剂配额制显著弱化。

面对确定性机会和复杂经营环境,适应产业变革、科技进步趋势和未来竞争需要,公司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总基调,主动求变、适变、应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变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狠抓年度经营目标任务和《2025年“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2025方案》)措施落地见效,经营质效大幅提升、股票市值稳步增长。

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133.31亿元,同比增长10.36%;实现利润总额26.07亿元,同比增长148.27%;实现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增长146.97%。

公司6月末收盘市值为774.29亿元,期间增长20%(前复权)。

(一)增减利因素分析2025年1-6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6.07亿元,其中增利因素28.97亿元,减利因素13.38亿元,合计增利15.59亿元。

1、增利因素28.97亿元:(1)主要产品价格上升增利21.97亿元,主要是氟制冷剂产品21.29亿元、基础化工产品0.57亿元、氟化工原料增利0.11亿元;(2)主要产品销售成本中主要原料和动力价格下跌增利共计3.94亿元,主要是电价下跌0.78亿元、烟煤0.55亿元、石油苯0.47亿元、蒸汽0.43亿元、丙酮0.34亿元、液氯0.30亿元、工业盐0.24亿元、1,2-二氯乙烷0.16亿元、VCM0.16亿元、双氧水0.11亿元、丙烯0.09亿元、外购环已酮0.09亿元、甲烷及天然气0.08亿元、甲醇0.07亿元、电石0.05亿元、四氯乙烷0.01亿元;(3)主要产品增销增利0.62亿元,其中石化材料0.36亿元、含氟精细化学品0.13亿元、含氟聚合物0.07亿元、氟化工原料0.06亿元;(4)主要产品销售成本中因素变动合计增利2.24亿元,其中主要产品销售成本中主要单耗下降增利1.39亿元、产量变动增利1.34亿元、副产品变动增利0.21亿元、人工制造费用上升减利0.71亿元;(5)营业费用减少增利0.16亿元;(6)营业外支出减少增利0.02亿元;(7)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增加增利0.01亿元。

2、减利因素13.38亿元:(1)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跌减利3.31亿元,其中石化材料产品2.11亿元、含氟聚合物产品0.77亿元、含氟精细化学品0.27亿元、食品包装材料产品0.17亿元;(2)主要产品销售成本中主要原料价格上升减利3.79亿元,主要是甘油1.86亿元、硫磺0.89亿元、AHF0.74亿元、萤石粉0.30亿元;(3)主要产品减销减利1.02亿元,其中制冷剂0.76亿元、食品包装材料0.14亿元、基础化工产品增销减利0.12亿元;(4)其他产品结构与服务等变动减利2.42亿元;(5)管理费用增加减利0.66亿元,主要是维修费用与人员费用增加;(6)研发费用增加减利0.63亿元;(7)税金及附加增加减利0.59亿元;(8)财务费用增加减利0.24亿元;(9)信用减值损失增加减利0.19亿元;(10)其它收益减少减利0.18亿元;(11)其他业务利润减少减利0.15亿元;(12)资产处置收益减少减利0.09亿元;(13)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减利0.07亿元;(14)营业外收入减少减利0.02亿元;(15)投资收益减少减利7万元。

(二)主要经营特点1、坚持稳中求进、稳进提质、提质增效,立足优势,高效统筹,积极应对,精益经营,实现增产增销增收。

报告期,公司立足产业链一体化集约经营优势,强化产业链经济运行分析、资源协同高效配置,高效统筹安全与发展、供应链与价值链平衡,着力提升市场动态感知能力、经营市场能力、上下游企业良好互动响应能力、资源高效配置能力,保持生产经营的灵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强管理、保安全、稳生产、拓市场、优结构,紧紧把握市场主动,实现主要生产装置稳定生产、产销量提升,主要产品的产量同比增长5.12%、外销量同比增长6.8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29%,为公司增产、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内部有效整合与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构建氟制冷剂新业态,打造全球领先竞争地位。

报告期,公司紧紧围绕制冷剂配额制商业模式、供需格局、竞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革要求,突出氟制冷剂新运营模式和新业态建设。

一是完善提升了制冷剂营销中心功能,实行公司(含各子公司)氟制冷剂产业链产销分离、集中决策、集约经营模式,并基于龙头企业地位,加强下游厂商合作,正确处理客户、供应商、政府、协会、同行关系和生产交付与季节性消费需求关系,有效提升了氟制冷剂市场动态感知能力、上下游企业良好互动响应能力和配额资源高效配置能力,发挥了集约经营效率、效益,掌握了市场主动,维护了市场供应秩序,促进了HFCs的“刚需消费”的功能性制剂属性和全球“特许经营”商业模式的“基因”形成,进一步显现出配额的市场价值,初步形成与配额制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和业态环境;二是作为中国化工环保协会氟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国家ODS履约打非基金管理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义务,与国家执法机关互补协同,对违反规定生产、使用、泄露和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等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高水平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维护行业正常经营秩序和企业正当合法权益;三是优化考核机制,加大阿联酋氟制冷剂基地经营发展支持力度,发挥中东区位优势,进一步撬动欧美市场、开拓中东、东南亚市场,巩固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形成未来竞争力,塑造全球HFCs配额优势;四是实施积极的国际市场竞争策略,为公司成为具备全球影响力和定价权的制冷剂供应商筑牢根基;五是积极开拓后服务市场、气雾罐市场,持续优化渠道策略、包装质量及设计,加强终端市场建设,推动全球一流“巨化”牌制冷剂品牌建设,牢固确立终端市场龙头地位,有效提升了品牌溢价效益;六是未雨绸缪,保证研发投入,加快第四代制冷剂技术提升和绿色低碳制冷剂新产品创新培育,推进甘肃巨化HFOs项目建设、本埠HFOs项目技改,大幅提升HFOs、R454b产品产销量,持续巩固和提升行业龙头地位。

3、坚持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可持续成长。

报告期,严格遵循发展战略,顺应产业变革和科技进步趋势,适应未来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走出去”发展谋求长远生存权与可持续发展空间,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高性能氟氯化工先进材料制造业基地和一流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本着积极、审慎原则,有序推进公司年度科技创新计划、固定资产计划项目落地,强化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完成研发投入6.03亿元。

公司及子公司技术专利受理32件(其中PCT申请3件),获得专利授权25件。

公司高纯PFA工业化验证项目获得试生产批复,投料试车;技术中心公司“质子膜用全氟磺酸树脂及其核心原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HFE-347合成及电子级精制与纯化新产品”、“HFE-6512合成与纯化新产品”,锦纶公司“丁酮肟绿色成套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等4项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巨塑化工公司“多层共挤偏二氯乙烯共聚树脂”获浙江省新产品证书;巨圣氟化公司“低门尼橡胶生产的智慧化定重切割与全流程智能化高端装备”入选浙江省国有企业“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衢化氟化公司“一种2,3,3,3-四氟丙烯的生产方法”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授权技术专利744件,11家重点子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亿元。

在建工程125项、年内开工36项(在建工程情况,见本报告“第十节、财务报告”之“七、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之“在建工程”)。

4kt/aTFE、10kt/aFEP扩建项目、环氧氯丙烷装置技改、有机醇优化提升改造项目建成投用。

甘肃巨化高性能氟氯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4、坚持价值创造、价值传播、价值实现,努力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股东回报能力。

报告期,公司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为宗旨,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价值,实现好发展好投资者利益”为目标,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在努力提升经营与发展质效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公司2025年“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具体内容见公司2025年4月25日的公告),实现业绩大幅增长、股价连续七年稳健上涨。

展望下半年,尽管公司外部经营环境仍较为复杂,非氟制冷剂业务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环境,但总体上确定性机遇大于挑战。

公司维持年初对外部形势的判断,将继续以确定性工作把握确定性机遇和应对不确定市场,按照公司确定的年度总体工作思路,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强化市场动态感知和经营能力,保持经营的主动性灵活性针对性,扎实推进各项目标措施落地见效,争创更好价值回报社会、回报股东。

发展进程

公司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浙政发【1998】68号)批准,以募集方式设立;在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号码3300001001604。

公司于1998年6月1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人民币普通股8000万股(含向公司职工配售800万股),于1998年6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