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儒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上海儒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儒竞科技
- 企业英文名: Shanghai Ruking Technologies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管洪飞,廖原,刘占军,邱海陵,刘明霖,雷淮刚
- 上市代码: 301525.SZ
- 注册资本: 9431.1768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3-08-30
- 大股东: 雷淮刚
- 持股比例: 17.27%
- 董秘: 厉昊超
- 董秘电话: 021-61811998
- 所属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曾凡强、洪海莉
- 律师事务所: 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国权北路1688弄75号1204A室
- 概念板块: 通用设备 创业板综 融资融券 新型工业化 机器人概念 汽车热管理 新能源车 注册制次新股 次新股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上海
- 成立日期: 2003-07-21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101107529100749
- 法定代表人: 雷淮刚
- 董事长: 雷淮刚
- 电话: 021-61811998
- 传真: 021-61248868
- 企业官网: www.ruking.com
- 企业邮箱: ir@ruking.com
- 办公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国权北路1688弄75号1204A室
- 邮编: 200438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变频节能与智能控制综合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硬件销售;电子产品销售;机械电气设备销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伺服控制机构销售;微特电机及组件销售;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上海儒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的变频节能与智能控制应用方案提供商,专注于电力电子及电机控制领域综合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供热通风空调及冷冻设备(HVAC/R)领域的变频驱动器及系统控制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的变频驱动器及控制器、工业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领域的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儒竞科技作为自主创新的研发驱动型企业,以电力电子及电机控制技术作为基础,成功研发了以电机控制、电源控制及系统控制技术,数字电源及电力电子变换硬件平台,电机设计平台为代表的三大技术领域,在细分技术领域内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并通过核心技术的交叉应用与延伸,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布局,建立了跨领域的经营模式。儒竞科技秉承“以市场为主导,以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全面启用集成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仓储管理系统(WM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数字化系统,严格执行ISO9001:2015/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系统标准,在满足客户需求与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了产品的柔性化生产与智能化制造,并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儒竞科技依靠卓越的产品研发实力、高效的生产制造体系、完善的质量管控措施、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拥有了良好的行业知名度,在境内外积累了稳固的客户资源,核心产品已广泛长期地应用于博世、艾默生、麦克维尔、阿里斯顿、海尔、三菱重工海尔、开利等众多知名品牌中。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所处市场地位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是专业的变频节能与智能控制应用方案提供商,专注于电力电子及电机控制领域综合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与持续投入,在暖通空调及冷冻冷藏设备(HVAC/R)、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伺服驱动及控制三大业务领域逐步形成了核心产品体系,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市场空间,形成了多领域业务发展的经营模式。公司作为自主创新的研发驱动型企业,以电力电子及电机控制技术作为基础,成功研发了以电机控制、电源控制及系统控制技术、数字电源及电力电子变换硬件平台、电机设计平台为代表的三大技术领域,在细分技术领域内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125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69件。公司秉承“以市场为主导,以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全面启用集成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仓储管理系统(WM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数字化系统,严格执行ISO9001:2015/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满足客户需求与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了产品的柔性化生产与智能化制造。公司依靠卓越的产品研发实力、高效的生产制造体系、完善的质量管控措施、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拥有了良好的行业知名度,在境内外积累了稳固的客户资源,核心产品已广泛长期地应用于谷轮、麦克维尔、阿里斯顿、海尔、三菱重工海尔、开利、博世等众多行业知名品牌,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总体来讲,公司在品牌认可度、技术实力、软件硬件定制化、渠道拓展、产品工艺质量稳定性及供应链可靠性等方面拥有了较强实力,在细分领域内积累了一定市场地位。公司产品根据应用领域不同,主要包括暖通空调及冷冻冷藏设备(HVAC/R)领域内的变频驱动器及系统控制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内的变频驱动器及控制器、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领域内的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具体情况如下:1、暖通空调及冷冻冷藏设备(HVAC/R)领域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暖通空调及冷冻冷藏设备(HVAC/R)领域变频节能与智能控制综合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之一。公司作为HVAC/R领域领先的第三方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设备高效节能、智能精准控制与环境友好的目标,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产品包括:HVAC/R领域的变频驱动器、系统控制器及相关控制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该领域产品采用低GWP系数设计,功率密度高,产品效率高,并与国际知名半导体厂商定制功率半导体模块、使用由先进碳化硅材料制作的功率MOS、功率二极管等器件及更为节能的第七代IGBT等,具有质量稳定、工艺先进、功能差异化定制等优点,产品规格种类齐全,广泛应用于家用、商业、工业及农业领域的热泵、空调、冷冻冷藏、通风系统等众多场景中。公司具有提供从家用采暖到工商业制冷的全系列变频解决方案的能力,其中的新一代驱动器系统融合了三相ActivePFC、压缩机振动优化等创新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系统噪音,优化电磁兼容性(EMC)表现,进而大幅提升整机的运行效率。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优秀的产品质量、丰富的行业经验,已在产品的定制化、可靠性、稳定性、适用性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并与谷轮、麦克维尔、阿里斯顿、海尔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2、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凭借多年的战略投入、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已经搭建起完善的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座舱热管理、电池热管理及电机与电控系统热管理,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控制器、PTC控制器、电池热管理多合一控制器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产品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开发,具备电压覆盖范围广,工作温度范围广,功率调节能力强,制热/制冷速度快,电磁兼容性(EMC)性能优异,能够有效抑制振动/噪音,并能够提供故障诊断/远程更新等技术创新特性等。公司作为本土企业,与外资品牌相比,除了拥有行业内较为领先的产品性能及质量可靠性,在集约化低成本采购、供应链保障交付能力、定制化研发服务及高效率研发方面均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该领域内产品已取得国内外众多主流整车厂的认可。报告期内,得益于战略客户的定点和相关项目量产,公司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控制器、PTC控制器等产品已经形成大批量应用,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伴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公司紧跟市场趋势,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智能控制器、多合一控制器等产品及技术研发,通过进一步丰富产品线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继续提升该领域业务的市场规模及品牌影响力。3、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领域公司在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领域已经积累多项较为成熟的核心技术,能够根据市场及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为其提供关键部件及解决方案,产品包括:伺服驱动器、系统控制器、伺服电机、变频器、控制系统(PLC)、人机界面(HMI)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该领域产品技术性能能够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各种用途,具有控制模式齐全、控制精度准确,指令方式高效、通信功能全面,定位精度较高等优点;此外,经过多年渠道建设与持续技术优化,公司该领域也积累了与市场上成熟企业合作的宝贵经验,为该板块业务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司该领域产品可满足工业机器人、具身智能、电子制造、半导体、光伏、锂电、物流、包装机械、药品等细分行业的自动化设备对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加快推进自动化及机器人等重点业务领域的发展,加大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渠道扩展及品牌建设投入,力争该领域业务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二)经营模式公司拥有较强的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与定制化服务能力,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市场空间,根据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品质控制能力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需情况、上下游发展状况等因素,公司采取了目前的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具体如下:1、盈利模式公司主要从事电力电子及电机控制领域内变频节能与智能控制综合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通过向HVAC/R领域内的变频空调、热泵供暖及冷冻冷藏设备制造厂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内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及伺服驱动及控制系统领域内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厂商提供定制化的产品研发、设计及制造服务,保持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公司的总体业务流程如下:2、研发模式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基于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实现产品的高效研发。公司研发流程主要包括售前、原型样机、功能样机、试产及量产五个阶段,包含产品从概念产生、方案设计、研发实施、测试验证、产品认证、市场推广到客户反馈的全部环节,并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公司引入ASPICE4.0国际标准,用于优化相关智能产品(如车载软件、嵌入式系统等)的研发管理框架,持续提升产品研发质量与过程管理水平。公司的主要研发阶段及其对应的阶段目标、阶段成果/主要交付物情况如下:3、采购模式公司设有采购部门,公司研发、生产所用物料通过采购部门独立采购。采购部门执行合同签订与管理、采购订单下达、物料到料进程跟进、供应商日常管理与考核等职能。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和管理制度,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定期签订合作协议,对物料的价格、交期、质量标准及商务、法律条款进行严格的约定。公司采用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系统管理物料,以销定产,以产定需,以确保原材料库存保持在合理水平。4、生产模式(1)生产模式公司设有独立完整的生产管理与执行部门,公司产品的生产环节,包括物料计划与生产工艺制定、生产设备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仓储与物流管理等由公司独立组织完成。此外,针对部分产能临时受限、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工序,公司会采取委外加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公司生产部负责制造工序自检与互检等;公司质量部负责原材料检验、在制品首件检验、过程巡检、半成品及产成品检验、产品入库及出货前的检验等,涵盖来料检验控制(IQC)、制程检验控制(IPQC)及出货检验控制(OQC);测试中心负责产品和零件的测试验证等。(2)质量控制体系1)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提升,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品质管控,将品质管控贯穿于产品研发、物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各个环节,先后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ANSI-ESDS20.20:2021静电防护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标准认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对每一道生产工序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验控制程序,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有效。2)实行了严格的品质管理标准公司严格按照相关国家地区、行业标准及客户要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具备完整的产品性能测试能力,设立了电磁抗干扰实验室、EMI实验室、环境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耐久性实验室、产品功能实验室、驱动器性能实验室等,陆续通过美国UL目击试验室资质认证、德国VDE目击试验室资质认证等,以保证产品的高品质与稳定性。3)执行了全面的生产管控系统公司执行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管控体系,拥有配套齐全的电子产线与电机产线,采用技术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完成产品的定制化生产,产品生产全过程通过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仓储管理系统(WMS)进行工单管理与工序平衡,使得同一产线可通过快速更换工艺、调整配套设备完成不同产品生产制造的快速切换,实现了产品的柔性化生产与自动化作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交付进度。5、销售模式公司根据行业特点与业务模式,主要采取针对国内外产品厂商个性化定制的直接销售模式。在电力电子及电机控制领域,下游厂商对供应商的研发、制造、品控能力要求较高,不同客户之间的需求亦存在差别。公司围绕客户组建了快速响应的综合团队,在客户产品策划阶段即与客户深度合作,根据下游厂商的要求采取定制化方式进行生产销售,以保证能够持续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公司采取以框架协议的方式对产品的交货、付款方式进行约定,在框架协议约定范围内确认产品订单,根据订单内容决定生产所需的物料及工序,遵循以销定产的模式。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715.67万元,同比下降16.02%;公司营业收入按主要产品划分,暖通空调及冷冻冷藏设备领域营业收入81,661.65万元,同比下降31.78%;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营业收入45,320.79万元,同比增长47.23%;实现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825.54万元,同比下降22.24%;实现每股收益1.78元。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及实施股权激励带来一定的费用增长。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金额为17,019.88万元,较上年增加3,888.11万元,增幅29.61%,其中研发费用达到12,833.52万元,较上年增加2,867.18万元。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公司在挑战与机遇交织的行业格局中砥砺前行。受HVAC/R领域热泵市场遇冷影响,公司整体业绩有所下滑。但公司积极把握市场转型及新兴领域发展契机,凭借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的战略深耕与技术突破,实现该领域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斐然,自主研发的多款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成功跻身主流车企供应链体系,公司该业务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23%,不仅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新引擎。此外,公司通过持续深化多维度市场渗透与研发创新资源的战略性配置,依托现有技术架构体系和核心产品组合,以前瞻性布局潜力赛道为战略导向,系统性推进技术储备向新兴应用场景的价值转化。通过实施跨领域技术延伸和商业化应用探索,着力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构建多层次产品生态体系,从而强化公司的内生性增长动能。报告期内,公司各领域业务总体情况如下:(1)HVAC/R领域业务步入2024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环境均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与此同时,由于热泵行业供应链中持续存在的高库存状况,公司在HVAC/R热泵这一细分业务领域受到了行业去库存周期影响,业务规模有所下滑。尽管2024年欧洲热泵市场的下滑给公司热泵领域业务带来一定挑战,但其长期发展逻辑并未发生改变,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热泵技术作为清洁高效节能的供暖与制冷设备,符合未来能源发展方向。根据《欧洲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REPowerEU),目标到2030年新增3,000万台热泵安装量;2023年11月欧盟推出的电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将热泵纳入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国内政策层面,根据2025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重点热泵产品能效提升20%以上,并推动在建筑、工业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在技术创新方面,随着热泵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热泵产品的性能及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将进一步提升,应用边界正在持续扩展。例如,热泵在工业余热回收、冷链物流等领域的应用的渗透率逐步提升。未来,随着欧洲各国政策的调整与完善,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以及消费者对热泵认知度与接受度的提高,欧洲热泵市场有望逐步复苏。同时,新兴市场的崛起也将为全球热泵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公司作为热泵控制器及变频驱动器技术领先企业,面向国内及海外等全球终端消费市场,有望受益于行业政策驱动、技术迭代及能效标准提升带来的结构性机会。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当前挑战,紧抓行业发展机遇,持续投入研发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和欧洲、东南亚、南美等海外市场,与多家行业知名厂商深度合作,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应用要求与客户需求,针对性地优化产品设计,研发了高效、节能、智能化并适用新一代环保冷媒系列大功率热泵驱动器等。公司在热泵领域的技术储备可为集中采暖、工农业烘干、热水、除湿等应用场景提供完善的热泵整体解决方案,尤其在超高温热泵应用领域,公司开发的超高温热泵整体解决方案,方案涵盖的驱动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均经过精心设计验证,可确保系统稳定持续运行,能够满足现阶段超高温工业热泵应用场景对高能源效率和高产品可靠性的要求。除热泵细分市场外,HVAC/R全行业也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迈进,为公司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如在精密空调领域,算力需求增长推动了变频高能效技术的发展;医疗冷链领域,基于药品存储对温湿度控制的严苛标准,超低温变频技术将得以深入应用;物流冷链领域,受益于生鲜电商行业发展,智能冷库与节能运输设备迭代升级进程显著加快。这些新兴应用场景共同勾勒出HVAC/R行业向高精度控制、低能耗运行、智能化转型的清晰图景,为公司的技术延伸和市场拓展指明了方向。公司敏锐把握新兴应用领域发展机遇,持续优化产品性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开发具有高能效、节能环保、智能控制等特性的创新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不断拓展HVAC/R领域产品应用场景。(2)新能源汽车领域业务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业务快速增长,整体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业务,拥有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控制器、PTC控制器、电池热管理多合一控制器等多款核心产品,并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前瞻性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关键部件,在新材料开发使用、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创新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将向着轻量化、智能化、集成化、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的产品及技术实力已得到市场主流汽车厂商的认可,应用于众多主流新能源汽车车型。此外,公司持续推进募投项目新能源汽车电子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计划新增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达产年产能预计180万套,将进一步增强公司新能源热管理领域的业务规模与盈利能力。基于公司所擅长的电机控制、电源控制及系统控制技术,公司正通过多元化的技术路径及产品矩阵延伸,从座舱及电池热管理逐步向新能源汽车电机智能控制多领域拓展,构建覆盖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全场景、电机控制多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这些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延伸不仅针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需求,更是前瞻性地布局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体现了公司从单一零部件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的目标。公司针对不同价位车型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如面向经济型车型的性价比导向产品,和面向高端车型的高性能、智能化产品,进一步推动公司产品市场覆盖的全面性。报告期内,1)公司重点开发及优化的多合一控制器产品,作为电池热管理控制解决方案中的核心部件,通过电池冷却、加热、泵阀控制及系统监控等核心功能模块集成及硬件资源共享和软件算法功能整合,实现了系统复杂度显著降低的效果;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时,该产品能够精准调控电池运行状态,确保电池始终保持高效稳定的工作性能,充分满足市场多元化、定制化的技术需求。2)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控制器及PTC控制器,精准响应国内一线整车厂系列车型的技术需求,有效填补了企业在特定功率段热管理控制领域的产品布局空白,进一步完善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技术生态体系。3)除继续优化座舱热管理及电池热管理方面产品外,公司持续加大底盘控制系统等其他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器方面的产品研发,进一步丰富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线。(3)自动化领域业务在自动化领域,公司持续深耕细分应用行业与机器人市场,通过战略性研发投入,公司已在机器人伺服驱动、运动控制、电机控制、电路设计、温度管理和测试系统等核心技术环节积累了一系列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成果,展现出公司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优化、伺服驱动系统集成、高性能电路设计等关键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更成为支撑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实现高精度轨迹规划、高稳定性运行及快速动态响应的核心技术要素,为推动公司自动化领域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报告期内,在自动化及机器人领域,公司重点围绕多合一集成化、高性能通用化、深度定制化等方向推进技术创新及市场拓展,力争该领域成为公司未来强有力的增长点。公司持续聚焦重点行业和机型,充分发挥研发的经验和优势,开发客户定制化、行业定制化的伺服产品,结合对客户设备工艺的深度了解,通过设计优化降本增效,为客户提供优质解决方案。1)多合一集成化驱动技术延伸:公司持续深耕单芯片多轴协同控制与总线式伺服系统研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功能高度集成,有效解决传统驱动方案成本高昂、空间利用率低等行业痛点,可根据客户多样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2)通用化平台性能全面升级: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变频器平台,以宽功率段覆盖、高可靠性设计及强环境适应能力为核心优势,深度适配工业自动化各细分领域应用场景,能够为工控领域提供标准化、通用化的高效驱动解决方案。3)具身智能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拓展:公司聚焦具身智能领域关键部件研发,通过关节驱动系统与精密传动机构的深度融合,实现高精度运动控制性能,确保相关产品在复杂作业场景下具备敏捷的动态响应能力。4)基于驱控一体化与低压伺服技术创新:在满足高精度运动控制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小型化、低功耗突破,有效降低整机系统设计复杂度,显著提升相关部件作业效率与控制精度,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