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强瑞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深圳市强瑞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强瑞技术
- 企业英文名: ShenZhen QiangRui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刘刚,尹高斌
- 上市代码: 301128.SZ
- 注册资本: 7388.6622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11-10
- 大股东: 深圳市强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38.5%
- 董秘: 游向阳
- 董秘电话: 0755-21005172
- 所属行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肖文涛、肖书月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樟坑径社区安澜路308号C栋厂房101至501(一照多址企业)
- 概念板块: 专用设备 广东板块 创业板综 专精特新 融资融券 预盈预增 机构重仓 QFII重仓 人形机器人 荣耀概念 柔性屏(折叠屏) 液冷概念 数据中心 半导体概念 华为概念 苹果概念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广东
- 成立日期: 2005-08-30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778794710B
- 法定代表人: 尹高斌
- 董事长: 尹高斌
- 电话: 0755-21005172
- 传真: 0755-21005172
- 企业官网: www.qiangruivip.com
- 企业邮箱: IR@sz-qiangrui.com
- 办公地址: 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樟坑径社区五和大道308号A栋1层、C栋1层至5层、D栋1层,龙华区观湖街道鹭湖社区观清路4号金美威第二工业园B栋1楼,观湖街道新湖路289号院,观湖街道新田社区公坑廊工业区28-1号海得威工业园1F
- 邮编: 518109
- 主营业务: 工装和检测用治具及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的治具及设备产品
- 经营范围: 一般经营项目是:五金模具、模具零配件、测试治具、非标设备、自动生产线、气动元件、测试仪器的销售。(以上不含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和规定需前置审批的项目),电气传动产品、变频器、伺服驱动器和系统、电梯驱动及工业自动化产品、新能源产品、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太阳能光伏逆变器、风电整机控制系统、智能配电控制设备、工业数控设备、雕刻机、商用自动化设备、数控系统及软件的研发、设计、系统集成、销售和技术咨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项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国内贸易;经营进出口业务,物业管理。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储能技术服务;太阳能热利用装备销售;太阳能热利用产品销售;太阳能热发电产品销售;太阳能热发电装备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研发;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许可经营项目是:五金模具、模具零配件、测试治具、非标设备、自动生产线、气动元件、测试仪器的电气传动产品、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电梯驱动及工业自动化产品、太阳能光伏逆变器、智能配电控制设备、工业数控设备、雕刻机、商用自动化设备的生产。
- 企业简介: 深圳市强瑞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公司名称:深圳市强瑞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位于深圳观澜,交通便利,截止2021年,公司员工800余人,研发团队17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逾20人拥有强大的研发及生产能力,截止2020年末,公司已获得14项发明专利、12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和66项软件著作权,另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过程中,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的全方位服务。发展规划:测试: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快速响应客户,低成本交付。自动化:充分发挥精密加工和测试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客户做好精密组装、测试等方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精密加工:在精密及超精密机械加工上更上台阶,成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从事工装和检测治具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工装治具和检测治具分别在终端产品生产线上的工装和检测环节发挥作用,是智能制造领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智能汽车、AI服务器等产品的零部件模组和整机的组装、拆卸和加工,以及产品电性能、光学性能、气密性、射频及音频等方面的检测。此外,公司以前年度通过外延并购拓展的终端产品散热器业务,在报告期内增长迅速。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总营业收入112,653万元,较去年增长约67%,实现净利润9,755万元,较去年增长约75%。面对近年来较为复杂的经营环境,公司在董事长、总经理的带领下,持续凭借核心技术等竞争优势,在各个应用领域均获得不同程度的规模增长。尽管基于各核心客户的保密性要求,公司无法将众多产品逐一对应客户的终端品牌及型号,为了使投资者对公司产品有更充分理解,公司针对产品的应用领域进行统计后,大致划分如下:1、移动终端领域该领域延续2023年度的增长,在2024年度实现约67,800万元的收入,较2023年度的52,300万元增长约30%。多年来,公司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移动终端领域的手机、电脑、各类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生产线。该领域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复苏趋势、AI、折叠屏技术以及电池续航等技术创新驱动消费者换机需求释放明显。公司在该领域的客户包括富士康、华为、立讯精密、荣耀等,终端应用品牌包括苹果、华为、荣耀、OPPO、VIVO等。2、智能汽车领域为了应对移动终端领域日渐稳定的市场格局,公司近年来持续拓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伴随智能驾驶系统的逐渐普及渗透,公司2024年度在该领域实现约12,300万元的营收,较2023年度增长约182%。公司在该领域的产品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组装和检测,以及针对智驾系统的单板和整机检测线体,具体业务包括车载模块性能测试、车灯线体组装和检测,以及智能驾驶控制器模块功能检测等各类整体解决方案,终端应用品牌包括华为全系新能源汽车、引望及比亚迪、仰望等。其中,针对比亚迪全系搭载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提供的智能检测线体在2024年度实现了较大增长。3、AI服务器领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应用市场崭露锋芒,下游客户对人工智能服务器产业的投资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来自AI服务器细分市场的营收规模约6,500万元,较2023年度增长135%。公司的核心客户华为早在2019年前后,已开始自主研发采用全液冷机柜解决方案的智能服务器。基于公司核心技术气密性检测技术,公司同步为华为进行相关液冷测试设备的研发。公司不直接生产服务器产品或其零部件,公司的产品主要配备在客户数据中心设备产品的生产线上,包括用于对服务器液冷机柜进行保压、注液、排水烘干、注氮的测试设备,CDU转接盒等液冷检测设备和气液检测及介质自动切换相关的设备及产线上下配套治具、设备产品等。公司在AI服务器领域的主要终端客户为华为,同步正在为中兴通讯提供方案。4、散热器业务报告期内,子公司三烨科技、维玺温控的散热器产品累计为公司贡献约19,400万元营业收入,较2023年度增长约357%。公司的散热器产品主要向通信、AI服务器与半导体行业提供风冷及液冷散热器产品。报告期内,受主要客户在服务器、通讯基站产品的出货量激增,与之配套的公司散热器产品同步增长。主要客户包括华为、超聚变、寒武纪、新华三、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5、其他应用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光伏、储能等数字能源市场的收入较小,约2,800万元,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公司未来将根据客户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状况,适时拓展该业务领域。报告期内,除原有治具、设备类产品的收入规模获得增长,零部件、结构件类产品的收入规模也实现较大增长。公司多年来在超精密加工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和技术,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高精度、高表面处理标准、特殊构造的定制化结构件、零部件。公司的超精密加工件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代表客户包括华为、海思、新凯来等;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代表客户包括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代理工厂及拓斯达科技、思灵(深圳)智能机器人等供货。该类业务在报告期内确认收入的总体金额较小。此外,公司通过外延并购拓展的无人机领域实现收入约1,600万元,客户包括道通智能、美团科技、泉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等。(二)主要产品介绍(三)业绩影响因素1、新业务领域增长显著报告期内,公司在各个领域的业务规模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增长。市场经济回暖带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小幅增长,公司在智能终端市场的基本盘保持小幅增长。为了应对智能终端市场的增长乏力,公司通过直接投入研发产品以及投资并购等方式,早早布局新的业务领域,在智能汽车、AI服务器领域的拓展在2024年度也收获颇丰,来自智能手机市场的订单占比由2023年度的约78%下降到2024年度的约60%。公司以前年度的战略性市场布局,已在报告期内凸显其前瞻性及准确性。2、技术优势稳定毛利率公司经过前期的打样小批量试产后,在报告期内成功获得新增客户和新开拓产品应用市场。为了避免价格竞争,公司的市场拓展主要以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优势取胜,一方面使得新增订单业务仍能保持稳定的毛利收入,公司的整体毛利率稳定在30%左右;另一方面,新技术的突破能够作为成功案例,为公司在其他客户取得更大的市场突破。3、期间费用有效控制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的增幅远低于营业收入的增幅,前期投入人力、设备等资源充足并已经转化为订单收益。公司在报告期内进一步改良生产工艺及管理模式,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投入,从而使整体的期间费用增速低于营收增速,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