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亿嘉和
- 企业英文名: Yijiahe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朱付云
- 上市代码: 603666.SH
- 注册资本: 20649.0816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8-06-12
- 大股东: 朱付云
- 持股比例: 23.8%
- 董秘: 张晋博
- 董秘电话: 025-58520952
- 所属行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陈莉、谢谦
- 律师事务所: 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南京市雨花台区创思路5号
- 概念板块: 专用设备 江苏板块 专精特新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沪股通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 多模态AI 充电桩 特高压 智能电网 机器人概念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1999-04-06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100631402444M
- 法定代表人: 汪超
- 董事长: 朱付云
- 电话: 025-58520952
- 传真: 025-83168160
- 企业官网: www.yijiahe.com
- 企业邮箱: info@yijiahe.com
- 办公地址: 南京市雨花台区创思路5号
- 邮编: 210012
- 主营业务: 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智能化服务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电气安装服务;测绘服务;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建设工程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工业机器人制造;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智能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硬件销售;消防器材销售;安防设备制造;安防设备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电子、机械设备维护(不含特种设备);通用设备修理;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通信设备销售;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智能仓储装备销售;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进出口代理;智能仪器仪表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机动车充电销售;充电桩销售;节能管理服务;汽车销售;机动车修理和维护;商务代理代办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嘉和”,股票代码603666)是机器人智能应用服务商,致力于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亿嘉和成立于1999年,并于2018年登陆A股主板,现已在南京、深圳、松山湖、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逐步构建全球化布局。作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亿嘉和坚持自主研发及创新,加速布局智慧电力、工业交通、智慧能源、智能清洁、智慧工厂等多行业赛道,优化机器人核心平台,沉淀关键技术能力,逐步实现多行业产品布局。
- 商业规划: 近年来,公司深入实施"机器人+行业"发展战略,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2024年度,公司在巩固电网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多行业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落地。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电网、商用清洁、新能源充电、轨道交通等存量业务的技术升级、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同时,公司看好“机器人+AI”技术融合带来的产业变革机遇以及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未来发展潜力,加大向新兴领域的资源投入,推动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并重点推进“机器人+AI”的技术探索。报告期内,受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下游客户对机器人产品的投资及需求不及预期,导致公司短期经营承压,2024年度营业收入有所下降。面对市场挑战,公司积极优化业务结构,推进国内外产品业务,其中商用清洁机器人业务已初步构建东亚、欧洲、北美等区域的销售渠道。在保持现有领域研发资源投入的同时,公司积极探索新兴技术领域,为公司长期技术转化和创新筑牢根基。2024年度,公司开展的重点工作如下:1、聚焦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领域,公司始终坚定地聚焦于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2024年,公司聚焦“AI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的深度研发与应用,全力巩固提升技术实力。针对此前发布的多模态超融合技术大模型YJH-LM,2024年度,公司从技术架构、功能部署及模型能力优化等多个维度开展了重点突破与创新。在架构层面,突破了传统transformer架构的算力瓶颈,积极优化自有模型架构,提升运行效率;在功能部署层面,公司顺利完成了语音交互、图像识别等任务的部署,成功实现文生图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图像生成效率与质量。这一成果在对图像内容有大量需求的场景中表现出色,显著减少了人力投入和制作成本;在技术能力层面,公司进紧跟时代趋势,以ChatGPT、DeepSeek等逻辑推理AI平台为依托,推动大模型向更高推理能力迈进,积极探索强化模型训练方法,增加后训练比重,融入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提升模型推理水平。通过持续优化模型算法,公司进一步提升了YJH-LM在多模态任务中的泛化能力与稳定性,不仅为未来更多创新应用场景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推动了具身智能相关技术和应用从概念走向落地。2、深化推进“具身智能+行业应用”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AI技术应用边界,探索多模态融合下的新应用场景,深入洞察目标行业的潜在需求,从市场调研、用户分析等多维度入手,通过AI技术解决行业痛点,捕捉新的业务增长点,从而有效拓展产品的应用场景和覆盖范围,不断推出契合不同领域需求的新产品,并对已有产品进行升级迭代,以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全方位提升市场竞争力。(1)电力业务领域在电力系统持续革新的大背景下,行业对于无人化运行、专业化管理、精细化监控、安全化操作,以及提能增效的需求愈发迫切。公司产品解决方案已覆盖智能作业、智能巡检、电缆隧道监测等核心场景,并在新能源场站无人值守领域实现解决方案突破。报告期内,公司深化"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战略,重点聚焦室外带电作业、室内智能操作、智能巡检及无人机智能巡检平台四大核心产品线。其中,新一代带电作业产品全年完成多项关键技术升级并通过国网EIP认证;公司人形机器人在电力高压站场景进行了试用。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优化挂轨巡检设备缺陷识别模型,并建立典型缺陷样本库;攻克管廊设备多源数据检测技术,完成国内首条超5公里、1000kv特高压GIL管廊空地一体化部署;构建无人机智能巡检平台,实现多行业灵活部署能力。在产品研发方面,公司聚焦带电作业机器人、智能操作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核心产品,在基础硬件层面,从选材到工艺全面优化,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与稳定性;在软件算法层面,通过导入深度学习和AI大模型等工具,持续优化算法架构稳健性,增强机器人对复杂环境和多样任务的精准应对能力,大幅提升其适应性。公司通过"自研+生态合作"模式,形成"高附加值特种机器人+智能化运维工具链"产品体系,积极拓展与国家电网、光伏储能、轨道交通、石油化工、钢铁炼化、煤炭勘采等多行业领域的合作及应用探索,将机器人技术与行业特点深度融合,助力更多的行业实现智能化升级,从而进一步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为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2)智慧共享充电业务领域2024年,公司聚焦于智慧共享充电系统、临近车位共享充电系统的深度研发,致力于通过持续迭代软件系统与硬件设施,实现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同时,紧抓市场动态,构建了以高效运营管理平台为核心的综合系统,即“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该平台借助数据互联互通技术,实时发布充电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涵盖设备监控、充电管理、费用清分、数据分析等全方位功能,为用户及运营商提供透明、高效的运营支持。同步优化用户手机小程序功能,集充电站查询、便捷充电、预约服务及移动支付等功能于一体,极大地简化了用户的充电流程,提升了服务便捷性。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拓展共享充电业务的市场规模,截至目前,已在超过15个城市建设投运,包括苏州、无锡、北京、南京、南通、盐城、扬州、银川、绍兴、上海、青岛等,覆盖场景涵盖居民楼、酒店、综合办公楼等。(3)商用清洁业务领域自公司于2023年正式发布商用清洁机器人以来,公司全力拓展客户及渠道资源,在国内与海外市场并行布局,目前已成功搭建国内及海外销售渠道及售后服务体系。公司参加了上海国际清洁技术与设备博览会(CCE)、INTERCLEANCHINA重庆国际清洁与维护展览会、ISSA北美清洁展、IntercleanAmsterdam2024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清洁与维护展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及论坛,品牌及市场知名度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公司商用清洁机器人在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挪威、瑞士、斯洛文尼亚等多个国家已有产品交付,国内市场在南京、深圳、广州、重庆、厦门、东莞等地区的多个场景中落地。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挖掘更多商用清洁场景需求,升级迭代J30、J40清洁机器人,并布局微型商用清洁机器人,以满足餐厅、酒店以及部分娱乐场所等细分场景的保洁需求,进一步完善产品线矩阵;同时采用多产品化组合、多机协同工作的方式,满足更多业界场景化需求。2024年,公司实现了高、低端清洁机器人的技术平台化,并完成软件系统升级;针对餐厅、酒店等特定商业场景,提高算法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关键性能指标,提高了产品竞争力。(4)轨道交通业务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产业及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替代或辅助人工进行列车运检,轨道交通运检的智能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公司于2023年推出的车辆检测机器人,已在南京、无锡等地铁公司进行试点、应用,其中南京地铁成功实现批量应用。报告期内,宁和智能对车辆检测机器人进行了迭代开发,升级后的新一代车辆检测机器人在运动能力、智能导航、机械臂控制以及图像识别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整体巡检效率亦有效提高。新一代车辆检测机器人产品目前已完成功能开发和测试,并于2024年下半年在南京地铁、无锡地铁开展试点应用。(5)具身智能通用人形机器人2024年度,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RK100样机,并进入产品测试及试用阶段。另外,公司已完成运动捕捉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机器人通过精准的动作捕捉和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环境,完成场景示教数据采集,已积累了大量丰富且有价值的数据,为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提供了训练基础。3、稳步推进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系优化,提质增效为满足公司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对运营体系、组织架构与流程等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通过精简运营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关键项目与部门获得充足支持;通过持续推动组织结构改革,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4、持续完善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始终围绕满足客户需求,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不断夯实质量根基、建立并持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交付运维及供应链系统等方面持续开展质量培训、质量专项提升活动,实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同时,公司通过一体化业务管理平台,采用项目和设备档案两条线索,整合各业务领域资源,记录和管理各业务领域运行数据和过程信息,实现对营销、研发、工程、生产的统一管理,提升公司流程优化和管理水平,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随着技术迭代和供应链体系持续优化,公司各业务板块的交付能力及服务支撑业务水平亦不断提高。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对产品质量与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司将持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坚持工作创新、流程优化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提质增效降本工作,不断健全制造体系流程,加强制造能力建设,实现产品竞争力与服务品质的双提升。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