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华盛锂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江苏华盛锂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华盛锂电
- 企业英文名: Jiangsu HSC New Energy Materials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沈锦良,沈鸣
- 上市代码: 688353.SH
- 注册资本: 15950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2-07-13
- 大股东: 张家港金农联实业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14.76%
- 董秘: 黄振东
- 董秘电话: 0512-58782831
- 所属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齐利平、吴玉娣
- 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德盛路1号
- 概念板块: 化学制品 江苏板块 破净股 专精特新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有机硅 固态电池 锂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1997-08-04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592703677712B
- 法定代表人: 沈锦良
- 董事长: 沈锦良
- 电话: 0512-58782831
- 传真: 0512-58771126-712
- 企业官网: www.sinohsc.com
- 企业邮箱: bod@sinohsc.com
- 办公地址: 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德盛路1号
- 邮编: 215600
- 主营业务: 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固体废物治理;涂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江苏华盛锂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创立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总部),员工总人数超1000人,占地面积共713亩。公司于2022年7月13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股票简称:华盛锂电,股票代码:688353),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有电子化学品及特殊有机硅两大系列,已高度覆盖中国国内市场,同时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截止2024年6月底,申请国内外专利200余件,已授权119件,其中发明专利77件(含9件国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40件,外观设计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1件,主导制定VC国家标准和FEC行业标准。华盛锂电现拥有四个生产基地:张家港一厂、二厂、三厂以及全资子公司泰兴华盛;设立研究院一个:苏州华赢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三美股份合资建立了浙江盛美锂电材料有限公司;湖北华盛祥和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华盛联赢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公司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注重研发投入,设立总部研究院,面积达1590㎡。其中,综合实验室768㎡,分析检测中心530㎡,具有各类分析检测仪器117台/套。研究院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4个,与苏州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助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生产。华盛锂电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及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公司市场竞争力和业绩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逐步实现未来持续、稳健、快速的发展。
- 商业规划: 2024年,公司始终秉承“诚信为本、创新为魂、管理为根、先机为赢”的华盛价值观,持续专注锂电池相关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客户为导向,深耕电解液添加剂主业,并利用技术和市场优势,拓展低能耗高性能石墨负极、硅碳负极等材料领域,同时面向电池新材料科技前沿,积极探索锂电前沿材料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半固体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所需添加剂或电解质的前沿技术,全力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并保持核心竞争优势。2024年,公司管理层在既定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指导下,认真贯彻董事会的各项工作目标要求,扎实有序推进重点工作的落实。报告内,公司依托自身研发创新实力、新产品技术储备及渠道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以强化内部经营管理,通过降本增效、优化客户、完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内部管理及提升人员效率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公司主要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43.52%,但受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经营业绩有所下滑。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0,489.94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67.48万元。面对挑战,公司正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强化成本费用管控,同时加速技术创新与市场响应速度,以期在未来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业绩回升。(一)主营业务稳步发展,研发投入持续加强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锂电材料和特殊有机硅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生产销售,高度重视现有产品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研发,致力于保持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快速的产品、技术更新能力,以期持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好的供应链保障,公司凭借卓越的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和信赖,推动了公司销售量保持稳定增长,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VC和FEC销售量增长了43.52%。目前,公司已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储备等方面具有一系列优势,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严抓产品立项,设定投入产出比目标,聚焦核心产品研发进程。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研发投入,细化研发流程,制定研发规范,扎实推进新老产品研发工作,持续提升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集中统筹各方面技术资源,优化并提升研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技术的持续升级提供推动力。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授权专利13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5项,实用新型48项,公司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为实现产品快速升级、前瞻性技术研究及多层次的产品布局提供了保障。报告期内,公司设立了国家博士后工作站,截至目前,公司已设立了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工作站4个。(二)质量为先,管理体系再升级公司以顾客满意为导向,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2024年公司坚持“以质量树形象,用信誉拓市场,上素质求提高,满足顾客需要共同发展”质量方针,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进行全过程质量管控;加强供应商管理,严格落实供应商准入制度,现有供应商过程绩效定期评估,确保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展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结合客户审核,改善质量管理问题,实现问题闭环。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改进活动,通过管理评审、专项审查等系列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了认证公司审核,取得了IATF16949:2016证书。(三)股份回购、增持与股权激励在资本市场运作及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构建方面,公司积极践行价值管理,开展了回购、部分董高增持以及股权激励三项旨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团队活力的重要举措。2023年9月,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合理判断,为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同时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促进公司长期稳健发展,公司推出了规模为1,500万元-3,000万元人民币的股份回购计划,所回购股份全部用于员工持股及/或股权激励计划,2024年4月,公司完成了本次回购计划。2024年10月,公司新开了一轮回购计划,本次回购规模为4,000万元-5,000万元。这不仅充分展现了公司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更切实体现了对股东利益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长期发展目标的不懈坚持。报告期内,因公司股票价格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触发了稳定股价措施的启动条件,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沈锦良及其他6名在公司任职的董高进行了增持,并于2024年7月2日完成了本次增持,增持金额合计为人民币153.82万元。这展示了公司董事、高管对公司长期发展的承诺与担当,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在强化员工激励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面向员工、核心技术人员、高管的股票激励计划并于2024年8月22日向160名员工完成首次授予237万股,本次激励计划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激励方式、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目标和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公司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四)提升产能利用率,加速推进新产能的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在提升产能利用率与推进新产能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公司募投项目“年产6,000吨碳酸亚乙烯酯、3,000吨氟代碳酸乙烯酯项目”于2024年技改后全面投产,公司全力推动其产能爬坡。通过精益生产过程管控,从精化工艺设计、优化生产排产等全流程环节深挖潜力,进一步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在新产能建设上,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年产20万吨低能耗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新建年产500吨LiDFOB、2000吨MMDS项目”、“年产8万吨氯代碳酸乙烯酯项目”、“年产5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其中子公司祥和新能源“年产8万吨氯代碳酸乙烯酯(一期4万吨)”已于2024年进入试生产,2025年3月公司披露由子公司祥和新能源建设“年产6万吨碳酸亚乙烯酯项目(一期3万吨)”,通过该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领域的领导地位,满足客户产品配套需求。(五)完善公司治理,打造高效沟通现代化企业公司始终将完善公司治理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致力于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公司以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对业务线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深入推进组织架构调整,强化内部管理。一方面,聚焦核心优势领域,提升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优化采购策略,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采购成本,绑定优质供应商确保供应安全,并借助数据化工具提升决策效率,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在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公司始终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借助上市公司公告、投资者交流会、业绩说明会、上证e互动、电话、邮件等多元化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机制,及时、准确地将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等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和市场相关方,增进市场对公司的了解与信任。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