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信传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南京全信传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全信股份
- 企业英文名: NANJING QUANXIN CABLE 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陈祥楼
- 上市代码: 300447.SZ
- 注册资本: 31231.0375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5-04-22
- 大股东: 陈祥楼
- 持股比例: 47.32%
- 董秘: 孙璐
- 董秘电话: 025-83245761
- 所属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吴景亚、朱云雷
- 律师事务所: 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南京市鼓楼区清江南路18号5幢12楼
- 概念板块: 电网设备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股权激励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QFII重仓 空间站概念 商业航天 卫星互联网 大飞机 军民融合 国产芯片 一带一路 无人机 北斗导航 军工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2001-09-29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100730567068P
- 法定代表人: 陈祥楼
- 董事长: 陈祥楼
- 电话: 025-83245761
- 传真: 025-52777568
- 企业官网: www.qx-kj.com
- 企业邮箱: sxl2029@126.com
- 办公地址: 南京市鼓楼区清江南路18号5幢12楼
- 邮编: 210036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军用光电线缆及组件、光电元器件、FC光纤高速网络及多协议网络解决方案、光电系统集成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
- 经营范围: 电线、电缆制造;电线、电缆经营;机械电气设备销售;光缆制造;光缆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光电子器件制造;光电子器件销售;光通信设备制造;光通信设备销售;电子元器件执照;电子元器件零售;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测量仪器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通讯设备销售;网络设备制造;网络设备销售;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软件外包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
- 企业简介: 南京全信传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南京,是专业从事光电传输、网络与控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提供传输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的民营科技型上市企业。公司产品覆盖航空、航天、船舶、电子、轨道交通、民用航空、5G通信、工程机械装备等领域,为重大型号项目提供全面配套和技术保障方案,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方向的差异化需求。公司从创立之初,就以打破国外垄断为己任,以国产化、自主可控为目标。经过二十余年快速发展,公司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创新能力,多项产品实现国产化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重点型号工程。公司于2015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公司简称:全信股份,股票代码:300447。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主要业务和主要产品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军工业务为主业,聚焦军工电子信息领域,主要从事军用光电线缆及组件、光电元器件、FC光纤高速网络及多协议网络解决方案、光电系统集成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产品立足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全面实现国产化,满足用户对产品高性能、高可靠、自主可控等需求。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电子和兵器五大军工领域。航空领域主要应用于歼击机、直升机、运输机、预警机、无人机等军用飞机;航天领域主要应用于火箭、卫星、导弹及载人航天器等;舰船领域主要应用于水面、水下舰艇及各类辅船等;电子及兵器领域主要应用于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导航等电子系统。公司持续深耕商业航天、民用航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民品市场,主要从事光电传输线缆及组件、电气控制设备、总线控制网络及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咨询服务。报告期内,公司已在商业卫星、卫星网络领域实现批量配套;公司在轨道交通、民用航空和工程机械等应用领域国产化产品持续取得较大进展,轨道交通装备用通信电缆在取得CRCC认证资格后,已批量应用在动车组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中,总线控制网络及设备产品在轨道交通装备中应用取得进展;绕包线产品已在国产商用飞机保持批量配套,正在逐步按计划推动光缆、数据缆、射频电缆和连接器等更多产品进入配套目录;盾构机用控制、通信、变频在主流盾构机厂家均保持批量供货,积极拓展特种水密连接器和水密组件,实现国产化批量配套。(二)经营模式营销模式:公司营销模式基于客户需求挖掘,立足型号科研阶段配套,以无源光电链路、有源光电链路、接口和计算链路、FC网络链路等技术实现路径为抓手。公司构建了以客户经理、技术支持人员以及生产交付人员等不同角色组成的区域化服务团队,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从技术、产品、质量、响应度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客户。公司组建了从市场前端、售中服务到售后保障的全寿命周期支撑团队,配置专职专人收集、响应客户需求,协调公司内部力量,确保客户需求及时、高效、无衰减的传递到公司内部,并高效闭环。科研模式:公司科研管理围绕公司战略和客户需求,自主进行新产品开发,以满足客户中长期需求,对研发团队专业化整合,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公司研发体系建设围绕设计准则编制、设计手段建立、产品技术基础完善和技术人员梯度搭建,针对各类科研项目特点制定不同管理方式,强化科研项目的分层管理、阶段控制和经费管理等,把控科研产品技术状态和研发质量。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山实验室等开展多领域产学研合作,与海军航空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共建研究中心及实践基地,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良好平台,增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生产模式:公司针对行业特点,采用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生产模式,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分板块保障生产任务落地闭环。2024年,以均衡生产为目标,通过开展外部市场策划,结合产能饱和度制定年度综合排产计划,以达到生产资源配置最优化;MES生产信息化模块正式上线运行,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增强计划合理性,实现了生产计划在线监控,实时展现每个订单当前生产工序及排产情况,加强了进度把控,保障最终交付节点;同时结合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现在线排产和订单生产全过程的数据化、透明化、可视化,提升生产管理的追溯性和过程控制能力,不断提升客户需求响应能力,并为精益生产提供有效保障。采购模式: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秉承高质量、低成本、准交付、合规化的供应链管理原则,打造稳定、敏捷、经济的供应链体系,持续提升采购效率、有效管控采购成本、充分保障供应链稳健运行。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能力,与关键物资供应商建立战略协同的伙伴关系,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保障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公司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042.3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79.8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6.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92.1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8.15%。驱动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下:1、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加大产品研发和投入,保持均衡生产,确保运营稳健;报告期内公司民品业务增长明显,高性能传输线缆和组件业务平稳,但公司业绩受到光电系统和FC产品销售下降影响,导致业绩整体下滑;2、报告期内因受下游客户需求放缓及部分军品客户审价调整的共同影响,部分产品价格下行结算;且产品结构调整,整体毛利率下降,其他收益减少和资产减值增加等影响,导致报告期内利润下降明显。1、概述2024年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启改革新篇、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一年,在全球经济对抗与地缘政治危机并存背景下,国内经济形势进入“深度转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军工行业整体也处于调整和复苏过程中,市场竞争加剧。2024年公司紧紧围绕“聚焦/差异化/高质量/低成本/准交付/规模化/合规性”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定位,落实到市场营销、项目研发、生产交付、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调结构、补短板、建能力,并将经营分析管控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1)报告期内,公司整体经营情况①聚焦核心赛道,强化技术引领优势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客户需求多元化及行业竞争白热化,公司作为高端通信与电子设备领域的骨干企业,需要以更前瞻的战略思维、更灵活的营销策略及更高效的整合能力应对市场变革。深化行业细分:围绕航空、航天、舰船、电子等国家战略领域,精准锁定高增长细分市场(如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标杆案例;技术营销驱动: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TSN和FC网络、高可靠特种连接器和组件、线缆等拳头产品,积极联合用户开展“定点新品宣讲会”,强化客户对技术领先性的直观感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份额。②坚持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公司聚焦军用电子信息主航道,基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公司愿景,持续围绕传输领域下一代需求,进行跨代产品策划和研发;建立健全科研管理能力和创新机制,增强公司创新能力。2024年,公司参与国标/国军标/行标编制20余项,多项产品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涉及光电线缆和连接器等产品,成果评价均为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全年共申报专利47件,其中发明专利40件(受理36件)。公司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联合申报“光电产业集群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公司紧跟国家创新战略,持续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全光介质链路、水下连接湿插拔、确定性网络、异构计算等技术已处于领先水平,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③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完善软硬件配置,提升准交付能力公司围绕高质量、准交付要求,为促进生产决策科学化,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合理组织和应用资源,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公司持续开展产能配置和信息化建设应用,全年产能建设结合市场规划,持续投入软硬件能力在绕包线、线束组件等方面,产能提升达30%以上,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在信息化建设上,上线并深度应用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并与ERP、CAPP、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完成高度集成,实现线下和线上管理的深度融合和效率提升。随着信息化系统逐步完善,实现计划排产半自动化、生产过程信息可视化、设备管理统一化、仓储物资管理自动化目标,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保障交付水平和质量全过程控制能力,提升准交付能力。④强化质量体系保障,提升质量管控能力公司持续优化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相关流程,组织开展全员体系文件、质量意识、质量工具、质量案例的系列培训,强化了中高层管理者对质量管理标准的认识,提高了全员对质量管理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效提高了全员质量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强化了质量管理体系和流程保证能力,实现了体系流程的持续改进。公司聚焦重复性质量问题和重点型号产品,组织开展多项成品率提升与质量攻关项目。公司重视供应链管理、强化供方技术合作,梳理规范采购外协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外协外购产品技术状态变更,开展月度供方质量绩效评价与反馈,提高供货及时性与合格率;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工序工艺参数、改进设备和工装,细化操作指导,改善过程控制要素,提升生产过程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通过人员技能培训、质量案例教育、定期开展工艺纪律检查等措施,提高全员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提升。⑤狠抓运营过程质量,运营管控能力日趋改善2024年公司持续强化运营管理及推进精益生产工作。运营方面,以全面预算管理为起点和抓手,以年度目标为牵引,强化考核助力作用,促进年度经营指标达成;合理运用融资渠道、灵活调整付款政策、盘活自有资金,确保运营资金安全,年度内降低了融资规模和负债比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与重点客户开展了对账工作,明确债权;效率提升方面,年度内推动MES系统和智能立体库上线,强化生产过程和供应链过程管理;在组织协同高效方面,持续深化流程型组织管理方式,借助移动办公系统上线和预警系统建立,将销售、采购、生产等主要业务活动信息流、数据流、审批流贯通,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⑥强化信息披露合规,常态化维护投资者关系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不断强化信息披露事务管理,时刻保持对新规则新条款的敏感性,严格根据法律法规及规范运作条款的指引进行合规管理,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重大事项的进展情况,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投资依据;公司全年共组织董事会会议7次,监事会会议5次,股东大会会议2次,三会管理均符合规范运作要求;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公司逐步确立了常态化的投关运作体系,同时通过股东大会、咨询电话、深交所互动平台、策略会等多种渠道开展与投资者的交流,主动走出去洞察资本市场核心关注,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互动易”平台共计回复投资者提问112条,召开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促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公司将继续加强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维护公司公开和透明的良好市场形象,切实保障全体股东的利益。(2)报告期内各项财务指标变化的具体因素营业收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042.3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16%,主要系光电系统和FC产品销售下降及部分产品价格下行影响。营业成本: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成本61,920.90万元,同比下降0.96%,主要系成本和费用控制,属于正常变动范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92.1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8.15%,主要系光电系统和FC产品销售下降,部分产品销售价格下行和计提资产减值增加所致。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