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长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江苏长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长海股份
  • 企业英文名: Jiangsu Changhai Composite Materials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杨国文,杨鹏威
  • 上市代码: 300196.SZ
  • 注册资本: 40871.654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1-03-29
  • 大股东: 杨鹏威
  • 持股比例: 41.71%
  • 董秘: 费伟炳
  • 董秘电话: 0519-88712521
  • 所属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陈素素、丁淼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环球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塘桥村
  • 概念板块: 玻璃玻纤 江苏板块 破净股 养老金 创业板综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转债标的 QFII重仓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2002-10-28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400743721247W
  • 法定代表人: 杨国文
  • 董事长: 杨国文
  • 电话: 0519-88708813,0519-88708812,0519-88712521
  • 传真: 0519-88710135,0519-88707788
  • 企业官网: www.changhaigfrp.com
  • 企业邮箱: finance@changhaigfrp.com
  • 办公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塘桥村
  • 邮编: 213102
  • 主营业务: 玻璃纤维及其玻纤制品、玻纤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玻璃钢制品、蓄电池配件、玻璃纤维制品的制造、加工,塑料制品、电器机械及器材、交电的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
  • 企业简介: 江苏长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196)成立于2000年5月,总部坐落于长三角中心区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企业,同时也是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公司已连续多年被评为资质等级AAA级,信用等级AAA级企业。公司建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多项科技研发、攻关项目,拥有一大批专利成果,曾参与起草、制订国家标准,并获得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及ISO14001:2004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一直以来,公司将“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渗透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公司现有3座玻纤池窑生产线,拥有13万吨玻璃纤维产能,产能总量位居全国前五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10万多吨的玻纤制品产能,拥有玻璃纤维短切毡、玻璃纤维湿法薄毡、蓄电池复合隔板、玻璃纤维涂层毡等多个特种毡系列产品,品种齐全、质量过硬,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生产的玻纤制品及玻纤复合材料用途广泛,可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电气、通讯、机械、化工、环保、微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公司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并远销北美、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2月,公司并购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原建材二五三厂),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玻纤增强热固性树脂及辅料、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业务,积极扩展横纵向产业链。通过内生式发展及外延式并购做强做大公司业务。公司将继续通过领先的技术产品创新能力、差异化产品、营销与服务实施能力、高效率生产组织和质量控制能力、快速反应市场变化能力,使公司成为中国最具竞争优势、产业链完整的专业化玻纤毡制品上市公司,形成世界一流的玻纤复合材料生产企业,最终成为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专业化玻纤复合材料制造商。
  • 发展进程: 江苏长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公司”)是由常州市长海玻纤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海有限公司”)于2009年7月30日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长海有限公司原名常州新区长海蓄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17日,经营场所为常州市通江大道623号,注册资本50万元,法定代表人:杨国文。2002年9月,公司更名为常州市长海玻纤制品有限公司。2009年4月,经公司2009年第二次股东会决议同意,本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根据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名称变更【2009】第04070008号),本公司名称变更为江苏长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叶蜡石、石英砂、石灰石等矿物为原料,配合纯碱、硼酸等化工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造成的,具有结构稳定、质量轻、强度高、耐高低温、抗腐蚀、隔热、阻燃、电绝缘等多种优异性能,常用作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材料,电绝缘材料和绝热保温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新能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属于国家倡导优先发展的新材料领域。公司主营业务为玻璃纤维及其玻纤制品、玻纤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性能复合材料一体化解决方案,拥有从玻纤生产、玻纤制品深加工到玻纤复合材料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玻纤纱、短切毡、湿法薄毡、玻纤织物、复合隔板、涂层毡、网格布、热塑性玻璃纤维及制品等,为短切毡及湿法薄毡细分领域领军者。玻纤纱是玻纤制品的基材;短切毡广泛应用于汽车车顶蓬、货车箱体、卫浴洁具、大型储罐、透明板材等多个方面;湿法薄毡可用于内外墙装饰、屋面防水、电子基材等方面;复合隔板可应用于蓄电池中;涂层毡可应用于建筑建材中。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并远销北美、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除玻纤业务外,通过子公司天马集团进行树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不饱和聚酯树脂、胶衣树脂及辅料、乙烯基酯树脂、玻璃纤维制品、玻璃钢制品、丙烯酸树脂及羟脂、玻纤粘结剂及乳液等精细化工产品,不饱和聚酯树脂可以与玻璃纤维等材料组成复合材料,拥有轻质、高强、多功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运输、国防、电子等领域,公司树脂业务产品是玻纤复合材料的重要原材料,是公司主营业务的产业链延伸。(二)经营模式公司主要业务模式分为采购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三大块。1、采购模式公司主要通过比价采购的方式选择供应商。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公司采购工作实行以采购部为核心的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制定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计划;技术中心负责制定、审核、批准重要物资的采购技术文件和重要物资清单;采购部负责组织对供应商的考核与评价,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负责按采购计划实施采购;质控部负责对采购产品进行检验、试验和验证,并参与供应商评价。2、生产模式公司的主要生产模式是以销定产,采取柔性生产方式。销售部与国际贸易部根据订单签订情况、生产销售情况、库存情况,结合车间生产能力,向生产调度中心填报销售计划或订单;生产调度中心根据销售计划或订单,向生产部门下达生产计划单,调整生产线产品品种及规格,同时向采购部下达材料采购计划单,并通知检验、仓储等相关职能部门。3、营销模式公司外销产品采用“经销商+展会”模式。一方面由经销商采购公司产品,以“常海”品牌进行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国内定期行业展会展示产品、接洽国外客户。公司参与的主要展会包括:世界最大的复合材料展会法国JEC展会,中国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美国复合材料展览会,新加坡JEC展会等。公司外销所采取的“经销商+展会”模式,具体而言是指公司通过展会与潜在用户接触并结成销售关系;为节省外销成本,公司对外销售设置区域独家经销商,即公司产品直接销售给经销商,经销商再销售给终端客户。公司与经销商签订一定期限指定区域的独家经销协议,销售价格基于公司定价政策,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具体发货时间视客户订单需求并结合公司生产计划安排确认;公司收到客户订单后,开具形式发票交客户确认;发货完成后备全整套单据,开具正式发票。货款结算则根据客户信用情况,采取L/C(信用证)结算、T/T(电汇)结算、D/P(付款交单)结算以及上述结算方式的组合。公司内销产品采用直销和代销模式,直销模式利用报刊杂志等广告方式,直接面对终端客户销售。(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6,179.1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484.07万元,增长2.10%。营业利润30,735.22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8.98%;利润总额30,509.48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9.2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7,478.10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7.20%;归属于母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4,517.42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2.86%。报告期内,公司盈利水平较上年同期下滑,主要因素为:经济恢复发展不及预期,全球消费疲软,玻纤应用市场终端需求疲软,导致玻纤行业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公司玻纤产品的毛利率同比出现下滑。2024年全行业已经对部分玻璃纤维纱产品实施多轮小幅度恢复性提价,但纵观全年,玻纤纱价格提升幅度有限,玻纤制品企业基本无法将玻纤纱提价传导下去,公司根据生产及市场情况,采取积极的市场策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叠加新增产能的释放,努力开拓市场,提高产销协调效率,全年玻纤产品销量同比实现增长10.06%。(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公司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从玻纤生产、玻纤制品深加工到玻纤复合材料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的玻纤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无纺玻纤制品综合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少数能制造高端玻纤毡制品并不断进行制品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链的完整,使得公司能够按照产品需求调节上游产品性能,提高玻纤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与产品开发周期,并能通过产业链的拉长转移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主业主责,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公司发展的全过程,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2024年,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玻纤应用传统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公司持续深化核心业务和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挑战,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灵活决策,有效拓展市场,挖掘市场潜能,全力以赴应对行业激烈竞争环境;加快玻纤业务的发展工作,加强财务投资的风险管理,通过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结构性调整,提高产销协调效率,提升对企业净利润的贡献度。报告期内,2024年,公司实现玻璃纤维及制品销量30.1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06%;实现化工制品销量7.11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了9.47%;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6,179.1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484.07万元,增长2.10%。营业利润30,735.22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8.98%;利润总额30,509.48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9.2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7,478.10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7.20%;归属于母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4,517.42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2.86%。报告期内公司的总体经营情况具体如下:1、加强技术研发,持续增强产品竞争力公司建有江苏省特种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非织造特种玻璃纤维制品工程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三大研发平台。2024年度,公司共投入研发费用13,281.2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99%。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水平,结合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首先集中资源解决现有产品的技术难点,同时强化技术研发、工艺技术管理的规范性,实现了为客户大规模提供持续稳定品质产品的能力。公司通过技术改进、工艺提升,公司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在下游企业的应用得到了更好的认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20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拥有有效专利180件,其中发明专利49件,实用新型126件,外观专利5件。公司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标41项、行标7项、团标9项;参与起草国标43个,行标10个,团标12个。目前公司已建有两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主打产品高性能玻璃纤维短切原丝毡,极致化同步研发从玻纤原料、原丝、短切原丝毡到复合材料深加工全产业链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填补汽车轻量化关键材料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持续位于行业前列,获评国家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稳步推进产能建设为满足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产能布局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原丝生产、制品加工到复材制造一体化的玻纤生产产业链,增强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公司根据下游市场需求的变化,稳步推进60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一期之第一条15万吨产线和子公司天马集团3万吨技改为8万吨高端高性能玻璃纤维及特种织物生产线产能建设,已于报告期内投产并进行产能爬坡。公司现有产能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成本优势更加明显,提升了生产效能。同时拓展了产品的应用领域,完善公司的产业链布局,提高了订单和产能的契合度,为公司业绩增长筑牢了成长根基,有力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多维精细管理,推动降本稳质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从采购、生产、品质和设备管理等多维度发力,落实降本稳质。在采购端,公司通过加强市场调研、现场考察等方式,引入新供应商,强化供应链管理,发挥公司集中采购优势。在生产环节,以科学的考核机制为抓手,提升精细化生产管理水平,并注重加强员工培训,在公司出货量创下新高的同时,确保产品交付品质。在品质管理上,全面收严原材料、产品的质量把控,改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巩固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设备管理方面,通过持续设备改进升级和加强现场巡查力度,以确保关键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为稳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未来,公司仍将继续深化多维度精细化管理,持续推动降本稳质,为公司稳健发展注入持续动能。4、节能减排降碳,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公司紧抓数智化发展机遇,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节能减排降碳改造、持续更新环保设备及推进生产线工艺改造,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和省级绿色工厂称号。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公司业务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建立生产能耗管理系统,智慧配电系统等建设,不断夯实装备智能化、操作无人化的数字化基础。5、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组成的治理结构体系,积极组织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参加上市公司多种专题培训、制度学习,强化履职能力和合规守法意识,持续规范信息披露事务;完善财务管理和财务报告,加强各类资金管理,规范销售、采购等生产管理流程,不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强化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财务情况的管理。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另外,公司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并强化投资决策程序,设计更为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合理运用各种融资工具和渠道,控制公司资金成本,节省财务费用支出。同时,公司也将继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并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全面有效地控制公司经营和管理风险。6、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落实新“国九条”等要求,树牢回报股东的自觉意识,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等制定出台了《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2024-2026年)》,严格执行股东分红回报规划及利润分配政策。公司将继续根据所处发展阶段,统筹好业绩与股东回报的动态平衡。长期来看,随着公司业务布局逐步完善,公司将持续提升股东回报水平,落实打造“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股东价值回报机制,持续增强广大投资者的获得感,增强现金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见性。公司回购股份有利于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维护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同时表明了对公司业务态势和持续发展前景的信心。2024年2月8日,公司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回购股份方案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本次用于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且不超过人民币10,000万元(均含本数),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1元/股(含本数),回购期限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公司于2024年12月13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回购股份价格上限的议案》,同意将回购股份价格上限由人民币11元/股(含本数)调整为人民币14元/股(含本数)。除上述调整外,本次回购股份方案的其他内容不变。截至2025年1月16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股份5,190,199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公司目前总股本为408,716,549股)的1.2699%,最高成交价为11.869元/股,最低成交价为9.00元/股,成交总金额为52,994,701.54元(不含交易费用)。未来,公司将按照证监会市值管理指引等相关要求,提高公司质量,结合公司实际探索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推动公司市值的提升,更好地回馈投资者。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