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业务包括光伏产品、光伏系统、智慧能源三大板块。
经营范围: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及系统装置安装;多晶铸锭、单晶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光伏组件的制造;太阳能、光能技术开发;销售自产产品;从事多晶硅、机械设备、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及系统集成装置、储能及光伏应用系统的进出口和批发业务(不涉及国营贸易管理商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从事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和经营(取得相关资质后方可开展经营);从事上述业务的相关咨询服务;太阳能发电;储能及光伏应用系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及技术服务;光伏产品的检测服务(凭实验室认可证书所列检测服务项目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天合光能;股票代码:688599)创立于1997年,主要业务包括光伏产品、光伏系统、智慧能源三大板块。
光伏产品包括光伏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光伏系统包括电站业务及系统产品业务;智慧能源主要由光伏发电及运维、储能智能解决方案、智能微网及多能系统的开发和销售等业务构成。
以“打造天合主导的行业新生态,促进天合成为光储智慧能源领先者”为战略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球光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变革,创建美好零碳新世界。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205GW+,相当于9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约等于在全球种了151亿棵树。
(一)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体经营业绩汇报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行业在经历供需失衡与价格博弈的深度调整后,已步入初步复苏阶段。
尽管行业处于阶段性调整时期,但中国光伏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发生改变,光伏装机需求保持刚性增长,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07%。
从国际市场来看,欧美市场受本土化制造要求影响,需求增速放缓;而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报告期内,中国光伏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GW,其在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中国光伏迈入太瓦时代。
在技术层面,TOPCon技术主导的高效组件迭代成为行业主流产品,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但与此同时,技术红利与价格战并存的格局,导致企业盈利承压,产业链整体仍处于普遍亏损状态。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0.56亿元,同比下降27.72%,归母净利润-29.18亿元,同比下降654.47%。
公司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全球化品牌渠道优势,在光伏组件领域持续领跑行业。
报告期内,公司N型TOPCon技术平台实现全面量产突破,应用i-TOPConUltra技术的至尊N型系列组件产品功率进一步提升,引领行业迈入TOPCon2.0时代。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组件出货量超32GW,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210组件累计出货量超200GW,稳居行业第一。
公司以光储融合为核心优势,稳步向全场景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升级。
天合储能凭借全栈自研技术与深度场景化定制能力,依托从电芯到AC侧的全链条集成体系,针对全球多元化需求开发了高度适配的解决方案,并连续第五次蝉联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Tier1储能厂商榜单,累计交付覆盖六大区域市场50余国。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储能业务已实现累计出货超12GWh。
在面向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建设的方面,公司重点聚焦绿氢氨醇(供给侧耦合)、绿算融合、虚拟电厂(负荷侧整合)三大战略方向,培养新能源"发-输-用-储"全链条协同能力,奠定综合服务商核心优势。
同时,深度融合光伏优势,创新推出零碳园区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彰显了在光储融合生态中的核心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力。
报告期内,公司位列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233位,这也是公司连续第5次入选该榜单。
公司凭借全栈光储融合的领先技术实力与生态优势、丰富的精益制造经验、垂直一体化布局、高可靠性、优异的可融资能力再次稳居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Tier1光伏组件制造商、全球Tier1储能厂商榜单。
(二)2025年上半年公司运营情况1.业务板块经营情况具体分析行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随着行业规范逐步推动落后产能有序出清,行业集中度呈进一步提升趋势,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正加速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凭借深耕行业累积的技术创新能力、光储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全球市场、渠道、品牌影响力,全面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导向的终端解决方案领导者转型升级,实现从价格内卷到价值创造的转变,构建企业差异化竞争力。
(1)光伏组件产品制造与销售业务持续领先在组件产品与市场销售端,公司持续引领TOPCon技术进阶,基于i-TOPConUltra技术,全系列产品功率和综合发电能力进一步提升至最高750W,最大化降低系统BOS成本与LCOE。
700W+至尊N型组件为代表的全场景化产品持续领先,市场份额持续扩大,高价值辐射集中式和分布式应用场景。
同时,聚焦沙戈荒大基地、极端气候等细分场景,率先发布针对性的产品解决方案,全方位满足不同客户差异化的需求,其中“极御”产品在RETC-PVMI的性能、可靠性和质量三个板块表现全优,连续五年蝉联RETC“全面最佳表现奖”,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领先的低碳产品解决方案,至尊N型产品通过法国CRE低碳认证,碳足迹低至300KG/kw,较行业碳足迹水平显著降低25%以上,是当前行业内晶硅产品所能达到的最低、最优碳足迹。
N型产品已具备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国际通用ISO14067产品碳足迹认证、产品环境产品声明(EPD)、意大利EPD、挪威EPD等。
报告期内,公司建设完成了“碳迹云”平台,具备“研-产-供-销”协同的产品碳核算、碳追溯、碳管理、碳盘查、新产品低碳设计平台化能力,为零碳园区、绿电直供等低碳新场景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在光伏电力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的政策背景下,公司积极倡导行业建立“组件综合效率和综合发电评价新体系”,以提高客户系统价值收益为核心,推动行业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高质量阶段转型升级。
(2)全球智慧能源业务稳步高质量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市场在能源转型加速驱动下呈稳健较快增长态势,全球电池储能系统出货预计同比增长50%以上,新型储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日益凸显。
天合储能凭借全栈自研的"天合芯"技术平台、持续迭代领先的Elementa金刚大容量储能系统与强大的全球化交付能力,为终端客户打造更安全、灵活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储能舱及系统销售覆盖中国、欧洲、亚太、北美、中东非、拉美六大区域市场,累计出货量超12GWh,其中,海外销售占比提升,海外市场实现规模超1GWh交付,为进一步提升海外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构网型电网、高温沙漠及海岛微电网等场景,公司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比如公司在上半年实现了60天极速交付非洲单体最大储能项目埃及150MW/360MWh光储融合项目,成为沙漠环境大型储能系统的标杆项目,助力客户降低度电成本、实现能源转型,持续将行业机遇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动能。
报告期内,公司在欧洲、亚太、中东及非洲等战略市场发布Elementa2Pro5MWh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循环寿命达15,000次的314Ah电芯。
Elementa2Pro采用车规级电芯,通过严苛滥用测试确保本质安全。
三层电气保护系统结合紧急停止功能,为电池舱、功率转换系统(PCS)及能量管理系统(EMS)提供全方位防护,保障各类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该系统液冷温控技术使其可在-30℃至55℃环境温度及2000米海拔下工作,典型运行时长2-8小时。
紧凑的背靠背设计大幅减少占地面积,有效解决城市及工业场景的空间限制,先进的降噪技术将运行噪音控制在70分贝,适合噪音敏感区域部署。
公司凭借其贯穿电芯到电池舱再到AC侧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能力、稳健的财务根基以及卓越的可融资性,连续第六次蝉联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Tier1储能厂商。
此外,天合储能Elementa液冷系统荣获全球首张液冷储能系统EPD(环境产品生命)证书,代表国际机构对公司产品全生命周期环保性能的权威验证,也是对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度认可。
(3)全球领先的光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卓越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加速推进全面解决方案战略升级,依托在光储一体化领域的显著优势,系统性构建"发-输-用-储"全链条协同能力,在集中式电站、新场景解决方案及分布式能源三大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支架业务出货超3.5GW,同比去年出货持续增长,净利提升。
集中式电站领域,公司立足于光储集中式解决方案优势,重点聚焦绿氢氨醇(供给侧耦合)、绿算融合、虚拟电厂(负荷侧整合)等战略方向,培育全链条协同能力,奠定综合服务商核心优势。
公司与中国联通联合,打造青海省西宁市首个100%绿电供能的智算中心微电网示范项目,成为西宁首个"电算融合"零碳示范标杆,并成功匹配青海省300MW新能源电站指标,形成"算力需求牵引绿电开发"的创新商业模式。
在负荷侧整合方面,与山东临邑达成虚拟电厂项目战略合作,将协同打造"分布式能源+负荷调控"的政企合作范式。
新场景解决方案领域,公司自主研发了第一个微电网光储云平台项目,并具备升级为虚拟电厂综合能源管理的平台能力,落成于公司总部园区的光储充放一体化微电网示范项目正式建成投运,集成预测、监控、优化算法等12项核心功能,并计划在丰宝项目、淮安项目逐步推广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签署了榆林第一个光储气一体化微电网项目,为中国石油野外砖井平台提供低价低碳的能源解决方案。
分布式系统业务正式向智慧能源2.0阶段战略升级,致力于成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及运营商,在电站开发基础上,拓展电站运维、电力交易(含售电、虚拟电厂、绿证)、综合能源管理等多元化增值服务。
目前业务遍布全国各省市,拥有渠道伙伴2000余家,以镇为单位,在全国构建了15000余家服务网点,实现全渠道立体覆盖网络,并已累计为超130万户用户提供原装电站和服务。
发电和数字化运维业务毛利率水平高,成为行业升级过程中的业务护城河。
2025年上半年,户用光伏首单权益出表型ABS项目"太保资产-天合富家新能源基础设施碳中和绿色持有型不动产资产专项计划"获上交所成功受理。
2.科研技术和科研项目攻关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持续保障研发投入以构建核心技术优势。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2.62亿元,同比下降16.54%,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达到7.28%。
公司坚持致力于光伏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报告期内自主研发的210mm半片工业级电池尺寸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先后创造了31.1%、32.2%的世界纪录效率;210mm半片叠层电池集成面积为1185cm²的实验室叠层组件效率达到30.6%,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叠层组件效率突破30%的光伏企业,该成果被正式收录于由马丁格林教授主编的全球太阳电池世界纪录《Solarcellefficiencytables》(Version66)。
公司制造了全球首块工业标准尺寸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电池组件(面积3.1m²),峰值功率先后认证达到808,829,841W,持续创造和刷新工业标准尺寸组件功率的世界纪录。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先后35次创造和刷新在光伏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等方面的世界纪录。
在全球钙钛矿专利领域,公司以481件专利申请排名全球第一,远超第二名近40%。
储能研发领域,储能长寿命、低度电成本、多场景应用的电芯及系统开发技术均实现突破,报告期内已完成循环次数达12000次的314Ah储能电芯的产业化开发,并成功量产,应用于国内与海外液冷系统产品中,取得权威检测机构的认证报告。
同步进行大容量587Ah电芯研发,在安全方面,通过材料的调控,减少体系副反应,降低反应热,提升化学体系的热稳定性;结合高安全的结构设计,提升了电芯在滥用工况下的安全性能。
此外,天合储能发布基于新一代大容量储能系统Elementa金刚3深度开发的7MWh+交直协同解决方案。
Elementa金刚3系统作为天合储能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旗舰产品,以587Ah自研大容量电芯为压舱石,通过精准优化舱体空间利用率,实现整舱能量密度提升超40%,以百兆瓦级项目测算,可提升场站级能量密度近35%,降低土地租赁费用23.8%,Capex总成本降低超5%。
同时通过整柜运输和厂内前置联调、一体化覆盖测试等程序优化,将并网前期准备时间缩短50%以上,显著提升了项目的交付效率。
跟踪支架端,公司持续开展基于“电控+平台+算法”的智能控制系统迭代升级,开发场景化智能算法,集成跟踪支架健康诊断算法,高效保障电站安全运行。
公司凭借开发气象预测技术的专利《一种双辐照计推测直射辐照比例的方法》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银奖,成为光伏支架行业首个获此国家级知识产权奖项的企业,标志我国光伏支架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三)组织文化不断提升公司坚持以“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为使命,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开放创新、长期艰苦奋斗、全力追求卓越、共担共创共享”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成为全球光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变革,创建美好零碳新世界。
2025年上半年,公司加速数字化管理能力建设,聚焦提效降本、管理升级,上半年部署落地28个业务数字化应用,覆盖研发、供应链、营销服、及交付领域,支撑公司高效经营管理,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交付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响应能力与速度。
此外,公司自研碳平台成为行业内首个获得TUV莱茵认证的低碳解决方案平台,获得全链条可追溯“AA”最高评级。
公司聚焦于向全面解决方案领导者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明确将价值重心向终端解决方案延伸,围绕新增长点持续开展差异化组织变革,保障成熟业务高效运作、解决方案新场景业务迅速孵化、快速成长。
通过组织优化与跨部门协同机制深化,推动研产供销及交付、服务一体化紧密协同,形成“场景化需求-定制化光储融合解决方案-高效交付”的全链条快速响应体系,提升组织运作效率,为客户、股东、员工和相关利益方持续创造价值。
发行人前身设立时名称为“常州天合铝板幕墙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幕墙”),系由常州市天合氟碳喷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氟碳”)及香港联德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联德”)合资设立。
1997年11月2日,天合氟碳及香港联德签署了合资合同及公司章程,约定成立天合有限,投资总额为11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80万美元,其中天合氟碳以现金、厂房、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作价出资60万美元,占比75.00%,香港联德机械有限公司以机械设备出资20万美元,占比25.00%。
1997年11月24日,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出具《关于常州天合铝板幕墙制造有限公司合同、章程的批复》(常开委经[1997]第167号),批复同意天合有限的合资合同、章程等设立筹备工作。
同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天合有限核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外经贸苏府资字[1997]29726号)。
1997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天合有限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企合苏常总字第002290号)。
公司经营范围:生产经营金属幕墙、铝制装饰材料及氟碳喷涂原料。
1998年4月6日,常州市房地产评估事务所出具常房估(1998)第411008号《评估报告》,对位于天合氟碳的房产土建工程、土地、水电及附属设施费进行了评估,评估总价391.79万元人民币,根据双方的作价协议,前述实物作价合计46.4万美元。
1998年1月20日,天合氟碳与香港联德共同投入的进口设备以常州兴元鞋业有限公司的名义报关进口,并由江苏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于1998年5月14日出具的《价值鉴定书》(编号:NO3204/PJ98033),对进口设备的鉴定价值为34.41万美元。
其中,天合氟碳以鉴定价值中的13.6万美元出资,香港联德以鉴定价值中的20万美元出资。
1998年5月29日,就本次进口设备中以常州兴元鞋业有限公司名义进口的事项,常州市新桥镇人民政府、常州市新区经济发展局、常州市新桥镇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共同出具的《情况说明》,确认设备以兴元鞋业名义进口,由香港联德和天合氟碳共同出资,设备所有权属于天合有限。
1998年6月19日,常州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常会验(1998)外55号《验资报告》。
根据《验资报告》,截至1998年4月15日,天合有限已收到股东投入的资本80万美元,全部为实物和无形资产出资。
天合氟碳实际以进口设备鉴定价值中13.6万美元的部分作为出资,该出资方式的改变与合同、章程约定不符,但并未违背当时生效的法律法规和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有关批复。
2019年1月8日,根据华普天健出具的会验字[2019]3863号《验资复核报告》,上述出资事项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且已经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足额缴纳了注册资本,不构成出资的实质性法律障碍。
2002年4月8日,天合幕墙更名为天合有限。
发行人系由天合有限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11日,高纪凡、盘基投资、兴银成长等25名发起人共同签署《发起人协议》,天合有限以截至2017年10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人民币1,080,724.01万元为基础,按照1.229614057:1的比例折合878,913.1878万股,净资产余额部分计入公司资本公积。
公司名称变更为“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28日,公司取得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类型为股份有限公司的91320411608131455L号《营业执照》。
2018年9月6日,公司召开2018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以原有的总股本为基数,按5:1的比例对全体股东进行同比例缩股。
缩股后,共计减少股本7,031,305,503股,公司的总股本减少为1,757,826,375股,每股面值仍为人民币1元。
2018年12月27日,公司取得新的《营业执照》。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高纪凡 | 2024-07-10 | -88054971 | 20.88 元 | 264164914 |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
孙凯 | 2024-03-05 | 2000 | 24.48 元 | 13133 | 核心技术人员 |
张映斌 | 2024-01-31 | -5340 | 23.23 元 | 0 | 核心技术人员 |
张映斌 | 2024-01-30 | -5339 | 23.85 元 | 5340 | 核心技术人员 |
张映斌 | 2024-01-23 | -30678 | 27.63 元 | 10679 | 核心技术人员 |
高纪庆 | 2024-01-17 | 112080 | 0 元 | 372666 |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
陈奕峰 | 2024-01-17 | 30336 | 0 元 | 30538 | 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 |
张舒 | 2024-01-17 | 24240 | 0 元 | 38784 | 核心技术人员 |
张映斌 | 2024-01-17 | 41357 | 0 元 | 41357 | 核心技术人员 |
孙凯 | 2024-01-17 | 6696 | 0 元 | 11133 | 核心技术人员 |
吴群 | 2024-01-17 | 49651 | 0 元 | 124127 | 高级管理人员 |
吴森 | 2024-01-17 | 69440 | 0 元 | 186620 | 高级管理人员 |
冯志强 | 2024-01-17 | 49651 | 0 元 | 107371 | 核心技术人员 |
全鹏 | 2024-01-17 | 12120 | 0 元 | 17938 | 核心技术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