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智科技 - 002090.SZ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06-12-08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企业英文名
Wiscom System Co., Ltd.
成立日期
1995-11-10
注册地
江苏
所在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金智科技
股票代码
002090.SZ
上市日期
2006-12-08
大股东
江苏金智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20.03 %
董秘
李剑
董秘电话
025-52762230
所在行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天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邱平;丁玲玲
律师事务所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200001347865204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注册地
江苏
成立日期
1995-11-10
法定代表人
贺安鹰
董事长
贺安鹰
企业电话
025-52762828,025-52762205,025-52762230
企业传真
025-52762929
邮编
211100
企业邮箱
tzb@wiscom.com.cn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将军大道100号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公司智慧能源业务涵盖了智能发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新能源及低碳等多个领域。公司智慧城市业务主要为城市运行中的行业主体如能源、公安、交通、社区、市政、建筑、热网等提供基于落地场景的智慧化应用解决方案及服务。。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建设工程勘察;建设工程设计;建设工程施工;建筑劳务分包;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检验检测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技术进出口;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电工仪器仪表制造;电工仪器仪表销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风电场相关系统研发;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储能技术服务;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环保咨询服务;节能管理服务;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销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大数据服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制造;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销售;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机械设备租赁;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租赁;运输设备租赁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对外承包工程;货物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源于中国百年名校—东南大学,创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智科技园。

金智科技专注于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两大业务,2006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2090。

用科技创新推动公司发展是金智一直持续前进的动力,金智创始团队源自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和计算机系,创立多年来一直坚守初心,为实现科技强国梦不懈努力,坚持自主研发构建核心优势,长期专注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应用,不断增强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控、客户服务等内在底蕴,在业内已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

金智专注高新技术进步与行业发展,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软件业百亿企业培育对象”、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江苏省软件企业、江苏省核心竞争力企业、已入围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江苏省绿色工厂、连续十九年被评为“国家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全资子公司金智信息拥有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优秀级CS4,涉密信息系统集成甲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甲级、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壹级、CMMI5等重要资质。

公司设有多个工程技术中心及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多次承接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等试点示范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金智科技园区临近佛教名山牛首山景区,是一个集研发、营销、生产、工程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园区,也是所有金智人创新发展的梦想家园。

商业规划

(一)公司主要业务架构公司长期专注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研究,坚持自主研发构建核心优势,是行业内知名企业。

在智慧能源业务领域,公司依托电力自动化行业三十年的技术底蕴和积累,顺应全球能源革命浪潮及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迅猛发展,将传统电力系统保护控制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微电网控制技术、低碳技术等深度结合,业务涵盖了智能发电、智能输变电、智能配电、新能源及低碳等。

在智慧城市业务领域,公司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为技术牵引,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发展指引,紧紧抓住国家数字化转型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分别在城市运行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两大领域,围绕业务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提供解决方案。

图1:公司业务架构图(二)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1、智能发电产品业务公司拥有完整的、国内领先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为火电厂、风电场、光伏电站等新能源电厂以及石化、钢铁、煤炭等工业企业用户提供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与测控装置、电源快速切换装置、功率控制系统、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智能巡检与辅助监控系统、智能运维系统、电能质量治理、并网自动化等一系列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

2、智能输变电产品业务公司建立了继电保护、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智能巡视/辅助监控、一二次设备运维等全系列产品,已实现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安全自主可控,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其中,继电保护、变电站自动化产品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力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

3、智能配电产品业务公司以提高配电自动化实用化为目标,拥有配电终端、测试、系统仿真三大产品线,突破了5G故障自愈、配电行波测试、数字仿真等技术,提供从配电终端、故障自愈、测试验证到仿真培训全方位解决方案。

公司自主开发的iPACS-5612系列智能配电终端、FTT系列测试设备、终端到货全检系统、一二次成套融合测试系统、电压治理系统、电压检测仪检定系统、新型电力系统模拟仿真系统/真型实验场等产品已在多个省市电网成功应用,在新型配电系统态势感知、运行控制、仿真测试等方向保持领先地位。

图2:公司现代智慧配电网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从事风电、光伏、储能等专业领域的工程咨询、勘察、设计、集成、运维等业务,开展了“电网友好型”光伏电站、风电场运行控制与并网、新能源电站投资/EPC、低碳园区等相关研究与实践,并提出了以数字化管理、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为核心的低碳园区建设解决方案,研制了“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及能量管理系统,已形成综合能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业务:1、城市运行数字化业务公司聚焦公安、交通、园区等细分行业领域,紧扣城市运行业务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以自研的感知数据平台为技术抓手,提供从咨询规划、方案设计、总集成服务、应用服务、系统运维服务等整体业务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慧园区等领域是华东地区知名城市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2、企业数字化业务公司紧扣大型能源企业管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以自主研发的业务协同可视化平台为核心技术抓手,为国网公司、南网公司等电网企业提供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服务、基础设施可视化运维值守、以及电力调度数字化综合应用等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国家能源集团、华能、国电投等发电集团提供生产运行指挥中心(IOC)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并积极跟随国家“双碳”战略,围绕大型能源企业,积极探索创新以“数据赋能”为特征的创新产品、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

图3:公司行业数字化基础集成解决方案图(三)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1、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电力生产供应方面,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332万千瓦,同比增加14056万千瓦,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26360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近九成;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合计占全口径总发电量比重为26.0%,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2、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单位扎实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统筹协调、明确方向、夯实基础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

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随后,国家能源局制定了《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深入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2025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重点突破,先期围绕构网型技术、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智能微电网、算力与电力协同、虚拟电厂、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新一代煤电等七个方向开展试点工作。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911亿元,同比增长14.6%,在“两重”“两新”政策落地、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及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下,电网投资构成中的设备投资同比增长39.6%。

3、新能源及低碳业务快速发展202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开启新的发展进程;制定出台《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研究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难题;联合五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全部出台。

智慧城市业务:1、数字化转型给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为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化转型给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总体要求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其中对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的指示,会加强新质生产力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必将撬动智慧城市新的增长方向。

此外,随着数字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2、“人工智能+”为智慧城市带来新一轮建设浪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

2024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一项重点任务。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将其定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我国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指引,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具有典型的通用技术特征,能够作为一种“工具”在几乎所有智慧城市场景中发挥作用,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中“大模型AI”是最近两年提升人工智能生产力的关键技术路径,是人工智能的新领军技术,随着“大模型AI”快速落地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更多数据、更多算力,以及巨量应用场景的重构。

(四)报告期内业务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围绕“双碳”、“数字经济”战略,持续聚焦主业,做大做强智慧能源业务,做优做实智慧城市业务,强化内部管理,降本增效,多措并举提升公司资产运营效率及盈利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58%,主要为合并报表范围变更及智慧城市业务收入下降影响;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42.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93.9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55%,主要为委托理财投资金额提升其收益相应增加并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智慧能源、智慧城市业务经营情况概述如下:智慧能源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智慧能源业务围绕“双碳”、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契机,践行“以进促稳,高质效发展”指导思想,坚持创新,着眼长远,不断打造“产品”加“服务”的核心能力,总体发展稳健。

在智能发电产品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延续品牌、技术等综合优势,结合智能化需求,积极推进产品国产化进程,相关产品在国能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电投集团及及其它地方能源集团得到广泛应用,成功中标了宁夏电投永利2×660MW电厂750kV变电站NCS系统、陕煤石门2×66万千瓦电厂500kV变电站NCS系统等大型电厂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大型电厂二次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新能源市场领域,公司紧跟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精准把握电网对新能源电站快速响应的迫切需求,相关系统和产品已在多个新能源电站得到应用,为新能源电站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其中,公司在分布式新能源领域成绩斐然,已圆满完成158个分布式新能源项目的投运工作。

在其它工业用户市场,公司聚焦智能供配电领域持续发力,变电站综自系统、网络快切装置在中石化、中石油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并在山东东明石化项目中形成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厂网络快切组网;低压综保装置成功入围中海油惠州炼化、荣盛石化框架招标;受邀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并发表了“人工智能助力油气管道站场变电站安全运行”的主题报告,得到与会专家肯定和赞赏,体现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引领地位与创新实力。

此外,公司厂用电保护、快切、母差设备通过IEC认证,正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在智能输变电产品业务方面,公司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变电站监控系统及保护装置的主流供应商之一,在2025年上半年国家电网输变电二次设备的前三个批次集采以及南方电网主网二次设备的第一个批次集采中,公司中标金额较去年同期实现增长,并成功中标多个500kV、220kV变电站监控系统项目。

公司始终紧密追踪输变电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致力于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研制的自主可控全国产化自动化系统和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在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得到了广泛应用,新一代高可靠监控系统及保护装置在国网江苏、安徽、四川省电力公司得到应用并获得客户的认可,变电站智能巡视系统在江苏、上海、浙江、河南、湖南、冀北、甘肃、青海等多个国网省电力公司、国家管网集团、中煤电力得到推广和应用,受邀参加了第八届全国石油和化工电气技术大会,并发表了“智慧变电站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主题报告,该解决方案实现了炼化企业变电站主辅设备联动、电气设备一键顺控和智能巡检。

此外,公司一直在探索基于AI技术的新产品方向,无人机激光雷达线路智能巡检系统在广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成功实施,其利用AI智能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巡检结果并可自动推送告警信息、自动生成维修工单,有效降低了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也为公司在输变电业务进一步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智能配电产品业务方面,公司紧跟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凭借产品优势,顺利通过配电终端全系列产品的国网专业检测。

公司围绕用户提供增值、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成功在国家电网组织的2025年第一次联合集采中中标江苏、福建、浙江、河南、湖北、冀北、山东、青海等地区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项目,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中标江苏、浙江、安徽、辽宁、内蒙古、湖北、陕西、天津等地区测试装置及系统,继续保持市场份额领先,并积极拓展新能源并网测试服务业务;中标江苏、浙江、新疆、宁夏、河南等地配电培训仿真系统,仿真业务稳步发展。

此外,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加强研发和自主创新,中标了南网科研院新型配电网全景数字仿真与分布式智能配电模拟平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有源配电网真型试验控制系统、国网湖北电科院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智能配电终端数智物联真型试验平台以及基于站域无功资源补偿的配网多层级电压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多个重点项目与科技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新型配电网可靠性提升与分布式新能源高效消纳。

在新能源及低碳业务方面,公司围绕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电力工程设计、电站模块化集成、储能集成以及低碳园区建设及后期运维等解决方案与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中标江苏、陕西、广东、天津等地多个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模块化变电站项目,并成功落地多个微电网项目。

此外,公司成功达成多笔绿证售卖交易,展现了在新能源项目建设后的增值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智慧城市业务进一步聚焦重点行业,不断提升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力,全面强化营运管控、降本增效,综合毛利率水平稳步提升。

在城市运行数字化领域,中标南京市公安局溧水分局2025年智能交通及公共安全视频维保项目、南京市公安局高淳分局2025年“智慧交管”系统维护项目、南京麒麟科创园智能交通四期项目等智慧安防、智慧交通项目,中标南京江宁区法院“智慧法院”、法治园区南京海事法院项目、南京英飞源华东研发基地建设项目等智慧司法、智慧园区项目。

在企业数字化领域,中标国网江苏电力信息系统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调度项目、国网华东分部调度控制中心调控流程数据自动化功能建设项目、澳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网路管理系统项目、浦东300号集中办公点信息系统2025年运行维护及升级改造项目、江苏省烟草2025年—2026年网络和信息安全运维服务项目等企业信息化项目。

报告期内,金智信息荣获2025年度中国安防行业十大品牌【智慧交通领域】、2025年度中国安防行业优秀解决方案服务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2024年度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十佳企业、第八届中国安防百强工程(集成)商等多项殊荣。

发展进程

公司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0]232号《省政府关于同意江苏东大金智网络与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变更为江苏东大金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由江苏东大金智网络与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为人民币3,730万股,股份公司设立时名称为江苏东大金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8月,江苏东大金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