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从事汽车零部件、油气装备和高性能功能材料三大业务。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制造;智能基础制造装备销售;新型膜材料制造;新型膜材料销售;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塑料制品制造;塑料制品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其他电子器件制造;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机械设备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货物进出口;软件开发;软件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航天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保定乐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2月。
2015年4月,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股票简称:航天智造;证券代码:300446。
公司总部设在成都,控股股东为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7月,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重组后,公司拥有30余家下属企业,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的上市平台,公司聚焦高性能电子功能材料研发应用、汽车内外饰件设计制造、油气装备研制与工程服务三大领域,依托航天雄厚的技术实力,着力打造“航天智造”专业化平台,成为具有航天特色的军民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秉承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的航天基因,公司坚持人才强企,公司与国内众多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了院士领衔的专业科研团队,攻克国内相关产业的“卡脖子”难题。
作为技术创新力行者,公司旗下拥有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1家四川省瞪羚企业;公司拥有有效专利65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552项,发明类专利101项,精密涂布、微胶囊制备、模具设计与制造、分簇选发射孔、连续油管隔板延时分簇射孔等十余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0余项自主可控技术保持世界一流。
面向未来,公司将坚定“以国为重、思变创新、自立自强、矢志一流”发展理念,持续释放航天文化、人才、技术优势,推动产业和资本进一步融合,努力成为智造能力领先、运营管理高效、经济效益显著、产业链地位突出、积极回报股东、服务客户、回馈社会、履责担当的国内一流上市公司!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油气装备和高性能功能材料三大业务。
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稳中有进,营业收入实现41.63亿元,同比增长8.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3.92亿元,同比增长1.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实现3.68亿元,同比增长6.09%。
一、汽车零部件业务(一)所处行业情况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与国民经济中的钢铁、石油、化工、电子等众多行业拥有紧密的联动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52.2万辆和1,35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3%。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具体来看,乘用车延续良好态势,商用车市场呈现回暖趋势;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整车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尤为明显;中国品牌持续向上,销量占比维持高位。
2025年1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在延续2024年政策基础上,将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对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和燃油乘用车分别给予2万元、1.5万元定额补贴,并首次明确中央与地方按9:1比例共担补贴资金。
这一政策通过扩大覆盖范围、优化资金分配机制,进一步激活存量市场。
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全国大功率充电桩(单枪≥250kW)超10万台的目标,优先改造节假日利用率超40%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
政策创新性引入“光储充”一体化模式,鼓励电网企业对充电场站电力扩容给予优先保障,并通过专项债券对大功率充电桩给予设备投资额20%的补贴。
这一布局将显著缓解新能源汽车长途出行焦虑,预计带动高压碳化硅模块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70%,并推动车桩互配标准国际化。
(二)主要业务及产品主要从事汽车内外饰件、发动机轻量化部件、智能座舱部件和模具研发与制造,其中:汽车内饰件产品主要包括主仪表板总成、副仪表板总成、门板总成、立柱内护板、EPP发泡件等;汽车外饰件产品主要包括保险杠总成、扰流板总成、全塑尾门总成、车身下装饰件、通风盖板总成、挡泥板等;发动机轻量化部件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进气歧管、压力管、燃油轨、汽缸罩盖等;智能座舱产品集成了数字仪表显示、信息娱乐系统、智能情景语音、手势、无线充电、氛围装饰、触控交互等功能;汽车塑料零部件模具产品主要包括保险杠、仪表板、副仪表板、门板、立柱、门槛、进气歧管、发动机装饰罩、发动机汽缸罩盖等模具,同时还涵盖了低压注塑、双色注塑、高光注塑等特殊工艺模具。
(三)报告期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等未发生重大变化,依托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加速迭代的市场机遇,汽车零部件业务呈现较好发展态势。
客户结构与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加大中大型内外饰总成件、新能源汽车内外饰件市场开拓力度,上半年获取中大型总成、新能源项目订单占比分别约为80%、61%。
报告期内,公司以汽车内外饰件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业务销售收入达到38.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8%。
二、油气装备业务(一)所处行业情况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国际能源需求长期保持增长态势。
石油、天然气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和战略能源,在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油气需求稳步增长,油气设备行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同时,易采掘油气储量的逐步减少和原油价格的攀升,促使油气公司加大对老油井再开采、深海油气开发以及压裂等非常规油气开采的投入,这直接带动了对高性能油气设备的需求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能源转型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但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仍保持高位,202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1.9%。
能源转型虽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但未来石油作为化工原料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自2019年国家油气能源安全战略深入实施以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气集团持续推进“七年行动计划(2019-2025)”,持续高强度的上游投入为下游装备制造及工程服务业务提供了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08亿吨,同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308亿立方米,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5.8%。
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内能源生产稳中有增,供应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油气行业围绕“稳油增气”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力度,原油稳产2亿吨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增产百亿立方米。
按照“稳定东部、加大西部、加快海洋”的总体思路,我国以五大含油盆地、三大含气盆地、两大海域为重点,强化风险勘探和规模优质储量获取,做好老油气田挖潜稳产和新区效益建产,推动油气储产量再创新高。
我国在超深层油气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全球陆上6000米以深超深层油气开发的引领者。
2025年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原油产量保持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油气储备规模持续增加。
强化油气勘探开发,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深地深水规模建产、非常规油气增产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大庆、胜利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建设,持续提升油气储备能力,推动大庆升平、长庆雷龙湾等储气项目建设,推进煤制油气重大项目建设。
这一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油气供给稳步增长的能源战略方向,为油气装备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业务及产品主要从事油气设备领域射孔器材、高端完井装备及机电控制类产品研发与制造,其中:射孔器材主要包括油气井用电雷管及电子雷管、起爆器、延期起爆管、导爆索、聚能射孔弹、射孔枪、桥塞火药、坐封工具以及相配套的油管传输射孔工具、电缆传输射孔工具、连续油管传输射孔工具和多级选发射孔控制系统等;高端完井装备主要包括深水井下安全阀、高温合金井下安全阀、V0级生产封隔器、液控智能完井用封隔器、液控智能滑套、大位移井用气举工具等产品,共计38个大类,220个品种;机电控制类产品主要包括多级电射孔点火头、桥塞坐封工具点火头、多级选发模块等产品。
业务将工信部民用爆炸物品中的八大类产品及完井装备产品进行技术集成,从产品的起爆、传爆、射孔、火药压裂增产、尾声效应检测到坐封、井下电子监测与控制等,形成了显著的产品系列化、系统化优势,实现了油气井射孔完井技术系统集成,能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同时,正在开发军用爆破器材一系列产品,拓宽业务领域。
(三)报告期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油气装备业务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主要销售区域市场份额等未发生重大变化。
牵头开展油气井用电子雷管标准制定,立项通过工信部评审和公示;主要产品射孔器材在国内、国际市场表现持续向好,高附加值订单增加,产品毛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报告期内,油气装备业务经营情况较为稳定,销售收入实现2.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38%。
三、高性能功能材料业务公司高性能功能材料主要有信息防伪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和耐候功能材料三种,各类产品广泛用于信息存储、电子、化工等行业的生产活动,相对处于产业链上游位置。
信息防伪材料主要包括热敏磁票、磁条、涂白基片等产品。
热敏磁票方面,税务总局、财政部、国铁集团2024年10月18日联合对外发布公告,自2024年11月1日起,在我国铁路客运领域推广使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铁路电子客票)。
铁路客运设置了过渡期,过渡期内“纸电并行”,过渡期截至2025年9月30日。
国外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继续采用原有票务体系;磁条方面,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银行卡采用IC芯片与磁条并存的方式,随着EMV迁移和数字支付的进一步实施,国内磁条需求预计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公司面向市场推出了压力测试膜、电磁波屏蔽膜、阻焊油墨等电子功能材料产品,目前正在研发导电胶膜产品。
压力测试膜产品已成功打破进口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快速增长,出口稳定向好,效益持续改善,投资略有下滑,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8.04万亿元,同比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3,024亿元,同比增长3.5%。
电子功能材料进一步受益于国产替代;在新科技应用如AI、5G网络通信、新能源车等持续带动下,预估未来5年PCB行业仍将稳步成长。
Prismark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PCB总产值达73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
中长期来看,全球PCB行业将迎来复兴,预计2029年全球PCB产值有望达到946.61亿美元,2024-2029年复合增速达到5.2%,呈稳定增长趋势。
公司PCB(含FPC)用电子功能材料市场前景可观。
耐候功能材料主要为抗老化功能助剂,抗老化助剂作为高分子材料提升性能的必添辅助剂,由于行业下游的塑料、橡胶、涂料、化学纤维、胶黏剂等高分子材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保持较快增速,抗老化助剂行业也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的增长。
(二)主要业务及产品主要从事信息防伪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和耐候功能材料研发与制造,产品涉及磁条、热敏磁票、压力测试膜、电磁波屏蔽膜、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报告期经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高性能功能材料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等未发生重大变化。
报告期内,信息防伪材料持续巩固老客户,不断开发新客户,磁条完成国际头部客户批量导入;电子功能材料积极拓展新领域,压力测试膜首次应用于半导体行业,实现重点客户多个订单交付;耐候功能材料继续巩固现有销售渠道,积极培育新市场,在国内农膜、草丝、改性领域市场取得突破。
受铁路客票无纸化政策影响,信息防伪材料主要产品热敏磁票收入同比下降22.61%,公司高性能功能业务销售收入实现1.0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76%。
公司是由乐凯磁信息依法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11月6日,乐凯磁信息股东会审议同意将乐凯磁信息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作为发起人共同签署了《发起人协议》。
根据大信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大信审字[2010]第1-1840号),乐凯磁信息截至2010年7月31日的净资产为46,554,912.56元。
全体股东以上述经审计的净资产为基础,按照1:0.988的比例折合为股份公司股本4,600万股。
2010年11月11日,乐凯公司出具《关于同意保定乐凯磁信息材料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保定乐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乐凯办字[2010]42号),同意乐凯磁信息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方案。
2011年1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出具《关于保定乐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11]55号),同意乐凯磁信息的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的国有股权管理方案。
2011年3月1日,大信会计师对乐凯磁信息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事宜出具了《验资报告》(大信验字[2010]第1-0076号)予以审验。
2011年3月9日,本公司在保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取得了注册号为130605000009730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乐凯磁信息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时的全部自然人股东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本公司履行了代收代缴义务。
2023年10月19日公司名称由“保定乐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航天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BaodingLuckyInnovativeMaterialsCo.,LTD”变更为“AerospaceIntelligentManufacturingTechnology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