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中新集团
  • 企业英文名: CHINA-SINGAPOR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GROUP CO.,LTD
  • 实际控制人: 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控股有限公司
  • 上市代码: 601512.SH
  • 注册资本: 149889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9-12-20
  • 大股东: 苏州中方财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46.8%
  • 董秘: 陆海粟
  • 董秘电话: 0512-66609986
  • 所属行业: 房地产业
  • 会计师事务所: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黄锋、李玲
  • 律师事务所: 江苏益友天元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月亮湾路15号中新大厦48楼
  • 概念板块: 房地产开发 破净股 沪股通 上证380 预亏预减 充电桩 央国企改革 太阳能 参股券商 创投 节能环保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江苏
  • 成立日期: 1994-08-13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00060819777X9
  • 法定代表人: 赵志松
  • 董事长: 赵志松
  • 电话: 0512-66609986
  • 传真: 0512-66609990
  • 企业官网: www.cssd.com.cn
  • 企业邮箱: securities@cssd.com.cn
  • 办公地址: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月亮湾路15号中新大厦48楼
  • 邮编: 215123
  • 主营业务: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本次住宅及商业资产处置后,剩余房地产资产为工业产房、商业租赁、长租公寓,主要为园区产业载体租赁和园区综合服务。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园区管理服务;土地整治服务;规划设计管理;标准化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住房租赁;物业管理;工程管理服务;工程技术服务(规划管理、勘察、设计、监理除外);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社会经济咨询服务;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创业投资(限投资未上市企业)。(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新集团)由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于1994年8月合作设立,作为园区开发主体和中新合作载体,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中新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新集团以“筑中国梦想、建新型园区”为己任,围绕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全面融入ESG发展理念,坚持产绿双核驱动,确立了以园区开发运营为主体,产业投资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协同发展格局。通过板块联动、资源集聚,实现“产业发达、配套完善、绿色低碳、开放创新”的高水平产城融合,助力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中新集团聚焦园区开发运营主业,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不断借鉴创新、复制推广中新合作的成功经验,确立了立足苏州、深耕长三角、适度探索“一带一路”的布局战略。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园区主导产业,以投带招、以招促投、投招联动,开展多层次产业投资布局,促进产业导入,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挖掘运营价值。保障民生服务,强化公用事业。围绕“双碳”战略,聚焦绿色发电、绿色减排、绿色服务,助力园区绿色发展。中新集团将不断聚集园区开发运营的核心资源要素,强化高水平产城融合的战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夯实园区开发运营领军企业地位 。
  • 发展进程: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4]9号”《国务院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并同意组建合营企业,从事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土地开发经营。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成立了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同日,苏州市政府与新方财团代表中新两国政府签署了《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上述中新两国签署的文件成为组建中新有限的基础。1994年4月18日,国家计委以“计外资[1994]456号”《国家计委关于中新合资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与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私人有限公司(即新加坡-苏州园区开发财团)合资组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期限为30年。1994年5月12日,园区实业与新方财团签署《中新合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合同》、《中新合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章程》,双方同意在苏州市共同投资组建合营企业: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同日,外经贸部以“[1994]外经贸资-函字第244号”《关于设立中外合资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园区实业与新方财团在苏州合资设立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注册局“(94)工商企业名字第202号”《外商投资企业名称登记核准通知书》、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4]外经贸资-函字第406号”《关于中外合资“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更名的批复》,园区实业与新方财团拟设立的合营企业的法定名称变更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国家计委于1995年11月17日以“计外资[1995]2008号”《国家计委关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增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以及外经贸部于1995年12月28日以“[1995]外经贸资-函字第819号”《关于中外合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增资的批复》,同意中新有限投资总额增加至1.5亿美元,注册资金不变。中新有限于1995年12月28日领取了投资总额变更后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1996年,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省投资公司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央电视台、中国银行信托咨询公司发起设立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3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以“苏政复[1996]32号”《省政府关于设立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园区股份的设立。发起设立园区股份的情况详见本招股说明书“第五节发行人基本情况”之“五、发行人的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基本情况”。1997年11月28日,中新有限董事会同意由园区股份承接园区实业在中新有限合资合同和章程项下的所有权利、义务。1997年12月4日,园区股份与新方财团签订《合资合同修改协议(四)》、《章程修改(二)》。1998年2月19日,外经贸部以“[1998]外经贸资-函字第67号”《关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修改合同、章程,修改协议的批复》,批准中新有限的中方股东由园区实业变更为园区股份,并批准园区股份与新方财团签订的《合资合同修改协议(四)》、《章程修改(二)》。2009年6月5日,经发行人200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变更公司名称的议案,2009年6月24日,经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发行人名称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日核发了更新后的营业执照。
  • 商业规划: 2024年,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公司继续高举中新合作大旗,坚守中新初心,聚焦园区开发运营主业,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公司整体运营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成效,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一)深耕苏州工业园区,全面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2024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公司持续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紧扣园区中心工作,全力服务园区创新发展,助力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1、中新合作不断深化。作为中新合作载体,公司充分发挥中新合作的独特优势。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二期正式运营,持续提升中新“国际化走廊”承载力和影响力,促进中新两国科技、人才、投资的双向流动,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已形成了较好的品牌度、标识度。截至2024年底,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累计签约包括中资企业海外总部、新加坡科技创新孵化项目、国际化科技创新项目等超160家,为园区引进高质量科技企业40多家;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累计签约项目近40家。2、招商亲商成效显著。公司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招商主力军之一,聚焦园区现代产业体系,牢牢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以高质量项目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2024年新增内外资注册项目83个,注册资本约19.2亿元,其中外资约1.8亿美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为园区招引项目约2570个,落地科技类项目超650个,引进注册外资超191亿美元,引进注册内资超1600亿人民币。围绕园区“两产两进”,公司全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项目、美卓机械二期、生命盾医疗中国区总部、伯乐树脂微球中国区研发中心、英特格拉制造基地与测试中心、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康美包低温包装、蔡司研发制造基地、住友电木新工厂一期等项目相继开工开业。3、载体服务持续赋能。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标准厂房、定制厂房、研发办公、长租公寓等自有载体合计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为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保障。截至2024年底,园区内自有载体入驻企业约430家,综合出租率超91%;自有载体内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9家。公司持续发挥产业链招商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示范项目,中新大厦、生态大厦分别获评2024年度苏州市“综合评价优秀楼宇”“专业特色楼宇”,星湾工业坊挂牌“医疗器械产业园”,新兴工业坊挂牌“检验检测产业园”,定建项目康美包荣获2024年“苏州市(近)零碳工厂建设工作成效突出企业”称号。4、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公司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继续为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园区教育提供优质保障。2024年,由公司建设管理的苏州城北路改建工程(园区段)获评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的“2024年度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工程”,敦煌路、东宏路道路工程获评“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星级工地”。中新大道东拓宽改造(一期)等完工通车,斜塘金堰路以东区域道路建成通车,金堰路以西区域道路开工建设,有效改善区域交通和环境品质,跨区项目强胜路接312国道及与其衔接的强胜路(平胜路-澄浦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实现园区中部与昆山中环南线的便捷联接;环金鸡湖区域重点民生工程光影水秀体系升级改造、环湖路径提升、环湖夜光跑道、百米泾亮化提升等项目开放运营,有效提升了环金鸡湖区域的城市品质。苏州工业园区星华学校、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二期按计划高品质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完善了区域中小学校布局。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园区建设道路近500公里,景观绿化1000余万平方米,城市配套超150万平方米。5、国际教育稳步提升。苏州新加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教学成果再创佳绩。2024届毕业生IBDP平均分数继续领先全球平均水平,收到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等106所世界知名高校的189份大学录取通知,持续为园区提供一流的国际教育服务。(二)紧密围绕国家战略,走出去园区平稳运行公司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聚焦园区开发运营主业,在服务重大战略上担当尽责,积极融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东西部协作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借鉴创新、复制推广中新合作的成功经验,推进产城融合园区和区中园高质量发展。1、苏锡通科技产业园2009年,根据南通市人民政府、中新集团、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商务总协议,成立中新苏通作为苏通科技产业园的开发主体。苏通科技产业园位于南通大桥北侧,总体开发面积约50平方公里。在产业园良好的发展基础上,为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要求,南通市委、市政府推进苏通、锡通园区一体化运作,于2020年成立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总体开发面积变为100平方公里,推动跨江融合发展。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园区已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智能装备、以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为主的生命健康新兴产业的“两主一新”产业格局,园区全域实现九通一平,城市功能配套齐全。2024年,园区新增注册项目34个,新签约总投资额约43亿元,涵盖自动化涂装设备、生物活性肽、热丝CVD设备等一批项目。截至2024年底,园区累计引进356个工业项目,总投资额约1280亿元。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南通中心枫叶小镇奥特莱斯开业;以航母乐园一期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滨江文旅片区、狼山探索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长江生态文化旅游商圈;苏锡通人民医院迁建已基本完成,目前在装修准备阶段;联手园区政社局,中新智能制造产业园落地企业家庭医生工作室,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南通市首例。2、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4月,中新集团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关于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商务总协议,由中新苏滁作为开发区的开发主体。该项目是公司第一个跨省合作的产城融合园区开发运营项目,位于滁州市东南,规划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为解决产业用地空间不足,保障区域长期发展,2023年向东跨过马滁扬高速扩展5平方公里拓展区,首条道路已开工建设。经过十多年开发运营,连续第7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进入30强,园区已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典范。园区坚持高端、外资、品牌招商战略,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等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已成为滁州乃至安徽省外资集聚区。2024年,园区新增注册项目49个,新签约总投资额约66亿元,涵盖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等领域。截至2024年底,园区累计引进373个工业项目,总投资额约979亿元,其中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68个。持续优化亲商环境,由中新苏滁牵头组建的苏滁企业服务中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复评认证”,打造区域标杆企业服务品牌;搭建产业链互动生态圈,采用“创新创业大赛招引+科创平台培育+天使投基金孵化”科技招商模式,推动众多科技项目落户。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区域商气人气不断集聚,大王公园、鱼尾狮公园、苏州公园3座单体公园相继开园,第四座市民公园——东望湖公园开工建设,第三座邻里中心——双城路邻里中心建成招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苏滁第二实验学校投入使用,苏州公园商业街主体结构封顶,科创中心、苏滁公舍二期建成装修。3、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2018年12月,中新集团和嘉善县人民政府签署商务合作协议并正式启动实施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由中新嘉善作为合作区域的开发主体。该项目是中新集团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布局,也是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个落地的跨区域合作重大项目。项目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北部,与上海接壤,总规划面积约16.5平方公里。2023年12月21日,《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批,产业园约9.4平方公里已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自开园以来,园区围绕智能传感主导产业,深耕通讯电子、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招大引强,园区智能传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努力建设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样本。2024年,园区新增注册项目16个,新签约总投资额约71亿元;截至2024年底,累计引进56个工业项目,总投资额约271亿元,CPO光通信、长三角国家枢纽嘉兴算力中心等一批产业链龙头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依托企服中心平台,促进入园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持续提升入驻企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园区城市显示度不断提升,“七横四纵”主干路网加速推进,商住区嘉西大道、工业区魏俞线两条南北向主干道工程顺利竣工通车,嘉善县市域铁路产业园段已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外联内通的交通骨架基本形成。代建厂房、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相继竣工并投用,商务楼(含酒店)地块成功摘牌并已开工建设,将打造成为园区和嘉善北门户的城市地标;苏州外国语嘉善学校已完成方案设计,并将启动开工建设。充分利用智慧城市运营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城市运营管理效率和水平不断提升。坚持绿色生态开发,2025年2月成功列入国家级环境影响评价改革试点,努力打造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绿色低碳园区。4、中新昆承湖园区2022年9月,中新集团和常熟市政府、常熟高新区签署中新昆承湖园区商务总协议,以轻重资产结合的创新模式深度参与中新昆承湖园区的开发建设。该项目位于常熟高新区西部,规划面积46.4平方公里,打造集数字科技、新能源两大产业极核,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苏州北部低碳城。自2023年1月开工以来,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准管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24年11月,中新昆承湖园区写入《中新两国政府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愿景》,列入商务部《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支持项目。2024年,围绕低空经济加大招商力度,为常熟高新区新增注册项目14个,新签约总投资额约7亿元,涵盖低空经济、射频技术、汽车设备及零部件等一批项目。截至2024年底,为常熟高新区累计引进24个项目,总投资额约56亿元。园区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各片区详规已陆续完成编制,低碳科技岛黄浦江路即将完工,昆承路、金龙路等道路、河道施工加速推进,中新创智岛、阿那亚创新街区河道陆续开工建设,2025年1月北半岛(创新街区)详规获批;产业载体及公共配套设施同步推进,中新创智产业园A区、昆承科创港A区桩基工程完成,低碳数字产业园、UWC+创新岛主体结构完成,开始幕墙、装修施工,海吉亚医院一期主体结构施工,华师大二附中常熟实验学校投入使用。5、苏银产业园2019年3月,中新集团和银川滨河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银川苏银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为苏银产业园提供规划提升、招商引资、软件转移等服务。园区规划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园区积极构建新能源、医疗健康产业新集群,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算力产业。2024年,园区新增签约项目22个,新签约总投资额79亿元,涵盖硅材、储能、煤基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三都五基地建设。截至2024年底,园区累计引进约130个项目,总投资额约544亿元。沙枣树众创空间获自治区众创空间A类评价,累计入驻团队36个、企业60家,助力区域科技项目孵化及创新发展。6、中新海虞花园城项目2013年9月,中新集团与常熟市人民政府、常熟市海虞镇人民政府签订商务总协议,合作开发中新海虞花园城项目,由中新海虞作为合作区域的开发主体。项目位于海虞镇中心区域,规划面积1.66平方公里。中新海虞花园城在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注重地方文化保护,持续打造江南特色小城样本。区域配套不断完善,人民路扩建启动,镇区主干道优化贯通,“3分钟到高速、5分钟到高铁、8分钟到市区”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爱情溪岸花园二期开工,美伦雅院主体结构封顶,践行保护性开发理念修复施家湾老宅,再现古宅风貌。苏州外国语学校常熟校区普高班首次招生,鱼尾狮公园对外开放,“十里绿环”形态初显,“家在园林中”居住氛围日益浓厚。7、中新鸷山桃花源项目2014年10月,公司与张家港市凤凰镇人民政府签订商务总协议,合作开发中新鸷山桃花源项目,由中新凤凰作为合作区域的开发主体。该项目位于凤凰新城核心区以南,规划面积约1.58平方公里。项目坚持保护性开发,施行“一山一策”,结合鸷山特有自然资源,尊重原有地块自然肌理,恢复鸷山“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生态,区域内配套不断完善,一方桃源里小区交付,温泉酒店、月夕民宿结构封顶,南湖蓬莱和北湖石庭实现步道贯通,鸷山公园已成为市民主要的休闲体验地之一,区域面貌焕然一新。8、苏州宿迁工业园2011年1月和10月,中新集团与宿迁市人民政府、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分别签订了项目合作开发协议,项目位于宿迁市耿车镇、双庄镇通湖大道以东105公顷区域以及双庄镇通湖大道以东区域总面积77公顷的区域,目前开发建设工作已基本结束。(三)区中园开发运营业务不断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落地区中园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综合出租率约89%。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内已投入运营区中园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综合出租率超93%,为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载体保障。中新智地立足苏州、深耕长三角、聚焦苏州工业园区及大市范围,通过新项目获取、定建代建、存量收购和自有项目更新等方式,多措并举抢抓优质资源。2024年,成功摘牌常熟昆承湖项目,完成中新美意工业坊项目收购,启动苏虹工业坊更新改造。2024年11月,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项目在中新双向投资洽谈会上正式签约,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苏州)有限公司成立,进一步助力园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2025年3月,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获评“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园”。截至2024年底,中新智地累计落地区中园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陆续交付常州、镇江、南通、嘉善、江阴、句容等区中园项目52.6万平方米。产业招商方面,持续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2024年引进景之源、鑫华储、元瓷聚光等企业21家。截至2024年底,累计引进企业37家,其中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超50%。已交付区中园项目综合出租率达80%,镇江区中园项目获评“新能源产业创新集聚区”。同时,中新智地持续强化资本运作能力,首批区中园REITs产品获批。2024年,参股平台中新园瑞成功落地常熟梅李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昆山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在管面积达55万平方米;中新园舍参股的苏州富隆智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收购上海松江核心区块6.3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项目,持续重点关注上海、苏州等地优质项目投资机会。公司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的中新智慧园一期和苏锡通科技产业园的中新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共约20万平方米的工业载体投入运营后,已吸引了商米科技、台湾泰将半导体材料项目等高质量项目入驻,出租率分别达85%和86%,为“专精特新”优质项目提供载体平台。公司中新联科舒城电子产业园共约8.5万平方米的工业载体投入运营后,已吸引了英力电子、安徽舒适、六安鸿安信等优质企业入驻,综合出租率达85%,为新能源汽车、储能、智慧家电、消费电子等产品的配套表面处理项目提供载体平台。(四)强化两翼,板块联动赋能园区开发运营主业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碳战略,坚持以产为核、以绿为核,开展多层次产业投资布局,加快绿色业务发展。1、产业投资围绕以产为核,编制新质生产力产业图谱、产业基金投资图谱,优化投资策略,动态规划和实施投资业务,进一步管控投资风险,不断提升投资能力,有效推动实现高水平产城融合。2024年,基金参投方面,新增认缴投资元禾原点肆号、绿动新材料等外部市场化基金4支,认缴金额1.6亿元,拉动基金投资总规模41亿元;积极发挥投招联动优势,基金新推荐有效招商项目源86个,新增落地项目29个。公司荣获清科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人榜单“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机构有限合伙人50强”。科创直投方面,紧扣新质生产力,投资苏州工业园区及走出去园区内的优质科创类企业,新增联结科技、行云集成等直接投资项目4个。截至2024年底,基金参投方面,公司已累计认缴投资外部市场化基金51支,认缴总金额约43亿元,促成103个招商项目落户园区及走出去园区,其中苏州工业园区60个,走出去园区43个,拉动总投资648亿元。基金(不含母基金)所投项目中国家级“专精特新”项目超270个,上市和已过会项目32个。科创直投方面,截至2024年底,累计直接投资科技项目40个,合计投资金额5.88亿元,拉动总投资97亿元。2、绿色发展围绕以绿为核,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立足园区绿色发展方向,坚持质在量先,聚焦绿色发电、绿色减排、绿色服务等绿色业务,打造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绿色低碳园区。绿色发电方面,分布式光伏电站资产规模稳步扩大。以中新绿能为发展平台,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符合分布式电站投资建设条件的应建尽建;持续深化渠道合作,和港华能源、协鑫智慧能源、新加坡益阁新能源、双杰电气、旭杰科技等行业内知名企业成立公司联合拓展光伏项目。2024年,中新绿能、中新春兴新增并网220MW,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持续为400余家优质企业提供可再生清洁电力,中新绿能实施的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5.72MW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获评“2024第三届中国(江苏)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大会最佳新能源应用案例奖”,中新春兴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江苏瞪羚企业。绿色减排方面,工业废水处理、污泥处置、危废处置业务稳步推进。2024年中新联科获评安徽省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省级研发中心、大数据企业,全年处理工业废水118万吨,同比增长16%;中法环境获评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进相城区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全年共处置污泥21万吨;中新苏伊士、和顺环保持续做好向公众开放活动,积极宣贯生态文明理念,全年处置危废5万吨。绿色服务方面,近零碳园区建设、碳资产交易等业务初见成效。中新绿发作为发起人,参与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近)零碳产业园创建指南》《(近)零碳产业园评价技术规范》的部分编制工作,推进建设金光科技产业园近零碳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近零碳园区,助力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参与浙江、江苏两省绿电交易,积极准备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商注册和入市;完成苏州碳普惠平台注册,通过该平台核发碳资产并开展碳资产交易。稳步推进光伏电站自主运维业务,中新智业在运维电站200MW。持续推进协同合作平台打造,积极拓展生态圈,以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集中能源管理、数字化运营管理等方式,为企业节约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2024年中新远大集中供冷30743MWh。持续做好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公用事业,提供安全可靠民生保供服务,助力提升营商亲商环境。水电气业务稳定运营,集中供热业务稳步增长。(五)优化内部管理,推动公司经营健康稳定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内控制度、绩效考核、经营风险等动态管理,筑牢风险防控体系,公司运行健康高效。坚持高层次引才、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打造高效专业团队。优化薪酬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营造干事创业的企业氛围。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