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及制品、中高压电接触材料及制品、高性能金属铬粉、医疗CT和DR球管零组件、光模块芯片基座/壳体以及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等方面业务
经营范围:电器机械及器材、机电产品(汽车除外)、精密机械、电池、蓄电池、充电器、电源、开关设备、钛及钛合金产品、真空镀膜靶材、镍钛合金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制品(专控除外)、低铬铜、铬锆铜、纯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铬及铬合金、钨及钨合金材料的开发、研制、生产、销售及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经营本企业的进料加工生“三来一补”业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禁止公司经营的商品和技术除外);废旧物资的回收与处理(危险废物和境外可利用废物、报废汽车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三个制造基地,多个全资子公司以及控、参股公司。
公司专注于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品及其它特殊铜合金系列材料的研发和制造。
公司拥有核心发明专利超150项。
建有铜铬系列触头材料、铜钨系列触头材料生产线、铜铬锆合金材料生产线、医疗影像零组件用铜合金材料生产线。
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中高压电力开关、轨道交通电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设备、模具制造、钢铁冶金结晶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
公司服务的客户主要有西门子电力、ABB、施耐德、东芝、伊顿、美国GE交通、法国阿尔斯通、中车、国家电网、西门子医疗等世界五百强企业。
公司拥有健全的管理体系,覆盖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能源管理、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
我们将始终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新材料引领未来的使命,为人类贡献更友好的材料!
公司是一家新材料研发制造企业,始终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引,秉持“新材料引领未来”的使命,充分发挥核心竞争优势,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重点推进先进铜合金材料在商业航天、医疗影像设备、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半导体、可控核聚变等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应用与产业化。
公司的战略定位是成为多个细分领域新材料的领跑者,战略目标是在每个细分领域做到技术创新世界第一、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主要经营成果如下:(一)关键项目投资与产能打造1、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基础引领,公司基于三个方向考虑于2024年启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一阶段投资建设:其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随着中国星网、G60星链等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加速推进,推动液体火箭发动机需求激增。
随着火箭发动机更新换代及性能提升,推力室内壁作为发动机核心部件,急需解决关键材料性能的迭代升级,满足大推力液体火箭的实际应用,契合国家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其二,从行业发展来看,当前液体火箭发动机已成为主流技术路线,具有成本低廉、可重复使用等显著优势,产业链下游企业快速扩大液体火箭发动机产能,公司建设项目旨在同步扩产以满足预期可见的批量化生产需求,彻底定位为发动机组件解决方案商,提升长期竞争力,站稳商业航天供应链节点;其三,从企业持续锻造内生增长力层面看,作为科创板企业持续优化材料热管理能力,满足内壁材料需要承受的千度燃烧温度,同时兼具优异的导热性能以导出热量保护发动机结构,公司开发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特别是铬锆铜、铜铬铌材料,因其高温稳定性、耐热性和优越的导热性,成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的理想材料,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件成本,正是应对国内外行业竞争的重要举措。
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公司已与蓝箭航天、九州云箭、深蓝航天等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满足商业航天领域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积极推进产能升级战略,重点打造“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第一阶段规划投资2.30亿元人民币,一阶段达产后预计公司将实现年产约200吨锻件、200套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面板、500套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外壁等零组件。
截至报告期末,项目进展顺利,已累计投资4,723.27万元,并于报告期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铜铬铌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热等静压近净成型技术,并向客户交付样件,该技术创新将显著提升材料的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并以一次成型的方式极大程度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公司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产品方面,打造从材料到制品的“全工艺链能力”,提升火箭发动机关键材料和零组件的供应链效率,助力关键部件制备的自主可控。
2、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基础引领,公司基于三个方向考虑于2024年启动“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资建设:其一,在国家战略层面,医疗影像设备中球管这一占整机主要成本的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该项目实施直接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的政策要求,将有效缓解商务部2025年对进口CT球管产业竞争力调查背景下的供应链安全风险;其二,从行业发展看,在我国CT保有量增量预期以及潜在存量球管更换需求影响下,国产替代进程将日趋加快,提前布局扩产将有利于率先切入头部球管企业、整机企业等供应链;其三,延伸企业自身高附加值业务,在国际化布局方面提升全球竞争力。
依凭“一站式”服务能力及领先的技术水平,公司已与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昆山医源等行业内领先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为持续推进医疗装备核心部件自主可控进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公司规划投资4亿元用于建设“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产30,000套CT球管零组件、15,000套DR射线管零组件、500套直线加速器零组件及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项目新厂房建设完成,有序组织验收、搬迁,设备投资稳步进行,已累计投入1.51亿元。
3、年产2,000万套光模块芯片基座/壳体产能打造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作为算力的核心载体,其建设规模持续扩大,而光模块作为数据中心内部及互联的核心部件,其市场需求随之激增。
同时,高速率光模块(如400G、800G及1.6T)因其更高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为行业趋势,但其功耗和发热问题也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可伐合金和锌合金材料已难以满足高速率光模块的热管理需求,而钨铜合金因兼具高导热和低膨胀性能,在光模块芯片基座的应用中脱颖而出。
公司在钨铜合金等铜基新材料领域具备领先的研发实力,拥有真空烧结、3D打印、注射成型等先进工艺技术,能够生产满足高速率光模块需求的钨铜合金基座和新型铜合金壳体材料。
此外,公司正在研发铜金刚石材料,为未来1.6T以上光模块提供技术储备。
现阶段,公司已与菲尼萨、环球广电、天孚通信、索尔思、东莞讯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产能打造项目已具备较为坚实的市场基础。
公司对光模块芯片基座/壳体产能的持续打造将显著提升公司在光模块组件领域的市场份额,并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高端铜合金材料行业的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已向主要客户中小批量供应800G、1.6T方向的高强度、高导热铜合金壳体产品。
(二)国际化战略与海外布局公司加速国际化布局,化解国际市场风险,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以泰国制造基地为支点深化全球战略布局,积极应对贸易环境变化,稳固国际市场基本盘。
报告期内,公司泰国子公司已启动供应美国区域客户。
重点开拓欧洲、RCEP成员国及中东等市场区域,加速全球市场渗透;强化国际化运营能力,构建本地化运营团队;加大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投入,优化销售团队结构,提升本地化服务水平,增强全球市场响应能力与客户服务质量,持续推动国际市场业务三年倍增;推进资源整合升级,积极探索海外并购机遇,整合全球优质技术、市场及品牌资源,实现多维度协同发展。
高性能靶材背板、CT及DR球管零组件等业务国际市场开拓稳步进展。
公司与专业机构合作,加强外汇管理,有效规避和防范汇率波动对经营的影响。
(三)研发创新与产业化能力技术研发创新是公司持续增长、基业长青的根本。
公司全方位推动自主研发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铜基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引领优势,旨在服务国家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和项目、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材料和制品、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及零组件、光模块芯片基座/壳体等多个重点研发项目进行投入,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240.32万元,同比增长30.73%。
报告期内,公司开发、突破并应用几项关键技术:1、开发的铜铬铌液体火箭推力室内壁热等静压近净成型技术显著提升产品材料的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并以一次成型的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更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2、研发等离子气雾化送丝制粉技术,解决3D打印铜及铜合金粉末的空心粉问题,丰富公司先进铜及铜合金粉末制备技术,增强公司在铜及铜合金粉末制备产业化能力;3、研究绿激光3D打印及热等静压复合技术,满足光模块壳体散热升级需求及市场产能需求;4、高电压、大电流铜铬触头材料激光表面重熔技术显著提高Cr颗粒在Cu基体中的均匀、细小、球状弥散分布,显著提升触头材料的抗电弧、耐电压能力;5、全面研发满足环保型充气柜需求的高端铜钨触头;6、面向可控核聚变方向,持续研发耐高温高导热高导电高抗疲劳铜合金。
(四)效率优化与效益提升公司推进各项提质增效管理,加大数字化建设投入力度,报告期内,公司启动智慧财务平台建设,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集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于一体的一站式财务管理系统,旨在提升运营效率,强化动态化风险管控、支持经营决策支持系统,加速战略目标落地。
此外,通过数字化、自动化优化流程管理,加大新技术和新工艺方法应用,强化体系运行和产品质量管理。
(五)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公司作为平台型研发创新企业,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在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内生培养+外引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在高端研发人才培育方面,公司与国内高等院校深度合作,签约同等学力材料硕博联合培养计划,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技术骨干提供深造通道,系统性提升研发团队的前沿技术攻关能力,强化公司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优势;在国际化人才布局方面,公司积极联络具备国际市场开发经验和跨国运营管理能力的外籍专业化人才,与高校共建“国际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海外工厂建设及全球化运营储备核心力量。
(六)品牌建设与质量提升公司以体系建设和质量提升为核心,全面优化管理流程,完善标准化制度,通过内审与专项培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恪行“质量为本”的生产理念;同时紧跟市场趋势,依托数字化工具拓展企业经营亮点、业绩表现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渠道,结合行业展会与线上推广,深化业内品牌专业形象,为下半年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行人前身陕西斯瑞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斯瑞有限”)系由王文斌、方玲、王丽美、蔡同铭以货币和实物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
1995年6月16日,陕西省华瑞审计事务出具了“陕华审验字【1995】第50号”验资报告,确认公司已收到股东投入的注册资本50万元。
1995年7月11日,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了工商登记注册号1208000243号营业执照。
2015年8月28日,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众环审字(2015)080037号”《审计报告》。
经审计,截至2015年7月31日,斯瑞有限的账面净资产为25,688.24万元。
2015年11月23日,中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了“中和评报字(2015)第XAV1100号”《资产评估报告书》。
经评估,截至2015年7月31日,斯瑞有限净资产的评估价值为27,041.64万元。
2015年11月25日,斯瑞有限召开股东会临时会议,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将斯瑞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原有股东作为股份公司发起人,以2015年7月31日为基准日,经审计后的公司净资产25,688.24万元为基础,以经审计的扣除专项储备金353.81万元后的净资产折股,折合股份公司股本6,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超出股本和专项储备金的19,334.43万元列入资本公积金。
2015年12月12日,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众环验字(2015)080006号”《验资报告》,确认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的出资到位。
2015年12月30日,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公司颁发了《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10000623115672Q)。
2020年5月18日,公司召开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2020年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暨增加注册资本的议案》,公司向12名股东增发600万股,发行后公司股本为6,600万股,2020年5月26日,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向公司颁发了新的《营业执照》。
2020年5月29日,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致同验字(2020)第332ZC00158号”《验资报告》,确认公司本次的出资到位。
2020年5月19日-29日,实际控制人王文斌将持有303.52万股股份转让给2个员工持股平台斯瑞一号和斯瑞二号、25名员工、原股东乐然科技以及10名其他自然人;董振福将持有的20.00万股转让给原股东乐然科技;黄钗兰将持有的20.00万股转让给王文斌,2020年6月27日,公司召开2020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公司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议案》,公司以经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致同专字(2020)第332ZC07847号”《净资产专项审计报告》审定的截至2020年5月31日的净资产金额为基础,将29,400.00万元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公司股东及持股比例不变,公司股本增加至36,000.00万元。
2020年10月12日,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向公司颁发了新的《营业执照》。
变动人 | 变动日期 | 变动股数 | 成交均价 | 变动后持股数 | 董监高职务 |
---|---|---|---|---|---|
周兴 | 2025-08-11 | -500 | 16.76 元 | 0 | 核心技术人员 |
马明月 | 2025-08-08 | -15000 | 16.03 元 | 0 | 核心技术人员 |
周兴 | 2025-07-16 | 500 | 13.5 元 | 500 | 核心技术人员 |
马明月 | 2025-06-10 | 5000 | 9.74 元 | 15000 | 核心技术人员 |
马明月 | 2025-06-09 | 10000 | 9.74 元 | 10000 | 核心技术人员 |
孙君鹏 | 2025-06-04 | -28000 | 15.1 元 | 121309 | 核心技术人员 |
马明月 | 2025-06-03 | -20000 | 12.8 元 | 0 | 核心技术人员 |
庾高峰 | 2025-06-03 | -90000 | 13.16 元 | 150445 | 核心技术人员 |
孙君鹏 | 2025-06-03 | -44000 | 12.76 元 | 149309 | 核心技术人员 |
王小军 | 2025-05-30 | -66891 | 12.3 元 | 0 | 核心技术人员 |
孙君鹏 | 2025-05-30 | 44400 | 9.74 元 | 193309 | 核心技术人员 |
李鹏 | 2025-05-29 | -78000 | 12.02 元 | 0 | 核心技术人员 |
王小军 | 2025-05-28 | -22297 | 11.95 元 | 66891 | 核心技术人员 |
周兴 | 2025-05-28 | -83200 | 12.02 元 | 0 | 核心技术人员 |
马明月 | 2025-05-27 | 10000 | 9.74 元 | 20000 | 核心技术人员 |
马明月 | 2025-05-26 | 10000 | 9.74 元 | 10000 | 核心技术人员 |
王小军 | 2025-05-26 | -14812 | 11.66 元 | 89188 | 核心技术人员 |
庾高峰 | 2025-05-23 | 90000 | 9.74 元 | 240445 | 核心技术人员 |
周兴 | 2025-05-23 | 83200 | 9.74 元 | 83200 | 核心技术人员 |
王小军 | 2025-05-22 | 104000 | 9.74 元 | 104000 | 核心技术人员 |
李鹏 | 2025-05-22 | 78000 | 9.74 元 | 78000 | 核心技术人员 |
王小军 | 2025-03-25 | -5113 | 10.85 元 | 0 | |
王小军 | 2024-11-15 | 5113 | 10.2 元 | 5113 | 核心技术人员 |
马国庆 | 2024-07-02 | 564512 | 0 元 | 2446218 | 高级管理人员 |
盛庆义 | 2024-07-02 | 14915477 | 0 元 | 64633733 | 董事 |
王文斌 | 2024-07-02 | 67774051 | 0 元 | 293687554 | 董事、核心技术人员 |
王万刚 | 2024-07-02 | 3028907 | 0 元 | 13125265 | 监事 |
武旭红 | 2024-07-02 | 2508545 | 0 元 | 10870363 | 董事 |
樊敏 | 2024-07-02 | 1374545 | 0 元 | 5956363 | 监事 |
梁建斌 | 2024-07-02 | 1511686 | 0 元 | 6550640 | 董事 |
李刚 | 2024-07-02 | 6000000 | 0 元 | 26000000 | 董事 |
徐润升 | 2024-07-02 | 587790 | 0 元 | 2547090 |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
张航 | 2024-07-02 | 68727 | 0 元 | 297817 | 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 |
庾高峰 | 2024-07-02 | 34718 | 0 元 | 150445 | 核心技术人员 |
孙君鹏 | 2024-07-02 | 34364 | 0 元 | 148909 | 核心技术人员 |
任磊 | 2024-07-02 | 274909 | 0 元 | 1191272 | 高级管理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