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同飞股份
- 企业英文名: Sanhe Tongfei Refrigeration Co.,Ltd.
- 实际控制人: 李丽,张浩雷,王淑芬,张国山
- 上市代码: 300990.SZ
- 注册资本: 16939.888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05-12
- 大股东: 张国山
- 持股比例: 32.99%
- 董秘: 高宇
- 董秘电话: 0316-3215889
- 所属行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余建耀、彭敏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环球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河北三河经济开发区崇义路30号
- 概念板块: 通用设备 河北板块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深股通 融资融券 液冷概念 预盈预增 换电概念 光刻机(胶) 氢能源 高送转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河北
- 成立日期: 2001-01-11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131082601219411Y
- 法定代表人: 张浩雷
- 董事长: 张国山
- 电话: 0316-3215889
- 传真: 0316-3215889
- 企业官网: www.tfzl.com
- 企业邮箱: IR@tfzl.com
- 办公地址: 河北三河经济开发区崇义路30号
- 邮编: 065200
- 主营业务: 工业温控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制冷、空调设备销售;软件开发;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通信设备制造;通信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云计算设备制造;云计算设备销售;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制造;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销售;电池销售;先进电力电子装置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工程管理服务;工程技术服务(规划管理、勘察、设计、监理除外);货物进出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非居住房地产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道路货物运输(不含危险货物)。(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同飞股份”,股票代码“300990”),是工信部绿色工厂、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先后建立了河北省工业制冷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工业制冷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储能装备热管理系统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研发平台,并实现多项省、市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于2017年在德国成立全资子公司阿特孚制冷有限责任公司(ATF)、2019年成立北京分公司。公司精密智能温度控制设备项目、智能流体控制设备项目、储能热管理系统项目均已建成投产,三大项目厂区相互毗邻,总占地300余亩,年产能可达30万台套。公司聚焦工业温控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致力于工业温控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国内专业的工业温控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已形成了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四大产品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激光、电气传动、半导体制造设备、数据中心、氢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产业领域,并不断拓宽产业化发展之路。自2009年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以来,在公司全球市场战略布局的引导下,已在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建立售后服务网络,并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主要合作客户:海天精工、纽威数控、德国埃马克集团(EMAG)、浙海德曼、尼得科(Nidec)、锐科激光、海目星;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中国中车、中创新航;思源电气、四方股份、新风光、特变电工、许继电气;吉智新能源、博众精工;北方华创、芯碁微装、晶盛机电、华海清科、上海微电子、中电科四十八所、连城数控等。公司始终秉承着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公司创造效益、为员工创造幸福生活、让生活充满正能量的企业使命,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紧跟行业需求,为更多的客户提供高效、稳定、环保的温控产品及解决方案。未来,同飞股份将快速夯实储能温控业务能力并持续做大做强,做精中高端装备制造温控业务,做强电力电子装置温控业务,大力拓展半导体加工装备温控业务,积极推进数据中心液冷业务,持续跟踪氢能温控业务,并强化国际市场拓展。聚精英、造精品,深耕主业,不懈奋斗。
-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温控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和精耕细作的自主研发能力,成为工业温控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可分为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四大类,下游应用场景主要为数控装备(包括数控机床、激光设备等)、电力电子(包括输变电、电气传动等)、储能、半导体、数据中心、氢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医疗器械、工业洗涤等领域。(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1、液体恒温设备在数控装备领域,主要应用于数控机床主轴、电机、液压站、减速箱等关键功能部件的温度控制;还广泛应用于激光设备的激光发生器(包括光纤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切割头以及光学部件的温度控制。在电力电子领域,广泛应用于SVG、变流器以及大功率电气传动系统。在储能领域,广泛应用于储能系统电池电芯、PCS的温度控制。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主要应用于晶体生长、滚圆、切片、清洗、研磨、抛光、退火、涂胶、光刻、显影、刻蚀、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离子注入、划片、键合、分选、封装等芯片制作环节的温度控制。在数据中心领域,主要应用于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的冷站,为液冷分配装置(CDU)、浸没液冷箱体(TANK)提供冷源。在氢能领域,主要用于制氢和加注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在医疗器械领域,主要用于磁共振成像(MR)设备等医疗器械温控。2、电气箱恒温装置电气箱恒温装置主要应用于数控装备的电气箱、激光器柜体、电力电子装置的电气箱以及储能电芯的温度控制;电气箱恒温装置作为空冷设备,也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领域,例如精密空调、背板空调、风墙等产品。3、纯水冷却单元纯水冷却单元是通过高纯水作为介质为电力电子设备提供冷却功能的装置,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发电变流器、柔性输变电设备、电气传动设备等领域,服务于新能源发电、电力、石化、工程船、盾构机、轨道交通等行业。纯水冷却单元在数据中心领域,作为板式液冷的分配装置(CDU),主要应用于液冷服务器GPU主要发热部件的温度控制。4、特种换热器特种换热器是指具有高耐腐蚀、高可靠性、高强度、高换热系数等特征的换热部件。公司特种换热器主要应用于电力电子、数控装备、半导体制造设备、工业洗涤、数据中心等领域。(三)主要经营模式1、研发模式公司采用“技术研发+产品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模式。研发平台根据行业趋势和技术趋势做前沿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同时跟各高校、客户、供应商实现技术的联动,产品研发平台根据市场的需求,客户的技术指标和客户的成本控制要求,结合技术研发平台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深入开展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会跟客户和供应商产生联动。2、生产模式公司采用订单驱动型生产模式,产品包括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产品。标准化产品是指定型且具备稳定需求的产品,公司采用订单与经济化批量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产。在生产工序中,公司将产品外壳钣金件、线束等工序部分或全部委外生产,以更好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并更有效的提升产能。此类产品主要满足具体产品成型并形成持续订单的客户。定制化产品是指对于差异性较大的产品,公司根据销售订单,技术部根据客户要求在现有定型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采购部根据物料清单实施采购,生产部组织生产,质管部对产品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控。主要满足由于下游设备的工况、工作环境、冷却容量、温控精度等原因存在个性化需求的客户。3、采购模式公司采用“订单驱动+安全库存”的采购模式:针对定制化产品,根据订单进行采购;对于通用类物资,考虑经济批量采购因素,长期保持安全库存备货。公司建立了采购循环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采购、存货流转、仓储等采购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对于重要物资,公司与核心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年度采购协议,从而保障供货的安全性和价格的平稳;对普通物资或一般物资,在合格供应商范围内进行竞价采购。对于同一种原材料,公司会选择多家供应商在性能、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按《供应商准入标准》择优者作为合格供应商。对主要原材料,保持至少2家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形成供应商竞争格局的同时,降低采购风险。对于铜材、铝材等金属原材料,其采购价格随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公司根据市场预判,择机采购。在主要温控部件方面,如压缩机、水泵、风机、管路元件等,公司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价格波动。4、销售模式公司的工业温控产品应用领域广阔,同一应用领域的不同客户对产品型号、性能指标等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为满足下游客户定制化的产品需求,贴近市场并及时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利于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控制产品销售风险,公司采用事业部制形式进行分类管理。(1)客户开发:深度挖掘细分领域,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公司目前在核心业务领域已具备了业务规模、优质客户资源基础,在工业设备制造领域,上述基础是进入行业内其他主流客户供应商名录的重要条件,因而公司具备持续拓展新客户资源的能力。在新市场开发方面,公司逐步将业务从现有主要市场领域延伸至其他下游应用领域,结合新下游应用领域的技术特点与技术需求,持续开发新产品。深度挖掘细分领域,不断拓展下游新的应用场景。(2)销售业务开展:顾问型直销。经过多年的培养,公司形成了一支熟知行业需求、精通行业技术的销售团队。在与客户接洽阶段,精准识别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同时,在产品开发端,与客户进行协同设计,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把服务做在售前环节,从技术服务层面,增强与客户的粘性。(3)客户维护:通过专业的售前服务和及时的售后服务,在客户间形成良好口碑,形成推介效应。公司采用以区域中心辐射周边的方式,能够充分了解并快速响应客户对服务的需求。(4)国内外两个市场密切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德国全资子公司ATF,打开通往国际的技术窗口,获取国际前沿的市场信息,抓住与一些行业知名跨国公司达成在欧洲的合作契机,促成与其国内制造基地的合作,同时,通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成熟应用,也促进与国际合作的推广。5、盈利模式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温控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通过多年深耕细分行业,初具产业化规模,在行业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随着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实现规模化效益,提高产品稳定性,优化单位成本,通过提升产线信息化、自动化的集成度,提升交付能力与交付质量。公司通过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专业产品、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积累了优质的客户群体,形成良好的品牌口碑,以此获取盈利。(四)公司的市场地位公司产品适用于工业温控领域,产品系列多,且涉及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服务于数控装备(数控机床、激光设备等)、电力电子、储能、半导体、数据中心、氢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医疗器械、工业洗涤等领域,具有“种类多、规格齐,技术参数和制造水平国内领先”等特点。公司自创立以来高度聚焦生产、研发实力,拥有超强的国际化研发和市场拓展团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智能化程度高、针对性强、品质优良、交付及时,服务高效,充分满足了各行业用户的温控需求,是国内工业温控细分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五)主要业绩驱动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游行业需求增长公司产品应用涵盖数控装备(包括数控机床、激光设备等)、电力电子(包括输变电、电气传动等)、储能、半导体、数据中心、氢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医疗器械等多个工业温控领域。在数控装备领域,“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继续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创新发展;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推广能效达到先进水平和节能水平的用能设备。在新能源领域,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加强推广应用,推进行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新能源、氢能、新型储能等是国家重点投资发展的领域,国家将加快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在数据中心领域,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底,新建及改扩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25以内,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项目电能利用效率不得高于1.2。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下游行业需求的增长,将给公司产品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2、依据细分领域个性化需求,开展研发项目,增强创新能力通过精准分析市场动态及细分领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公司将市场信息与研发、工艺、生产等环节协同驱动,精确掌握前沿技术趋势及工艺优化诉求,形成了公司个性化综合解决方案的快速响应机制。公司专注于工业温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技术储备较为充足,技术团队能力水平持续提升,使工业温控设备的性能、功能、产品稳定性、应用场景多样性等方面得到稳步提升,产品竞争优势较为明显。3、公司产能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公司持续提升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在市场订单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新增产线和工艺升级提升产能,通过系统员工培训和体系建设提升产品交付质量,有效的保障了订单及时交付。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007.44万元,同比增长17.07%,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42.77万元,同比下降15.87%,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571.97万元,同比下降14.07%。公司紧密围绕既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始终致力于在工业温控领域为客户提供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和完善市场服务,把握市场机遇,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以及品牌影响力,公司业务持续增长。报告期内,主要受电力电子装置温控产品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合计同比增长3,056.09万元,主要原因为:公司继续加大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和产品迭代,不断技术创新,研发费用同比增加;贯彻人才战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性,持续推进股权激励事项,三项期间费用中股份支付费用合计同比增加997.52万元;推进产能建设,为公司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保障,新购置的设施设备陆续投入使用,管理费用中折旧摊销费用同比增加。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管理工作具体如下:(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营销体系建设公司在工业温控行业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快速响应,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整体解决方案。多年来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研发与制造能力及高品质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国内外客户的信任,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聚焦数控装备、电力电子、储能、半导体、数据中心等核心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前瞻布局氢能、医疗器械等赛道,不断培育新增长点。公司持续加强营销体系建设,依靠快速反应、及时交付、质量可靠、价值贡献赢得客户信赖,客户分布广泛,客户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服务,同时,增强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以及国际化销售服务网络布局,推进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布局。(2)完善产能布局,推进信息化建设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持续增长,营收规模不断扩大,基于对未来产能布局的整体规划,为充分发挥协同配套作用,实现更优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应,公司对现有产能提前进行布局。公司结合产品市场变化和生产经营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个别产线的优化升级和新增自动化设备,提升产线的信息化集成水平,加快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进现有产能和效率提升,公司“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储能热管理系统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数据驱动、协同增效”的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生产,以仓储、生产、供应链和质量管理为切入点,系统性推进WMS、MES、SRM、QMS等关键系统的建设。同时,依托EMQ平台构建全域数据中枢,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重构,通过技术整合与流程优化,初步建成覆盖“仓储-生产-供应链-质量”的全链路数字化体系,深度融合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为运营效率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3)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技术创新公司围绕主营业务,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对市场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研判,不断开发多应用场景的产品线,丰富并优化产品矩阵,以应对市场需求,促使公司技术与产品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公司根据业务发展方向加强对口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化研发流程并加强落地执行的推进,深入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持续做好产品迭代和质量提升。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298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5.36%,2024年研发费用为9,868.09万元,同比增长11.15%,占营业收入的4.57%。研发投入的增加、研发人才队伍的壮大、专利技术的增多,为公司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贯彻人才战略,激发创新动能公司继续贯彻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完善用人制度、激励制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公司需要的研发技术人才、销售人才和综合管理人员,同时加强员工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形成多层次的人才结构。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授予、归属,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持续竞争能力,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