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日新科技
- 企业英文名: Wuhan Rixin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徐进明
- 上市代码: 835679.NQ
- 注册资本: 12681.6343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6-02-05
- 大股东: 徐进明
- 持股比例: 33.05%
- 董秘: 姚宏(代)
- 董秘电话: 027-81938911
- 所属行业: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会计师事务所: 深圳旭泰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谭旭明、曹越
- 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武汉东湖开发区茅店山中路6号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工业园2栋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北
- 成立日期: 2001-05-22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20100728252059C
- 法定代表人: 徐进明
- 董事长: 徐进明
- 电话: 027-81938911
- 传真: 027-81938910
- 企业官网: www.rixinsolar.com
- 企业邮箱: board_office@rixinsolar.com
- 办公地址: 武汉东湖开发区茅店山中路6号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工业园2栋
- 邮编: 430070
- 主营业务: 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开发、设计、建造、转让,以及分布式光伏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及智能BIPV产品设计和实施,风光储充一体化等光伏电站投资、建设、销售和运营,以及光伏组件和轻钢光伏支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及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技术服务;开发产品生产及销售;太阳能光电建筑系统、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应用与储能的技术咨询、设计、工程总承包及运营管理;经营本企业和成员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和成员企业科研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除外)。
- 企业简介: 武汉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5679)成立于2001年,是"BIPV+"平价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领航者。二十年专注光伏阳光事业,形成了以光伏产品智能制造为基础、光伏系统智能集成为核心、光伏系统智能运维及新能源综合利用为支撑的三大产业价值链。为您提供可靠的光伏产品、方案与服务。日新科技二十年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联合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平台--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湖北省“两型社会”示范等数十项科研课题,参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等国际合作,获批全国唯一一个BIPV全产业链应用与服务现代服务业试点,在湖北省率先实现GW级光伏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提供从咨询、规划设计、建设、融资到运营管理全产业链服务,为您量身定制资金解决方案。日新科技以“协同、创新、诚信、服务”的理念,为您提供绿色平价清洁能源,为实现和谐家园的梦想贡献力量!
- 商业规划: (一)经营计划在“5.31”光伏新政、中美贸易摩擦冲击、金融去杠杆及信贷政策紧缩大环境下,我国光伏行业进行了“平价上网”前的最后一轮洗牌,公司市场开拓及融资均受到较大影响。面对困难与挑战,公司继续秉承“为社会奉献清洁能源、为员工创造品位生活、为股东创造持久利润”的使命,发扬“协同、创新、诚信、服务”的核心价值观,树立“以经理人意识为核心”的新思想,设立“对标科创板,以上市共享发展成果”的新目标,推广“50年寿命建材型双玻构件、光伏采暖、农业设施、光电建筑与节能、田园综合体”等新产品,创建“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目标责任书为落脚点”的新流程,搭建“具备经理人意识,完成公司新目标,推广公司新产品”的新团队。商业模式与发展战略。公司在“光伏+金融+升级”基础上,探索向日新“平价光伏”方案升级,贯彻以合作伙伴关系为业务发展的核心基础,扩大产品制造和电站运维板块的投入和业务扩展,充分发挥公司的光伏智慧运维平台功能,全面规范光伏电站日常运营、维护与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运维业务;有序进行市场开发,积极与各地政府合作推进光伏扶贫工作,落实国家光伏精准扶贫政策。通过产品制造、项目开发、设计建造、智能运维及投融资一站式服务,为客户提供“绿色、清洁、平价”电力能源,不断巩固和提升公司在分布式光伏和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区域市场的领跑者地位。营销策略与渠道建设。公司坚持深耕区域市场领跑者战略,依靠在光伏应用产业所具有的先发优势、团队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运营优势,成功实现并完成多个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结合区域优势,不断拓展对外业务与市场,推广并提供光伏电站智能运维服务,电站运维容量稳中有升;在深耕现有区域领先地位的同时,加大省外区域光伏市场的开发。公司大力拓展分布式及户用光伏市场,采取渠道经销商合作模式,在全国共发展25家户商光伏系统代理商;公司巩固、革新光伏组件制造能力,着手开拓国内外组件销售市场,通过上海SNEC展会等活动新增合作客户51家,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光伏项目并网73兆瓦,推进前期开发、建设的光伏电站项目施工进度与全容量并网;在光伏扶贫领域持续深耕,按期完成孝昌、沙洋、甘肃等地共计34.885兆瓦光伏扶贫项目的施工及并网工作;拓展风电与光电复合资源,进一步开发风光一体化项目,公司天门工业园风电场项目(建设规模10万千瓦)获批,实现风光发电一体化项目的新突破,为公司2019年收入及利润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公司坚持区域领先开发战略,抓住集中式和光伏扶贫项目的机会,以产品差异化为切入点,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省外市场的突破;协同金融合作伙伴重点加强分布式项目开发的力度,储备优质工商企业分布式项目,积极布局区域售电业务。技术创新与项目研发。公司围绕“N/PERC双面电池双玻组件、标准化户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现代农业(种养渔游)”等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和推产,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深入合作,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加强分布式能源建设与其他行业融合,打造新型城镇化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公司依托湖北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新产品、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公司承担的2017年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远程监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已通过湖北省科学技术厅验收,开发并建成分布式智能光伏电站运维管理系统及2款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数据采集器设备,提高了光伏电站的全方位远程监控、智能检测与运维服务。同时,与武汉纺织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功挂牌“武汉日新-武汉纺织大学科技开发中心”;联合湖北大学完成2018年度湖北省科学进步奖申报;与华为和湖北大学共同编制《湖北省推进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在梁子湖光伏综合应用科普示范园组织开展了《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研讨会》。公司已实现N型双面、PERC单晶双面高效双玻组件的批量生产,并通过TUV认证和CQC领跑者认证;推出全系列具备30年发电保障、50年使用寿命的建材型光伏构件;开展了可替代金属屋面瓦的一体化光伏屋面系统、碳纤维光伏采暖系统、光伏灌溉系统、储能微网系统的研究和试验验证。报告期内,公司共申报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新增授权28项。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报告期内,公司对相关内控制度与流程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公司的流程体系、组织架构、权限指引等内控管理制度与规范,将内部控制整合到公司经营流程、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提高公司风险防控能力。公司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日新光伏大学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开展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内控建设等内部课程培训,培养一批优秀员工团队;同时,公司积极推进职业经理人建设,加强高级人才和专业人才引进,不断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创建良好的内外人才竞争和引进机制,合理调整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分配机制,与工作任务目标紧密挂钩,强化考核落实,充分调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优化人才结构,不断丰富并完善公司“梯级”后备人才培训与储备,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1、财务状况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期末余额为142,287.56万元,总负债期末余额为94,217.41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为46,575.20万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6.22%。2、经营成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639.59万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41.65%。营业总成本为50,298.36万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1.45%,其中:营业成本32,459.5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9.53%;销售费用1,230.2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3.55万元,增涨比例为19.83%;管理费用3,603.5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07.01万元,增涨比例为20.26%;研发费用2,366.6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223.22万元,下降比例为34.07%;财务费用2,274.93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89.49万元,下降比例为3.78%。公司净利润为-14,584.4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7,000.71万元,下降比例为703.58%。3、现金流量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500.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01.72万元,增涨率为88.95%;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00.91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24.78万元,下降比例为9.78%;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207.54万元,相比上年同期减少3,230.54万元,下降比例为81.23%。(二)行业情况1、行业发展及周期波动“十三五”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能源革命、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时期,也是太阳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当前,光伏发电已经成为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回顾2018年,光伏产业经历了金融去杠杆、“5.31”光伏新政、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小的震动。报告期内,国家对光伏产业政策做了进一步调整,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8]823号,业内称为“5.31”光伏新政),“5.31”光伏新政要求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规模控制在10GW左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扎实推进光伏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建设,视光伏发电规模控制情况再行研究;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新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统一降低0.05元,符合国家政策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0.5兆瓦及以下)标杆电价保持不变。“5.31”光伏新政引发了光伏产业震动、股市大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我国整个光伏产业产生较大冲击,加速了我国光伏“平价上网”前的最后一轮产业内洗牌;6月1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光伏发电相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对新政进行了解读,强调我国发展光伏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是毫不动摇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底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超过43GW,同比下降18%。其中,集中式装机约23GW,同比下降31%;分布式约20GW,同比增加5%,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过170GW。2018年全国光伏发电量约1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光伏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约1210小时,光伏发电消纳形势得到显著改善。从2018年的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和发电量来看,都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19年国内新增装机预期在35~45GW之间。光伏行业正在从拼规模、拼速度、拼价格向拼质量、拼技术、拼效益进行转变,告别野蛮成长后的光伏产业面临着新阶段、新形势,行业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伏政策向市场化转变,“降价保量”引导行业稳定发展2019年1月9日,相关部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平价上网项目和低价上网试点项目建设等12条内容,同时指出在2020年底前核准(备案)并开工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和低价上网项目,在其项目经营期内有关支持政策保持不变。2019年2月18日下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召集相关企业举行座谈会,就2019年光伏发电建设管理相关工作征求企业意见。会议透露出今年我国光伏发电建设管理工作将有重大机制创新,包括“量入为出”、以补贴额定装机量;明确将光伏项目分为需要国家补贴和不需要国家补贴项目;首次将户用光伏单列并给予单独规模,实施固定补贴等。(2)新技术催生新产能,提效降本促进行业发展近年来,光伏产业化技术发展迅速,各个环节均有技术更新。例如,多晶硅料环节冷氢化技术通过循环利用副产品制造生产原料,大幅降低工艺能耗及成本;硅片环节金刚线切割替代砂浆线,降低单片成本的同时提升产能;电池片环节PERC技术降低光电损失,细栅线提升电池片有效受光面积,提升电池片发电效率;组件环节半片技术减少遮挡电量损失,双面技术利用光伏组件背面发电,提升光伏电站发电收益。此外,诸如多晶硅的颗粒硅技术,电池片的HJT、IBC、黑硅等技术或工艺,均在不断更新现有产线的生产工艺。光伏产业的技术革新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是更低的产能建设成本、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的产品性能。光伏产业终端产品光伏组件的价格,由2015年初的3.85元/W到2018年底的1.51元/W,前后价格降幅超过60%:光伏组件的价格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降幅,产业化新技术带来的降本增效功不可没。(3)光伏产业智能化,能源互联网发展趋势2018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提升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促进我国光伏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国光伏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光伏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实施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发展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提升光伏发电的竞争力。同时,光伏企业要改变传统的仅提供产品和电力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等新型技术和商业模式。2、行业变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光伏产业受国家调控和行业政策变动影响较大,“5.31”光伏新政引发了光伏行业震动、股市大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我国整个光伏行业产生较大冲击;“5.31”光伏新政后,我国逐步推进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光伏发电补贴将持续退坡,直至完全取消的政策趋势更加明朗。受宏观经济及国内光伏政策变化影响,2018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大幅下滑,光伏电站投资商持观望态度,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光伏行业面临经营发展的困难与考验,对整个光伏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加速了我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前的最后一轮产业洗牌。日新科技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公司放缓了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建设进度,经营业绩出现较大波动;但光伏产品价格的快速下降也驱动了海外需求的增长,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和分布式光伏巨大市场潜力的释放,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