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莱特光电
- 企业英文名: Shaanxi Lighte Optoelectronics Material Co.,Ltd.
- 实际控制人: 王亚龙
- 上市代码: 688150.SH
- 注册资本: 40243.7585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2-03-18
- 大股东: 王亚龙
- 持股比例: 49.52%
- 董秘: 潘香婷
- 董秘电话: 029-88338844-6050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吴广、胡昊杰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隆丰路99号3幢3号楼
- 概念板块: 光学光电子 陕西板块 专精特新 沪股通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预盈预增 柔性屏(折叠屏) OLED 西部大开发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陕西
- 成立日期: 2010-02-21
-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6101316986408773
- 法定代表人: 王亚龙
- 董事长: 王亚龙
- 电话: 029-88338844-6050
- 传真: 029-88338844-8000
- 企业官网: www.ltom.com
- 企业邮箱: ir@ltom.com
- 办公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隆丰路99号3幢3号楼
- 邮编: 710114
- 主营业务: OLED有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合成材料销售;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新材料技术研发;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危险化学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 企业简介: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西安,主要从事OLED终端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已在科创板上市,是京东方、天马、和辉光电等国内面板厂商的OLED终端材料供应商,改变了国内面板厂商OLED终端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实现了进口替代。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全球顶级的行业专家和研发团队,高度重视用专利保护创新,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计申请专利733项,授权专利229项(包括191项国内授权专利和36项国外授权专利和2项许可专利),自有专利覆盖了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等OLED核心功能层材料,充分保障了公司产品在客户终端全球化销售的安全性。公司曾获选中国专利优秀奖、陕西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西安高新区潜在独角兽企业、投资界硬科技Key&CoreTechnologyTOP100等荣誉,并连续获选西安龙门榜TOP20企业。
- 商业规划: 2024年,消费电子行业历经调整后,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回暖态势。OLED显示技术凭借其自发光、对比度高、视角广、响应速度快等显著优势,在手机、笔电、平板、车载显示、智能穿戴设备等下游各终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渗透率持续提升。在全球OLED面板市场中,国产厂商市场份额占比同比大幅提升,国内OLED面板厂商产能持续稳定释放,展现出强大的产业竞争力。随着国产OLED面板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上游OLED核心材料国产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有力推动了OLED核心材料国产化进程,为国产OLED有机材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与发展机遇。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攻关,在OLED有机材料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掌握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数百项研发成果,形成了系列化、多样化的产品体系,为公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凭借丰富的产品种类和卓越的产品性能,公司与国内多家知名面板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176.67万元,同比增长56.90%;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90.21万元,同比增长119.09%,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持续强化研发创新,构筑深厚技术壁垒公司始终坚持“前瞻一代、在研一代、应用一代”的产品研发策略,构建了层次分明、协同推进的研发体系,确保公司在OLED发光材料领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与产品优势。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年研发费用投入6,468.65万元,同比增长28.30%。公司重点进行了红、绿、蓝三色发光主体材料和发光功能材料的研发创新,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与品质。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与工艺改进,公司成功推出一系列高性能OLED发光材料产品,部分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为公司的市场拓展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终端材料研发方面,RedPrime材料、GreenHost材料持续稳定量产供货,并跟随下游客户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凭借卓越的性能表现及稳定性,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新产品方面,RedHost材料打破国外专利壁垒实现国产替代,GreenPrime材料进入客户量产测试阶段,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的验证进展良好,为公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公司多款OLED发光材料在硅基OLED器件测试中表现卓越,部分产品已成功通过量产测试,标志着公司在硅基OLED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取得重要进展。在中间体研发方面,公司紧密跟进市场需求动态与行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氘代类产品及针对海外终端材料客户的产品研发,与海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公司在中间体领域研发技术的提升,助力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在前沿技术布局方面,公司积极布局Tandem器件关键发光材料、CGL材料、高色域显示及敏化显示用TADF材料等前沿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推动OLED显示技术向更高效率、更低功耗、更优画质的方向发展。公司与客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了蓝色磷光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工作。通过整合双方技术方面的优势,加速蓝色磷光技术的研发进程,以实现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商业化应用,共同提升公司在蓝光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与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钙钛矿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项目。依托高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与科研实力,结合公司在材料应用与产业化方面的丰富经验,在钙钛矿材料的合成工艺、性能优化、量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公司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材料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形成相关理论基础与技术储备。公司始终将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与高校及行业客户的深度合作,实现知识、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促进前沿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全方位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公司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资源投入,不断完善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在研发投入方面,着力完善研发创新平台,借助机器学习和AI设计赋能,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平台。报告期内,公司依托在OLED终端材料领域多年积累的丰富研发经验与海量内外部数据资源,建立了业内领先的数据资源库,为公司的材料结构设计、器件/材料搭配、新技术监控、工艺优化等场景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公司通过积极与外部企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利用AI技术对公司长期积累的数据库进行深度挖掘,支持合成路线优化预测,器件机理优化探索及其他特定场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研发效率与创新能力。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公司持续加大研发设备投入,新增了Tandem器件蒸镀设备、物理/光电特性检测设备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研发设备。这些设备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从材料结构设计、合成制备、性能测试到应用验证的全流程研发体系,为公司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通过上述研发平台建设举措,公司实现了从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研发到硬件设施支撑的高效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发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二)拓展市场份额,深化客户合作关系1.终端材料业务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丰富产品矩阵,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卓越的创新实力,为客户提供行业内领先的高品质专利产品,坚定不移地践行“产品系列化,客户全覆盖”的市场战略。报告期内,公司OLED终端材料出货量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其中,RedPrime材料、GreenHost材料凭借稳定可靠的性能,持续为客户进行量产供应,有力地巩固了公司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同时,公司重点推进的新产品RedHost材料实现小批量供货、GreenPrime材料处于量产测试阶段、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验证进展良好,以上新产品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在客户拓展方面,公司与多家头部OLED面板厂商保持紧密合作,持续稳定量产供应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客户。目前,多款产品正在新客户进行验证测试,公司全力以赴争取逐步实现国内OLED面板厂商的全面覆盖,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新兴领域,拓展硅基OLED等其他类型客户,部分材料已成功通过国兆光电、观宇、创视界等客户的量产测试,等待量产导入,有望在硅基OLED市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公司开辟新的业绩增长点。2.中间体业务公司的中间体业务涵盖OLED中间体和医药中间体两大板块。报告期内,OLED中间体业务整体平稳向好,客户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逐渐向终端材料类客户转型,同时产品结构也不断升级,重点推进了高附加值的氘代产品的市场推广。目前,公司已与SOLUS、SFC等多家海外知名终端材料客户成功开展了数十个合作项目,随着项目的稳步推进,有望逐步实现量产;医药中间体方面,公司创新药客户开拓进展良好,成功开拓了佐藤制药、正大天晴制药等知名新药公司,并与他们展开了深入的新药中间体合作,未来有望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三)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布局,赋能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公司始终将研发积累以及知识产权的开发、积累和保护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知识产权战略,以卓越的前瞻性和行动力,在市场竞争中构筑起坚固的知识产权壁垒。报告期内,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增发明专利申请155件及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3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到973件,其中包括619件国内专利申请、2件许可专利、198件PCT国际专利申请以及154件海外专利申请;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67件。这些专利广泛覆盖了OLED器件核心材料,包括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等关键领域。同时,专利保护区域横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为公司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终端销售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在专利战略规划方面,公司凭借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技术创新的深刻理解,精准布局,实施多维度、全方位的专利申请策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实践,不断挖掘技术创新点,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具有法律保护效力的专利资产,打造出一个丰富多元、层次分明且极具竞争力的专利矩阵。这一专利矩阵不仅是公司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构建了深厚的技术壁垒,有效抵御了竞争对手的模仿与侵权行为;同时,在市场层面,为公司产品和技术赢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市场壁垒,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全方位守护着公司的创新成果和商业利益。为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管理的效能和风险防控能力,公司积极建立并完善专利监控与预警机制。从被动应对风险调查模式,转变为主动防控风险的模式,运用完善的专利调查与跟踪机制,对全球专利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深度分析。通过及时捕捉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和市场机遇,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为公司的研发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确保公司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四)深化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公司持续深化降本增效,通过强化专业的工艺优化团队,深度剖析生产流程和产品特点,合理调配生产资源,对工艺优化导入中试和生产进行系统性升级与改进,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快速降本。报告期内,完成了8支核心材料工艺优化举措,有效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人工费与能源消耗。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加强预算管理及成本管理,通过严格的预算控制,确保各项费用支出合理合规;强化成本核算与分析,挖掘潜在的成本降低空间。此外,公司凭借全产业链贯通的OLED有机材料一体化生产模式,在成本管理上,原材料采购采取集中采购、长期订单等方式,增加采购议价能力,降低了采购成本与物流成本;在生产运营方面,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无缝衔接,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响应速度;在产品质量管控上,能够对全生产流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每一批产品都达到质量标准且稳定,使得公司产品在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五)稳步扩张产能规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OLED终端材料已形成产能12吨/年。公司稳步推进募投项目“OLED终端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产能建设,部分生产及检测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及验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对于募投项目后续建设,公司将持续遵循边建设边投用的策略,紧密跟踪市场动态,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合理安排设备安装、人员培训与生产计划,确保产能有序释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为公司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六)完善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水平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为保障公司规范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并结合公司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确保各项决策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公司章程相关规定,保障全体股东权益;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根据证监会、上交所关于上市公司的管理新规以及内部管理要求,对《舆情管理制度》《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事项管理制度》《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选聘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利润分配管理制度》《证照及印章管理办法》等治理制度进行了补充或修订,推动公司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迈进。(七)重视股东回报,提振股东信心报告期内,公司注重股东回报,提振股东信心,累计回购公司股份1,114,521股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占公司总股本的0.28%,使用资金总额为19,986,562.30元(不含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除此以外,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亚龙先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增持公司股份626,52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6%。公司实施2023年度权益分派,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24,094,127.10元(含税),占公司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31.27%。2024年半年度,公司进行中期分红,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48,187,054.20元(含税),2024年年度,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扣除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股份数878,800股)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3元(含税),拟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52,202,642.05元(2024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尚需提交本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2024年全年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00,389,696.25元,占公司2024年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为60.00%。2024年年度公司已/拟派发现金分红总金额及回购金额共计120,376,258.55元,占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为71.94%。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报告期内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19.09%,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受益于OLED下游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OLED终端材料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尤其GreenHost材料销量同比大幅增加;二是公司持续深化降本增效,通过工艺优化、加强成本管控等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公司盈利能力同比大幅提升。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围绕整体发展战略,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通过完善产品系列化布局、拓展新客户、推进新产品验证与量产导入、优化生产工艺等举措,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强盈利能力。同时,公司将深化精细化管理,有序推进募投项目产能建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