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农联合 - 003042.SZ

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21-04-06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实际控制人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企业英文名
Shandong Sino-Agri United Biotechnology Co.,Ltd.
成立日期
2006-12-19
董事长
许辉
注册地
山东
所在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中农联合
股票代码
003042.SZ
上市日期
2021-04-06
大股东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上海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30.57 %
董秘
颜世进
董秘电话
0531-88977160
所在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刘健;郭冬梅
律师事务所
北京德恒(济南)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37000079731011X2
组织形式
集体企业
注册地
山东
成立日期
2006-12-19
法定代表人
许辉
董事长
许辉
企业电话
0531-88977160
企业传真
0531-88977160
邮编
250014
企业邮箱
dongban@sdznlh.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9999号黄金时代广场A座14层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农药中间体、原药及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生物、化学农药、化工产品及仪器仪表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农药(不含化学危险品)销售;备案范围内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中农联合)隶属于供销总社,是专业从事农药中间体、原药及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农药生产企业。

公司于2021年4月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03042,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后首批主板上市企业。

作为原药制剂一体化的农药生产企业,公司充分利用产业链协同优势,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在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等新烟碱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市场品牌、技术服务、田间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吡虫啉原药、啶虫脒原药、烯啶虫胺原药、哒螨灵原药产销量均居国内前列。

建立了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营销网络和聚焦3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市场战略布局,形成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公司以为人类生产绿色农药为己任,坚持“产品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吡虫啉、啶虫脒原药先后荣获山东名牌产品荣誉称号,亮粒、小懒猪、伏魔、兑现、蒙托亚、土秀等制剂产品荣获“中国农民喜爱的农药品牌”、“农民心目中的好产品”、“植保产品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深得用户的喜爱和农民的欢迎。

公司始终坚守“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命线”的信念,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公司遵循“企业发展环保先行”的理念,关注环保事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进环保体系建设,让天更蓝,让水更清。

公司坚信“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组建高标准的研发中心,具备从化合物结构设计、化合物活性评价、质量控制、合成工艺开发及安全研究、工程设计、化合物注册登记等全流程研发功能。

公司现有两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实验室获得了CNAS认可。

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取得46项发明专利,先后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创制产品“氟醚菌酰胺”并推向市场,创制化合物三氟杀线酯、苯醚唑酰胺正在开展农药登记工作;“三氟杀线酯”已获得6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并在8个国家取得专利授权,为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中农联合将继续开拓创新,呵护作物健康成长,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做中国农化领域的典范!

商业规划

1、行业发展情况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作为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在保障农产品产量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AgbioInvestor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全球作物保护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率5.1%,由582亿美元增长至749亿美元,因受农产品价格下跌、库存正常化及极端天气的影响,预估2024年全球作物保护市场销售额仍达到700.61亿美元。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粮食需求日益攀升的双重驱动下,农药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韧性。

近年来受国际政治环境动荡、自然灾害及病虫草害频繁发生的影响,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农药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作为全球农药生产与出口的主要力量,已构建起涵盖原药、中间体、制剂生产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在全球农药产业链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药行业凭借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已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及出口国。

面对国际农化巨头的并购整合趋势,国内农药企业积极应对,一方面深耕加工制造环节,提升仿制药及中间体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加速向上游原药创制领域延伸,力求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国家大力支持“三农”发展,加大对农药产业的投入与支持力度,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农药效能,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发挥农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我国农药企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环保治理效果明显提升,呈现全产品线覆盖和全产业链发展趋势,农药行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

近年来,国际地缘冲突持续扩大,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秩序形成严重冲击,国内农药行业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市场总体呈现出供应增速领先于需求增速的态势,多数农药品种供应趋向宽松。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国内农药企业通过积极拓展国外市场、海外销售品牌化、优化产能结构、技术转型升级等多种措施应对市场竞争,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中国农药出口规模突破历史峰值,出口量(折百)205万吨,较2023年出口量增加近50万吨,同比增长32%。

2025年以来,多数农药产品价格仍在底部震荡,随着国内外供给端持续优化,终端需求稳步增长,部分农药品种价格触底反弹。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农药价格指数(CAPI)为79.48,环比上涨0.47%,同比下降3.77%。

2、行业发展前景(1)全球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双重驱动,农药需求长期刚性增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预测,至2080年代中期全球人口将新增超过20亿,人口总量达到103亿。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人均耕地面积持续缩减,1960年人均耕地为0.38公顷,2023年降至0.18公顷,全球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面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产品需求量将持续攀升。

联合国《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约7.33亿人面临饥饿,约23.3亿人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全球难以到2030年如期实现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作物虫害每年导致高达40%的粮食损失,仅以经济价值衡量,植物疫病和入侵性害虫就让全球经济每年付出约2,200亿美元和700亿美元的代价。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耕地资源刚性约束的双重压力下,农药作为现代农业的关键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业种植、保障粮食产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强调必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这一目标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头等大事。

202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领域首次系统性专门立法,为保障我国粮食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提供了保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焦粮食安全,明确“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提出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

党中央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农药作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要素,其作用日益突出。

展望未来,地区不稳定和极端天气因素仍无法消除,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对粮食亩产提出更高要求,粮食需求具备韧性。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为了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各国纷纷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农药需求随之增加。

据PhillipsMcDougall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植保业销售额74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900亿美元,年增长率2%-3%,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农药市场的稳健增长态势,也预示着未来农药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2)国家政策推动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引领农药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针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深入,农药行业的管理政策不断得到完善与强化。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农药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国家《“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行业集约化发展的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药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药国内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农药行业绿色提升行动计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等政策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的淘汰工作,加快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进一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先进生产能力的发展,依法依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效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绿色发展和环境安全的高度重视,引导产业结构向更加绿色、低碳、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5年4月1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首次系统规范农药等六大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中新污染物管理。

2025年4月25日,应急管理部发布《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从安全生产责任制、设备完整性、相关方、变更管理等14方面提出了管理要求,对新技术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为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重要标准支撑。

2025年5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农药标签和说明书标注要求意见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强化农药行业管理,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套证、套牌现象,并对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的关键标注等方面提出了更明确、更严格的新要求。

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体现了国家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行业未来将向绿色、低碳、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政策推动下,农药企业将顺应绿色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从化合物、剂型、农药应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环境友好型农药已成为农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具备生产规模、技术优势、成本管控以及绿色环保的农药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转基因技术商业化,加速农药行业变革农业农村部出台《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及《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试行)》,促进了我国转基因作物研发和产业化步伐的加速,为转基因技术应用在法规层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2023年我国正式批准产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玉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截至2024年末,已有64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7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试点种植范围扩展至8个省区。

我国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与转基因农作物适配的农药产品需求将相应提升,农药生产企业将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与研发,不断加快产品升级,推动农药行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3、公司的行业地位公司作为原药制剂一体化的农药生产企业,具备产业链协同优势,一方面充分利用原药业务的质量与成本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剂业务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拓展盈利空间,在行业竞争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农药行业总体市场容量较大,细分市场产品品类较多。

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在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等新烟碱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市场品牌、技术服务、田间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吡虫啉原药、啶虫脒原药、哒螨灵原药、烯啶虫胺原药产销量均居国内前列。

公司是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山东省农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农药百强企业、中国农药创新企业、山东省农药企业十强。

公司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完整的农药生产、研发体系。

生产方面,公司打造了“中间体+原药+制剂”完整产业链,为国内外农化行业及广大用户提供安全、环保、高效、低毒的农药原药、制剂产品。

研发方面,公司高度重视产品与技术工艺的创新,为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获得70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7项,其中6项发明专利取得41个国家的授权。

公司先后参与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友好无公害重大杀虫剂品种创制及产业化”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设施蔬菜重大病害绿色防控产品与产业化/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并顺利实施,参与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专项攻关项目,承担“防治稻蔬细菌性病害药剂的创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的研究任务。

目前,自主研发创制的高效、低毒、低风险杀线剂三氟杀线酯已获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两项专利共获得英国、法国、美国等12个国家授权,相关农药登记已提交农业农村部审批;新型细菌性病害防治产品氟喹菌酯已获得8项发明专利授权,化合物专利在印度、俄罗斯等9个国家获得授权,产品登记试验顺利开展。

4、公司开展的主要工作2025年上半年,农药行业规模化产能增量不断释放,整体仍处于底部调整阶段,原药价格在经历了长时间下跌后,不同原药品种价格走势有所分化,多数产品价格已基本触底,部分产品价格有所回升,但也有部分产品价格仍有所下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司灵活调整营销策略,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加速技术研发创新,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入推进降本增效,加强成本费用管控,确保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实现产销量双增。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4,178,729.1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09,704.1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85%。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强化安全生产,确保农资稳定供应。

公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工作,不断优化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持续推动节能降耗,上半年实现生产安全平稳运行,山东联合被评选为“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

通过合理规划生产计划、加强生产流程智能化管控,保质保量完成春耕农资保供和国家农药救灾储备工作任务。

(2)积极开拓市场,提升销售份额。

公司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深入研判市场走势,灵活调整销售策略,不断增强客户粘性,巩固核心客户基础,积极抢抓市场订单。

国际销售方面,重点调研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区域市场,及时优化销售策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国内市场方面,密切关注病虫害动态,把握销售契机,强化“品牌扎根”行动,以自主创制“联合一号”系列产品为核心,以“双五策略”为依托,聚焦核心客户与零售商,通过技术推广、试验示范、观摩分享成功经验等方式提升品牌效应,农资销售网络进一步优化。

(3)深入推进降本增效,切实加强内部控制。

发挥预算管理作用,强化费用支出管控,将费用控制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优化工作岗位设置,有效提升工作质效,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全面开展创新创优,合理调整采购策略、完善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配方、深化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节能降耗与高效运营的双重目标。

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合同管理及风险管控,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做好风险排查和防范,全面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4)推进项目建设,优化产品结构。

公司高效统筹推动规划项目落地实施,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制剂产品迭代升级,产品布局逐步完善,企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

报告期内,山东联合10,000t/a二氯五氯甲基吡啶项目试生产有序推进,科技转化中心项目建设进入尾声;潍坊中农除草剂项目生产平稳运行,产能逐步提升;中农作物推出多个制剂新品种并取得优异的销售成果。

(5)强化技术研发,保持创新优势。

公司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加大科技赋能,整合优势资源,聚焦化合物创制、工艺技术优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1项发明专利获得2个国家的授权,创制化合物三氟杀线酯、氟喹菌酯、吡氟噁唑酰胺等产品登记工作有序推进。

公司牵头并联合多家高校和单位共同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顺利开展,公司主持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参与的农业农村部专项攻关课题研究顺利推进;与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深度合作,持续探索黄龙病的防治研究。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4山东创新力企业”荣誉称号。

(6)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题教育,严格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

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关键作用,坚持党建统领全局,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的建设与业务深度融合。

强化群团组织作用,营造和谐稳定的企业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5、公司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主要产品为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哒螨灵、吡蚜酮、虫螨腈、麦草畏、苄草丹、炔苯酰草胺、吡氟酰草胺等环保、高效、低毒农药原药及其中间体,以及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制剂产品。

发展进程

公司的前身为中农有限,系由中农上海、许辉、齐来成、肖昌海、关瑞云、李凝作为股东于2006年设立。

中农有限设立时的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2006年12月12日,中农有限召开股东会,中农上海、许辉、齐来成、肖昌海、关瑞云、李凝6名股东一致同意出资成立中农有限,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分两期缴纳,第一期由中农上海于2006年12月31日前以货币方式缴付3,350万元;第二期由许辉等5位自然人于2007年3月31日前以货币方式缴付1,650万元。

2006年12月15日,北京中企华君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山东分所出具“中企华(鲁)验字〔2006〕第091号”《验资报告》验证:截至2006年12月14日止,中农有限已收到中农上海缴纳的注册资本合计3,350万元。

2020年4月16日,致同会所出具“致同专字〔2020〕第371ZA5134号”《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验资复核报告》,对中农有限设立时出资进行验资复核,确认由北京中企华君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山东分所出具的中企华(鲁)验字〔2006〕第091号《验资报告》在重大方面符合《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的要求。

2006年12月19日,中农有限依法在山东省工商局办理完毕设立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注册号为3700001808603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12年8月12日,中瑞岳华出具“中瑞岳华专审字〔2012〕第2320号”《审计报告》,截至2012年7月31日,中农有限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值为142,927,946.15元。

2012年8月15日,天健兴业出具“天兴评报字〔2012〕第523号”《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截至评估基准日2012年7月31日,中农有限经评估的净资产值为30,844.83万元。

2012年8月17日,中农有限召开股东会,同意由中农有限全体股东作为发起人,以中农有限截至2012年7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值为基准,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

同日,全体发起人共同签署《发起人协议》,就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事宜作出了约定。

2012年9月2日,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同意将中农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以截至2012年7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值142,927,946.15元为基准,按1:0.46177113的比例折股,其中66,000,000.00元计入注册资本,余额76,927,946.15元转入资本公积。

2020年5月12日,致同会所出具“致同验字〔2020〕第371ZA0123号”《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验资报告》,截至2012年9月2日,全体发起人根据《发起人协议》、《公司章程》的规定,以其拥有的中农有限截至2012年7月31日经审计净资产值142,927,946.15元为基准,按1:0.46177113的比例折合股本66,000,000股(每股面值为1元),折股后的净资产余额76,927,946.15元转为资本公积。

2012年9月3日,公司依法在山东省工商局办理完毕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换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016年7月13日,山东省国资委出具《山东省国资委关于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有关事宜的批复》(鲁国资产权字〔2016〕32号),对山东高新投、山东科创投及济南科创投国有股东身份及中农联合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过程中国有股权管理有关事项予以确认,中农联合设立时的总股本为6,600万股,其中山东高新投、山东科创投及济南科创投作为国有股东,分别持有800万股、100万股、100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分别为12.1212%、1.5152%、1.5152%。

2016年3月25日,山东中慧资产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鲁中慧评报字〔2016〕第556号”《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拟对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资产评估报告》,截至评估基准日2015年12月31日,中农联合经评估的净资产值为103,720.48万元。

2016年4月27日,中农联合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增加股本663万股,中农集团、供销集团、长兴德方、徐厚华、江磊分别以现金认购308万股、200万股、90万股、60万股、5万股,公司注册资本由6,600万元增至7,263万元。

本次增资价格为每股15元,该价格以前述评估值为基础并经各方协商确定。

2020年5月12日,致同会所出具“致同验字〔2020〕第371ZA0123号”《验资报告》,截至2016年5月12日止,发行人已收到中农集团、供销集团、长兴德方、自然人徐厚华、自然人江磊缴纳的货币出资合计9,945万元,其中新增注册资本663万元,增加资本公积9,282万元,变更后注册资本为7,263万元。

2016年4月28日,中农联合依法在山东省工商局办理完毕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换发的《营业执照》。

2018年6月20日,北京国友大正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大正评报字〔2018〕第156B号”《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增资扩股涉及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项目资产评估报告》,截至评估基准日2017年12月31日,中农联合所有者权益评估值为132,188.31万元。

2018年9月17日,瑞华会所出具“瑞华专审字〔2018〕37050006号”《专项审计报告》,截至2018年5月31日,中农联合与中农集团编号C022018000038号《委托贷款借款合同》项下,委托贷款余额为7,740万元;截至2018年5月31日,中农联合与中农农服编号C022016000134号《委托贷款借款合同》项下,中农联合与中农农服借款余额为1,260万元。

2018年9月20日,北京国友大正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大正评报字(2018)第270B号”《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农集团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拟债转股涉及持有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债权价值项目资产评估报告》,经评估,截至评估基准日2018年5月31日,中农集团持有中农联合的债权评估结果为7,740万元,中农农服持有中农联合的债权评估结果为1,260万元。

2018年9月25日,中农联合召开2018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以每股18.00元的价格发行957万股,其中,中农集团拟以对公司经评估后的7,740万元债权认购430万股;中农农服拟以对公司经评估后的1,260万元债权认购70万股;中合国能拟以现金3,600万元认购200万股;宁波永格拟以现金4,626万元认购257万股。

本次增资的价格为每股18元,该价格以前述评估值为基础并经各方协商确定。

2020年5月12日,致同会所出具“致同验字(2020)第371ZA0123号”《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验资报告》,经审验,截至2018年10月22日,发行人已经与中农集团、中农农服办理完毕还款手续并进行了债权转股权的相关会计处理,各股东债权出资合计8,676万元,其中新增注册资本500万元,增加资本公积8,176万元。

截至2018年10月24日止,发行人已收到中合国能、宁波永格缴纳货币出资合计8,550万元,其中新增注册资本457万元,增加资本公积8,093万元,变更后注册资本为8,220万元。

2018年10月18日,中农联合依法在山东省工商局办理完毕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了换发的《营业执照》。